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月7日,中国铁建刚刚发布拿下“中国高铁第一单”的喜讯没几天,墨西哥政府突然宣布撤销中标结果,那份承载中国高铁出海愿景的合同,不幸沦为一张废纸。
墨西哥方面称,撤销招标结果,是因为公众舆论对招标过程存在质疑,不符合透明性原则。总统决定重新进行招标过程,给予更多的招标时间,使更多企业参与,而不是只有中国公司一家投标。
政治风险:得而复失的“中国高铁第一单”
然而,这对中国企业而言并不公平。近400人花费1年多的时间跟进标书制作,如此巨大的投入却换来一场空欢喜,连同中国铁建的股票也狂跌不止。整个竞标过程中国企业都体现出专业的水准和强大的竞争力,但在竞标之外,我们忽略了海外投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政治风险的考量。
墨西哥政府“出尔反尔”,这在拉美国家并不少见。长期的政治不稳定削弱了政府统治的權威,政府行为容易受到本国舆论、大众特别是反对党的牵制。在这些国家的经济活动常常面对高度不确定的政治风险。
例如泰国“大米换高铁”计划的流产。受泰国国内政治局势持续动荡的影响,英拉下台,高铁计划被搁置,中国高铁走向东南亚的雄心遇阻。
辽宁西洋集团投下2.4亿元与朝鲜合作开发铁矿资源,在建成厂矿设施,朝方人员掌握相关技术后,朝鲜单方面撕毁合同,西洋集团150名员工被陆续遣送回国。在朝鲜,类似这般“卸磨杀驴”的投资纠纷并不少见。
中国企业投资海外,如果对投资对象国潜在的政治风险认识不到位,那么大笔投资“打水漂”的悲剧仍会不断上演。政治风险是可以预测的,但需要对投资对象国的国情有比较充分的认知,以期提前制定完善的政治风险防控机制。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张明表示,国际上关于国家的风险评级主要由是三大评级机构进行,国内的国家风险评级只有一些银行内部使用的模板。社科院发布的《中国海外投资国家风险评级报告》是从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视角出发的国家风险评级,可以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提供风险参考。
知识产权:伦敦到苏格兰高铁的“流产”
在政局不稳定的发展中国家,政治风险无疑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首当其冲需要正视的问题。而在政治稳定的发达国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知识产权保护。
2011年,英国宣布将修建伦敦到苏格兰的高铁,中国、日本、德国、法国等地企业参加招投标,中国企业以其低成本和高技术胜出。但由于日本宣称中国高铁不具备相关专利和知识产权,英国担心引发知识产权纠纷,不久即单方面放弃采用中国高铁技术,转而将价值45亿英镑的高铁订单交给“日立制作”牵头组建的日本财团。
伦敦到苏格兰高铁的“流产”,不单是中国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被对手日本“摆了一道”,有意义的讨论应该集中在对自身劣势的思考。从根本上来看,中国国内长期以来忽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而知识产权在西方自由市场占据灵魂地位。
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一方面是中国企业投资海外的“拦路虎”,另一方面也是企业竞争力的“保护伞”。国家知识产权局保护协调司副司长张志成表示,不少国内企业因在国际化发展中忽视海外知识产权布局,蒙受了巨大损失。没有知识产权,产业发展就缺少了筹码,缺少了武器,缺少了保护伞。
著名经济学家樊纲说,在中国对外投资中,发达国家设置障碍,中国投资者自身也有引起障碍的一些特殊问题。申请核心技术专利,增强中国企业在全球知识产权体系内的话语权,破除中国技术出海的身份质疑,正是解决自身问题的题中之义。
国家安全:美国政府“怕”华为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屡吃“闭门羹”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最棘手的是投资对象国设立的隐形壁垒,像一堵厚重的玻璃墙,将中国企业拒之门外。
作为全球第二大移动网络设备制造商,华为怀有一颗打造“全球性企业”的雄心,从核心科技和研发能力看,华为具备实现雄心的实力。实际上,华为在中国本土、非洲、欧洲和拉美地区取得不俗的成绩,但却始终叩不开美国的大门。
华为在美国的收购几乎是颗粒无收。2008 年,华为计划收购美国企业3Com,随着美国外商投资委员会宣布启动国家安全调查,最终收购被搁置。2010年秋,美国电信运营商Sprint Nextel为升级网络展开招标,尽管华为的报价低于其他厂商,但同样由于“国家安全”的原因,华为被排除在这个采购大单之外。2011年2月,在美国外商投资委员会的压力下,华为又不得不放弃收购3Leaf公司的交易。
美国阻止交易,是因为怀疑华为等中国公司的设备会对美国的网络安全带来威胁。此外,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军队担任工程师的经历,被美方认为华为具有军方和政府背景。
