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民工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对农民工社会风险保护的呼声已越发强烈,要求政府进一步强化自身职能,在科学发展和指导下,按照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以及城乡统筹的发展思路解决这些矛盾,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
[关键词]农民工 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以乡镇企业为跳板异军突起。农民工已渗透到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成为人们街巷谈论的话题。它不仅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本文就我国农民工问题作一些粗浅分析。
一、我国农民工历史的由来
农民工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到工厂成为工人,通常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同步的。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国家工业化时也是如此,一面是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一面是大量的农民进城,成为城市居民。但是由于50年代末出现了3年经济困难,国家为了应对当时的短缺经济,实行城乡分治的户口制度,严格限制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虽然工业建设仍在继续进行,但是城市化却停滞了。直到1978年,全国的城市化率只有17.9%,82.1%的人口是农民。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大幅增长,粮食和农产品供给大为改善,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剩余。农民要致富,而农业生产又容纳不了如此众多的剩余劳动力,当时进城又不被允许,于是农民办起了乡镇企业,自发地向二三产业转移。这样就产生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的农民工。80年代中期,经济体制改革扩展到城市,城里的二三产业大步发展。二三产业需要劳动力,于是“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 的农民工大量出现了。1989年前全国农民工大约有3000万人。
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中国出现了波澜壮阔的民工潮。一方面由于乡镇企业进入常态发展时期,再加上经济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逐年下降,“离土不离乡” 的就业方式已不能满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东部沿海城市和地区经济发展很快,率先走上致富路。它们不仅迅速解决了本地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出现了劳动力资源短缺的现象,产生了对劳动力新的需求,而中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农民为了求生存、求发展,为了寻找新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的农民勇敢地离开了本土故乡,走上了打工学艺,闯荡天下的艰苦历程,开始跨区域流动,除了在本县、本地区、本省流动外,到东部发达地区,往大城市流动,终于形成了巨大的民工潮。开始时是盲目无序的流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府及时提出了“政策引导、有序流动、加强管理、改善服务” 的十六字方针,民工潮逐步走上了有序流动和规范化,创造了农民群众“自谋职业、自主创业、自主脱贫” 的新机制。到1995年,据统计外出农民工人数已超过5000万人。跨入新世纪后,每年约有1500万左右农民工进城打工,到了2007年,全国农民工已突
破一个亿。
二、农民工问题的重要性
农民工问题十分重要,它关系到农村、城镇未来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1.农民工问题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我国农村目前是一家一户承包土地经营,仍是传统的小农经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非常困难。农民外出打工是对传统农业、自然经济、落后农村的“突围”。解决“三农”问题,归根结底是要减少农民,而鼓励农民工外出务工,及时转换农民工身份是减少农民的最重要渠道。要破解“三农”问题,必须抓住农民工这个关键,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2.农民工问题关系到工业化、城镇化和“以工补农、以城促乡”
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实现以工补农、以城促乡、缩小城乡差别,农民工是一支不可替代的生力军。农民工问题解决好了,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就会大大加快,一些难点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农民工的数量可观的劳务收入,对农業进行有力的“反哺”,这也是不可争辩的事实。在未来的年代里,农民工将成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要载体。
3.农民工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农民工问题是制约和谐社会建设的最为复杂的矛盾。一些地方及企业对外来务工人员的不平等待遇,使农民工与企业主的劳资关系紧张,与城市居民的关系不融洽,与社会管理不和谐,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之一。广大农民工虽然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但在城市仍处于边缘化的状态,难以融入城市生活。在就业环境差的地方和劳资矛盾尖锐的企业,农民工的逆反心理和苦闷情绪很强烈,农民工伤亡率高、犯罪率高等社会问题突出。
三、目前农民工存在的问题
农民工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积极贡献。但是,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农民工的贡献是在工作环境很不正常,各方面条件很不利的情况下做出来的,存在一系列问题。
首先,农民工做的是工人的活,但没有得到工人的身份。有相当多的人,在工厂里工作很多年了,但因为他们的户籍是农业户口,所以得不到正式职工的身份,因为不是正式职工,即使他们工作得再好,表现再出色,也得不到应有的任用、培训、升迁,更谈不上在这个工厂里的地位。他们的农民身份,使他们永远是临时工,享受不到正式工人工会会员的同等权利。
其次,农民工和正式工同工不同酬、不同时、不同权。农民工基本上没有节假日,常常还要加班加点,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却得不到应有的经济待遇。最为严重的是,他们的工资不能足额领取,常常被克扣和拖欠。
最后,农民工在城市打工多年,却始终是城市的边缘群体。农民工得不到所在城市社会的各种福利待遇。失业了,得不到失业救济;生活困难了,得不到最低生活保障;有病了,得不到应有的医疗保障;因工负伤了,残疾了,也得不到应有的照顾和抚恤。
