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袁玉峰和尚东,一个在武汉,一个在大连。虽然相隔千里,却是相识多年的好友。他们同年出生,同年入党,同为外科医生,同年出任所在医院的业务副院长。武汉疫情告急,他们不约而同应召征战,在抗击新冠病毒的战场并肩作战52天,成就了一段“兄弟联手战疫魔”的故事——
辽鄂千里,心心相印。依依惜别,生死之情。
——袁玉峰写给尚东的临别赠言
“请你速来雷神山,这里更需要你”。
2月8日,元宵佳节。上午11时,带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医疗团队支援武汉市第七医院的袁玉峰,接到他的领导——中南医院院长兼武汉雷神山医院院长王行环的电话。在随后成立的武汉雷神山医院领导班子名单中,袁玉峰是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分管医疗救治和院内感染管控。
同一时间,千里之外的辽宁,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尚东也接到了一份任命: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援鄂医疗队的领队,率队驰援武汉!当晚9点,尚东火速集结170多名医疗队员携带医疗物资准时登机。
9日凌晨,飞机降落武汉天河机场。让尚东意外的是,等候在机场迎接他的竟然是老朋友袁玉峰。
袁玉峰:三转战场的拼命三郎
1971年,袁玉峰出生在湖北红安县一个普通家庭。
“年轻人,要立志为国家多做点事。”袁玉峰铭记父亲的教诲,求学阶段十分刻苦,从小就是学生干部。1994年,在校的他光荣入党。
2001年,研究生毕业后,袁玉峰来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普通外科,成为一名外科医生。为了能学到更先进的医学技术,2008年,袁玉峰远赴海外求学,先后在日本和法国等多家医院研修肝胆胰外科。
“我要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更多的国际顶尖技术。”在海外,袁玉峰分秒必争,一年做200多台手术,最长的一次长达20多个小时。
回国后,袁玉峰将自己所学全部倾注进中南医院肝胆胰外科,短短三年,就让科室实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2014年,袁玉峰开始担任中南医院副院长,分管医疗工作。
2019年12月30日,武汉市卫健委一份关于“不明原因肺炎”的通报打破平静的生活。
作为业务副院长,袁玉峰立即行动。将中南医院原本只能承载不到百名患者的发热门诊扩充到可以接诊近400人,同时组织协调将ICU一病区改造成重症隔离病房,将感染科的四个病区改造成普通隔离病房,都用来收治不明原因肺炎患者。这是袁玉峰指挥抗疫的首个战场。
1月21日,武汉市第七医院被指定为新冠肺炎定点医院,由中南医院全面接管。袁玉峰受命挂帅出征,一天之内完成发热门诊和隔离病区、重症监护病房的基础改造,组建以呼吸、重症、感染学科为主的多学科专家团队。1月22日晚上10点,医院迅速开诊,成为武汉市最早应诊的定点医院之一。
出征前,同为医生的妻子对他说:“一定要活着回来。”
“袁院长,今天过年。”1月24日晚9点多,武汉下起了小雨。休息的间隙,一位同事给他送来一碗饺子。
袁玉峰这才发现,今天是除夕。他站在七医院四楼的阳台上,看着医院门口雨棚下黑压压等待看诊的患者,想著防护物资很快告罄,心急如焚。他拿起电话,找朋友、同行、同学,想尽一切办法寻求物资……
“咬着牙,往前撑,过了最难的时候,就有希望!”正是这样的信念支撑着袁玉峰,硬是将这家医院的接诊量由平时的不到300人极速提升到了1000人,收治工作终于进入正轨。
可没等袁玉峰放松高度紧张的神经,驰援雷神山的命令又到了。他二话不说,立马赶到雷神山医院——他的第三个抗疫战场。
在袁玉峰看来,雷神山医院就是一家“战地传染病医院”:“我和大家一样,没见过这阵势,但是战场上,怎么能因为没经验就退缩?”
