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如今对专业性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就意味着在教育上也要因此作出改变,实现技术人才的培养。在高职院校的机械设计课程上,要对其进行一定的创新和优化。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的设计和实践刻不容缓,需要教师能够根据其具体情况进行邮寄到结合和创新,进而促进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机械设计;理实一体化;设计与实践
在高职院校中,机械机电类中机械课程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门课程,主要是对机械中的零件、结构等方面进行讲解和学习,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对机械设计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都是以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为主要目标,利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来探究目前设计课程的内容,促进其教学设计和实践教学的进行。
1 高职机械设计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
1.1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相较于其他课程来看,它的专业性比较强,技术要求比较高。因此,要想让学生能够在机械设计课程上真正的学习到真材实料的话,就仍需要对课程的实际教学进行一定的优化管理。就目前来看,当前的课程教学还不能够让学生的技术水平达到很高的要求。教学上存在着以理论为主,以实踐为辅的现象,甚至对于实践的要求非常的低,这也就造成学生的理论知识比较强,一旦走上社会进行工作时,其实践能力相对比较差。因此,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高职院校就要对其实践教学的课程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首先需要教师能够和相关行业的专家对市场的发展情况进行讨论分析,为更好地培养技术性专业人才做好准备。与此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和课程的内容制定一定的教学目标,确定其教学方向。与此同时,在设计时也要将人才培养中比较好的经验和成果搜集起来进行学习,将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目标更好地完善出来。其次,在机械制造设计课程当中有很多的职业,比如:车工、工具钳工、磨工、制图员等等,这些职业都有一定的国家职业标准,需要学生能够在教学课堂上真正的学到相应的技能。所以说,在教学上要采用实践为主,理论知识为辅的理念。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充分发挥其巨大作用,突出课堂的效果和水平。除此以外,在教材编制的时候,还可以将现如今已经发现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等内容都加入到教材当中,让学生能够更快的了解到当前机械设计上的一些状况,方便学生在进入社会就业时能够更好地了解实际情况。最后,在课程设计时,也需要多用实际案例进行讲解。这样能够让学生在理解的同时,找到一定的方式方法,帮助学生来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1.2 划分教学项目
在教学设计过程当中,顺应新课改的要求,需要将实际工作岗位上的技术要求作为一定的依据来进行教学项目的构建。在对课程内容的设计时,需要对其教学目标、学习任务、实践性等方面多重考虑。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方便教师在进行讲授时能够以此为重点来完成工作任务,同时也能够在教师的带领下,让学生能够动起来,参照相应的理论基础进行实践操作。当实践操作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话,就需要教师能够对其理论进行一定的分析整理,帮助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当中能够加深印象,更加深刻的了解每一个环节。总的来看,教学设计主要还是以学生实际操作为主,让学生能够在理论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学习。举个例子来说,通常情况下,我们会把课程分为不同的板块,即车床认识和操作、阶梯轴车削加工、圆锥体车削加工等等,每一个板块都是层层递进的关系,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了解这些知识。在对车床的相关结构进行了解后,就可以通过进行车削体验来更加深刻的了解车床,并且也能因此学习到相关的维护措施。所以说,对于机械设计课程来讲,车床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在操作是要对其不同操作的手柄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学习之后的操作和理论知识。
2 高职机械设计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
如今高职院校在机械设计课程上采用了较为先进的教学方式,即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彻底改变了原先传统的机械教学原理,将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优化整理,进而使整个课程体现出理实一体化。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在学习理论基础后能够很快的进行实践检验学习,能够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加深印象。与此同时,它还能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学习一些课本以外的知识,让学生能够明白其原理是如何运行的,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的思维更加跳跃,创造能力也大大增强。比如说,在学习平面四杆机构时,教师就可以讲解基础原理的时候也穿插进去有关运动学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借此对其四杆机构的运动进行一定的思考分析。这样为学生对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上也能有很大的帮助。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下,对高职机械设计类课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充分利用好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操作,加深对其的学习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也帮助学生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夯实的基础,进而成为技术性专业性的可用之才。
参考文献:
[1]魏静,张功学.基于“互联网+”理念的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6(3):42-49.