此外,农民工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被侵权问题:(1)他们大多数没有书面的劳动合同,而在为数不多的书面合同的签订中,条款全由厂方提出,农民工往住处于被动地位。(2)强制加班较为普遍,在沿海地带和一此城市,农民工一般工作日时间为11~12小时,一些工厂周六、周日和规定的假日不休息。(3)一些农民工的工资低于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一些工厂还将应由厂方负担的费用(如劳动管理费、治安费、计划生育费、植树费、城管费等)转嫁到农民工头上,拖欠工资和随意罚扣工资的现象也较严重。(4)相当多的农民工享受不到劳动保险侍遇和劳动保障待遇。(5)一些企业肆意侵犯农民工的人身权利和人格尊严。(6)一些企业无视农民工的人身安全和健康,造成农民工死伤的重大事故屡屡发生。
四、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解决好农民工问题
农民工问题错综复杂,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进一步解决好农民工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切实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统一思想,明确责任,提高对农民工问题的认识
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把农民工问题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定期分析,定期研究,认真解决出现的问题。要切实扭转农民工问题平时无人抓,有事了突击抓的被动局面。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都要把农民工问题当作自已的本职业务来抓。应该自上而下理顺农民工工作关系,县以上应设立农民工管理与服务机构,专门负责农民工工作。全社会应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抓出成效。要形成关心农民工、尊重农民工的良好的社会氛围。
2.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就业体系
要树立就业优先的原则,改变过去那种重城镇、轻农村,重市民、轻农民的就业观念和相关政策,把农业内部、农村区域和农民进城就业一并纳入就业计划,分类实施。
3.建立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切实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应从制度创新入手。一要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农民工,给农民工以国民待遇,赋予其社会保障权。要在全社会树立权利面前人人平等,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城乡之间人人平等的理念。二要加快农民工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建设,制定出台《农民工社会保障法》,重点解决好农民工工伤、医疗、失业、养老四大保险缺失。三要加快配套制度建设。建立与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相适应的一体化管理和网络服务制度;制定统一的农民工保险基金转移管理办法;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放开农民工进城落户限制;深化教育制度改革,实行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国民待遇”,并关照全国3000万“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大力推行城镇廉租房政策,降低农民工进城的“门槛”。
4.强化农民工培训
要采取切实行的办法,运用多种形式强化对农民工岗前和在岗培训,使农民工专业知识得到增强,技能得到提高,改变打“苦力工”、打“粗放工”的命运,为自已增加收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关键词]农民工 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以乡镇企业为跳板异军突起。农民工已渗透到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成为人们街巷谈论的话题。它不仅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本文就我国农民工问题作一些粗浅分析。
一、我国农民工历史的由来
农民工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到工厂成为工人,通常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同步的。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国家工业化时也是如此,一面是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一面是大量的农民进城,成为城市居民。但是由于50年代末出现了3年经济困难,国家为了应对当时的短缺经济,实行城乡分治的户口制度,严格限制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虽然工业建设仍在继续进行,但是城市化却停滞了。直到1978年,全国的城市化率只有17.9%,82.1%的人口是农民。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大幅增长,粮食和农产品供给大为改善,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剩余。农民要致富,而农业生产又容纳不了如此众多的剩余劳动力,当时进城又不被允许,于是农民办起了乡镇企业,自发地向二三产业转移。这样就产生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的农民工。80年代中期,经济体制改革扩展到城市,城里的二三产业大步发展。二三产业需要劳动力,于是“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 的农民工大量出现了。1989年前全国农民工大约有3000万人。
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中国出现了波澜壮阔的民工潮。一方面由于乡镇企业进入常态发展时期,再加上经济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逐年下降,“离土不离乡” 的就业方式已不能满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东部沿海城市和地区经济发展很快,率先走上致富路。它们不仅迅速解决了本地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出现了劳动力资源短缺的现象,产生了对劳动力新的需求,而中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农民为了求生存、求发展,为了寻找新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的农民勇敢地离开了本土故乡,走上了打工学艺,闯荡天下的艰苦历程,开始跨区域流动,除了在本县、本地区、本省流动外,到东部发达地区,往大城市流动,终于形成了巨大的民工潮。开始时是盲目无序的流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府及时提出了“政策引导、有序流动、加强管理、改善服务” 的十六字方针,民工潮逐步走上了有序流动和规范化,创造了农民群众“自谋职业、自主创业、自主脱贫” 的新机制。到1995年,据统计外出农民工人数已超过5000万人。跨入新世纪后,每年约有1500万左右农民工进城打工,到了2007年,全国农民工已突