全新的医院,复杂的收治工作,光有满腔热血不够,需要超强的综合管理能力。
作为分管医疗救治和院感控制的副院长,袁玉峰面临的是来自9个省市、16支医疗队、286家医院的3202名医护人员的整体调度,还有上万名依然在施工的工人协调。他既要负责所有住院病人的救治,还要保证所有工作人员不被感染。
“当时,雷神山医院是边施工、边验收、边培训、边救治,这么多人在同一个平面上工作,患者走的路,不能和工人重合,医护人员工作的区域,要严格区分,工作要细致而精准。”那段时间,袁玉峰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大脑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
袁玉峰头戴安全帽,裤腿全是泥,来回奔波在协调现场,收治病人,同事们都笑他:“哪像个外科大夫。”
“要将所有人‘拧成一股绳’!”袁玉峰将自己分管的医务管理部分成联合医务处、联合护理部、联合院感办等部门,高效开展工作。
院感工作是重中之重。“医务人员如果病倒了,谁救治患者?”袁玉峰在全员培训的基础上,给院区安装了监控体系,监控所有进入病区人员的行为,“防护服穿戴不标准,立刻整改;医护人员身体状况欠佳,立刻休整;维修工进入病区工作,连一颗螺丝钉都不能乱放。”袁玉峰还给院区安装了44个环境监控点,时刻监控院区的各项环境指标。
刚来的医护人员心生恐惧,袁玉峰带着中南医院的医护人员率先进“红区”:“ 有问题,我来担!”;转运的病人来了,袁玉峰亲自去引导:“有危险,我先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雷神山医院救治工作有序而高效地运转起来,所有工作人员无一人被感染。
尚东:立志报国的博士主帅
尚东与袁玉峰同年,也是1971年出生。他的父亲是辽阳市一家国企的党委书记。
“我家家教很严,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的思想从小根植。”耳濡目染下,尚东从小就十分优秀。1994年,尚东本科期间就光荣入党。
在硕士、博士期间,尚东跟随导师——中西医结合胆胰专家关凤林教授,成为大连医科大学培养的第一位中西医结合临床外科学博士。 2000年,博士毕业的尚东成为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一名外科医生。尚东深知,作为学校培养的该学科第一个博士,他肩负的不仅仅是个人专业的发展,更有整个学科振兴的重任。
多年来,尚东开创了中西医结合微创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在国际上领先。他救治的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患者达数百例。
2014年,尚东开始担任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同时,他还是大连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的院长、博士生导师。他有很多称呼:“尚院长”“尚老师”,但是他最喜欢的还是“尚医生”。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西医结合急腹症外科负责人,他身兼多职,依然保持着每年做近500台手术的超高工作强度。
几乎每年都要来武汉学术交流的尚东,对武汉熟悉而亲切。由于研究领域重合,性情相投,他与袁玉峰在学术会议上相识后,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收到驰援武汉的号令后,他第一时间报名参战。
尚东说:“我们是下定了向死而生的决心赶赴武汉的,此去不知道会有怎样的结果。我们写好了遗嘱,大家有一个信念——困难的时候,我们一起扛!”
2月9日凌晨1点,尚东和他的队友们终于到达武汉。一下飞机,他就见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袁玉峰。袁玉峰告诉尚东,他在驰援雷神山的医疗队名单中发现了老朋友的名字,很激动,特地到机场来迎接他。
“我们要并肩作战了。”——老朋友异口同声。
凌晨5点,袁玉峰将尚东和其他大连医疗队队员送至酒店安置妥当后,拍拍尚东的肩膀:“我们雷神山见。”
2月11日,经过两天的紧急培训,尚东所带领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疗队开始进驻雷神山,与袁玉峰汇合。
尚东团队首先接收的是A13病区。一到病区尚东却“傻眼”:“我们要先把病房完善才能开始治疗工作,但病人已经在等待,刻不容缓。”
水、电、门、窗、医疗设备,病房的点点滴滴,都需要尚东和队员一一验收,“负压病房,稍有差池就会有极大的危险。”
随着接诊病区的增多,尚东和团队170多名队员每天都超负荷工作。早8点,尚东都会准时出现在病房,通过音视频远程平台询问患者病情,和每个病区的医生进行病例和诊疗方案的讨论。遇到危重病人,他还要组织专家为患者会诊。
2月14日,情人节。寒流来袭,武汉下起了雨雪。
尚东的妻子几次给他打视频电话,都被挂断,一家人十分担心。直到第二天,尚东才回复道:“无特殊之事不要打电话,时间紧、病区忙、任务重。”细心的儿子发现,爸爸已经连续工作了20个小时,微信记录34179步。
尚东以前很喜欢长跑,曾经参加过马拉松,最疲惫的时候,他告诉自己:“现在就是跑马时候的‘疲劳期’,熬过去,就能有使不完的劲儿!”