实际上,所谓威胁国家安全的质疑缺乏根据,华为主动表示欢迎美国对自身安全性展开调查,但未能消除美国外商投资委员会以及某些政客对中国企业根深蒂固的偏见。虽然企业家主张“在商言商”,政治家却倾向于将海外投资用作国家间博弈的棋子。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束手待毙。2012年9月,奥巴马以涉嫌威胁国家安全为由,签署总统令叫停三一集团在俄勒冈州投资的风电项目。三一集团予以反击,向美国法院起诉奥巴马违宪,法院最终裁定总统令未经适当的程序,剥夺了风电项目受宪法保护的财产权。三一集团起诉奥巴马获胜。
中国企业遭受以国家安全为名的“莫须有”指责,既要学会利用当事国的法律武器捍卫自身权益,更要依托本国政府力量化解僵局。毕竟,隐形壁垒形成的深层原因,正是美国等国家敌视中国政权,将中国崛起视作威胁,因而严加防备中国企业海外投资。
破关之策:企业出海,政府护航
国家资本向海外拓展的征程中,本国政府如同搏动的心脏,将资本的血液输送到全球机体。
中国政府既是企业扬帆远航的推动者,也是保驾护航的守护者。李克强总理分别向泰国、澳大利亚、中东欧、非洲、英国、美国等地推销中国高铁,“高铁外交”引发全球热议。
今年5月李克强总理出访尼日利亚,双方达成沿海铁路框架协议。11月21日,中铁建与尼日利亚交通部正式签署总价120亿美元的铁路大单,成为目前中国的“海外最大单”。与正在进行中的蒙内铁路一样,全线采用中国铁路技术标准。
中国政府还将主导南北车合并,以避免中国公司“窝里斗”的局面,提高高铁的国际竞争力。此外,中国政府与其他国家积极展开双边投资协定的谈判,以期将中国海外投资置于国际法的框架下予以保护,预计高标准的中美双边投资协定将于今年年底达成。
客观来说,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呈现出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形势。在美国,中国南车正式提交了加州铁路投标意见书,确认参与美国首条高铁的项目竞争。中国北车已经获得麻省交通局284辆地铁车辆的采购,用于装备波士顿地铁。
发改委例行发布会上,外资司司长顾大伟指出,2014年中国对外投资可能要超过或者接近1200亿美元,将接近或者超过境外对中国大陆的投资。99%左右的海外投资项目都取消核准,改为备案,企业对外投资的便利性得大大提高。
有人将2014年誉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元年,在国家推行“一带一路”战略,继续鼓励企业走出去的大背景下,相信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能够突破重重关卡,在国际市场里走出自己的格局。
墨西哥方面称,撤销招标结果,是因为公众舆论对招标过程存在质疑,不符合透明性原则。总统决定重新进行招标过程,给予更多的招标时间,使更多企业参与,而不是只有中国公司一家投标。
政治风险:得而复失的“中国高铁第一单”
然而,这对中国企业而言并不公平。近400人花费1年多的时间跟进标书制作,如此巨大的投入却换来一场空欢喜,连同中国铁建的股票也狂跌不止。整个竞标过程中国企业都体现出专业的水准和强大的竞争力,但在竞标之外,我们忽略了海外投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政治风险的考量。
墨西哥政府“出尔反尔”,这在拉美国家并不少见。长期的政治不稳定削弱了政府统治的權威,政府行为容易受到本国舆论、大众特别是反对党的牵制。在这些国家的经济活动常常面对高度不确定的政治风险。
例如泰国“大米换高铁”计划的流产。受泰国国内政治局势持续动荡的影响,英拉下台,高铁计划被搁置,中国高铁走向东南亚的雄心遇阻。
辽宁西洋集团投下2.4亿元与朝鲜合作开发铁矿资源,在建成厂矿设施,朝方人员掌握相关技术后,朝鲜单方面撕毁合同,西洋集团150名员工被陆续遣送回国。在朝鲜,类似这般“卸磨杀驴”的投资纠纷并不少见。
中国企业投资海外,如果对投资对象国潜在的政治风险认识不到位,那么大笔投资“打水漂”的悲剧仍会不断上演。政治风险是可以预测的,但需要对投资对象国的国情有比较充分的认知,以期提前制定完善的政治风险防控机制。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张明表示,国际上关于国家的风险评级主要由是三大评级机构进行,国内的国家风险评级只有一些银行内部使用的模板。社科院发布的《中国海外投资国家风险评级报告》是从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视角出发的国家风险评级,可以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提供风险参考。
知识产权:伦敦到苏格兰高铁的“流产”
在政局不稳定的发展中国家,政治风险无疑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首当其冲需要正视的问题。而在政治稳定的发达国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知识产权保护。
2011年,英国宣布将修建伦敦到苏格兰的高铁,中国、日本、德国、法国等地企业参加招投标,中国企业以其低成本和高技术胜出。但由于日本宣称中国高铁不具备相关专利和知识产权,英国担心引发知识产权纠纷,不久即单方面放弃采用中国高铁技术,转而将价值45亿英镑的高铁订单交给“日立制作”牵头组建的日本财团。
