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的艺术形象往往展现出一幅鲜活的图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念念不忘。那么,叙事类文章是如何做到画意翩翩、如在眼前的呢?
一、 环境描写作背景
文章中的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塑造之间有极其重要的关系。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往往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自然环境指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情等都有不少的作用。
“穿过县境上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大地一片莹白,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下来。”作家川端康成用几近吝啬的简洁文字,拉开了《雪国》的序幕。我们也仿佛像书中的主人公岛村一样,坐了一夜的火车,终于抵达了这个静寂寒冷、给人一种虚幻感觉的天地。《雪国》并没有曲折复杂的情节,也没有什么丰厚深刻的社会主题,故事写的是一位叫岛村的舞蹈艺术研究者,前后三次前往一个北国的山村,与当地一位叫驹子的艺伎及另一位萍水相逢的少女叶子之间的爱情纠葛。故事就是在这洁白雪国里不经意地发生、终结。这洁白的雪国,就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殊的环境。
再比如《边城》中,“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表明这片大自然是美丽的桃源。作者所写的景物都是湘西农村中极为普通的东西,它为人物活动创设了舞台。这些普普通通的景物在作者笔下形成了一个极富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淳朴自然而又洋溢着诗情画意的美好意境。“到了家边,翠翠跑回家去取小小竹子做的双管唢呐,请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祖父睡着了,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唢呐悠悠,白云悠悠,大家都睡着了,时间在这里失去了效力。这画面寂静,淳朴,伤感,美丽,人与自然浑然一体,景美,人也美,这便是沈从文的家园,是他的世外桃源,是他魂牵梦萦的湘西热土。
无论是《雪国》还是《边城》,脱离了洁白雪国与湘西世界,人物形象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会淹没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
二、 情节结构搭平台
情节,一般包括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与结局等。情节和人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情节的发展往往体现了人物性格的发展。比如契诃夫的《变色龙》,情节很简单,矛盾很单纯,就是咬了赫留金的狗到底是不是将军家的。不是将军家的,警官奥楚蔑洛夫就要打死它,而且要惩办狗主人;是将军家的呢,他就要把狗送回去,而且还要训斥赫留金惹了这条可爱的小狗。作者就是抓住这个单纯的矛盾,写了多次的反复。最后厨子说:“这是将军哥哥带来的狗。奥楚蔑洛夫立即叫厨子把狗带走,并且说:“这小狗还不坏,……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转而对赫留金说:“我早晚要收拾你!”作者就是依靠这样一个单纯的故事情节多次反复,把奥楚蔑洛夫“变色龙”的丑恶嘴脸十分尖锐地突出出来了。
再比如《水浒传》中林冲本是京城八十万禁军教头,事业有成,家有娇妻,幸福美满;但因为得罪了高俅,便受到一系列的压迫,无家可归,忍无可忍,最后无需再忍,报仇雪耻,走上梁山。林冲的性格,从软弱到坚强,正是随情节一步一步转变的。《雷雨》中的繁漪,本是一个恪已守礼的大家闺秀,但在周公馆中求爱而不得,于是由温柔善良而变得狠毒阴鸷,其形象丰满的过程正是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完成的。
三、 描写手段出奇效
叙事类文章的形象性离不开描写手段的运用。塑造人物最常用的描写方法有如下几种: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以及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等。
提起肖像描写,不能不说,鲁迅先生说的“画眼睛”——“要极俭省道地画出一个人,最好是画他的眼睛”。他强调的“画眼睛”,不单单是画眼睛的问题,也是指描绘人物时通过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人物的基本轮廓,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鲁迅小说中的“眼睛”不单单是祥林嫂的“眼睛”,有时是人物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如孔乙己的那件又脏又破的、似乎十多年没有洗过的长衫;有时“眼睛”表现在某一个具有意义的“事物”上,如《药》中的人血馒头,等等。正是因为鲁迅先生重视“画眼睛”,所以他的肖像描写虽然较略,但寥寥几笔就抓住特征,写活了人物。
动作描写,也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方法。《庖丁解牛》中,“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这哪里是解牛,分明是一场精彩的音乐舞蹈秀!读过的人,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心理描写,可直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红楼梦》中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有一段起伏婉转的心理活动:“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待进去相见,自觉无味,便一面拭泪,一面抽身回去了。”曹雪芹在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方面极惜墨,但每一次描写都可以说是惊心动魄,在读者心中留下深深的震撼。
叙事类文章还可以通过细节描写反映人物性格。别里科夫穿着雨鞋带着雨伞等独特的行为方式,形象深刻地表现“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性格特征;林冲盖火盆、摸火种的细节描写,细致地表现了他做事缜密细心的特点。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也能起到塑造形象的良好效果。比如《琵琶行》中,作者既正面写了琵琶女的演奏,也写了自己的感受,更写了四周人们“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来侧面烘托琵琶女精湛的演奏技艺。在《红楼梦》中,作者用了极浓的笔调写了王熙凤的出场,她满身锦绣,珠光宝气,“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恍若神妃仙子”,但是她是面艳心狠,正如兴儿形容她“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正面出场与旁人的侧面烘托,使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更具有立体感。