战场:让我们成为生死兄弟
在雷神山的日子,袁玉峰和尚东经常各忙各的,难得说上几句话,开会时才能见面。
每天的例会上,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们,袁玉峰从不和稀泥:“按照国家颁布的诊治指南,你们病区有的病人诊断不准确。”“你们病区管理还要更精细化。”袁玉峰与医疗质量控制组的专家们毫不留情:“不管你是谁,医疗质量第一,患者至上!”
袁玉峰在雷神山组建了危重症救治专家组、院感防控专家组、中医药治疗专家组、心理评估与干预专家组,指导全院病人的救治,让所有医疗队遵循同样的医疗标准,将这所临时战地医院医疗质量“同质化”。尚东的团队正是经过这样的“同质”培训后上岗。
2月12日下午2点,雷神山医院外停满了救护车,但是尚东团队负责的病区内呼吸机、监护仪、氧气表还没有到位,病人迟迟不能收治到位。
“这些病人我们暂时收不了,要把设备落实到位才行!”尚东坚持道。
“什么是战时化?就是有病人来了,不管多困难也要收!”赶来现场的袁玉峰也急了。
两位好兄弟第一次发生了争执。
“战士在战场上,没有枪炮怎么办?”作为领队,尚东不仅要收治病人,更要对病人负责,对自己带出来的每一个“兵”负责。
“不行,想尽办法也要收进来!”作为副院长,袁玉峰必须要完成“应收尽收”的任务。
争执的结果是协调行动,袁玉峰迅速落实设备,而尚东则同步开始着手准备收治工作。战场上,分秒必争!
下午5点半,当氧气表拧上的最后一刻,病区的病人立刻收满。“真是惊心动魄!”尚东心有余悸地说。
“兄弟,我压力非常大,这么多病人等着……”事后,袁玉峰坦言。
“我知道你不容易,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救人!”尚东感慨万千。
细心的尚东发现,很多新冠肺炎病人由于家人同时感染,出现了悲观绝望等情绪,有些老人甚至产生轻生放弃治疗的念头。他意识到,患者需要帮助的不仅仅是身体疾病,还有心理。
于是,尚东团队在病区采用最新的共情医学治疗理念、叙事医学理念,与病人进行沟通交流,专门买来手机,供年龄大的患者与家人视频。尚东还指导大连医科大学15名中西医结合学院的本科生党员,通过微信与雷神山医院的患者们进行一对一的线上指导,帮助患者战胜病魔。
袁玉峰注意到了尚东团队的有效举措,号召大家学习推广。很快,共情医学治疗成为整个雷神山医护团队的共同理念。
尚东团队的医护人员还将大连的海蛎子、跨海大桥,武汉的黄鹤楼、热干面等辽鄂两地形象从防护服延伸至病房的走廊。袁玉峰积极支持,很快,雷神山医院冰冷的白色走廊变成了有温度的医疗区,成为医患共同战胜疾病的精神家园。
在尚东和团队的精心救治下,他们病区的一位位患者康复出院。
而袁玉峰也在雷神山医院门口送走了第1位、第100位,第1000位出院患者。
从投入战斗至今,袁玉峰已经70余天没有回家。一天深夜,袁玉峰回家拿换洗衣物,隔着小区的大门,16岁的女儿远远地说:“爸爸,你好像多了很多白头发。”3月14日,他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女儿唱录了一首歌曲,倾诉思念之情。
尚东在征战武汉的第10天,也收到双胞胎儿子写来的信:“等待你们克服重重困难,攀上顶峰,然后顺流而下,回到安全,回到温暖,回到自己的家……”
3月30日,尚东团队圆满完成救治任务,奉命撤离。在机场,两位好兄弟依依惜别,队友们称赞他们俩为“雷神双杰”。
尚东说:“我们也算是共过生死的戰友了!”
