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第八部分专门阐述社会建设问题,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我们要深入学习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深化对社会建设的认识。
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社会建设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拓展与完善。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之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包括三方面: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即三大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十六届四中全会根据现阶段社会发展的特点,不仅提出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而且把它同“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相提并论,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创新。胡锦涛同志2005年2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专题研讨班的重要讲话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应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就决定了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仅要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而且要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可见,社会建设范畴的提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二,社会建设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广义的社会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的一个巨型系统,而狭义社会则是与经济、政治、文化相并列的包含在广义社会之中的一个子系统。系统论告诉我们,一个系统里的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由经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所以,为了我国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我们不仅要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而且必须加强社会建设。
第三,加强社会建设是解决当前各种社会问题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整个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与此同时,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暴露出来,有些矛盾已很尖锐,目前一个比较突出的矛盾是经济“一腿”比较长,社会“一腿”比较短,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如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买房难等民生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等等。经济“一腿”长、社会“一腿”短正在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迫切需要通过加强社会建设去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加强社会建设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社会建设应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社会建设部分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就告诉我们,当前的社会建设应当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所谓民生,就是人民的生计,其中最基本的就是人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民生是国家的根基.是发展的根本,它最直接、最真实地反映出国家之强与弱、社会治理之好与差、社会和谐之是与否。所以,改善民生不仅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直接关系全面小康与社会和谐的目标能否实现的大事。
尽管说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的经济实力和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民生问题依然是一个突出问题。这从今年全国“两会”就可见一斑。“两会”所讨论的热点问题是教育、医疗、就业、“三农”、住房、社会保障、食品卫生等民生问题。
改善民生之所以重要,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我国仍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决定了解决民生问题是我们需要长期面对的艰巨任务;第二,我们应当看到,无论是“三农”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还是住房问题、失业问题,都与我们历史欠账较多有关,与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滞后有关;第三,目前人民群众都有热切盼望奔小康、过上富裕生活的心理预期,而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都与这种心理预期有差距,这种差距表现最突出的就是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第四,民生问题也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问题,原有的民生问题解决了。新的民生问题又会冒出来;低层次的民生问题解决了,较高层次的民生问题就会接着来。可见,民生问题具有紧迫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所以,我们解决民生问题既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又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在逐步改善民生中建设和谐社会。
加强社会建设、改善民生的具体措施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就必须做好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改革分配制度、完善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我们应按照十七大精神,结合当前实际,采取以下措施加强社会建设,进一步改善民生。 加快社会事业的发展。社会事业是除了经济、政治以外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相关的各项事业。包括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就业培训、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所提供的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改善民生、造福人民的事业,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我国社会事业的发展相对滞后,这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注重加快社会事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就业、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以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这是各级政府应尽的职责。要加大公共财政对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公益文化、科普知识的普及,群众体育、就业培训、环境保护等的投入力度,促进城乡区域社会事业的发展,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尤须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真正做到让穷人读得起书、看得起病,安居乐业,共同享有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
加快创新管理体制。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原有的社会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必须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管理体制。提升城市社区建设水平,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增强服务社会功能,在新的社会管理体制中,建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协调机制,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以及社会风险预警机制,做到及时发现社会矛盾,及时化解社会矛盾,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优化社会结构。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社会结构的建设,通过优化社会结构,使之有利于社会的 健康发展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优化社会结构在当前主要是城乡结构、区域结构、阶层结构的优化。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我国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阶层结构失衡现象越来越严重,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差距在进一步拉大,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也在不断拉大。要通过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的各种措施。促使城乡协调发展;通过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引导的力度,实现地区之间的平衡发展;高度重视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积极推进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按照“提低、扩中、调高”的方针,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促使我国由“金字塔型”社会结构向“橄榄型”社会结构转变。通过以上的社会建设.争取在我国形成有利于又好又快发展的社会结构。
积极培育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是指政府组织、营利组织以外的各种组织。社会组织既是社会建设的内容之一,又是社会建设、改善民生的组织者、实施者之一。社会建设要实现其目标,除了要各级政府大力推动以外,还必须依靠社会组织作用的发挥。现代社会是一个由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组成“铁三角”关系的社会,它们共同推动社会健康发展,我们要加强社会建设,要进一步改善民生,要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新格局,都必须大力培育社会组织。社会组织之于改善民生、实现社会和谐、保障社会协调发展的功能,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得到了充分肯定,《决定》指出:要“加强和改进各类社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要“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我们一定要根据党中央的要求.充分认识社会组织对于共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消除一切不利于社会组织发展的障碍,促进我国社会组织更快发展,并充分发挥其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的功能。为使我国社会真正成为人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社会而努力。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老百姓的“安全网”,社会运行的“稳定器”和收入分配的“调节器”。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它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有效协调多种形式的社会利益关系。调节社会收入分配。它是改善民生的一种基本的制度保障。只有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市场经济新体制下得到民生保障,才能有效应对我国城镇化、就业多样化、人口老龄化提出的挑战,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民。
总体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目前仍是低水平的社会保障,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差距仍很大。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从执政为民的高度,从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从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提高对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的认识,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下更大的力气把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好,推动我国的社会建设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教授)
