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为艺术花了大把钞票的人,到底消费了什么?
“消费”艺术有三种形式:赞助、收藏和投资。艺术家最喜欢的是赞助,因为不需要结果,结束了就彻底结束了。可是多数消费者并不热衷赞助艺术,特别是中国人更不愿意参与艺术赞助,因为赞助意味着没有现实利益和收获;收藏是大家都容易接受的,只要自己喜欢就可以收藏,“喜欢”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所以看起来就没了标准。在很多人眼里,收藏就是忽悠,所以狂吹滥侃的人在收藏行业特别多,他们奉行的原则是侃倒一个算一个;艺术投资则是需要重点来谈的,因为国内艺术市场中的买家大都是为赚钱而来,只为赚钱而做的事情就是纯粹的投资。
理性的投资需要具备几个条件,其一是盈利的模式;其二是风险控制;其三是退出机制。而这三个核心的要点,中国艺术市场都无法给出,所以国内的艺术投资基本可算是一地鸡毛。艺术基金经理的表情都很神秘:做了的不能讲,讲了的不能做!
伴随着新一轮金融危机的爆发(个人认为2013年6月24日,中国开始全面爆发金融危机),众多的投资热钱快速逃离中国,同时也逃离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某种程度上,中国的艺术品市场会和八十年代中后期的日本艺术市场相似,当时日本画被热炒,最终价格跌到心酸。而中国则是在传统字画上,尤其是在世的传统书画家的作品,价格也会跌到不忍目睹。因为传统书画是中国独有的单一市场,在危机来临的时候,完全没有一个“消防通道”可以成为安全的退出机制,所以结果很不乐观。
而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却是当代艺术的新起点。一种可以进行国际化交流、国际化流通的当代艺术品,必将成为抗风险能力较强的投资标的。
所以,我们在艺术中到底消费了什么?答案就是“艺术品的未来”。
艺术中的生产和消费有对应的关系吗?
经济学中的自由市场经济是由供需关系来决定价格波动的。因为只有存在需求的时候进行供给,才可以获利。求大于供时可以适当提价,供大于求时则需要促销!
艺术市场也是如此吗?现实中的艺术品市场,特别是国内,所谓的需求只体现在名家字画、当代工艺品部分。因为此时的名家字画、当代工艺品是作为“礼品”性质的。作为礼品则有硬性指标:价格可以被相对确认、有身份感,并且可以被把玩。特别在中国的官场文化中,附庸风雅是一种老传统。于是这两个板块是中国最火爆、却最隐蔽的巨大市场。
当代艺术的生产目的,并不是为了满足艺术消费。不为艺术消费的艺术生产,在市场中显然缺乏供需的对应关系,所以当代艺术没有市场。
当代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必须要进行的一种自虐行为,一种非要排泄的排泄物,否则会被涨死的。我这里指的是那些迷恋、执着、为艺术而生、为艺术而死的真正艺术家。而不是那些只为了钱而投机的伪艺术家,虽然更多时候伪艺术家比真诚的艺术家更容易成功,因为他们善于投机和精于钻营。
显然,正在处于创作期的当代艺术家需要的并不是艺术市场,而是艺术的赞助机制,在中国,如何实现艺术的赞助呢?