[2]刘唯伟.高职机械类专业《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2):37-39.
关键词:机械设计;理实一体化;设计与实践
在高职院校中,机械机电类中机械课程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门课程,主要是对机械中的零件、结构等方面进行讲解和学习,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对机械设计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都是以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为主要目标,利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来探究目前设计课程的内容,促进其教学设计和实践教学的进行。
1 高职机械设计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
1.1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相较于其他课程来看,它的专业性比较强,技术要求比较高。因此,要想让学生能够在机械设计课程上真正的学习到真材实料的话,就仍需要对课程的实际教学进行一定的优化管理。就目前来看,当前的课程教学还不能够让学生的技术水平达到很高的要求。教学上存在着以理论为主,以实踐为辅的现象,甚至对于实践的要求非常的低,这也就造成学生的理论知识比较强,一旦走上社会进行工作时,其实践能力相对比较差。因此,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高职院校就要对其实践教学的课程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首先需要教师能够和相关行业的专家对市场的发展情况进行讨论分析,为更好地培养技术性专业人才做好准备。与此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和课程的内容制定一定的教学目标,确定其教学方向。与此同时,在设计时也要将人才培养中比较好的经验和成果搜集起来进行学习,将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目标更好地完善出来。其次,在机械制造设计课程当中有很多的职业,比如:车工、工具钳工、磨工、制图员等等,这些职业都有一定的国家职业标准,需要学生能够在教学课堂上真正的学到相应的技能。所以说,在教学上要采用实践为主,理论知识为辅的理念。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充分发挥其巨大作用,突出课堂的效果和水平。除此以外,在教材编制的时候,还可以将现如今已经发现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等内容都加入到教材当中,让学生能够更快的了解到当前机械设计上的一些状况,方便学生在进入社会就业时能够更好地了解实际情况。最后,在课程设计时,也需要多用实际案例进行讲解。这样能够让学生在理解的同时,找到一定的方式方法,帮助学生来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1.2 划分教学项目
在教学设计过程当中,顺应新课改的要求,需要将实际工作岗位上的技术要求作为一定的依据来进行教学项目的构建。在对课程内容的设计时,需要对其教学目标、学习任务、实践性等方面多重考虑。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方便教师在进行讲授时能够以此为重点来完成工作任务,同时也能够在教师的带领下,让学生能够动起来,参照相应的理论基础进行实践操作。当实践操作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话,就需要教师能够对其理论进行一定的分析整理,帮助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当中能够加深印象,更加深刻的了解每一个环节。总的来看,教学设计主要还是以学生实际操作为主,让学生能够在理论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学习。举个例子来说,通常情况下,我们会把课程分为不同的板块,即车床认识和操作、阶梯轴车削加工、圆锥体车削加工等等,每一个板块都是层层递进的关系,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了解这些知识。在对车床的相关结构进行了解后,就可以通过进行车削体验来更加深刻的了解车床,并且也能因此学习到相关的维护措施。所以说,对于机械设计课程来讲,车床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在操作是要对其不同操作的手柄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学习之后的操作和理论知识。
2 高职机械设计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
如今高职院校在机械设计课程上采用了较为先进的教学方式,即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彻底改变了原先传统的机械教学原理,将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优化整理,进而使整个课程体现出理实一体化。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在学习理论基础后能够很快的进行实践检验学习,能够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加深印象。与此同时,它还能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学习一些课本以外的知识,让学生能够明白其原理是如何运行的,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的思维更加跳跃,创造能力也大大增强。比如说,在学习平面四杆机构时,教师就可以讲解基础原理的时候也穿插进去有关运动学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借此对其四杆机构的运动进行一定的思考分析。这样为学生对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上也能有很大的帮助。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下,对高职机械设计类课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充分利用好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操作,加深对其的学习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也帮助学生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夯实的基础,进而成为技术性专业性的可用之才。
参考文献:
[1]魏静,张功学.基于“互联网+”理念的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6(3):42-49.
[2]刘唯伟.高职机械类专业《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2):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