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羚羊木雕》一文可作写作范文来借鉴,从中受到写作启示,学习语言描写技巧,人物细节描写方法,以及景物烘托的写法,以期极大地提高同学们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 记叙文 羚羊木雕 写作技巧
张之路的《羚羊木雕》已入选初中语文教材多年,文章描写了一个珍视友谊的女孩和她重视金钱的父母的矛盾的同时,揭示了一个社会问题: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如何才能化解?同时,文中的“奶奶”善解人意的形象十分符合生活实际。这篇课文给我们以深深的思考和启发。
其实,这篇课文还可以作为一篇写作的范文供师生共同探讨,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同学们学习掌握。
一、语言描写的技巧。
平时,同学们在作文中人物语言描写比较单调,往往用“妈妈说……”“我说……”之类,平淡,苍白无力。原因在于他们没有掌握如何进行人物语言描写。
1.人物描写。
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会在刻画人物时,利用人物的神态和动作加以烘托,既生动又形象,同时还能准确体现出人物心理。如:
“放在哪儿了?拿来我看看。”妈妈好像看出我在撒谎。因为我站在那儿一动不动,低着头不敢看她。
“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妈妈变得十分严厉。
“没有卖……我送人了。”我觉得自己的声音有些发抖。
“送给谁了?告诉我。”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
短短几句对话,同时描绘出妈妈的神态和动作,从那个严厉的脸色不难看出,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时,我的内心是如何的慌张、恐惧。让读者生动形象地感受到当时的紧张气氛,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万芳……”我站在过道里不肯再往前走。
“你怎么啦?也不打伞,是不是挨揍了?”万芳奇怪地看着我。
“没有……”我慢慢从口袋里掏出小刀,“你能不能把羚羊还我……”我几乎听不见自己的声音。
万芳愣了一下,没有接小刀,只是咬着嘴唇看着我,我垂下眼睛不敢看她。
这段对话中的神态和动作写出了在父母逼迫下我去万芳家要回羚羊木雕时的难过、无助心理,以及万芳内心的不解、惶惑。
2.对话方式。
平时同学们作文时都喜欢采用“人物 说 内容”的方式,单一枯燥。在《羚羊木雕》一文中,这种方式的使用大大减少,取而代之是多种灵活的语言描写。
A.人物在中间,话在前面和后面。
如:“没有……”我慢慢从口袋里掏出小刀,“你能不能把羚羊还我……”我几乎听不见自己的声音。
B.人物在后面,话在前面。
如:“你怎么啦?也不打伞,是不是挨揍了?”万芳奇怪地看着我。
C.或者干脆只有语言,而不必交代人物。如:
“您已经给我了。”
“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
虽只有对话,但读者同样可以读懂人物的身份及内心。
二、除对话描写外,细腻生动的人物细节描写也会使人物更加真实,形象可感。
在本文中,可以学到以下几种人物描写的方法。
1.神态描写。
描写妈妈的——妈妈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妈妈变得十分严厉。
描写万芳的——万芳愣了一下,没有接小刀,只是咬着嘴唇看着我。
2.动作描写。
描写妈妈的——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
描写爸爸的——他静静地点燃一支烟,慢慢地对我说。
描写万芳的——忽然,她跳起来拍着屁股说。
她也挺激动,从兜里掏出一把弯弯的小藏刀送给我。
描写“我”的——我慢慢从口袋里掏出小刀。
描写万芳妈妈的——她把羚羊递到我的手上。
3.心理描写。
直接刻画心理的——
A.叫我怎么说呢?她还会像以前一样和我要好吗?一定不会了。寫出了“我”为反悔而担心友谊受到伤害的心情。
B.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
C.我想到他们马上会逼我去向万芳要回羚羊,心里难过极了。
D.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
通过其他描写侧面烘托心理的——我觉得自己的声音有些发抖。(借声音来传达内心的恐惧。)
三、恰到好处的景物描写,有助于烘托人物,体现作品主题。
如: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战。路上一点声音也没有。
借冷冷的月光完美体现了“我”在友情伤害下的无助、凄凉心情,同时用静静的夜晚来烘托,倍加真实,激起读者共鸣。
其实,在另一篇课文《最后一课》中,也有这样的描写: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一段描写,准确写出了小弗朗士在没有认识到敌人占领家乡的巨大变故下,那种孩童幼稚、贪玩、愉快的心理,与下文明白国土沦丧的悲哀形成鲜明对比,也正体现了他迅速成长的过程,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在记叙文中,适当得体的环境描写不仅可以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更可有力地表现人物的内心境界和精神品质,同时增强文章可读性。
如八年级语文《台阶》中这样一段话: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阴。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本段写出了在父亲眼中的那几棵柳树,摇来摇去的柳枝、一片片旱烟雾所体现出来的都是父亲对别人家高台阶、高房子的一种明显的羡慕,也正是这段话,让读者明白了父亲在心里暗暗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建造一所有九级台阶的新房子,让自己在父老乡亲面前争争面子,让他们能高瞧自己。虽没有心理描写,但这种利用景物来烘托心理的写法更能激起读者的认同感。
四、贴近生活寻找写作材料。
《羚羊木雕》的故事在生活中不乏类似事件,在我们身边经常上演同样故事,《羚羊木雕》一文围绕羚羊木雕,表现了两代人的价值观的不同所引起的冲突,尤其体现了对孩子“友谊”的伤害,从而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父母应该如何教育孩子,应该如何与孩子沟通……而作者只巧妙地借一只木雕来对一主题进行体现。
本文之所以给读者以如此真实感受,因其取材于生活,可借机向同学传授如何从生活中汲取写作素材,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敏锐捕捉到每一个可以用于写作的信息,挖掘出来,将其变为生动感人的作品。
