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图符越歌”探析

来源 :民族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enh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南是云南壮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县,位于云贵高原与珠江三角洲结合部的水陆交通枢纽地带,素有“滇桂走廊”之称,自古就与南方丝绸之路相衔接,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十分丰富。2009年在云南壮乡广南发现刻在扁担、竹筒、刀壳、葫芦等生产生活用具上的1000多个图纹符号。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李锦芳等学者以为这是一种“新发现的民族古文字”。
其他文献
文学教育是在经过激烈的斗争,几经起伏之后,才在语文教学中取得今天的地位的。现在,文学作品在各个版本的教材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一些中外名家如屈原、司马迁、李白、曹雪芹、鲁迅、老舍、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等依然是语文教科书的宠儿。近年来,高中教材更是选进了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王蒙的《春之声》等现代主义作品。浙江的高中选修教材中有《外国小说
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文本解读来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以让学生得到自主发展的过程。作为文本解读的主导与主体——教师,要以自己的解读过程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体味、体验
人教社课标版高中语文教科书有大量社科类、科普类散文,由于这类文章是非着意于文学的作品,所以文学性不强,文学元素少。在语文界极力推崇人文性(实际窄化为文学性)的环境下,一线老师对这类文章的处理往往采取放任、不作为的态度。要么草草交代一下,要么直接跳过,不作任何安排。美其名曰:选择处理。当然,有目的地、选择性地对教材进行重组正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理念,但如果只是因为“不好处理、无法处理、不知如何处理”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