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在肯定“V索+NP1+NP2”句式为单宾说的框架下,通过对英汉双宾句句式语义的初步比较,提出了这样的理论假设:英汉双宾句的语法意义都是右向给予义,二者的区别只是前者强势,后者较弱,并试图据此对英汉“V+NP1+NP2”句式义与动词义在“互动”上的差异性现象做出统一解释。
关键词:单宾说 右向性 强势 弱性 推动力
“V索+NP1+NP2”句式的属性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之一,总的来说可将目前的分歧归纳成两类:
1.单宾说。持该类观点的学者认为“V索+NP1+NP2”整个结构应看作领属性偏正结构作定语的单宾语句式。如沈阳等(2001),以“他偷了音音一个钱包”为例,从“句位变体结构中的空语类”角度论证了“音音”为表示出处义的介词词组,而非论元性名词组。
2.双宾说。赞成该类观点的学者大体上认为NP1与NP2之间在语义上的领属关系不足以否定这类句式的双宾性。以陆俭明(2002)为代表,运用“广义语法动态性”“广义配价模式”理论将“吃了他三个苹果”分析为双宾句。
关于“V索+NP1+NP2”的句式属性,本文倾向于将其定义为单宾句。在判断其为单宾句的整体框架下,通过跨语言的比较,提出关于英汉双宾句句式义的理论假设,以期对二者相应的句法行为上的差异做出统一的解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将其定性为单宾的意义。
一、“单宾”框架下关于英汉双宾句句式义的推导
关于英汉双宾句的句式意义,石毓智(2004)认为二者是不同的:汉语是双向的,即客体既可由主语向间接宾语转移,也可朝相反的方向转移;英语则是单向的,客体只能由主语向间接宾语转移,而不能相反。石文是在将“V索+NP1+NP2”定性为双宾句的框架下进行阐述的,侧重揭示了英汉双宾结构在语法意义上的差别以及相应的词汇概念方式上的互异。
与其不同的是,本文将“V索+NP1+NP2”单宾句,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汉语双宾句式的形式和意义进行重新界定:其形式为“V给+NP1+NP2”;意义为“主语(S)通过V这种动作使NP1(客体)的所有权从S右向转移到NP2(目标)”。在此基础上,英汉双宾句式的共性得到凸显。具体分析如下:
(一)汉语里“V+NP1+NP2”是由以下两种“同形但不等值(“值”指句式属性和句式义两个方面)”的子类组成:
(1)V索+NP1+NP2 单宾、左向索取义
(2)V给+NP1+NP2 双宾、右向给予义
(二)相比较而言,英语里的“V+NP1+NP2”则是由“同形且等值”的两个子类组成:
(3)V索+NP1+NP2 双宾、右向给予义
(4)V给+NP1+NP2 双宾、右向给予义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汉语里的“V+NP1+NP2”是句式义——“索取义”和“给予义”的集合,同一句式同时兼表了两种不同的语义信息,而英语里的“V+NP1+NP2”则只表单一的右向性语义信息,因此本文从句式表达信息的功能分配角度出发,提出了以下假设:英汉双宾句都是右向性(即表给予义)特征,二者的区别仅在于强度上的差异性,汉语的右向性较弱,一定程度上被表示左向索取义的单宾句所削弱;英语的右向性则表现为强势右向性。
二、英汉“V+NP1+NP2”句式义与动词义在“互动”上的差异性表现①
Goldberg认为,论元结构的形式是动词意义和句式意义相互作用的结果。但他更突出了“构式”意义的独立性及其对进入其中的动词的决定性。在此理论指导下,下面将分别探讨英汉“V+NP1+NP2”的句式义与动词义在“互动”上的差异性,并试图将这种差异性纳入理论假设中,以求对其作出统一解释。
(一)汉语
如前所述,汉语双宾“V给+NP1+NP2”句式给予义较弱,所以不足以形成一种强势的推动力将表示“单一事件、分离过程”的复杂信息整合到形式上极具紧凑性的双宾句式中,而只能表达信息量较少的“单一事件、单一过程”的事件图景,体现在句法上就是借用“给”来表达相关的意义。具体分析如下:
1.句式:右向性;语义:S(来源)通过V这种动作使NP2(客体)的所有权转向至NP1(目标)
