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学有效性不太理想。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最终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改善和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研究;问题对策
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 教师没有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起重视
小学生原本就是一个基于兴趣而去学习的群体,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些语文教师并没有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样也就导致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做一些与学习毫无关系的事情。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起重视,并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
(二) 教师没有掌握好阅读教学方法
自从新课改发布以来,虽然大部分学校都在进行自主教学模式,但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没有把知识传授和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有效地融合,就容易导致学生带着众多的疑问和迷茫展开自主学习,实际上他们对重点知识理解的并不透彻,通过自主阅读学习很难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其次,虽然有些教师可以把课程讲授和实践活动进行有效地结合,但是所设置的阅读问题过于固定和单一,单一化的问题很容易降低整个问题的思考性,比如通过这篇课文你学习到了什么,你想对作者说些什么等类似的问题就容易禁锢学生的思维,而且也很难引起他们的回答兴趣。除此之外,还有些教师则是设置的阅读问题过多,认为设置的问题越多就越能够启发学生的语文思维,其结果就是教师在课堂上一问到底,学生对这些问题既思考不过来也容易因为问题的繁多疲惫而厌倦。
(三) 阅读教学内容过于泛化,教学重点不突出
语文教材解读的不深入、教学内容过于泛化的现象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时有发生。而教师对教材解读不深入,对教材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了表面,对课文所存在的寓意缺少深度的挖掘,有些语文教师甚至还会出现偏离课文原意的情况,如有些教师过于去追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没有深入挖掘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情感内涵,使得阅读重点和教学中心不突出。例如教师在讲解《珍珠泉》这一课时应该把教学重点集中在作者对珍珠泉的表达写法上面,让学生通过对珍珠泉位置的了解和景象的描写从中体会到作者对珍珠泉的喜爱之情,并掌握相关的景物写作方法。然而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课外知识,就会利用音乐、视频、故事等教学方式把和泉水有关的知识都进行一个深入的讲解,例如泉水的形成、泉水的作用等等。
二、 关于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一) 创建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
小学生因为年纪的问题往往会对周边的新鲜事物产生好奇的心理,如果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为学生创建丰富的生活化教学情境,就可以增强他们阅读兴趣的同时也能丰富他们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举个例子,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是对声音的描写,比如教师在讲到《秋天的雨》时就可以把秋雨和大自然生物进行一个联系,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去观察大自然发生的色彩变化,然后再让他们通过这五彩缤纷的自然变化去理解这篇课文的含义。例如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而教师就可以把秋雨的功能和钥匙的功能进行一个有效的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秋雨的重要性。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自主阅读并指出文章出现的事物以及对应的颜色,比如黄色的银杏树、金黄色的田野等等,使得学生可以清楚认识到秋天也是硕果丰收的季节。
(二) 深度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理解能力
每一个文本都是在深入的研究之后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悟出其中所存在的内涵和道理。所以教师在阅读语文教材時需要反复咀嚼,去仔细研究字里行间所蕴含的各种情感和内涵。其次,语文教师需要明确各个单元模块的中心思想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在研究体会教材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好文章的整体脉络和各部分的内容结构,充分了解作者的生活写作背景、最后再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深度的挖掘,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快速获得并掌握课文的关键信息,使得学生的情感理解能力得到全面的培养。
举个例子,《路旁的橡树》这篇课文虽然故事情节比较容易,学生可以通过自主阅读就能够理解课文的大意,但是要想让学生通过作者描绘的这件小事增强环保意识就显然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需要把握好文章的整体脉络并抓住课文的关键语句,让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表达的不只是建筑工程师和建筑工人保护橡树这一件事,还表达了人们在保护橡树时所体现的那颗高尚保护自然生态的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建筑工人和工程师的行动,让他们通过分析这些行动增强保护生态的意识。如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又把目光转向了橡树叹了口气,工人们也沉重地叹起了气,让学生反复体会这些语句之间的联系就可以引出他们对生态环保的看法。
(三) 设计具有较深层次的阅读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设计阅读教学问题虽然可以达到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目的,但是无效或者低效的问题就会让学生的思路变得更加混乱。因此教师在设置教学问题时需要考虑到文本内容和阅读问题是否存在密切的联系,不仅所提出的问题有深度让学生乐于思考和回答,数量上也要适当,因为问题设计的过多不仅会耽误课堂的教学时间,学生也容易厌倦。因此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两三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让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锻炼。比如教师在讲到《落花生》这一课时就可以把问题这样设置:“花生真的有可贵之处吗?它的可贵之处在哪里体现?”然后再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拓展。为什么父亲会把花生和石榴、桃子做对比?除了花生以外,你还可以从哪些植物身上学到更多的道理,受到更多的启发呢?这样设置出来的问题就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思考性,不仅直接点明了文章的宗旨,也能让学生通过各个方面去思考问题。
三、 结语
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有效解决语文阅读教学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和不足,就需要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去设计可行性较强和针对性较强的阅读教学策略,从教学整体去设计教学目标,最终提高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廖丽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分析[J].华夏教师,2018(25).
