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行人头上过潺湲
天津文联原名誉主席李霁野老先生生前阅读《天津消防》杂志。
1990年第9期《天津消防》雜志封面刊登了著名翻译家﹑时为天津文联名誉主席李霁野老先生(已故)阅读《天津消防》杂志的特写照片。回眸往事,这幅照片,弥足珍贵。记得,当时,我和杂志社的一名摄影同志去李老家拜访,李老非常热情,对我们带去的几本《天津消防》杂志认真翻看,并给予了热情鼓励。
农历庚午年元宵节的时候,李老特意为我写下了这首唐朝诗人李群玉的“引水行”: 一条寒玉走秋泉,引出深萝洞口烟。 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湲。诗里描写的是竹筒引水,长竹筒,节节相连,把泉水从高山洞口引到需要灌溉或饮用的地方,行人头上过潺湲,丁冬之声不绝,形成南方山区特有的富于诗意的风光。人在画中,画入诗境,自然的美妙与人的愉悦心情悄然融合,妙语连珠,回味绵长,颇有寓意。
李老特意为我写下的唐朝诗人李群玉的“引水行”。
感悟自然之美,传递坦白心境,投之以桃,还之以李,洁身自好,情真使然……细细品味“引水行”,这不正是李老藉此表达对我们从事期刊杂志工作后生们的嘱托和激励吗?
李霁野,曾任天津市文化局局长,天津市文联主席,全国第二、三、四、五、六届政协委员。1922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小说集《影》《不幸的一群》,散文集《忙里偷闲》《回忆鲁迅先生》《给少男少女》《意大利访问记》《鲁迅先生与未名社》,杂文集《鲁迅精神》,诗集《海河集》《今昔集》《妙意曲》,专著《近代文学批评片断》,译著长篇小说《被侮辱与损害的》《简爱》《在斯大林格勒战壕中》《爱的家庭》《虎皮武士》及吉辛的《四季随笔》等。
图为我的文学作品集《轨迹》(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和著名作家蒋子龙为该书作序。
就像红晕涌上颊
2006年11月25日的《今晚报》文化版刊登一条报道:本报讯 由本市作家协会编辑的“九河”文学作品丛书——王鹏飞著《轨迹》,已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收集了本市作家、市公安消防局主任记者王鹏飞近年创作的小说、散文、纪实文学等作品37篇,如《十五岁当兵的秘密》《疙瘩楼的故事》《无焰的火场》等。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市作家协会主席蒋子龙为该丛书作序。
著名作家蒋子龙在我的文学作品集《轨迹》的序中撰文写到:“对作家来说,感觉就是才华,就是美德。他们都是生活中的恋人,甚至是‘狂恋症’患者。必须是一往情深地不余遗力地去追求他的文字,使文字能对他张开双臂,让他内在的才华涌现出来,就像红晕涌上他们的面颊。”蒋子龙把作家全身心投入文学创作的这种状态,可谓一语中的。
蒋子龙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副主席、天津作家协会主席、天津文联副主席。现任天津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作为著名作家和中国文化的使者,他先后出访过欧美亚等十几个国家。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蒋子龙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改革文学”作家的代表,著作有《蒋子龙文集》(8卷)等。1979年发表《乔厂长上任记》,揭示了新时期经济改革中的种种矛盾,剖析了不同人物的复杂的灵魂,塑造了一位敢于向不正之风挑战、勇于承担革命重任,具有开拓精神的改革者的形象。《乔厂长上任记》已被公认为新时期中国文学的一个里程碑。蒋子龙认为,没有创作就没有作家。
著名作家蒋子龙出版的文集《秋窗三语》和为我题写的赠言。
方纪在1983年第四期《新港》文学月刊杂志扉页签名和我发表的小说“目光”。
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在《新港》
“目光”是我的文学处女作,也是第一篇发表的小说,发表在《新港》(现为天津文学)文学月刊杂志1983年第四期(总第一百五十期)。
