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邂逅一本好书,如同在清凉的夏日午后,邂逅一个人,对饮香茗,眼波流转,岁月安然。遇见眉公的时候,我正是如此。
陈眉公,原名陈继儒,明代重要的散文家之一。他工诗善文,擅书画,精鉴赏。一生闻名卓著,著述颇丰,史称“颖异”。著有《眉公十集》《文奇豹斑》《太平清话》等。而其所著《小窗幽记》尤其闻名,是一部流传至今、光耀古今的人生哲言小品集,其格言玲珑剔透、短小精美、促人警觉、言近旨远、益人神智。
我读了一遍觉得太不过瘾,便反复读、反复念,直至能熟稔成诵。而且,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越来越体悟到,陈眉公的《小窗幽记》中还蕴含着极为深刻的教育启示,值得我们借鉴。
有自持之心
“春初玉树参差,冰花错落,琼台奇望,恍坐玄圃,罗浮若非;黄昏月下,携琴吟赏,杯酒流连,则暗香浮动,疏影横斜之趣,何能真实际。”
我心底透出的意象里,眉公应是个青衫磊落,悠然独坐于皎洁的月光里,抚琴吟诗,把酒临风,意气风发的谦谦君子,偶尔有着暗雅如兰的淡淡春愁。那春草清辉般的邂逅,应是他的。
你看,一弯新月如钩。徐徐清风,吹起他的长袍;暗香浮动,填满了山的坑坑洼洼。豪歌当醉,那是思想之舞的浪漫,那是浸染风华的犀利。
常言道:“文如其人。”纵观眉公所言,字字珠玑,足显其为人本色。他一生虽常与官绅周旋,却始终不入朋党之圈,洁身自好,独如一株青莲出淤泥而不染。在他看来,“人有好为清态而反浊者,有好为高态而反俗者,有好为淡态而反浓者,有好为古态而反今者,有好为奇态而反平者,吾以为不如混沌为佳”。眉公的“混沌之说”处处透出哲人的冷峻高雅,不随波逐流。这倒与板桥先生的“难得糊涂”不谋而合。历来,矫揉造作、锱铢必较者往往作茧自缚,弄巧成拙。若于物欲横流,众色车马喧嚣之中能留得一颗“糊涂心”,又何尝不是件好事?细品,生活如此,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
自新课改以来,教坛掀起了一阵阵“研究热”,这模式,那理念,让人眼花缭乱;是高效还是有效,你争我辩,各据一词;搬桌子,拆讲台,教室的模样一天一个样;投影仪,多媒体,高科技进了课堂,知识成了供人欣赏的MTV……教师们个个大显身手,都想在自己的三尺讲台上耕耘出一片骄人的绿地,这本无可厚非,然而,有些教师为了个人的名利,为了职称的顺利晋升,渐渐迷失了自我,丢失了那颗简单而又纯真的心,甚至背离了教育的初衷。试问,越来越花哨的课堂,越来越复杂的教育,越来越远地离开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一切能创造出教育的奇迹吗?到最后,留给学生的是什么?真正留给自己的又是什么?
万物皆源于心,取法自然,回归自然,与天地人合一。教育乃立人之本,更是如此。所以,不管是哪一种模式,哪一种理念,如果没有一颗为了学生的心,实际上真的是等于零,甚至是负数。教师若能时时有自持之心,一切从孩子的内心出发,无论身处的环境多么纷杂,多么乱心,一样可以保持自己清白的本性,一样可以在枯燥、繁琐、平淡的教学生活中觅得“暗香浮动,疏影横斜”的雅趣。
给心灵留白
“山栖是胜事,稍一萦态,则亦市朝;书画鉴赏是雅事,稍一贪痴,则亦商贾;诗酒是乐事,稍一曲人,则亦地狱;好客是豁达事,稍一为俗子所扰,则亦苦海。”
眉公骨子里是浪漫的,他追求的是无拘无束的自由人生,高远超脱的审美人生。在他看来,扰攘尘嚣的“市朝”,拘谨庸俗的“礼数”,皆为“地狱苦海”。如此,可不可以说,“唯分数而论”“唯职称而上”“唯官帽而戴”……亦是教师们的“地狱苦海”呢?