袁玉峰专门托人买了一副黄鹤楼的汉绣送与尚东,并赋诗:“辽鄂千里,心心相印。依依惜别,生死之情。”
两位兄弟相约,疫情过后再相聚,一醉方休。
目前,尚东已回到大连隔离休整。他所负责的雷神山医院4个病区,累计收治了221例患者,出院204例。
4月14日,随着最后一批患者转院,武汉雷神山医院患者清零。雷神山医院运转2个多月来,累计收治患者2011人,其中重症和危重症千余人,康复出院1900余人,患者病亡率控制在2.1%左右的低位。
4月15日,雷神山医院正式休舱。袁玉峰也开始隔离休整。他说:“我隔离完得赶紧回到中南医院岗位上,还有很多病人在等着我。”
辽鄂千里,心心相印。依依惜别,生死之情。
——袁玉峰写给尚东的临别赠言
“请你速来雷神山,这里更需要你”。
2月8日,元宵佳节。上午11时,带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医疗团队支援武汉市第七医院的袁玉峰,接到他的领导——中南医院院长兼武汉雷神山医院院长王行环的电话。在随后成立的武汉雷神山医院领导班子名单中,袁玉峰是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分管医疗救治和院内感染管控。
同一时间,千里之外的辽宁,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尚东也接到了一份任命: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援鄂医疗队的领队,率队驰援武汉!当晚9点,尚东火速集结170多名医疗队员携带医疗物资准时登机。
9日凌晨,飞机降落武汉天河机场。让尚东意外的是,等候在机场迎接他的竟然是老朋友袁玉峰。
袁玉峰:三转战场的拼命三郎
1971年,袁玉峰出生在湖北红安县一个普通家庭。
“年轻人,要立志为国家多做点事。”袁玉峰铭记父亲的教诲,求学阶段十分刻苦,从小就是学生干部。1994年,在校的他光荣入党。
2001年,研究生毕业后,袁玉峰来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普通外科,成为一名外科医生。为了能学到更先进的医学技术,2008年,袁玉峰远赴海外求学,先后在日本和法国等多家医院研修肝胆胰外科。
“我要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更多的国际顶尖技术。”在海外,袁玉峰分秒必争,一年做200多台手术,最长的一次长达20多个小时。
回国后,袁玉峰将自己所学全部倾注进中南医院肝胆胰外科,短短三年,就让科室实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2014年,袁玉峰开始担任中南医院副院长,分管医疗工作。
2019年12月30日,武汉市卫健委一份关于“不明原因肺炎”的通报打破平静的生活。
作为业务副院长,袁玉峰立即行动。将中南医院原本只能承载不到百名患者的发热门诊扩充到可以接诊近400人,同时组织协调将ICU一病区改造成重症隔离病房,将感染科的四个病区改造成普通隔离病房,都用来收治不明原因肺炎患者。这是袁玉峰指挥抗疫的首个战场。
1月21日,武汉市第七医院被指定为新冠肺炎定点医院,由中南医院全面接管。袁玉峰受命挂帅出征,一天之内完成发热门诊和隔离病区、重症监护病房的基础改造,组建以呼吸、重症、感染学科为主的多学科专家团队。1月22日晚上10点,医院迅速开诊,成为武汉市最早应诊的定点医院之一。
出征前,同为医生的妻子对他说:“一定要活着回来。”
“袁院长,今天过年。”1月24日晚9点多,武汉下起了小雨。休息的间隙,一位同事给他送来一碗饺子。
袁玉峰这才发现,今天是除夕。他站在七医院四楼的阳台上,看着医院门口雨棚下黑压压等待看诊的患者,想著防护物资很快告罄,心急如焚。他拿起电话,找朋友、同行、同学,想尽一切办法寻求物资……
“咬着牙,往前撑,过了最难的时候,就有希望!”正是这样的信念支撑着袁玉峰,硬是将这家医院的接诊量由平时的不到300人极速提升到了1000人,收治工作终于进入正轨。
可没等袁玉峰放松高度紧张的神经,驰援雷神山的命令又到了。他二话不说,立马赶到雷神山医院——他的第三个抗疫战场。
在袁玉峰看来,雷神山医院就是一家“战地传染病医院”:“我和大家一样,没见过这阵势,但是战场上,怎么能因为没经验就退缩?”
