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美联合制作的多媒体舞剧《春江花月夜》(英文剧名PEARL),以全新的国际视角,融会多元文化,通过动态的语汇形式讲述了第一位获得普利策和诺贝尔两个文学奖项的美国女作家赛珍珠的人生故事,剧中借用了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诗作《春江花月夜》,分别以春、江、花、月、夜五个篇章,对应着赛珍珠的青春、旅行、创作、思念与梦想,着重表现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对赛珍珠的实质影响,用中国传统的诗词意境和舞蹈艺术的国际语言,用片段闪回的既视感将赛珍珠的传奇一生尽现舞台。借生命的轮回传达思考、热爱与希望,在循环往复里荡漾诗情画意。2018年5月27日晚,笔者有幸在赛珍珠的“中国故乡”饱览了这一文化交融的艺术奇葩。
母性原乡的寻绎。家园,作为东西方文学艺术所共有的集体原型意象,对无家的漂泊者来说,是内心深处最永恒的依恋。回归家园,也是每个离家出走的游子永远的渴望。作品中把“赛珍珠”的成长与植物的生长结合起来抒写,体现了舞剧创作者的人类大同式的梦想。一开场,河流、垛田、油菜花,充满了阴性之美和母性的品格。诗人在想象中,完成了自己的成长、成熟、恋爱和在婚姻离乱中的生命与生活过程,在月光(母性之光)的照耀下,和平富足地生活。晚年赛珍珠同意林语堂的观点,“中国是一个有着阴柔天性的国家”。她曾说:我一生到老,从童稚到少女到成年,都属于中国。值得注意的是,舞剧开端出现了与“西方世界’’相对的“东方原乡”空间。东方原乡是赛珍珠可望不可即的梦想之地,只能生存于她晚年的心智之中,被心象化,就这样成为赛珍珠精神生命的原型之一。是梦想构筑的一块想象中的精神圣地、一座充满了赛珍珠理想精神的心愿之乡,烙上了诗人的成长记忆和种族无意识印痕。原诗以皎白之月为主调,铺展出一个个零落的意象,纷至沓来,终成一支狂想曲。以月寄托人生失意的内涵,是因为世间万物有阴阳之分,月亮总是在夜晚出现,光线柔和,属于阴性,而阴性又与母性相连。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动乱多于安定,这频繁的动乱使人类疲惫不堪,身心交悴,因而在心里,人类更多倾向于母亲温暖安定的怀抱,呼唤温馨与柔和的母性社会的回归。月亮富含母性的阴柔美,这与人类所向往的母性精神契合,因而经常成为人们特别是晚年失意人士的精神寄托。舞台上搭建出一条真正的河流,形如长江,蜿蜒盘绕,舞蹈演员或围绕河流,或在水中翩翩起舞。河流顺流而下,最终汇人宇宙性的海洋。童年的赛珍珠曾在江边嬉戏玩耍;青年时的她在经历人生挫折时又来到江畔寻找安慰和寄托;老年的她寻找故乡时,再一次来到这魂牵梦绕的河流,她的内心充满了回忆思念,又想起了童年时的自己,但如今早已物是人非,过去的人和事早已远去,“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一切让这位伟大女性对生命又燃起了新的希望和憧憬。随着时光倒流,她渐渐褪去岁月痕迹,最终还原那个始终深藏在她内心的中国小女孩。
多元元素的混搭。这是一部由多国舞蹈家共同表演的充满诗意、令人兴奋的作品,我们在现场零距离地感受到东方古典舞与西方现代舞、书法与打字机、交响乐与古琴、翠竹与白桦等中美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现代元素与古典元素融合,中式文化与西式文化碰撞,让观者在追求现代简约生活的同时融入文化内涵。混搭新古典主义,满足受众们对精神产品的“贪婪与任性”,把大家引进了一个目眩五彩、浑然忘我的境界。记得赛珍珠在孔先生的指导下,会弹奏中国乐器扬琴。而舞剧有意安排了引人入胜的古琴舞蹈部分,演员在七弦琴上高难度展现舞蹈与杂技动作,真人化作音符在高空琴弦上舞蹈,弹奏曼妙之音,最终弦断人非。正如宋词云:“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所谓寂寞,就是高山流水知音难觅的遗憾,就是栏杆拍遍弦断有谁听的寂寥。下半场“蛇妖”一段,呈现的是美杜莎这种被動犯罪的妖妇型女妖。编剧植入蛇妖,联想到王阿妈讲述的故事。东方的白娘子由恶转善,西方的美杜莎却由善转恶,两位蛇妖完全不同的命运转变,显示出了中西文化对于人和妖之间的落差对比,情感的缠绵,刻骨的相思,隐喻赛珍珠一生的荣宠却遭遇无端的嫉妒诋毁。作曲家为该剧创作了风格多变的音乐,从充满亚洲风的鼓乐到20世纪初西方流行的舞曲,巧妙结合了中国民族乐器与地方方言元素,唤醒了我们特殊的阶段记忆。
