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中药广泛用于医疗事业,且随之走向世界的今天,服用中药出现不良反应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中药本身具有几个特点:纯天然、药性平和、毒副作用小,人们总是认为服用中药“有病治病,无病健身”,这种观念显然是错误的,因此,本文重点分析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点原因,并就这些原因提出几点提前预防的建议。
【关键词】 中草药;不良反应
1 中药不良反应概念
中药不良反应是指药物用于人体后,药物或代谢产物作用于机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发生的非治疗反应。[1]也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或治疗人类疾病,改善其生理功能而给予正常剂量的中药所出现的有害且非预期的反应。
2 服用中药产生不良反应的几点原因
2.1 中药的成分比较复杂,除了发挥药理作用的活性物质外,也可能含有产生不良反应的成分。比如雷公藤碱,会有损害神经系统的副作用;洋地黄苷,小剂量有强心作用,较大剂量或长期使用可使心脏骤停及停搏。
2.2 中药材在服用前的炮制方法不恰当。大多数中药在服用前需要加工,如果炮制方法不当,服用后可能产生不良反应。如大黄,常用于虚劳吐血,内有瘀积,但是在服用前,必须经过炒炭,以达到减弱泻下,增强收敛和吸附的作用,有止血、止泻的效果。若炮制不当,未达到炭化标准,它的止血、止泻作用相对减弱,润肠通便作用相对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患者的病情,产生了不良反应。
2.3 中药服用的剂量过大。中药按照其药性可以分为大毒、小毒和无毒,如果是有毒性的药物应该严格掌握使用方法。如中药六神丸的处方中,含有一些毒性较大的成分,如果使用不当,直接威胁新生儿的生命,因此,小儿应该尽量禁用此类药物。
2.4 剂型不当。随着中药制剂在临床上大量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出现的种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特别是中药注射剂的质量问题,在不良反应的案例中排首位。
2.5 服用个人身体素质等条件的差异。不同的个体服用中药以后,其药性发挥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如附子,常用剂量是3~15 g,有的人服用了9 g以后就发生不良反应,而有的人服用12g后却没有不良反应。另外,由于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情况的不同,服用后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如婴幼儿的肝肾功能发育不全,老年人的肝肾功能衰退,服用某些药物容易发生中毒,面对不同的个体时,广大医疗工作者尤其要注意中药的使用[2]。
3 对中药不良反应的预防对策及建议
3.1 加强整体中医医师的理论、执业水平。医师首先要充实自己的理论水平,对各种中药材的药性做到心中有数,查明病因,对症用药,合理用方,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案。临床医师应熟悉中药的性能主治、用法用量,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滥用。
3.2 深入对中药药性的研究,保证药品的质量。对中药组方、工艺、质检标准、药理、临床应用以及不良反应的研究,药品监督部门应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严格审查待上市新药,追踪已上市新药,以逐渐发现新的不良反应,保证药品的质量。药品的质量是治疗的基础,因此规范中药质量是中药安全有效的重要保证。中成药尤其是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更要严格控制,确保用药的安全有效。
3.3 规范中药、中成药的使用说明书。在药品市场上。许多中药生产企业在说明书上淡化了对药品不良反应的提示[3]。有相当比例的市民误将药品不良反应理解为药品使用“注意事项”,这和许多生产企业只在药品说明书上标注“注意事项”有关。管理部门应特别要求生产企业实事求是地写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和禁忌证,给医师提供准确的开药依据。
3.4 健全中药管理制度,加强药品广告的审批。政府管理部门除了制定法律法规提高药品质量,保障合理用药外,还应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的监管模式;提供充分的药学服务,指导合理、安全、有效、经济用药;大力宣传中药不良反应相关知识,提高全民的认识和意识,变中药无毒副作用、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的传统观念,引导广大群众正确认识和使用中药,重视不良反应[4]。对中药的申请进行严格的审批,对不负责任的药品广告加大处罚力度,净化药品市场。
3.5 加强中药材在采集、炮制过程的质量监管。对中药的监管要从头抓起,从药材的原料开始监测,防止原料中有毒物质超标等能影响后续工艺的因素。炮制过程的监测要严格执行工厂生产的标准,完善炮制工艺,防止活性物质失活或者生成有毒有害物质,确保药品的质量,从而降低中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3.6 质量良好的中药材和中药饮片是振兴中医药学十分重要的物质基础。然而近年来,因使用中药而产生不良反应,甚至中毒致死的临床报道日渐增多,这些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目前国家已采取成立中药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等措施,以对中药不良反应进行科学的管理、监测和预防。只有中医药界重视中药的不良反应,努力降低或避免中药的不良反应,同时加强中药不良反应知识的宣传以期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人民的安全用药。临床医师应熟练掌握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及配伍禁忌,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科学地、客观地判定中药的不良反应,积极预防,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尽最大可能避免或减少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周践,郭代红,和培红.142例中药不良反应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2,4(6): 368-371。
[2]张晓娟,罗宇芬,杨敏,等.我院2004~2007年22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8,19(11): 859 -861。
[3]郭丽萍,中药制剂不良反应95例分析[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8, 23(3): 47-48。