全新的医院,复杂的收治工作,光有满腔热血不够,需要超强的综合管理能力。
作为分管医疗救治和院感控制的副院长,袁玉峰面临的是来自9个省市、16支医疗队、286家医院的3202名医护人员的整体调度,还有上万名依然在施工的工人协调。他既要负责所有住院病人的救治,还要保证所有工作人员不被感染。
“当时,雷神山医院是边施工、边验收、边培训、边救治,这么多人在同一个平面上工作,患者走的路,不能和工人重合,医护人员工作的区域,要严格区分,工作要细致而精准。”那段时间,袁玉峰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大脑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
袁玉峰头戴安全帽,裤腿全是泥,来回奔波在协调现场,收治病人,同事们都笑他:“哪像个外科大夫。”
“要将所有人‘拧成一股绳’!”袁玉峰将自己分管的医务管理部分成联合医务处、联合护理部、联合院感办等部门,高效开展工作。
院感工作是重中之重。“医务人员如果病倒了,谁救治患者?”袁玉峰在全员培训的基础上,给院区安装了监控体系,监控所有进入病区人员的行为,“防护服穿戴不标准,立刻整改;医护人员身体状况欠佳,立刻休整;维修工进入病区工作,连一颗螺丝钉都不能乱放。”袁玉峰还给院区安装了44个环境监控点,时刻监控院区的各项环境指标。
刚来的医护人员心生恐惧,袁玉峰带着中南医院的医护人员率先进“红区”:“ 有问题,我来担!”;转运的病人来了,袁玉峰亲自去引导:“有危险,我先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雷神山医院救治工作有序而高效地运转起来,所有工作人员无一人被感染。
尚东:立志报国的博士主帅
尚东与袁玉峰同年,也是1971年出生。他的父亲是辽阳市一家国企的党委书记。
“我家家教很严,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的思想从小根植。”耳濡目染下,尚东从小就十分优秀。1994年,尚东本科期间就光荣入党。
在硕士、博士期间,尚东跟随导师——中西医结合胆胰专家关凤林教授,成为大连医科大学培养的第一位中西医结合临床外科学博士。 2000年,博士毕业的尚东成为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一名外科医生。尚东深知,作为学校培养的该学科第一个博士,他肩负的不仅仅是个人专业的发展,更有整个学科振兴的重任。
多年来,尚东开创了中西医结合微创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在国际上领先。他救治的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患者达数百例。
2014年,尚东开始担任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同时,他还是大连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的院长、博士生导师。他有很多称呼:“尚院长”“尚老师”,但是他最喜欢的还是“尚医生”。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西医结合急腹症外科负责人,他身兼多职,依然保持着每年做近500台手术的超高工作强度。
几乎每年都要来武汉学术交流的尚东,对武汉熟悉而亲切。由于研究领域重合,性情相投,他与袁玉峰在学术会议上相识后,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收到驰援武汉的号令后,他第一时间报名参战。
尚东说:“我们是下定了向死而生的决心赶赴武汉的,此去不知道会有怎样的结果。我们写好了遗嘱,大家有一个信念——困难的时候,我们一起扛!”
2月9日凌晨1点,尚东和他的队友们终于到达武汉。一下飞机,他就见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袁玉峰。袁玉峰告诉尚东,他在驰援雷神山的医疗队名单中发现了老朋友的名字,很激动,特地到机场来迎接他。
“我们要并肩作战了。”——老朋友异口同声。
凌晨5点,袁玉峰将尚东和其他大连医疗队队员送至酒店安置妥当后,拍拍尚东的肩膀:“我们雷神山见。”
2月11日,经过两天的紧急培训,尚东所带领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疗队开始进驻雷神山,与袁玉峰汇合。
尚东团队首先接收的是A13病区。一到病区尚东却“傻眼”:“我们要先把病房完善才能开始治疗工作,但病人已经在等待,刻不容缓。”
水、电、门、窗、医疗设备,病房的点点滴滴,都需要尚东和队员一一验收,“负压病房,稍有差池就会有极大的危险。”
随着接诊病区的增多,尚东和团队170多名队员每天都超负荷工作。早8点,尚东都会准时出现在病房,通过音视频远程平台询问患者病情,和每个病区的医生进行病例和诊疗方案的讨论。遇到危重病人,他还要组织专家为患者会诊。
2月14日,情人节。寒流来袭,武汉下起了雨雪。
尚东的妻子几次给他打视频电话,都被挂断,一家人十分担心。直到第二天,尚东才回复道:“无特殊之事不要打电话,时间紧、病区忙、任务重。”细心的儿子发现,爸爸已经连续工作了20个小时,微信记录34179步。
尚东以前很喜欢长跑,曾经参加过马拉松,最疲惫的时候,他告诉自己:“现在就是跑马时候的‘疲劳期’,熬过去,就能有使不完的劲儿!”