(1)卖类:右向。“给予义”是这类动词在词汇语义上固有的语义成分,动词所表达的事件图景本身要求有三个参与角色,以卖为例,它包含卖者(来源)、所卖之物(客体)、买者(目标),其中卖的过程与客体最终给予的过程是浑然一体、不可分离的,如“张三卖我一栋房子”。此类动词构成的“V+NP1+NP2”是典型的双宾句式。
(2)寄类、写类:右向。此类动词中的“给予义”是不确定的,因此即使人们可以从该类动作的事件图景中预知到客体转移目标的存在,但是汉语中必须通过添加语素“给”来强化这种方向性,并以此来作为挽救“寄类、写类”进入双宾句式合法性的手段。所以我们可以说“寄给我一个包裹/写给我一封信”,但不能说“寄我一个包裹/写我一封信”。
(3)炒类:无方向性。此类动词为制作类动词,本身根本无方向性可言。从动词本身我们可以预知的只能是该类动作的结果,如沏茶等。该类结果的转移不是V本身所蕴含的信息,二者是两个分离的过程,所以如果要用“制作类”动词表达“给予义”不能用双宾这种信息嵌套式的紧凑句式,而只能用具有“将复杂信息进行线性组合”特点的句式,例如可以说“给你沏杯茶∕沏杯茶给你”。
2.句式:左向性;语义:(S)通过V这种动作使NP2(客体)所有权从NP1(来源)转移至S(目标)
(4)买类:左向。该类词汇意义与“卖类”相对,“索取义”是这类动词所固有的语义成分,动词本身也都要求三个参与角色:买者(目标)、所买之物(客体)、卖者(来源),动词义与句式义相互作用形成了典型的左向索取义。但如果以“索取类”动词用双宾句式表达“给予义”则是不成立的,因为“V索+NP1+NP2”表达给予义的句式可分解为:“从X(来源)处V索NP2”与“给NP1”。由于汉语里双宾句式较弱,还不足以具有这样的强势推动力将二者嵌套、融合,所以汉语里不可以说“我买给他一支笔”。
在汉语双宾句给予义呈弱性的解释框架下,以上四组动词进入“V+NP1+NP2”句式形成了一个从双宾到单宾的连续统:
(双宾、给予) (单宾、索取)
送类 寄、写类 炒类 买类
(二)英语
英语里“V+NP1+NP2”表现为强势“右向性给予义”,这种强度足以形成一种对进入其中的动词义起决定性作用的推动力。这种强制性作用在句法上集中体现为:英语里制作类和索取类动词可以进入双宾句式,具体分析如下:
1.制作类动词:bake类
I baked him a cake.(我给他烤了一块蛋糕。)
She cooked me a dinner.(她给我做了一顿饭。)
其中bake类词本身无具体的方向义,只是英语句式的强制性右向义使得该类动词进入句式后自觉地获得了“客体由左向右转移”的意义。
2.索取类动词:buy类
John bought Mary a book.(约翰买了一本书给玛丽。)
John stole Mary a bicycle.(约翰偷了一辆车给玛丽。)
从译文可见,该类句式中的NP1为“目标”义而非汉语里相应句式里的“来源”义,这是因为英语双宾句式的强制性“右向给予义”使得“从X处V索NP2”与“For NP1”这两个分离的过程可以嵌套在紧凑型的双宾句中表达。
综上所述,与汉语相应的英语里的四组动词(give、send/write、bake、buy)都可以进入双宾句式,只是在单位句式所表示的信息量上存在着一个等级序列:
单一事件 单一事件
单一过程 分离过程
强 弱(双宾句式信息量)
give send/write bake buy
三、结语
本文通过肯定“V索+NP1+NP2”的单宾属性,使得英汉双宾句式的语法意义的共性得到了凸显:均表示右向性给予义,二者的差别仅在强度上,这种理论推导为英汉“V+NP1+NP2”句式义与动词义在“互动”上的差异性现象提供了统一性的解释,我们希望这种观察视角和论证思路的尝试有其指导意义。
注 释:
①本章节参照朱德熙(1979)对动词的分类结果,并根据动词自身
的方向性级差(由右向给予义过渡到左向索取义),将汉语的动词重新分为以下四组:卖类、寄类∕写类、炒类、买类。
参考文献:
[1]沈阳,顾阳,何元建.生成语法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M].哈尔滨: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陆俭明.再谈“吃了他三个苹果”一类结构的性质[J].中国语文,
2002,(4).