是的,任何事物都有合适的“度”。如果过了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也许就走向了事物的反面。爱好丰富多彩的生活,享受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乐趣,本是人生的雅事,山中观松海,吟诗作画,与客清谈,这都是大雅之趣,但如果一味痴迷,失去当初本意,大雅则变大俗,大俗则变桎梏。
怎样才有“度”?我觉得“留白”是关键。它不仅仅是一种绘画的技巧,更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做什么都点到为止,意犹未尽方是做事原则。这让我想起另一句话来:风行水上,自然便好。在一个越来越复杂、喧嚣、功利的世界里,越简单越不易。简单即深刻,纯朴即高贵。世界原无划分静和尘,只是有了生灵的高智能后,才有了人为的说法,一切尽在心的界定。有与无,皆在你一念之中。
教育是一种艺术,当然离不开“留白”。否则,何以能在教育这方净土上,供养一个个天真纯洁的心灵呢?古人云:“宁静致远。”躁动不安,得陇望蜀,急功近利,均为心浮气盛、焦躁不安的表现。一个教育的智者是善于给自己的心灵留白的,内心清净,超越功利和私念,才会让自己的教育生活越来越从容,越来越富有诗意。这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多么富有诗哲的话!而这样的摇动、推动、唤醒就是一个耐心而又极富诗意的过程。
“心为形役,尘世马牛;身被名牵,樊笼鸡鹜。”在这浮华的世界,面对遍地丛生的诱惑,豪车、豪宅、名利——教师更应该为自己的心灵保留一份自由纯洁的空间。若教师不为功名所累,不为情欲所惑,不为生死所困,在“乱花渐欲迷人眼”中觅得淡泊静心一天地,那这样的教育人生清简如水,平流缓进,看之素然无色,品之却齿颊生香!
心净则心静
“闭门阅佛书,开门接佳客,出门寻山水,此人生三乐。”
眉公才艺卓然,除工诗善文,擅书画,精鉴赏外,在美食茶艺、养生休闲、园林艺术等方面,亦为行家。可叹眉公有丰盛如筵的才华,亦是个命禄微薄的人。这位才华横溢的文人学士在29岁那年因名落孙山而意兴阑珊,愤然烧毁了儒生衣冠,断了求功名出仕途的念头,从此过起了“竹里无人声,池中虚月白”的隐逸生活。
眉公平生崇尚松、竹、梅的品行,常常借以自比。在东佘山隐居的十余年里,他“遂构高斋,广植松杉,屋右移古梅百株”。平日除了焚香静坐,闭门著述外,眉公有时也相约山中和尚、道士遨游三泖九峰,吟啸江湖,流连忘返。
忽然想,要是眉公生活在现代,那也绝对算得上是个有血有肉的才情男子。他或许仅凭一样学问,便可名利双收,过上幸福的生活。然而,眉公当时既不为生计奔波,也不受功名羁绊,而是将人生的乐趣放在生活的惬意适情上,读书、交友、游山玩水,如此看破功名,悟透生死,真是一位潇洒的智者。
“不是闲人闲不得,闲人不是等闲人。”在那个排斥自我、压抑人性的专制社会里,像眉公这样非等闲的闲人一生难得糊涂真是异类而稀少啊。而这样一种“淡泊静心”的诗意情怀,何尝不正是我们教师所缺少的呢?