作者简介:
黄安强,河南省驻马店市,河南省新蔡县顿岗乡中心学校。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研究;问题对策
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 教师没有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起重视
小学生原本就是一个基于兴趣而去学习的群体,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些语文教师并没有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样也就导致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做一些与学习毫无关系的事情。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起重视,并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
(二) 教师没有掌握好阅读教学方法
自从新课改发布以来,虽然大部分学校都在进行自主教学模式,但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没有把知识传授和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有效地融合,就容易导致学生带着众多的疑问和迷茫展开自主学习,实际上他们对重点知识理解的并不透彻,通过自主阅读学习很难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其次,虽然有些教师可以把课程讲授和实践活动进行有效地结合,但是所设置的阅读问题过于固定和单一,单一化的问题很容易降低整个问题的思考性,比如通过这篇课文你学习到了什么,你想对作者说些什么等类似的问题就容易禁锢学生的思维,而且也很难引起他们的回答兴趣。除此之外,还有些教师则是设置的阅读问题过多,认为设置的问题越多就越能够启发学生的语文思维,其结果就是教师在课堂上一问到底,学生对这些问题既思考不过来也容易因为问题的繁多疲惫而厌倦。
(三) 阅读教学内容过于泛化,教学重点不突出
语文教材解读的不深入、教学内容过于泛化的现象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时有发生。而教师对教材解读不深入,对教材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了表面,对课文所存在的寓意缺少深度的挖掘,有些语文教师甚至还会出现偏离课文原意的情况,如有些教师过于去追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没有深入挖掘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情感内涵,使得阅读重点和教学中心不突出。例如教师在讲解《珍珠泉》这一课时应该把教学重点集中在作者对珍珠泉的表达写法上面,让学生通过对珍珠泉位置的了解和景象的描写从中体会到作者对珍珠泉的喜爱之情,并掌握相关的景物写作方法。然而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课外知识,就会利用音乐、视频、故事等教学方式把和泉水有关的知识都进行一个深入的讲解,例如泉水的形成、泉水的作用等等。
二、 关于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一) 创建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
小学生因为年纪的问题往往会对周边的新鲜事物产生好奇的心理,如果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为学生创建丰富的生活化教学情境,就可以增强他们阅读兴趣的同时也能丰富他们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举个例子,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是对声音的描写,比如教师在讲到《秋天的雨》时就可以把秋雨和大自然生物进行一个联系,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去观察大自然发生的色彩变化,然后再让他们通过这五彩缤纷的自然变化去理解这篇课文的含义。例如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而教师就可以把秋雨的功能和钥匙的功能进行一个有效的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秋雨的重要性。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自主阅读并指出文章出现的事物以及对应的颜色,比如黄色的银杏树、金黄色的田野等等,使得学生可以清楚认识到秋天也是硕果丰收的季节。
(二) 深度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理解能力
每一个文本都是在深入的研究之后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悟出其中所存在的内涵和道理。所以教师在阅读语文教材時需要反复咀嚼,去仔细研究字里行间所蕴含的各种情感和内涵。其次,语文教师需要明确各个单元模块的中心思想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在研究体会教材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好文章的整体脉络和各部分的内容结构,充分了解作者的生活写作背景、最后再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深度的挖掘,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快速获得并掌握课文的关键信息,使得学生的情感理解能力得到全面的培养。
举个例子,《路旁的橡树》这篇课文虽然故事情节比较容易,学生可以通过自主阅读就能够理解课文的大意,但是要想让学生通过作者描绘的这件小事增强环保意识就显然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需要把握好文章的整体脉络并抓住课文的关键语句,让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表达的不只是建筑工程师和建筑工人保护橡树这一件事,还表达了人们在保护橡树时所体现的那颗高尚保护自然生态的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建筑工人和工程师的行动,让他们通过分析这些行动增强保护生态的意识。如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又把目光转向了橡树叹了口气,工人们也沉重地叹起了气,让学生反复体会这些语句之间的联系就可以引出他们对生态环保的看法。
(三) 设计具有较深层次的阅读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设计阅读教学问题虽然可以达到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目的,但是无效或者低效的问题就会让学生的思路变得更加混乱。因此教师在设置教学问题时需要考虑到文本内容和阅读问题是否存在密切的联系,不仅所提出的问题有深度让学生乐于思考和回答,数量上也要适当,因为问题设计的过多不仅会耽误课堂的教学时间,学生也容易厌倦。因此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两三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让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锻炼。比如教师在讲到《落花生》这一课时就可以把问题这样设置:“花生真的有可贵之处吗?它的可贵之处在哪里体现?”然后再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拓展。为什么父亲会把花生和石榴、桃子做对比?除了花生以外,你还可以从哪些植物身上学到更多的道理,受到更多的启发呢?这样设置出来的问题就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思考性,不仅直接点明了文章的宗旨,也能让学生通过各个方面去思考问题。
三、 结语
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有效解决语文阅读教学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和不足,就需要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去设计可行性较强和针对性较强的阅读教学策略,从教学整体去设计教学目标,最终提高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廖丽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分析[J].华夏教师,2018(25).
作者简介:
黄安强,河南省驻马店市,河南省新蔡县顿岗乡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