[3]石毓智.汉英双宾结构差别的概念化差异[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4,(2).
[4]沈园.句法—语义界面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5]朱德熙.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J].方言,1979,(2).
(张勍 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241000)
关键词:单宾说 右向性 强势 弱性 推动力
“V索+NP1+NP2”句式的属性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之一,总的来说可将目前的分歧归纳成两类:
1.单宾说。持该类观点的学者认为“V索+NP1+NP2”整个结构应看作领属性偏正结构作定语的单宾语句式。如沈阳等(2001),以“他偷了音音一个钱包”为例,从“句位变体结构中的空语类”角度论证了“音音”为表示出处义的介词词组,而非论元性名词组。
2.双宾说。赞成该类观点的学者大体上认为NP1与NP2之间在语义上的领属关系不足以否定这类句式的双宾性。以陆俭明(2002)为代表,运用“广义语法动态性”“广义配价模式”理论将“吃了他三个苹果”分析为双宾句。
关于“V索+NP1+NP2”的句式属性,本文倾向于将其定义为单宾句。在判断其为单宾句的整体框架下,通过跨语言的比较,提出关于英汉双宾句句式义的理论假设,以期对二者相应的句法行为上的差异做出统一的解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将其定性为单宾的意义。
一、“单宾”框架下关于英汉双宾句句式义的推导
关于英汉双宾句的句式意义,石毓智(2004)认为二者是不同的:汉语是双向的,即客体既可由主语向间接宾语转移,也可朝相反的方向转移;英语则是单向的,客体只能由主语向间接宾语转移,而不能相反。石文是在将“V索+NP1+NP2”定性为双宾句的框架下进行阐述的,侧重揭示了英汉双宾结构在语法意义上的差别以及相应的词汇概念方式上的互异。
与其不同的是,本文将“V索+NP1+NP2”单宾句,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汉语双宾句式的形式和意义进行重新界定:其形式为“V给+NP1+NP2”;意义为“主语(S)通过V这种动作使NP1(客体)的所有权从S右向转移到NP2(目标)”。在此基础上,英汉双宾句式的共性得到凸显。具体分析如下:
(一)汉语里“V+NP1+NP2”是由以下两种“同形但不等值(“值”指句式属性和句式义两个方面)”的子类组成:
(1)V索+NP1+NP2 单宾、左向索取义
(2)V给+NP1+NP2 双宾、右向给予义
(二)相比较而言,英语里的“V+NP1+NP2”则是由“同形且等值”的两个子类组成:
(3)V索+NP1+NP2 双宾、右向给予义
(4)V给+NP1+NP2 双宾、右向给予义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汉语里的“V+NP1+NP2”是句式义——“索取义”和“给予义”的集合,同一句式同时兼表了两种不同的语义信息,而英语里的“V+NP1+NP2”则只表单一的右向性语义信息,因此本文从句式表达信息的功能分配角度出发,提出了以下假设:英汉双宾句都是右向性(即表给予义)特征,二者的区别仅在于强度上的差异性,汉语的右向性较弱,一定程度上被表示左向索取义的单宾句所削弱;英语的右向性则表现为强势右向性。
二、英汉“V+NP1+NP2”句式义与动词义在“互动”上的差异性表现①
Goldberg认为,论元结构的形式是动词意义和句式意义相互作用的结果。但他更突出了“构式”意义的独立性及其对进入其中的动词的决定性。在此理论指导下,下面将分别探讨英汉“V+NP1+NP2”的句式义与动词义在“互动”上的差异性,并试图将这种差异性纳入理论假设中,以求对其作出统一解释。
(一)汉语
如前所述,汉语双宾“V给+NP1+NP2”句式给予义较弱,所以不足以形成一种强势的推动力将表示“单一事件、分离过程”的复杂信息整合到形式上极具紧凑性的双宾句式中,而只能表达信息量较少的“单一事件、单一过程”的事件图景,体现在句法上就是借用“给”来表达相关的意义。具体分析如下:
1.句式:右向性;语义:S(来源)通过V这种动作使NP2(客体)的所有权转向至NP1(目标)
(1)卖类:右向。“给予义”是这类动词在词汇语义上固有的语义成分,动词所表达的事件图景本身要求有三个参与角色,以卖为例,它包含卖者(来源)、所卖之物(客体)、买者(目标),其中卖的过程与客体最终给予的过程是浑然一体、不可分离的,如“张三卖我一栋房子”。此类动词构成的“V+NP1+NP2”是典型的双宾句式。