伦敦到苏格兰高铁的“流产”,不单是中国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被对手日本“摆了一道”,有意义的讨论应该集中在对自身劣势的思考。从根本上来看,中国国内长期以来忽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而知识产权在西方自由市场占据灵魂地位。
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一方面是中国企业投资海外的“拦路虎”,另一方面也是企业竞争力的“保护伞”。国家知识产权局保护协调司副司长张志成表示,不少国内企业因在国际化发展中忽视海外知识产权布局,蒙受了巨大损失。没有知识产权,产业发展就缺少了筹码,缺少了武器,缺少了保护伞。
著名经济学家樊纲说,在中国对外投资中,发达国家设置障碍,中国投资者自身也有引起障碍的一些特殊问题。申请核心技术专利,增强中国企业在全球知识产权体系内的话语权,破除中国技术出海的身份质疑,正是解决自身问题的题中之义。
国家安全:美国政府“怕”华为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屡吃“闭门羹”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最棘手的是投资对象国设立的隐形壁垒,像一堵厚重的玻璃墙,将中国企业拒之门外。
作为全球第二大移动网络设备制造商,华为怀有一颗打造“全球性企业”的雄心,从核心科技和研发能力看,华为具备实现雄心的实力。实际上,华为在中国本土、非洲、欧洲和拉美地区取得不俗的成绩,但却始终叩不开美国的大门。
华为在美国的收购几乎是颗粒无收。2008 年,华为计划收购美国企业3Com,随着美国外商投资委员会宣布启动国家安全调查,最终收购被搁置。2010年秋,美国电信运营商Sprint Nextel为升级网络展开招标,尽管华为的报价低于其他厂商,但同样由于“国家安全”的原因,华为被排除在这个采购大单之外。2011年2月,在美国外商投资委员会的压力下,华为又不得不放弃收购3Leaf公司的交易。
美国阻止交易,是因为怀疑华为等中国公司的设备会对美国的网络安全带来威胁。此外,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军队担任工程师的经历,被美方认为华为具有军方和政府背景。
实际上,所谓威胁国家安全的质疑缺乏根据,华为主动表示欢迎美国对自身安全性展开调查,但未能消除美国外商投资委员会以及某些政客对中国企业根深蒂固的偏见。虽然企业家主张“在商言商”,政治家却倾向于将海外投资用作国家间博弈的棋子。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束手待毙。2012年9月,奥巴马以涉嫌威胁国家安全为由,签署总统令叫停三一集团在俄勒冈州投资的风电项目。三一集团予以反击,向美国法院起诉奥巴马违宪,法院最终裁定总统令未经适当的程序,剥夺了风电项目受宪法保护的财产权。三一集团起诉奥巴马获胜。
中国企业遭受以国家安全为名的“莫须有”指责,既要学会利用当事国的法律武器捍卫自身权益,更要依托本国政府力量化解僵局。毕竟,隐形壁垒形成的深层原因,正是美国等国家敌视中国政权,将中国崛起视作威胁,因而严加防备中国企业海外投资。
破关之策:企业出海,政府护航
国家资本向海外拓展的征程中,本国政府如同搏动的心脏,将资本的血液输送到全球机体。
中国政府既是企业扬帆远航的推动者,也是保驾护航的守护者。李克强总理分别向泰国、澳大利亚、中东欧、非洲、英国、美国等地推销中国高铁,“高铁外交”引发全球热议。
今年5月李克强总理出访尼日利亚,双方达成沿海铁路框架协议。11月21日,中铁建与尼日利亚交通部正式签署总价120亿美元的铁路大单,成为目前中国的“海外最大单”。与正在进行中的蒙内铁路一样,全线采用中国铁路技术标准。
中国政府还将主导南北车合并,以避免中国公司“窝里斗”的局面,提高高铁的国际竞争力。此外,中国政府与其他国家积极展开双边投资协定的谈判,以期将中国海外投资置于国际法的框架下予以保护,预计高标准的中美双边投资协定将于今年年底达成。
客观来说,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呈现出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形势。在美国,中国南车正式提交了加州铁路投标意见书,确认参与美国首条高铁的项目竞争。中国北车已经获得麻省交通局284辆地铁车辆的采购,用于装备波士顿地铁。
发改委例行发布会上,外资司司长顾大伟指出,2014年中国对外投资可能要超过或者接近1200亿美元,将接近或者超过境外对中国大陆的投资。99%左右的海外投资项目都取消核准,改为备案,企业对外投资的便利性得大大提高。
有人将2014年誉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元年,在国家推行“一带一路”战略,继续鼓励企业走出去的大背景下,相信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能够突破重重关卡,在国际市场里走出自己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