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作为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必修学科,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传统文化是历史的重要部分,学生了解历史,学习优秀的古代文化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必要的,因此,必须将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的比重加大。本文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做了几点论述。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
引言:
近年来,研究调查发现,高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越来越低。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讲课堂上,不仅要将教学目标达成,还要注重学生传统文化的吸收,在讲解一些优秀古典名著时,注意介绍时代背景与社会当时状况,培养高中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高中语文课堂融入传统文化现状
目前,存在許多课堂教学中忽视传统文化传授的重要性的现象,造成现在这种局面有两方面的因素:
(一)教师方面
在语文课堂中,存在一些教师在传播传统文化过程中应付了事,因此造成高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很大阻碍。又或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文学的熏陶,教师没有将作者的自身品格挖掘和时代背景的讲解。学生在学习课文,特别是文言文的时候,感到晦涩难懂。教师仅仅是对教学任务的例行公事,忽视了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学习渴望。除此之外,很多高中教师平时没有加强对自身知识的储备,只是一味的按照网上或者之前的教学大纲进行授课,所以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见解,进而无法将课堂内容与传统文化完美结合,最终造成枯燥无昧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失去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1]。
(二)学生方面
高中学生的学业压力较重,语文在许多学生眼里是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与精力的学科,将大纲上要求背诵的诗词与课文背过即可,不去做深入的研究与探析,通过题海战术和教师讲解的技巧去答题。因此,也造成许多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不高,失分现象严重。另外,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习惯性的借助工具书去查找词义,缺少独立思考的过程,对文言文没有自己的理解,因此,也没有积累知识与经验的过程。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
(一)借助语文教材渗透传统文化
要想改变这种情况,首先要从教学内容做起,转变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看法,重视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的地位,在讲解文言文或古诗词的时候,直接将答案或者思路告诉学生的教学方法是不可取的,更不能直接要求学生背诵。教师应该在课文讲解时,穿插传统文化的知识,使学生在掌握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扩展了自己的知识面。在对古诗词的赏析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诗词作者情感的挖掘,从哪些字眼体现出了作者的感情。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文学熏陶时,切记不能操之过急,要将教学难度慢慢升级,让学生逐渐体会到其中的乐趣,通过古诗词、文言文这个媒介跨时空的与作者交流,转变学生之前养成的错误认知,逐步有自己对文化的看法。例如,在学习《陈情表》时,教师先带领学生浏览课文,使学生有个大体框架,教师对这个教材涉及的历史事件、作者的人物性格、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细致的讲解,使学生在再次阅读时能够对文言文的内容加深理解,文中作者对祖母的感激之情,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情景,从而更好的学习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增加文化底蕴,培养高尚情操,提高语文成绩,也为将来的学习打上坚实的基础[2]。
(二)在联系历史背景中渗透传统文化
许多经典名著之所以能广为流传,一部分原因是作者的文化功底,另一部分原因则是蕴含着当时的历史、风土人情,具有历史文学价值。一个人的思想一定会受到历史的影响,文学家也不例外,他的情感一定与家国兴亡联系在一起。因此,教师在讲解一些家国情感突出的课文,可以从作者的思想、感情入手来分析课文。例如,屈原的《离骚》在不讲解的情况下,要求学生背诵,难免背了上句记不起下句,学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熟练记忆,降低了效率。教师从屈原的时代背景入手,他写这首诗是为了倾诉自己对楚国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哀叹百姓疾苦,奸佞当道,贤者得不到重用,世人糊涂,只是自己清醒,心中苦闷无人诉说。经过教师对诗句大意的讲解,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不仅简单容易了许多,而且能从字里行间中感受到屈原内心的丰富情感和民族大义。
(三)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虽然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高度发展的现代,但在语文课堂上能感受到古代的风土文化、逸闻趣事,只有通过传统文化作品才能办到。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能营造一种传统文化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能更容易的感受到传统文化带来的魅力。文学作品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托物言志,借物喻人,通过对物的描写来表现作者或者友人的性格特点。这些文学作品往往描写的趣味横生,充分发挥了作者的想象力。例如,白居易《琵琶行》,琴女通过琵琶声来诉说自己身世的坎坷,使人听到此曲不由驻步。因此,教师在讲解这类诗词时,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当成作者来朗诵诗句,充分解读作者内心,营造温馨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不由自主的跟着教师的脚步,去解开那几千年前的神秘面纱。
(四)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毕竟有限,高中学生的学业压力也比较大,为了让学生既增加了知识,又得到了身心放松,组织一场文学的盛宴是必要的。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热播以来,广受好评,教师可以仿照这个节目流程,组织学生进行诗词大比拼或者诗词朗诵,以这种形式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机会,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中生处在一个对自己价值观、人生观建立的时期,对传统文化的广泛接触有助于他们形成一种优良的品格和正确的观念,因此,需要教师来引领学生打开传统文化的大门,也让更多的民间传统文化得到更多传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田新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J].文学教育(上), 2017(13):58-59.