责任编辑:邹宏仪
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社会建设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拓展与完善。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之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包括三方面: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即三大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十六届四中全会根据现阶段社会发展的特点,不仅提出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而且把它同“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相提并论,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创新。胡锦涛同志2005年2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专题研讨班的重要讲话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应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就决定了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仅要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而且要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可见,社会建设范畴的提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二,社会建设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广义的社会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的一个巨型系统,而狭义社会则是与经济、政治、文化相并列的包含在广义社会之中的一个子系统。系统论告诉我们,一个系统里的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由经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所以,为了我国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我们不仅要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而且必须加强社会建设。
第三,加强社会建设是解决当前各种社会问题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整个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与此同时,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暴露出来,有些矛盾已很尖锐,目前一个比较突出的矛盾是经济“一腿”比较长,社会“一腿”比较短,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如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买房难等民生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等等。经济“一腿”长、社会“一腿”短正在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迫切需要通过加强社会建设去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加强社会建设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社会建设应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社会建设部分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就告诉我们,当前的社会建设应当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所谓民生,就是人民的生计,其中最基本的就是人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民生是国家的根基.是发展的根本,它最直接、最真实地反映出国家之强与弱、社会治理之好与差、社会和谐之是与否。所以,改善民生不仅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直接关系全面小康与社会和谐的目标能否实现的大事。
尽管说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的经济实力和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民生问题依然是一个突出问题。这从今年全国“两会”就可见一斑。“两会”所讨论的热点问题是教育、医疗、就业、“三农”、住房、社会保障、食品卫生等民生问题。
改善民生之所以重要,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我国仍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决定了解决民生问题是我们需要长期面对的艰巨任务;第二,我们应当看到,无论是“三农”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还是住房问题、失业问题,都与我们历史欠账较多有关,与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滞后有关;第三,目前人民群众都有热切盼望奔小康、过上富裕生活的心理预期,而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都与这种心理预期有差距,这种差距表现最突出的就是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第四,民生问题也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问题,原有的民生问题解决了。新的民生问题又会冒出来;低层次的民生问题解决了,较高层次的民生问题就会接着来。可见,民生问题具有紧迫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所以,我们解决民生问题既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又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在逐步改善民生中建设和谐社会。
加强社会建设、改善民生的具体措施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就必须做好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改革分配制度、完善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我们应按照十七大精神,结合当前实际,采取以下措施加强社会建设,进一步改善民生。 加快社会事业的发展。社会事业是除了经济、政治以外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相关的各项事业。包括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就业培训、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所提供的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改善民生、造福人民的事业,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我国社会事业的发展相对滞后,这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注重加快社会事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就业、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以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这是各级政府应尽的职责。要加大公共财政对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公益文化、科普知识的普及,群众体育、就业培训、环境保护等的投入力度,促进城乡区域社会事业的发展,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尤须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真正做到让穷人读得起书、看得起病,安居乐业,共同享有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
加快创新管理体制。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原有的社会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必须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管理体制。提升城市社区建设水平,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增强服务社会功能,在新的社会管理体制中,建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协调机制,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以及社会风险预警机制,做到及时发现社会矛盾,及时化解社会矛盾,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优化社会结构。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社会结构的建设,通过优化社会结构,使之有利于社会的 健康发展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优化社会结构在当前主要是城乡结构、区域结构、阶层结构的优化。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我国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阶层结构失衡现象越来越严重,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差距在进一步拉大,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也在不断拉大。要通过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的各种措施。促使城乡协调发展;通过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引导的力度,实现地区之间的平衡发展;高度重视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积极推进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按照“提低、扩中、调高”的方针,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促使我国由“金字塔型”社会结构向“橄榄型”社会结构转变。通过以上的社会建设.争取在我国形成有利于又好又快发展的社会结构。
积极培育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是指政府组织、营利组织以外的各种组织。社会组织既是社会建设的内容之一,又是社会建设、改善民生的组织者、实施者之一。社会建设要实现其目标,除了要各级政府大力推动以外,还必须依靠社会组织作用的发挥。现代社会是一个由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组成“铁三角”关系的社会,它们共同推动社会健康发展,我们要加强社会建设,要进一步改善民生,要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新格局,都必须大力培育社会组织。社会组织之于改善民生、实现社会和谐、保障社会协调发展的功能,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得到了充分肯定,《决定》指出:要“加强和改进各类社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要“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我们一定要根据党中央的要求.充分认识社会组织对于共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消除一切不利于社会组织发展的障碍,促进我国社会组织更快发展,并充分发挥其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的功能。为使我国社会真正成为人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社会而努力。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老百姓的“安全网”,社会运行的“稳定器”和收入分配的“调节器”。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它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有效协调多种形式的社会利益关系。调节社会收入分配。它是改善民生的一种基本的制度保障。只有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市场经济新体制下得到民生保障,才能有效应对我国城镇化、就业多样化、人口老龄化提出的挑战,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民。
总体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目前仍是低水平的社会保障,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差距仍很大。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从执政为民的高度,从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从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提高对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的认识,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下更大的力气把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好,推动我国的社会建设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教授)
责任编辑:邹宏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