在传统的艺术赞助构架中,有三个基本元素:美术馆、艺术中心、基金会。中国在这三个元素中,首先官方的美术馆不会赞助当代艺术;其次没有真正意义的艺术基金会,形同虚设;最后,多数的艺术中心都是徒有其名,实际上是商业画廊,或者什么都不是。
环境如此恶劣,当代艺术家如何办?在国内有限的资源背景下,首先要善待民营美术馆,特别是那些愿意关注当代艺术的民营美术馆;其二是画廊,要善待那些热爱艺术,支持实验艺术和新艺术的画廊。因为这些富有理想的画廊,在事实上担负着非盈利的艺术中心的义务,他们是当代艺术家最重要的朋友。
“消费”艺术有三种形式:赞助、收藏和投资。艺术家最喜欢的是赞助,因为不需要结果,结束了就彻底结束了。可是多数消费者并不热衷赞助艺术,特别是中国人更不愿意参与艺术赞助,因为赞助意味着没有现实利益和收获;收藏是大家都容易接受的,只要自己喜欢就可以收藏,“喜欢”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所以看起来就没了标准。在很多人眼里,收藏就是忽悠,所以狂吹滥侃的人在收藏行业特别多,他们奉行的原则是侃倒一个算一个;艺术投资则是需要重点来谈的,因为国内艺术市场中的买家大都是为赚钱而来,只为赚钱而做的事情就是纯粹的投资。
理性的投资需要具备几个条件,其一是盈利的模式;其二是风险控制;其三是退出机制。而这三个核心的要点,中国艺术市场都无法给出,所以国内的艺术投资基本可算是一地鸡毛。艺术基金经理的表情都很神秘:做了的不能讲,讲了的不能做!
伴随着新一轮金融危机的爆发(个人认为2013年6月24日,中国开始全面爆发金融危机),众多的投资热钱快速逃离中国,同时也逃离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某种程度上,中国的艺术品市场会和八十年代中后期的日本艺术市场相似,当时日本画被热炒,最终价格跌到心酸。而中国则是在传统字画上,尤其是在世的传统书画家的作品,价格也会跌到不忍目睹。因为传统书画是中国独有的单一市场,在危机来临的时候,完全没有一个“消防通道”可以成为安全的退出机制,所以结果很不乐观。
而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却是当代艺术的新起点。一种可以进行国际化交流、国际化流通的当代艺术品,必将成为抗风险能力较强的投资标的。
所以,我们在艺术中到底消费了什么?答案就是“艺术品的未来”。
艺术中的生产和消费有对应的关系吗?
经济学中的自由市场经济是由供需关系来决定价格波动的。因为只有存在需求的时候进行供给,才可以获利。求大于供时可以适当提价,供大于求时则需要促销!
艺术市场也是如此吗?现实中的艺术品市场,特别是国内,所谓的需求只体现在名家字画、当代工艺品部分。因为此时的名家字画、当代工艺品是作为“礼品”性质的。作为礼品则有硬性指标:价格可以被相对确认、有身份感,并且可以被把玩。特别在中国的官场文化中,附庸风雅是一种老传统。于是这两个板块是中国最火爆、却最隐蔽的巨大市场。
当代艺术的生产目的,并不是为了满足艺术消费。不为艺术消费的艺术生产,在市场中显然缺乏供需的对应关系,所以当代艺术没有市场。
当代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必须要进行的一种自虐行为,一种非要排泄的排泄物,否则会被涨死的。我这里指的是那些迷恋、执着、为艺术而生、为艺术而死的真正艺术家。而不是那些只为了钱而投机的伪艺术家,虽然更多时候伪艺术家比真诚的艺术家更容易成功,因为他们善于投机和精于钻营。
显然,正在处于创作期的当代艺术家需要的并不是艺术市场,而是艺术的赞助机制,在中国,如何实现艺术的赞助呢?
在传统的艺术赞助构架中,有三个基本元素:美术馆、艺术中心、基金会。中国在这三个元素中,首先官方的美术馆不会赞助当代艺术;其次没有真正意义的艺术基金会,形同虚设;最后,多数的艺术中心都是徒有其名,实际上是商业画廊,或者什么都不是。
环境如此恶劣,当代艺术家如何办?在国内有限的资源背景下,首先要善待民营美术馆,特别是那些愿意关注当代艺术的民营美术馆;其二是画廊,要善待那些热爱艺术,支持实验艺术和新艺术的画廊。因为这些富有理想的画廊,在事实上担负着非盈利的艺术中心的义务,他们是当代艺术家最重要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