说来也是缘分,著名作家方纪(已故)在第四期《新港》文学月刊杂志封二上发表了书法作品“坚持两分法,更上一层楼”。方老之书,对我亦是鞭策鼓励。我请方老在这期杂志的扉页上签名,方老不但签了名,还盖了印章。这印章可不简单,方老讲这是齐白石大师所刻。
方纪,现当代作家,原名冯骥,笔名公羊子。解放后,任《天津日报》文艺部主任、天津市文化局长、天津市文联党组书记、天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作协天津分会主席等职。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桑树底下的故事》,中篇小说《不连续的故事》,短篇小说《来访者》,散文特写集《长江行》《挥手之间》,长诗《不尽长江滚滚来》《大江东去》,文学评论集《学剑集》等。
与德育先生的“忘年交”
报载:著名画家张德育因病日前去世,享年80岁。2010年5月3日上午,天津艺术界和一批书画爱好者与这位曾为中国画的发展繁荣做出卓越贡献的著名画家告别。大家深深怀念这位艺术造诣深厚、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老画家。张德育1949年参加革命,上个世纪50年代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长期从事美术创作研究,其创作的巨幅中国画《岭南风》被公认为中国画的经典。张德育兼擅插图,1958年他为长篇小说《苦菜花》所作插图,被选入《中国文学插图选集》第一集,由中国美术馆收藏。
著名画家张德育生前所画作品
至今,我每当回忆起与张德育先生初次见面的情形,那种谓之“忘年交”,一见如故的亲热,依然是历历在目。
德育先生长我二十几岁,又是书画名家,没有一点架子,很随意的坐在一起唠家常。当时,正是冬天,先生的老宅还使用炉火取暖,对我讲到的一些居民火灾案例,先生饶有兴趣,听得很认真,弄不太明白的具体问题,还仔细询问﹑详细了解。先生画人物,重在传神和有生命力,而消防工作强调的也是“以人为本”,火场上第一位的就是抢救生命,在书画艺术和消防主旨上有了一个共同点,我与先生可谓不谋而合。
先生走了,也带走了他的画笔。
而把最美的画,留在了别人心里。
排险为民,防御如城。这是已故著名书画家刘止庸先生,生前为天津市首届消防安全讲演竞赛成功举办所书。刘止庸,天津文史研究馆特约馆员、天津画院特约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有《濠逸图》《和谐》等。著作有《论画树》《刘止庸诗文题跋集》《云溪画鱼》《树谱》等。
作家徐朝夫赠送给我的文学作品《最后一枪》和题写的赠言
我与著名画家张锡武、赵兵凯的合影。
著名画家张锡武赠送给我的画册和书写的赠言。
著名画家王之海赠送给我的画册和书写的赠言。著名画家杜明岑赠送给我的画册和书写的赠言。
我与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苏文茂(已故)、王佩元老师的合影。
我与王刚老师的合影。
我和天津消防总队部分干部参加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节目录制现场的合影。
天津文联原名誉主席李霁野老先生生前阅读《天津消防》杂志。
1990年第9期《天津消防》雜志封面刊登了著名翻译家﹑时为天津文联名誉主席李霁野老先生(已故)阅读《天津消防》杂志的特写照片。回眸往事,这幅照片,弥足珍贵。记得,当时,我和杂志社的一名摄影同志去李老家拜访,李老非常热情,对我们带去的几本《天津消防》杂志认真翻看,并给予了热情鼓励。
农历庚午年元宵节的时候,李老特意为我写下了这首唐朝诗人李群玉的“引水行”: 一条寒玉走秋泉,引出深萝洞口烟。 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湲。诗里描写的是竹筒引水,长竹筒,节节相连,把泉水从高山洞口引到需要灌溉或饮用的地方,行人头上过潺湲,丁冬之声不绝,形成南方山区特有的富于诗意的风光。人在画中,画入诗境,自然的美妙与人的愉悦心情悄然融合,妙语连珠,回味绵长,颇有寓意。
李老特意为我写下的唐朝诗人李群玉的“引水行”。
感悟自然之美,传递坦白心境,投之以桃,还之以李,洁身自好,情真使然……细细品味“引水行”,这不正是李老藉此表达对我们从事期刊杂志工作后生们的嘱托和激励吗?