诗意人生的展陈。德国作家海德格尔说过一句名言:“人生的本质是诗意的,人应该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赛珍珠的一生,从东到西,唯美浪漫,随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文学之旅,管它高山、海洋还是人间天堂。剧中主人公从天真可爱的童年演到饱经风霜、满头白发的老年,其间经历的人生故事逐个向我们展现出来。印象最深的是当她经历人生磨难,心里感到孤独时的表演,让我们从她的肢体动作中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绝望、痛苦和迷茫。婚姻的失败、亲人的离去让她感觉世界仿佛突然只剩下她一个人,舞台也瞬间由色彩斑斓变成黑白两色,更加渲染了人物情绪的波澜起伏,展示了绵延不绝的大美诗意。当代诗人罗志渊有诗解读张若虚原篇主题:“弦断而无人听/弹落了天边的明月/春来春去/花开花落/江水是否会流尽相思/是否有尽头遥望着你的方向/如同是昨日的梦/在飞花乱絮中/似花非花间/隐约看到爱人的影子/那是我一直追寻的梦/呼喊着你的名字/伴着江声/倚着拐杖/喊落了日月/变幻着沧桑/伴随着最后一声呼吸/吹落了相思的红花花的滑杏/在月見的残光里/飘落在潇湘的路上。”其买,人类“无望的永恒”与“爱”有何关联?这是解读《春江花月夜》景、理、情三者关节的锁钥,也是我们对舞剧主题读解的关键:唯有爱才能使人生永恒,唯有爱才能抵抗浩瀚宇宙对渺小人类的无言威压。舞剧编导者正是巧妙地借助《春江花月夜》这种多视角的表达展陈,给我们以多重感受。
这些意象、意境无不充溢着女性的柔美,略有伤感而不悲伤,略有孤寂而不凄冷,使相思这种“甜蜜的痛苦”充溢于宇宙和人间,而整个宇宙和人间却因这种甜蜜的痛苦而变得生机勃勃、美妙无限,这,大概就是《春江花月夜》最撼动人心的缘由,是中西文化交融后,文学艺术作品体验出来的丰富性与多维性,这也是舞剧近两年能够巡演世界各地广受好评的缘由。
特定的艺术形式的产生,是由特定的时空和历史现状孕育而成的。还依稀记得40年前懵懵懂懂的孩童笔者,被父母搀着看人生看到的第一部舞剧《红色娘子军》(好像也是在镇江影剧院),创作团队秉承意旨,在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中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今天想来是“虚无缥缈的仙境幻影与革命英雄主义的意象拼合”。遵循着道德命令,大家沿着随遇而安的思路接受了一种审美的便利。尼采说过,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在数字媒体时代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背景下,作为赛珍珠中国故乡的儿女,用带着童话与好奇色彩的眼睛寻觅赛珍珠的脚步,便是最美的舞蹈。
亲.我们可以想象吗?
母性原乡的寻绎。家园,作为东西方文学艺术所共有的集体原型意象,对无家的漂泊者来说,是内心深处最永恒的依恋。回归家园,也是每个离家出走的游子永远的渴望。作品中把“赛珍珠”的成长与植物的生长结合起来抒写,体现了舞剧创作者的人类大同式的梦想。一开场,河流、垛田、油菜花,充满了阴性之美和母性的品格。诗人在想象中,完成了自己的成长、成熟、恋爱和在婚姻离乱中的生命与生活过程,在月光(母性之光)的照耀下,和平富足地生活。晚年赛珍珠同意林语堂的观点,“中国是一个有着阴柔天性的国家”。她曾说:我一生到老,从童稚到少女到成年,都属于中国。值得注意的是,舞剧开端出现了与“西方世界’’相对的“东方原乡”空间。东方原乡是赛珍珠可望不可即的梦想之地,只能生存于她晚年的心智之中,被心象化,就这样成为赛珍珠精神生命的原型之一。是梦想构筑的一块想象中的精神圣地、一座充满了赛珍珠理想精神的心愿之乡,烙上了诗人的成长记忆和种族无意识印痕。原诗以皎白之月为主调,铺展出一个个零落的意象,纷至沓来,终成一支狂想曲。以月寄托人生失意的内涵,是因为世间万物有阴阳之分,月亮总是在夜晚出现,光线柔和,属于阴性,而阴性又与母性相连。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动乱多于安定,这频繁的动乱使人类疲惫不堪,身心交悴,因而在心里,人类更多倾向于母亲温暖安定的怀抱,呼唤温馨与柔和的母性社会的回归。月亮富含母性的阴柔美,这与人类所向往的母性精神契合,因而经常成为人们特别是晚年失意人士的精神寄托。舞台上搭建出一条真正的河流,形如长江,蜿蜒盘绕,舞蹈演员或围绕河流,或在水中翩翩起舞。河流顺流而下,最终汇人宇宙性的海洋。童年的赛珍珠曾在江边嬉戏玩耍;青年时的她在经历人生挫折时又来到江畔寻找安慰和寄托;老年的她寻找故乡时,再一次来到这魂牵梦绕的河流,她的内心充满了回忆思念,又想起了童年时的自己,但如今早已物是人非,过去的人和事早已远去,“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一切让这位伟大女性对生命又燃起了新的希望和憧憬。随着时光倒流,她渐渐褪去岁月痕迹,最终还原那个始终深藏在她内心的中国小女孩。