你看,现实中,我们的教育急切地盼望出成绩、成正果,缺乏闲心和等待,这种急功近利式的教育抹杀了我们应有的从容、优雅、耐心与宽容,令我们与诗意的教育生活背道而驰。
教育是一方净土,守卫这方净土的是教师。教师的心干净了,才能忘却诱惑和干扰,忘却浮华和躁动。心净则心静。心干净了,灵魂随即变得安谧静美,一切也因之而美好。心静,方能守住一颗纯净的心。教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唯有教师心净了,学生才能心净,教育的天空才会一片蔚蓝。
掩卷遐思,眉公的言行无不如一剂剂良药,让我们这些匆忙行走在教育之路上的过客渐渐“慢”下脚步来,重新找回应有的从容、优雅、耐心与宽容,让我们与诗意的教育生活美丽相逢。
有人说,艺术与人品,素有雅俗之分,由此而定其高下。叹《小窗幽记》创造了一个平凡中的奇迹,问世三百多年来,从不减其色其味,反而令读者愈加钟情。作为教师,唯有心无旁骛,倾心研读,以之修身养性、贤达处事,才算不负眉公之真情真意也。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实验小学)
陈眉公,原名陈继儒,明代重要的散文家之一。他工诗善文,擅书画,精鉴赏。一生闻名卓著,著述颇丰,史称“颖异”。著有《眉公十集》《文奇豹斑》《太平清话》等。而其所著《小窗幽记》尤其闻名,是一部流传至今、光耀古今的人生哲言小品集,其格言玲珑剔透、短小精美、促人警觉、言近旨远、益人神智。
我读了一遍觉得太不过瘾,便反复读、反复念,直至能熟稔成诵。而且,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越来越体悟到,陈眉公的《小窗幽记》中还蕴含着极为深刻的教育启示,值得我们借鉴。
有自持之心
“春初玉树参差,冰花错落,琼台奇望,恍坐玄圃,罗浮若非;黄昏月下,携琴吟赏,杯酒流连,则暗香浮动,疏影横斜之趣,何能真实际。”
我心底透出的意象里,眉公应是个青衫磊落,悠然独坐于皎洁的月光里,抚琴吟诗,把酒临风,意气风发的谦谦君子,偶尔有着暗雅如兰的淡淡春愁。那春草清辉般的邂逅,应是他的。
你看,一弯新月如钩。徐徐清风,吹起他的长袍;暗香浮动,填满了山的坑坑洼洼。豪歌当醉,那是思想之舞的浪漫,那是浸染风华的犀利。
常言道:“文如其人。”纵观眉公所言,字字珠玑,足显其为人本色。他一生虽常与官绅周旋,却始终不入朋党之圈,洁身自好,独如一株青莲出淤泥而不染。在他看来,“人有好为清态而反浊者,有好为高态而反俗者,有好为淡态而反浓者,有好为古态而反今者,有好为奇态而反平者,吾以为不如混沌为佳”。眉公的“混沌之说”处处透出哲人的冷峻高雅,不随波逐流。这倒与板桥先生的“难得糊涂”不谋而合。历来,矫揉造作、锱铢必较者往往作茧自缚,弄巧成拙。若于物欲横流,众色车马喧嚣之中能留得一颗“糊涂心”,又何尝不是件好事?细品,生活如此,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
自新课改以来,教坛掀起了一阵阵“研究热”,这模式,那理念,让人眼花缭乱;是高效还是有效,你争我辩,各据一词;搬桌子,拆讲台,教室的模样一天一个样;投影仪,多媒体,高科技进了课堂,知识成了供人欣赏的MTV……教师们个个大显身手,都想在自己的三尺讲台上耕耘出一片骄人的绿地,这本无可厚非,然而,有些教师为了个人的名利,为了职称的顺利晋升,渐渐迷失了自我,丢失了那颗简单而又纯真的心,甚至背离了教育的初衷。试问,越来越花哨的课堂,越来越复杂的教育,越来越远地离开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一切能创造出教育的奇迹吗?到最后,留给学生的是什么?真正留给自己的又是什么?
万物皆源于心,取法自然,回归自然,与天地人合一。教育乃立人之本,更是如此。所以,不管是哪一种模式,哪一种理念,如果没有一颗为了学生的心,实际上真的是等于零,甚至是负数。教师若能时时有自持之心,一切从孩子的内心出发,无论身处的环境多么纷杂,多么乱心,一样可以保持自己清白的本性,一样可以在枯燥、繁琐、平淡的教学生活中觅得“暗香浮动,疏影横斜”的雅趣。
给心灵留白
“山栖是胜事,稍一萦态,则亦市朝;书画鉴赏是雅事,稍一贪痴,则亦商贾;诗酒是乐事,稍一曲人,则亦地狱;好客是豁达事,稍一为俗子所扰,则亦苦海。”
眉公骨子里是浪漫的,他追求的是无拘无束的自由人生,高远超脱的审美人生。在他看来,扰攘尘嚣的“市朝”,拘谨庸俗的“礼数”,皆为“地狱苦海”。如此,可不可以说,“唯分数而论”“唯职称而上”“唯官帽而戴”……亦是教师们的“地狱苦海”呢?