妙手绘得画意出,对于叙事类文章,我们多从环境、情节与描写手段上努力,就能突出文章的形象性了。
一、 环境描写作背景
文章中的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塑造之间有极其重要的关系。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往往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自然环境指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情等都有不少的作用。
“穿过县境上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大地一片莹白,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下来。”作家川端康成用几近吝啬的简洁文字,拉开了《雪国》的序幕。我们也仿佛像书中的主人公岛村一样,坐了一夜的火车,终于抵达了这个静寂寒冷、给人一种虚幻感觉的天地。《雪国》并没有曲折复杂的情节,也没有什么丰厚深刻的社会主题,故事写的是一位叫岛村的舞蹈艺术研究者,前后三次前往一个北国的山村,与当地一位叫驹子的艺伎及另一位萍水相逢的少女叶子之间的爱情纠葛。故事就是在这洁白雪国里不经意地发生、终结。这洁白的雪国,就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殊的环境。
再比如《边城》中,“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表明这片大自然是美丽的桃源。作者所写的景物都是湘西农村中极为普通的东西,它为人物活动创设了舞台。这些普普通通的景物在作者笔下形成了一个极富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淳朴自然而又洋溢着诗情画意的美好意境。“到了家边,翠翠跑回家去取小小竹子做的双管唢呐,请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祖父睡着了,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唢呐悠悠,白云悠悠,大家都睡着了,时间在这里失去了效力。这画面寂静,淳朴,伤感,美丽,人与自然浑然一体,景美,人也美,这便是沈从文的家园,是他的世外桃源,是他魂牵梦萦的湘西热土。
无论是《雪国》还是《边城》,脱离了洁白雪国与湘西世界,人物形象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会淹没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
二、 情节结构搭平台
情节,一般包括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与结局等。情节和人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情节的发展往往体现了人物性格的发展。比如契诃夫的《变色龙》,情节很简单,矛盾很单纯,就是咬了赫留金的狗到底是不是将军家的。不是将军家的,警官奥楚蔑洛夫就要打死它,而且要惩办狗主人;是将军家的呢,他就要把狗送回去,而且还要训斥赫留金惹了这条可爱的小狗。作者就是抓住这个单纯的矛盾,写了多次的反复。最后厨子说:“这是将军哥哥带来的狗。奥楚蔑洛夫立即叫厨子把狗带走,并且说:“这小狗还不坏,……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转而对赫留金说:“我早晚要收拾你!”作者就是依靠这样一个单纯的故事情节多次反复,把奥楚蔑洛夫“变色龙”的丑恶嘴脸十分尖锐地突出出来了。
再比如《水浒传》中林冲本是京城八十万禁军教头,事业有成,家有娇妻,幸福美满;但因为得罪了高俅,便受到一系列的压迫,无家可归,忍无可忍,最后无需再忍,报仇雪耻,走上梁山。林冲的性格,从软弱到坚强,正是随情节一步一步转变的。《雷雨》中的繁漪,本是一个恪已守礼的大家闺秀,但在周公馆中求爱而不得,于是由温柔善良而变得狠毒阴鸷,其形象丰满的过程正是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完成的。
三、 描写手段出奇效
叙事类文章的形象性离不开描写手段的运用。塑造人物最常用的描写方法有如下几种: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以及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等。
提起肖像描写,不能不说,鲁迅先生说的“画眼睛”——“要极俭省道地画出一个人,最好是画他的眼睛”。他强调的“画眼睛”,不单单是画眼睛的问题,也是指描绘人物时通过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人物的基本轮廓,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鲁迅小说中的“眼睛”不单单是祥林嫂的“眼睛”,有时是人物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如孔乙己的那件又脏又破的、似乎十多年没有洗过的长衫;有时“眼睛”表现在某一个具有意义的“事物”上,如《药》中的人血馒头,等等。正是因为鲁迅先生重视“画眼睛”,所以他的肖像描写虽然较略,但寥寥几笔就抓住特征,写活了人物。
动作描写,也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方法。《庖丁解牛》中,“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这哪里是解牛,分明是一场精彩的音乐舞蹈秀!读过的人,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心理描写,可直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红楼梦》中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有一段起伏婉转的心理活动:“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待进去相见,自觉无味,便一面拭泪,一面抽身回去了。”曹雪芹在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方面极惜墨,但每一次描写都可以说是惊心动魄,在读者心中留下深深的震撼。
叙事类文章还可以通过细节描写反映人物性格。别里科夫穿着雨鞋带着雨伞等独特的行为方式,形象深刻地表现“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性格特征;林冲盖火盆、摸火种的细节描写,细致地表现了他做事缜密细心的特点。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也能起到塑造形象的良好效果。比如《琵琶行》中,作者既正面写了琵琶女的演奏,也写了自己的感受,更写了四周人们“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来侧面烘托琵琶女精湛的演奏技艺。在《红楼梦》中,作者用了极浓的笔调写了王熙凤的出场,她满身锦绣,珠光宝气,“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恍若神妃仙子”,但是她是面艳心狠,正如兴儿形容她“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正面出场与旁人的侧面烘托,使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更具有立体感。
妙手绘得画意出,对于叙事类文章,我们多从环境、情节与描写手段上努力,就能突出文章的形象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