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初步形成,每个环节相互影响,作为艺术市场的生产者——艺术家也不例外。考察与他们创作息息相关的艺术工作室群落生态,可以从一个很直接的渠道了解当前国内艺术家在商业环境中的生存、创作状况,其重要性在于,它关系到流通于艺术市场的艺术产品的质量、面貌。其中,对年轻艺术家创作状态的透析,可以最直接地指导艺术品投资者对年轻艺术家的挑选——这恰恰又是艺术投资的最核心部分。早年位于北京的艺术工作室群落有东村、圆明园等,这些画家村都已逐渐消逝。最早由画家工作室构成的798艺术区,因为商业的成功而租金飞涨,逐渐变成了以画廊为主体的艺术区。原住艺术家逐渐开始了以798工厂为中心涟漪扩散式的迁徙,因此,在北京东北四环附近的广阔区域内,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新工作室群落(每个工作室的租金价格和其硬件条件,离画廊区的距离,业主的租赁调整有关系。)原来这些和农村无异的地区也因为艺术家的进驻开始大兴土木,从一开始少数的仓库租赁变成了兴起平掉土地转盖工作室的热潮。与这一切伴随而来的,是租金的上涨。艺术家是否会再次迁徙?这种游牧状态会延续多久?都成为了新问题。除了成名艺术家,在近年火热的艺术市场号召下,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艺术家都涌向这里。和当年怀揣着艺术理想的北漂族不同,作为将来艺术市场最主要的生产力量,这群以年轻艺术家为主体的绘画大军有着更直接的目的,当前工作室的租金成为他们留京持续创作的最大成本支出,他们不得不在面对艺术之路从一开始就与工作室的命运休戚相关的现状之下,进行创作。本期专题就这个问题,邀请部分画廊工作者(G)、已和画廊签约的艺术家(A)以及尚未有固定收入的未签约艺术家(A)进行了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