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新公共管理的再思考:隐喻性的分析方法

来源 :复旦公共行政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jing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种观念认为公共行政正在稳定地走向公认的和普适的行政改革理论和实践,即所谓的新公共管理(NPM).这种被许多国家接受的新公共管理理念,要求根据私营部门的模式来重塑公共部门.本文以隐喻作为分析框架,指出在新公共管理主张的由竞争和科技进步所驱动的商业模型上存在的特定缺陷,并揭示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私人利益对于公共产品的冒充,同时通过否定政治行政二分法而质疑了其对管理主义的强调.文章进一步指出,像其他任何行政和政策的论断一样,新公共管理的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策略性地精心雕琢其修辞说服力的能力.
其他文献
我国内地对城市治理的研究发轫于2000年之后.快速城市化的“本土困境”和国外治理理论发展,为相关研究注入“双重动力”.目前,国内学界初步形成了城市治理的研究领域,构架了城市治理研究的网络.但是,在研究内容上对国外理论及经验的引介较多,本土经验研究较少;研究的主题数量虽然有所增加,但仅限于有限的“主体层面”,对行动领域的研究相对缺乏;实证主义方法的缺乏,使得研究基本借由“进口加内销”的路径.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建议.
本文在价值一组织一制度的逻辑框架中,对社会危机治理的内涵和范式加以探讨.价值判断决定了危机中群体和个体的行为取舍,是政府与社会在危机中作用发挥的基础.政府应对危机的政策选择体现了其核心治理理念,现代危机治理需要社会的有效参与并承担相应责任.
近年来兴起的公民治理理论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新公共管理自身无法克服的理论局限,代表了一种新型的公共行政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它与我国目前着力建设的基层民主政治不谋而合,是我国未来民主政治建设和公共管理改革的努力方向.但是,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公民治理模式的建立需要积极的公民作为理论与实践的前提,依据公民资格的经典理论,只有以协调社会生活各领域关系为基点,采取相应措施使市场领域、国家领域和公共领域和谐共处,才能削减转型期社会排斥、消极公民、政治冷漠的程度,为公民治理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