是的,任何事物都有合适的“度”。如果过了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也许就走向了事物的反面。爱好丰富多彩的生活,享受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乐趣,本是人生的雅事,山中观松海,吟诗作画,与客清谈,这都是大雅之趣,但如果一味痴迷,失去当初本意,大雅则变大俗,大俗则变桎梏。
怎样才有“度”?我觉得“留白”是关键。它不仅仅是一种绘画的技巧,更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做什么都点到为止,意犹未尽方是做事原则。这让我想起另一句话来:风行水上,自然便好。在一个越来越复杂、喧嚣、功利的世界里,越简单越不易。简单即深刻,纯朴即高贵。世界原无划分静和尘,只是有了生灵的高智能后,才有了人为的说法,一切尽在心的界定。有与无,皆在你一念之中。
教育是一种艺术,当然离不开“留白”。否则,何以能在教育这方净土上,供养一个个天真纯洁的心灵呢?古人云:“宁静致远。”躁动不安,得陇望蜀,急功近利,均为心浮气盛、焦躁不安的表现。一个教育的智者是善于给自己的心灵留白的,内心清净,超越功利和私念,才会让自己的教育生活越来越从容,越来越富有诗意。这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多么富有诗哲的话!而这样的摇动、推动、唤醒就是一个耐心而又极富诗意的过程。
“心为形役,尘世马牛;身被名牵,樊笼鸡鹜。”在这浮华的世界,面对遍地丛生的诱惑,豪车、豪宅、名利——教师更应该为自己的心灵保留一份自由纯洁的空间。若教师不为功名所累,不为情欲所惑,不为生死所困,在“乱花渐欲迷人眼”中觅得淡泊静心一天地,那这样的教育人生清简如水,平流缓进,看之素然无色,品之却齿颊生香!
心净则心静
“闭门阅佛书,开门接佳客,出门寻山水,此人生三乐。”
眉公才艺卓然,除工诗善文,擅书画,精鉴赏外,在美食茶艺、养生休闲、园林艺术等方面,亦为行家。可叹眉公有丰盛如筵的才华,亦是个命禄微薄的人。这位才华横溢的文人学士在29岁那年因名落孙山而意兴阑珊,愤然烧毁了儒生衣冠,断了求功名出仕途的念头,从此过起了“竹里无人声,池中虚月白”的隐逸生活。
眉公平生崇尚松、竹、梅的品行,常常借以自比。在东佘山隐居的十余年里,他“遂构高斋,广植松杉,屋右移古梅百株”。平日除了焚香静坐,闭门著述外,眉公有时也相约山中和尚、道士遨游三泖九峰,吟啸江湖,流连忘返。
忽然想,要是眉公生活在现代,那也绝对算得上是个有血有肉的才情男子。他或许仅凭一样学问,便可名利双收,过上幸福的生活。然而,眉公当时既不为生计奔波,也不受功名羁绊,而是将人生的乐趣放在生活的惬意适情上,读书、交友、游山玩水,如此看破功名,悟透生死,真是一位潇洒的智者。
“不是闲人闲不得,闲人不是等闲人。”在那个排斥自我、压抑人性的专制社会里,像眉公这样非等闲的闲人一生难得糊涂真是异类而稀少啊。而这样一种“淡泊静心”的诗意情怀,何尝不正是我们教师所缺少的呢?
你看,现实中,我们的教育急切地盼望出成绩、成正果,缺乏闲心和等待,这种急功近利式的教育抹杀了我们应有的从容、优雅、耐心与宽容,令我们与诗意的教育生活背道而驰。
教育是一方净土,守卫这方净土的是教师。教师的心干净了,才能忘却诱惑和干扰,忘却浮华和躁动。心净则心静。心干净了,灵魂随即变得安谧静美,一切也因之而美好。心静,方能守住一颗纯净的心。教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唯有教师心净了,学生才能心净,教育的天空才会一片蔚蓝。
掩卷遐思,眉公的言行无不如一剂剂良药,让我们这些匆忙行走在教育之路上的过客渐渐“慢”下脚步来,重新找回应有的从容、优雅、耐心与宽容,让我们与诗意的教育生活美丽相逢。
有人说,艺术与人品,素有雅俗之分,由此而定其高下。叹《小窗幽记》创造了一个平凡中的奇迹,问世三百多年来,从不减其色其味,反而令读者愈加钟情。作为教师,唯有心无旁骛,倾心研读,以之修身养性、贤达处事,才算不负眉公之真情真意也。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