关键词: 记叙文 羚羊木雕 写作技巧
张之路的《羚羊木雕》已入选初中语文教材多年,文章描写了一个珍视友谊的女孩和她重视金钱的父母的矛盾的同时,揭示了一个社会问题: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如何才能化解?同时,文中的“奶奶”善解人意的形象十分符合生活实际。这篇课文给我们以深深的思考和启发。
其实,这篇课文还可以作为一篇写作的范文供师生共同探讨,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同学们学习掌握。
一、语言描写的技巧。
平时,同学们在作文中人物语言描写比较单调,往往用“妈妈说……”“我说……”之类,平淡,苍白无力。原因在于他们没有掌握如何进行人物语言描写。
1.人物描写。
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会在刻画人物时,利用人物的神态和动作加以烘托,既生动又形象,同时还能准确体现出人物心理。如:
“放在哪儿了?拿来我看看。”妈妈好像看出我在撒谎。因为我站在那儿一动不动,低着头不敢看她。
“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妈妈变得十分严厉。
“没有卖……我送人了。”我觉得自己的声音有些发抖。
“送给谁了?告诉我。”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
短短几句对话,同时描绘出妈妈的神态和动作,从那个严厉的脸色不难看出,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时,我的内心是如何的慌张、恐惧。让读者生动形象地感受到当时的紧张气氛,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万芳……”我站在过道里不肯再往前走。
“你怎么啦?也不打伞,是不是挨揍了?”万芳奇怪地看着我。
“没有……”我慢慢从口袋里掏出小刀,“你能不能把羚羊还我……”我几乎听不见自己的声音。
万芳愣了一下,没有接小刀,只是咬着嘴唇看着我,我垂下眼睛不敢看她。
这段对话中的神态和动作写出了在父母逼迫下我去万芳家要回羚羊木雕时的难过、无助心理,以及万芳内心的不解、惶惑。
2.对话方式。
平时同学们作文时都喜欢采用“人物 说 内容”的方式,单一枯燥。在《羚羊木雕》一文中,这种方式的使用大大减少,取而代之是多种灵活的语言描写。
A.人物在中间,话在前面和后面。
如:“没有……”我慢慢从口袋里掏出小刀,“你能不能把羚羊还我……”我几乎听不见自己的声音。
B.人物在后面,话在前面。
如:“你怎么啦?也不打伞,是不是挨揍了?”万芳奇怪地看着我。
C.或者干脆只有语言,而不必交代人物。如:
“您已经给我了。”
“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
虽只有对话,但读者同样可以读懂人物的身份及内心。
二、除对话描写外,细腻生动的人物细节描写也会使人物更加真实,形象可感。
在本文中,可以学到以下几种人物描写的方法。
1.神态描写。
描写妈妈的——妈妈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妈妈变得十分严厉。
描写万芳的——万芳愣了一下,没有接小刀,只是咬着嘴唇看着我。
2.动作描写。
描写妈妈的——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
描写爸爸的——他静静地点燃一支烟,慢慢地对我说。
描写万芳的——忽然,她跳起来拍着屁股说。
她也挺激动,从兜里掏出一把弯弯的小藏刀送给我。
描写“我”的——我慢慢从口袋里掏出小刀。
描写万芳妈妈的——她把羚羊递到我的手上。
3.心理描写。
直接刻画心理的——
A.叫我怎么说呢?她还会像以前一样和我要好吗?一定不会了。寫出了“我”为反悔而担心友谊受到伤害的心情。
B.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
C.我想到他们马上会逼我去向万芳要回羚羊,心里难过极了。
D.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
通过其他描写侧面烘托心理的——我觉得自己的声音有些发抖。(借声音来传达内心的恐惧。)
三、恰到好处的景物描写,有助于烘托人物,体现作品主题。
如: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战。路上一点声音也没有。
借冷冷的月光完美体现了“我”在友情伤害下的无助、凄凉心情,同时用静静的夜晚来烘托,倍加真实,激起读者共鸣。
其实,在另一篇课文《最后一课》中,也有这样的描写: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一段描写,准确写出了小弗朗士在没有认识到敌人占领家乡的巨大变故下,那种孩童幼稚、贪玩、愉快的心理,与下文明白国土沦丧的悲哀形成鲜明对比,也正体现了他迅速成长的过程,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在记叙文中,适当得体的环境描写不仅可以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更可有力地表现人物的内心境界和精神品质,同时增强文章可读性。
如八年级语文《台阶》中这样一段话: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阴。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本段写出了在父亲眼中的那几棵柳树,摇来摇去的柳枝、一片片旱烟雾所体现出来的都是父亲对别人家高台阶、高房子的一种明显的羡慕,也正是这段话,让读者明白了父亲在心里暗暗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建造一所有九级台阶的新房子,让自己在父老乡亲面前争争面子,让他们能高瞧自己。虽没有心理描写,但这种利用景物来烘托心理的写法更能激起读者的认同感。
四、贴近生活寻找写作材料。
《羚羊木雕》的故事在生活中不乏类似事件,在我们身边经常上演同样故事,《羚羊木雕》一文围绕羚羊木雕,表现了两代人的价值观的不同所引起的冲突,尤其体现了对孩子“友谊”的伤害,从而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父母应该如何教育孩子,应该如何与孩子沟通……而作者只巧妙地借一只木雕来对一主题进行体现。
本文之所以给读者以如此真实感受,因其取材于生活,可借机向同学传授如何从生活中汲取写作素材,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敏锐捕捉到每一个可以用于写作的信息,挖掘出来,将其变为生动感人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