李霁野,曾任天津市文化局局长,天津市文联主席,全国第二、三、四、五、六届政协委员。1922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小说集《影》《不幸的一群》,散文集《忙里偷闲》《回忆鲁迅先生》《给少男少女》《意大利访问记》《鲁迅先生与未名社》,杂文集《鲁迅精神》,诗集《海河集》《今昔集》《妙意曲》,专著《近代文学批评片断》,译著长篇小说《被侮辱与损害的》《简爱》《在斯大林格勒战壕中》《爱的家庭》《虎皮武士》及吉辛的《四季随笔》等。
图为我的文学作品集《轨迹》(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和著名作家蒋子龙为该书作序。
就像红晕涌上颊
2006年11月25日的《今晚报》文化版刊登一条报道:本报讯 由本市作家协会编辑的“九河”文学作品丛书——王鹏飞著《轨迹》,已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收集了本市作家、市公安消防局主任记者王鹏飞近年创作的小说、散文、纪实文学等作品37篇,如《十五岁当兵的秘密》《疙瘩楼的故事》《无焰的火场》等。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市作家协会主席蒋子龙为该丛书作序。
著名作家蒋子龙在我的文学作品集《轨迹》的序中撰文写到:“对作家来说,感觉就是才华,就是美德。他们都是生活中的恋人,甚至是‘狂恋症’患者。必须是一往情深地不余遗力地去追求他的文字,使文字能对他张开双臂,让他内在的才华涌现出来,就像红晕涌上他们的面颊。”蒋子龙把作家全身心投入文学创作的这种状态,可谓一语中的。
蒋子龙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副主席、天津作家协会主席、天津文联副主席。现任天津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作为著名作家和中国文化的使者,他先后出访过欧美亚等十几个国家。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蒋子龙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改革文学”作家的代表,著作有《蒋子龙文集》(8卷)等。1979年发表《乔厂长上任记》,揭示了新时期经济改革中的种种矛盾,剖析了不同人物的复杂的灵魂,塑造了一位敢于向不正之风挑战、勇于承担革命重任,具有开拓精神的改革者的形象。《乔厂长上任记》已被公认为新时期中国文学的一个里程碑。蒋子龙认为,没有创作就没有作家。
著名作家蒋子龙出版的文集《秋窗三语》和为我题写的赠言。
方纪在1983年第四期《新港》文学月刊杂志扉页签名和我发表的小说“目光”。
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在《新港》
“目光”是我的文学处女作,也是第一篇发表的小说,发表在《新港》(现为天津文学)文学月刊杂志1983年第四期(总第一百五十期)。
说来也是缘分,著名作家方纪(已故)在第四期《新港》文学月刊杂志封二上发表了书法作品“坚持两分法,更上一层楼”。方老之书,对我亦是鞭策鼓励。我请方老在这期杂志的扉页上签名,方老不但签了名,还盖了印章。这印章可不简单,方老讲这是齐白石大师所刻。
方纪,现当代作家,原名冯骥,笔名公羊子。解放后,任《天津日报》文艺部主任、天津市文化局长、天津市文联党组书记、天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作协天津分会主席等职。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桑树底下的故事》,中篇小说《不连续的故事》,短篇小说《来访者》,散文特写集《长江行》《挥手之间》,长诗《不尽长江滚滚来》《大江东去》,文学评论集《学剑集》等。
与德育先生的“忘年交”
报载:著名画家张德育因病日前去世,享年80岁。2010年5月3日上午,天津艺术界和一批书画爱好者与这位曾为中国画的发展繁荣做出卓越贡献的著名画家告别。大家深深怀念这位艺术造诣深厚、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老画家。张德育1949年参加革命,上个世纪50年代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长期从事美术创作研究,其创作的巨幅中国画《岭南风》被公认为中国画的经典。张德育兼擅插图,1958年他为长篇小说《苦菜花》所作插图,被选入《中国文学插图选集》第一集,由中国美术馆收藏。
著名画家张德育生前所画作品
至今,我每当回忆起与张德育先生初次见面的情形,那种谓之“忘年交”,一见如故的亲热,依然是历历在目。
德育先生长我二十几岁,又是书画名家,没有一点架子,很随意的坐在一起唠家常。当时,正是冬天,先生的老宅还使用炉火取暖,对我讲到的一些居民火灾案例,先生饶有兴趣,听得很认真,弄不太明白的具体问题,还仔细询问﹑详细了解。先生画人物,重在传神和有生命力,而消防工作强调的也是“以人为本”,火场上第一位的就是抢救生命,在书画艺术和消防主旨上有了一个共同点,我与先生可谓不谋而合。
先生走了,也带走了他的画笔。
而把最美的画,留在了别人心里。
排险为民,防御如城。这是已故著名书画家刘止庸先生,生前为天津市首届消防安全讲演竞赛成功举办所书。刘止庸,天津文史研究馆特约馆员、天津画院特约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有《濠逸图》《和谐》等。著作有《论画树》《刘止庸诗文题跋集》《云溪画鱼》《树谱》等。
作家徐朝夫赠送给我的文学作品《最后一枪》和题写的赠言
我与著名画家张锡武、赵兵凯的合影。
著名画家张锡武赠送给我的画册和书写的赠言。
著名画家王之海赠送给我的画册和书写的赠言。著名画家杜明岑赠送给我的画册和书写的赠言。
我与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苏文茂(已故)、王佩元老师的合影。
我与王刚老师的合影。
我和天津消防总队部分干部参加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节目录制现场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