多元元素的混搭。这是一部由多国舞蹈家共同表演的充满诗意、令人兴奋的作品,我们在现场零距离地感受到东方古典舞与西方现代舞、书法与打字机、交响乐与古琴、翠竹与白桦等中美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现代元素与古典元素融合,中式文化与西式文化碰撞,让观者在追求现代简约生活的同时融入文化内涵。混搭新古典主义,满足受众们对精神产品的“贪婪与任性”,把大家引进了一个目眩五彩、浑然忘我的境界。记得赛珍珠在孔先生的指导下,会弹奏中国乐器扬琴。而舞剧有意安排了引人入胜的古琴舞蹈部分,演员在七弦琴上高难度展现舞蹈与杂技动作,真人化作音符在高空琴弦上舞蹈,弹奏曼妙之音,最终弦断人非。正如宋词云:“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所谓寂寞,就是高山流水知音难觅的遗憾,就是栏杆拍遍弦断有谁听的寂寥。下半场“蛇妖”一段,呈现的是美杜莎这种被動犯罪的妖妇型女妖。编剧植入蛇妖,联想到王阿妈讲述的故事。东方的白娘子由恶转善,西方的美杜莎却由善转恶,两位蛇妖完全不同的命运转变,显示出了中西文化对于人和妖之间的落差对比,情感的缠绵,刻骨的相思,隐喻赛珍珠一生的荣宠却遭遇无端的嫉妒诋毁。作曲家为该剧创作了风格多变的音乐,从充满亚洲风的鼓乐到20世纪初西方流行的舞曲,巧妙结合了中国民族乐器与地方方言元素,唤醒了我们特殊的阶段记忆。
诗意人生的展陈。德国作家海德格尔说过一句名言:“人生的本质是诗意的,人应该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赛珍珠的一生,从东到西,唯美浪漫,随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文学之旅,管它高山、海洋还是人间天堂。剧中主人公从天真可爱的童年演到饱经风霜、满头白发的老年,其间经历的人生故事逐个向我们展现出来。印象最深的是当她经历人生磨难,心里感到孤独时的表演,让我们从她的肢体动作中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绝望、痛苦和迷茫。婚姻的失败、亲人的离去让她感觉世界仿佛突然只剩下她一个人,舞台也瞬间由色彩斑斓变成黑白两色,更加渲染了人物情绪的波澜起伏,展示了绵延不绝的大美诗意。当代诗人罗志渊有诗解读张若虚原篇主题:“弦断而无人听/弹落了天边的明月/春来春去/花开花落/江水是否会流尽相思/是否有尽头遥望着你的方向/如同是昨日的梦/在飞花乱絮中/似花非花间/隐约看到爱人的影子/那是我一直追寻的梦/呼喊着你的名字/伴着江声/倚着拐杖/喊落了日月/变幻着沧桑/伴随着最后一声呼吸/吹落了相思的红花花的滑杏/在月見的残光里/飘落在潇湘的路上。”其买,人类“无望的永恒”与“爱”有何关联?这是解读《春江花月夜》景、理、情三者关节的锁钥,也是我们对舞剧主题读解的关键:唯有爱才能使人生永恒,唯有爱才能抵抗浩瀚宇宙对渺小人类的无言威压。舞剧编导者正是巧妙地借助《春江花月夜》这种多视角的表达展陈,给我们以多重感受。
这些意象、意境无不充溢着女性的柔美,略有伤感而不悲伤,略有孤寂而不凄冷,使相思这种“甜蜜的痛苦”充溢于宇宙和人间,而整个宇宙和人间却因这种甜蜜的痛苦而变得生机勃勃、美妙无限,这,大概就是《春江花月夜》最撼动人心的缘由,是中西文化交融后,文学艺术作品体验出来的丰富性与多维性,这也是舞剧近两年能够巡演世界各地广受好评的缘由。
特定的艺术形式的产生,是由特定的时空和历史现状孕育而成的。还依稀记得40年前懵懵懂懂的孩童笔者,被父母搀着看人生看到的第一部舞剧《红色娘子军》(好像也是在镇江影剧院),创作团队秉承意旨,在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中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今天想来是“虚无缥缈的仙境幻影与革命英雄主义的意象拼合”。遵循着道德命令,大家沿着随遇而安的思路接受了一种审美的便利。尼采说过,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在数字媒体时代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背景下,作为赛珍珠中国故乡的儿女,用带着童话与好奇色彩的眼睛寻觅赛珍珠的脚步,便是最美的舞蹈。
亲.我们可以想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