(2)寄类、写类:右向。此类动词中的“给予义”是不确定的,因此即使人们可以从该类动作的事件图景中预知到客体转移目标的存在,但是汉语中必须通过添加语素“给”来强化这种方向性,并以此来作为挽救“寄类、写类”进入双宾句式合法性的手段。所以我们可以说“寄给我一个包裹/写给我一封信”,但不能说“寄我一个包裹/写我一封信”。
(3)炒类:无方向性。此类动词为制作类动词,本身根本无方向性可言。从动词本身我们可以预知的只能是该类动作的结果,如沏茶等。该类结果的转移不是V本身所蕴含的信息,二者是两个分离的过程,所以如果要用“制作类”动词表达“给予义”不能用双宾这种信息嵌套式的紧凑句式,而只能用具有“将复杂信息进行线性组合”特点的句式,例如可以说“给你沏杯茶∕沏杯茶给你”。
2.句式:左向性;语义:(S)通过V这种动作使NP2(客体)所有权从NP1(来源)转移至S(目标)
(4)买类:左向。该类词汇意义与“卖类”相对,“索取义”是这类动词所固有的语义成分,动词本身也都要求三个参与角色:买者(目标)、所买之物(客体)、卖者(来源),动词义与句式义相互作用形成了典型的左向索取义。但如果以“索取类”动词用双宾句式表达“给予义”则是不成立的,因为“V索+NP1+NP2”表达给予义的句式可分解为:“从X(来源)处V索NP2”与“给NP1”。由于汉语里双宾句式较弱,还不足以具有这样的强势推动力将二者嵌套、融合,所以汉语里不可以说“我买给他一支笔”。
在汉语双宾句给予义呈弱性的解释框架下,以上四组动词进入“V+NP1+NP2”句式形成了一个从双宾到单宾的连续统:
(双宾、给予) (单宾、索取)
送类 寄、写类 炒类 买类
(二)英语
英语里“V+NP1+NP2”表现为强势“右向性给予义”,这种强度足以形成一种对进入其中的动词义起决定性作用的推动力。这种强制性作用在句法上集中体现为:英语里制作类和索取类动词可以进入双宾句式,具体分析如下:
1.制作类动词:bake类
I baked him a cake.(我给他烤了一块蛋糕。)
She cooked me a dinner.(她给我做了一顿饭。)
其中bake类词本身无具体的方向义,只是英语句式的强制性右向义使得该类动词进入句式后自觉地获得了“客体由左向右转移”的意义。
2.索取类动词:buy类
John bought Mary a book.(约翰买了一本书给玛丽。)
John stole Mary a bicycle.(约翰偷了一辆车给玛丽。)
从译文可见,该类句式中的NP1为“目标”义而非汉语里相应句式里的“来源”义,这是因为英语双宾句式的强制性“右向给予义”使得“从X处V索NP2”与“For NP1”这两个分离的过程可以嵌套在紧凑型的双宾句中表达。
综上所述,与汉语相应的英语里的四组动词(give、send/write、bake、buy)都可以进入双宾句式,只是在单位句式所表示的信息量上存在着一个等级序列:
单一事件 单一事件
单一过程 分离过程
强 弱(双宾句式信息量)
give send/write bake buy
三、结语
本文通过肯定“V索+NP1+NP2”的单宾属性,使得英汉双宾句式的语法意义的共性得到了凸显:均表示右向性给予义,二者的差别仅在强度上,这种理论推导为英汉“V+NP1+NP2”句式义与动词义在“互动”上的差异性现象提供了统一性的解释,我们希望这种观察视角和论证思路的尝试有其指导意义。
注 释:
①本章节参照朱德熙(1979)对动词的分类结果,并根据动词自身
的方向性级差(由右向给予义过渡到左向索取义),将汉语的动词重新分为以下四组:卖类、寄类∕写类、炒类、买类。
参考文献:
[1]沈阳,顾阳,何元建.生成语法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M].哈尔滨: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陆俭明.再谈“吃了他三个苹果”一类结构的性质[J].中国语文,
2002,(4).
[3]石毓智.汉英双宾结构差别的概念化差异[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4,(2).
[4]沈园.句法—语义界面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5]朱德熙.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J].方言,1979,(2).
(张勍 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