[4]邱枫,中药不良反应探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08,3(23):152
【关键词】 中草药;不良反应
1 中药不良反应概念
中药不良反应是指药物用于人体后,药物或代谢产物作用于机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发生的非治疗反应。[1]也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或治疗人类疾病,改善其生理功能而给予正常剂量的中药所出现的有害且非预期的反应。
2 服用中药产生不良反应的几点原因
2.1 中药的成分比较复杂,除了发挥药理作用的活性物质外,也可能含有产生不良反应的成分。比如雷公藤碱,会有损害神经系统的副作用;洋地黄苷,小剂量有强心作用,较大剂量或长期使用可使心脏骤停及停搏。
2.2 中药材在服用前的炮制方法不恰当。大多数中药在服用前需要加工,如果炮制方法不当,服用后可能产生不良反应。如大黄,常用于虚劳吐血,内有瘀积,但是在服用前,必须经过炒炭,以达到减弱泻下,增强收敛和吸附的作用,有止血、止泻的效果。若炮制不当,未达到炭化标准,它的止血、止泻作用相对减弱,润肠通便作用相对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患者的病情,产生了不良反应。
2.3 中药服用的剂量过大。中药按照其药性可以分为大毒、小毒和无毒,如果是有毒性的药物应该严格掌握使用方法。如中药六神丸的处方中,含有一些毒性较大的成分,如果使用不当,直接威胁新生儿的生命,因此,小儿应该尽量禁用此类药物。
2.4 剂型不当。随着中药制剂在临床上大量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出现的种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特别是中药注射剂的质量问题,在不良反应的案例中排首位。
2.5 服用个人身体素质等条件的差异。不同的个体服用中药以后,其药性发挥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如附子,常用剂量是3~15 g,有的人服用了9 g以后就发生不良反应,而有的人服用12g后却没有不良反应。另外,由于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情况的不同,服用后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如婴幼儿的肝肾功能发育不全,老年人的肝肾功能衰退,服用某些药物容易发生中毒,面对不同的个体时,广大医疗工作者尤其要注意中药的使用[2]。
3 对中药不良反应的预防对策及建议
3.1 加强整体中医医师的理论、执业水平。医师首先要充实自己的理论水平,对各种中药材的药性做到心中有数,查明病因,对症用药,合理用方,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案。临床医师应熟悉中药的性能主治、用法用量,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滥用。
3.2 深入对中药药性的研究,保证药品的质量。对中药组方、工艺、质检标准、药理、临床应用以及不良反应的研究,药品监督部门应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严格审查待上市新药,追踪已上市新药,以逐渐发现新的不良反应,保证药品的质量。药品的质量是治疗的基础,因此规范中药质量是中药安全有效的重要保证。中成药尤其是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更要严格控制,确保用药的安全有效。
3.3 规范中药、中成药的使用说明书。在药品市场上。许多中药生产企业在说明书上淡化了对药品不良反应的提示[3]。有相当比例的市民误将药品不良反应理解为药品使用“注意事项”,这和许多生产企业只在药品说明书上标注“注意事项”有关。管理部门应特别要求生产企业实事求是地写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和禁忌证,给医师提供准确的开药依据。
3.4 健全中药管理制度,加强药品广告的审批。政府管理部门除了制定法律法规提高药品质量,保障合理用药外,还应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的监管模式;提供充分的药学服务,指导合理、安全、有效、经济用药;大力宣传中药不良反应相关知识,提高全民的认识和意识,变中药无毒副作用、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的传统观念,引导广大群众正确认识和使用中药,重视不良反应[4]。对中药的申请进行严格的审批,对不负责任的药品广告加大处罚力度,净化药品市场。
3.5 加强中药材在采集、炮制过程的质量监管。对中药的监管要从头抓起,从药材的原料开始监测,防止原料中有毒物质超标等能影响后续工艺的因素。炮制过程的监测要严格执行工厂生产的标准,完善炮制工艺,防止活性物质失活或者生成有毒有害物质,确保药品的质量,从而降低中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3.6 质量良好的中药材和中药饮片是振兴中医药学十分重要的物质基础。然而近年来,因使用中药而产生不良反应,甚至中毒致死的临床报道日渐增多,这些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目前国家已采取成立中药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等措施,以对中药不良反应进行科学的管理、监测和预防。只有中医药界重视中药的不良反应,努力降低或避免中药的不良反应,同时加强中药不良反应知识的宣传以期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人民的安全用药。临床医师应熟练掌握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及配伍禁忌,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科学地、客观地判定中药的不良反应,积极预防,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尽最大可能避免或减少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周践,郭代红,和培红.142例中药不良反应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2,4(6): 368-371。
[2]张晓娟,罗宇芬,杨敏,等.我院2004~2007年22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8,19(11): 859 -861。
[3]郭丽萍,中药制剂不良反应95例分析[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8, 23(3): 47-48。
[4]邱枫,中药不良反应探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08,3(23):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