战场:让我们成为生死兄弟
在雷神山的日子,袁玉峰和尚东经常各忙各的,难得说上几句话,开会时才能见面。
每天的例会上,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们,袁玉峰从不和稀泥:“按照国家颁布的诊治指南,你们病区有的病人诊断不准确。”“你们病区管理还要更精细化。”袁玉峰与医疗质量控制组的专家们毫不留情:“不管你是谁,医疗质量第一,患者至上!”
袁玉峰在雷神山组建了危重症救治专家组、院感防控专家组、中医药治疗专家组、心理评估与干预专家组,指导全院病人的救治,让所有医疗队遵循同样的医疗标准,将这所临时战地医院医疗质量“同质化”。尚东的团队正是经过这样的“同质”培训后上岗。
2月12日下午2点,雷神山医院外停满了救护车,但是尚东团队负责的病区内呼吸机、监护仪、氧气表还没有到位,病人迟迟不能收治到位。
“这些病人我们暂时收不了,要把设备落实到位才行!”尚东坚持道。
“什么是战时化?就是有病人来了,不管多困难也要收!”赶来现场的袁玉峰也急了。
两位好兄弟第一次发生了争执。
“战士在战场上,没有枪炮怎么办?”作为领队,尚东不仅要收治病人,更要对病人负责,对自己带出来的每一个“兵”负责。
“不行,想尽办法也要收进来!”作为副院长,袁玉峰必须要完成“应收尽收”的任务。
争执的结果是协调行动,袁玉峰迅速落实设备,而尚东则同步开始着手准备收治工作。战场上,分秒必争!
下午5点半,当氧气表拧上的最后一刻,病区的病人立刻收满。“真是惊心动魄!”尚东心有余悸地说。
“兄弟,我压力非常大,这么多病人等着……”事后,袁玉峰坦言。
“我知道你不容易,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救人!”尚东感慨万千。
细心的尚东发现,很多新冠肺炎病人由于家人同时感染,出现了悲观绝望等情绪,有些老人甚至产生轻生放弃治疗的念头。他意识到,患者需要帮助的不仅仅是身体疾病,还有心理。
于是,尚东团队在病区采用最新的共情医学治疗理念、叙事医学理念,与病人进行沟通交流,专门买来手机,供年龄大的患者与家人视频。尚东还指导大连医科大学15名中西医结合学院的本科生党员,通过微信与雷神山医院的患者们进行一对一的线上指导,帮助患者战胜病魔。
袁玉峰注意到了尚东团队的有效举措,号召大家学习推广。很快,共情医学治疗成为整个雷神山医护团队的共同理念。
尚东团队的医护人员还将大连的海蛎子、跨海大桥,武汉的黄鹤楼、热干面等辽鄂两地形象从防护服延伸至病房的走廊。袁玉峰积极支持,很快,雷神山医院冰冷的白色走廊变成了有温度的医疗区,成为医患共同战胜疾病的精神家园。
在尚东和团队的精心救治下,他们病区的一位位患者康复出院。
而袁玉峰也在雷神山医院门口送走了第1位、第100位,第1000位出院患者。
从投入战斗至今,袁玉峰已经70余天没有回家。一天深夜,袁玉峰回家拿换洗衣物,隔着小区的大门,16岁的女儿远远地说:“爸爸,你好像多了很多白头发。”3月14日,他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女儿唱录了一首歌曲,倾诉思念之情。
尚东在征战武汉的第10天,也收到双胞胎儿子写来的信:“等待你们克服重重困难,攀上顶峰,然后顺流而下,回到安全,回到温暖,回到自己的家……”
3月30日,尚东团队圆满完成救治任务,奉命撤离。在机场,两位好兄弟依依惜别,队友们称赞他们俩为“雷神双杰”。
尚东说:“我们也算是共过生死的戰友了!”
袁玉峰专门托人买了一副黄鹤楼的汉绣送与尚东,并赋诗:“辽鄂千里,心心相印。依依惜别,生死之情。”
两位兄弟相约,疫情过后再相聚,一醉方休。
目前,尚东已回到大连隔离休整。他所负责的雷神山医院4个病区,累计收治了221例患者,出院204例。
4月14日,随着最后一批患者转院,武汉雷神山医院患者清零。雷神山医院运转2个多月来,累计收治患者2011人,其中重症和危重症千余人,康复出院1900余人,患者病亡率控制在2.1%左右的低位。
4月15日,雷神山医院正式休舱。袁玉峰也开始隔离休整。他说:“我隔离完得赶紧回到中南医院岗位上,还有很多病人在等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