[2]姜婷.刍议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课外语文,2017(31):154-154.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
引言:
近年来,研究调查发现,高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越来越低。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讲课堂上,不仅要将教学目标达成,还要注重学生传统文化的吸收,在讲解一些优秀古典名著时,注意介绍时代背景与社会当时状况,培养高中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高中语文课堂融入传统文化现状
目前,存在許多课堂教学中忽视传统文化传授的重要性的现象,造成现在这种局面有两方面的因素:
(一)教师方面
在语文课堂中,存在一些教师在传播传统文化过程中应付了事,因此造成高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很大阻碍。又或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文学的熏陶,教师没有将作者的自身品格挖掘和时代背景的讲解。学生在学习课文,特别是文言文的时候,感到晦涩难懂。教师仅仅是对教学任务的例行公事,忽视了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学习渴望。除此之外,很多高中教师平时没有加强对自身知识的储备,只是一味的按照网上或者之前的教学大纲进行授课,所以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见解,进而无法将课堂内容与传统文化完美结合,最终造成枯燥无昧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失去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1]。
(二)学生方面
高中学生的学业压力较重,语文在许多学生眼里是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与精力的学科,将大纲上要求背诵的诗词与课文背过即可,不去做深入的研究与探析,通过题海战术和教师讲解的技巧去答题。因此,也造成许多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不高,失分现象严重。另外,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习惯性的借助工具书去查找词义,缺少独立思考的过程,对文言文没有自己的理解,因此,也没有积累知识与经验的过程。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
(一)借助语文教材渗透传统文化
要想改变这种情况,首先要从教学内容做起,转变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看法,重视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的地位,在讲解文言文或古诗词的时候,直接将答案或者思路告诉学生的教学方法是不可取的,更不能直接要求学生背诵。教师应该在课文讲解时,穿插传统文化的知识,使学生在掌握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扩展了自己的知识面。在对古诗词的赏析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诗词作者情感的挖掘,从哪些字眼体现出了作者的感情。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文学熏陶时,切记不能操之过急,要将教学难度慢慢升级,让学生逐渐体会到其中的乐趣,通过古诗词、文言文这个媒介跨时空的与作者交流,转变学生之前养成的错误认知,逐步有自己对文化的看法。例如,在学习《陈情表》时,教师先带领学生浏览课文,使学生有个大体框架,教师对这个教材涉及的历史事件、作者的人物性格、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细致的讲解,使学生在再次阅读时能够对文言文的内容加深理解,文中作者对祖母的感激之情,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情景,从而更好的学习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增加文化底蕴,培养高尚情操,提高语文成绩,也为将来的学习打上坚实的基础[2]。
(二)在联系历史背景中渗透传统文化
许多经典名著之所以能广为流传,一部分原因是作者的文化功底,另一部分原因则是蕴含着当时的历史、风土人情,具有历史文学价值。一个人的思想一定会受到历史的影响,文学家也不例外,他的情感一定与家国兴亡联系在一起。因此,教师在讲解一些家国情感突出的课文,可以从作者的思想、感情入手来分析课文。例如,屈原的《离骚》在不讲解的情况下,要求学生背诵,难免背了上句记不起下句,学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熟练记忆,降低了效率。教师从屈原的时代背景入手,他写这首诗是为了倾诉自己对楚国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哀叹百姓疾苦,奸佞当道,贤者得不到重用,世人糊涂,只是自己清醒,心中苦闷无人诉说。经过教师对诗句大意的讲解,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不仅简单容易了许多,而且能从字里行间中感受到屈原内心的丰富情感和民族大义。
(三)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虽然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高度发展的现代,但在语文课堂上能感受到古代的风土文化、逸闻趣事,只有通过传统文化作品才能办到。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能营造一种传统文化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能更容易的感受到传统文化带来的魅力。文学作品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托物言志,借物喻人,通过对物的描写来表现作者或者友人的性格特点。这些文学作品往往描写的趣味横生,充分发挥了作者的想象力。例如,白居易《琵琶行》,琴女通过琵琶声来诉说自己身世的坎坷,使人听到此曲不由驻步。因此,教师在讲解这类诗词时,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当成作者来朗诵诗句,充分解读作者内心,营造温馨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不由自主的跟着教师的脚步,去解开那几千年前的神秘面纱。
(四)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毕竟有限,高中学生的学业压力也比较大,为了让学生既增加了知识,又得到了身心放松,组织一场文学的盛宴是必要的。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热播以来,广受好评,教师可以仿照这个节目流程,组织学生进行诗词大比拼或者诗词朗诵,以这种形式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机会,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中生处在一个对自己价值观、人生观建立的时期,对传统文化的广泛接触有助于他们形成一种优良的品格和正确的观念,因此,需要教师来引领学生打开传统文化的大门,也让更多的民间传统文化得到更多传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田新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J].文学教育(上), 2017(13):58-59.
[2]姜婷.刍议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课外语文,2017(31):15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