破一个亿。
二、农民工问题的重要性
农民工问题十分重要,它关系到农村、城镇未来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1.农民工问题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我国农村目前是一家一户承包土地经营,仍是传统的小农经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非常困难。农民外出打工是对传统农业、自然经济、落后农村的“突围”。解决“三农”问题,归根结底是要减少农民,而鼓励农民工外出务工,及时转换农民工身份是减少农民的最重要渠道。要破解“三农”问题,必须抓住农民工这个关键,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2.农民工问题关系到工业化、城镇化和“以工补农、以城促乡”
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实现以工补农、以城促乡、缩小城乡差别,农民工是一支不可替代的生力军。农民工问题解决好了,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就会大大加快,一些难点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农民工的数量可观的劳务收入,对农業进行有力的“反哺”,这也是不可争辩的事实。在未来的年代里,农民工将成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要载体。
3.农民工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农民工问题是制约和谐社会建设的最为复杂的矛盾。一些地方及企业对外来务工人员的不平等待遇,使农民工与企业主的劳资关系紧张,与城市居民的关系不融洽,与社会管理不和谐,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之一。广大农民工虽然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但在城市仍处于边缘化的状态,难以融入城市生活。在就业环境差的地方和劳资矛盾尖锐的企业,农民工的逆反心理和苦闷情绪很强烈,农民工伤亡率高、犯罪率高等社会问题突出。
三、目前农民工存在的问题
农民工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积极贡献。但是,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农民工的贡献是在工作环境很不正常,各方面条件很不利的情况下做出来的,存在一系列问题。
首先,农民工做的是工人的活,但没有得到工人的身份。有相当多的人,在工厂里工作很多年了,但因为他们的户籍是农业户口,所以得不到正式职工的身份,因为不是正式职工,即使他们工作得再好,表现再出色,也得不到应有的任用、培训、升迁,更谈不上在这个工厂里的地位。他们的农民身份,使他们永远是临时工,享受不到正式工人工会会员的同等权利。
其次,农民工和正式工同工不同酬、不同时、不同权。农民工基本上没有节假日,常常还要加班加点,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却得不到应有的经济待遇。最为严重的是,他们的工资不能足额领取,常常被克扣和拖欠。
最后,农民工在城市打工多年,却始终是城市的边缘群体。农民工得不到所在城市社会的各种福利待遇。失业了,得不到失业救济;生活困难了,得不到最低生活保障;有病了,得不到应有的医疗保障;因工负伤了,残疾了,也得不到应有的照顾和抚恤。
此外,农民工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被侵权问题:(1)他们大多数没有书面的劳动合同,而在为数不多的书面合同的签订中,条款全由厂方提出,农民工往住处于被动地位。(2)强制加班较为普遍,在沿海地带和一此城市,农民工一般工作日时间为11~12小时,一些工厂周六、周日和规定的假日不休息。(3)一些农民工的工资低于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一些工厂还将应由厂方负担的费用(如劳动管理费、治安费、计划生育费、植树费、城管费等)转嫁到农民工头上,拖欠工资和随意罚扣工资的现象也较严重。(4)相当多的农民工享受不到劳动保险侍遇和劳动保障待遇。(5)一些企业肆意侵犯农民工的人身权利和人格尊严。(6)一些企业无视农民工的人身安全和健康,造成农民工死伤的重大事故屡屡发生。
四、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解决好农民工问题
农民工问题错综复杂,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进一步解决好农民工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切实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统一思想,明确责任,提高对农民工问题的认识
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把农民工问题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定期分析,定期研究,认真解决出现的问题。要切实扭转农民工问题平时无人抓,有事了突击抓的被动局面。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都要把农民工问题当作自已的本职业务来抓。应该自上而下理顺农民工工作关系,县以上应设立农民工管理与服务机构,专门负责农民工工作。全社会应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抓出成效。要形成关心农民工、尊重农民工的良好的社会氛围。
2.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就业体系
要树立就业优先的原则,改变过去那种重城镇、轻农村,重市民、轻农民的就业观念和相关政策,把农业内部、农村区域和农民进城就业一并纳入就业计划,分类实施。
3.建立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切实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应从制度创新入手。一要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农民工,给农民工以国民待遇,赋予其社会保障权。要在全社会树立权利面前人人平等,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城乡之间人人平等的理念。二要加快农民工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建设,制定出台《农民工社会保障法》,重点解决好农民工工伤、医疗、失业、养老四大保险缺失。三要加快配套制度建设。建立与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相适应的一体化管理和网络服务制度;制定统一的农民工保险基金转移管理办法;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放开农民工进城落户限制;深化教育制度改革,实行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国民待遇”,并关照全国3000万“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大力推行城镇廉租房政策,降低农民工进城的“门槛”。
4.强化农民工培训
要采取切实行的办法,运用多种形式强化对农民工岗前和在岗培训,使农民工专业知识得到增强,技能得到提高,改变打“苦力工”、打“粗放工”的命运,为自已增加收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