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教学的重点是对美术作品中最突出美点的分析及欣赏。美术欣赏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审美素养,学生欣赏能力的提升,不仅与教师引导有关,同样也与学生对美术概念的理解有关。本文结合实际,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从教材编排特点与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等方面进行研究,为组织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小学生生理、心理及智力的发展特点
1.受作品色彩影响大。对于小学生来说,越是色彩强烈的作品,越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欣赏兴趣。比如公园里鲜艳的花朵、游乐场里五颜六色的气球等,这些都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到美术欣赏教学中。曾有人做过实验,将底照相同的照片分别以黑白与彩色背景呈现,学生对彩色照片更感兴趣。因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紧扣学生认知特点,尽可能呈现一些色彩丰富的内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2.受观察角度影响大。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往往关注局部特征,而忽略了整体,或者关注了事物的整体却忽略了其他特征。比如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针对绘画作品《鱼儿游游》,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的过程中,不少学生只关注到了鱼儿身体上面各种鲜艳的花纹,结果教师本意是让他们欣赏鱼儿的游动,却成了欣赏花纹。这说明学生的观察能力还有待提高。
3.受情绪牵制影响大。对于作品欣赏来说,不少学生目标意识不强,随意性较大,其感受往往凭第一印象,缺少专业水平的鉴赏。这固然与他们认知水平有关,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受他们的情绪影响。一些视觉冲击比较强烈的作品,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总是激动片刻,或者粗略欣赏就会停滞不前,心满意足,其体验感受往往停留在第一印象。因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这一特征及时做好引导,让学生的欣赏能够有序进行。
4.受生活经验影响大。受认知思维的局限,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往往不是依据鉴赏理论,而是依据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所见所闻以及由此产生的感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反映他们比较熟悉的生活,或者他们自己内心世界的作品,较容易接受,并且能够作为自己创作的范本。
5.受多种感官影响大。在艺术作品欣赏中,如果单纯通过学生视觉欣赏,其体验会比较肤浅;但是借助教师生动的语言表述,或者借助音乐伴奏,调节气氛,可让学生对其艺术作品欣赏感受更为深刻,记忆更为牢固。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教具,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在提升学生艺术欣赏水平的同时,推促课堂走向精彩。
二、小学美术教材欣赏内容的编排特点
1.低年级旨在初步认识美好事物。对于小学低年级来说,他们对美的认识是朦胧的、直观的。对于美术欣赏教学来说,其重点是引导学生对周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以便有效激发其兴趣。对照教材编排,也体现了这一点,比如一年级上册中《小挂饰》与《乘上列车去画画》,还有一年级下册中《有趣的半圆形》《各种各样的水果》等教学内容都是紧扣低年级学生心理特点,不仅富有童趣和生活气息,而且还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比如画中人物头比较大,而身子却非常小,还有树画在空中等等,比例不准确,内容异想天开,表现无拘无束,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同。
2.中年级旨在初步接触优秀作品。针对这一阶段的美术欣赏教学,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优秀的美术作品,在培养其审美能力的同时,也有效渗透其爱国情感。如,三年级下册中的《变幻无穷的形象》以及四年级下册中《我画的动漫形象》《千姿百態的帽子》等,其特点是通过有意识引导学生,初步理解中国古今优秀的美术作品。毕竟对于美术欣赏教学来说,虽不能直接引导学生进行技能培训,但却能有效渗透审美理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以后进一步开展教学做好铺垫。比如第六册中“竹编”以欣赏内容出现,而在第八册中则以手工课的形式出现。前面欣赏课对后面的手工课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因而对于教师来说,要重视美术欣赏教学,强化审美指导,为以后的教学奠定基础。
3.高年级旨在初步了解悠久文化。中年级的美术欣赏课重点针对某一类美术手工作品进行教学,而到了高年级,则有了一定的延伸,由具体的美术作品延伸到同一类的艺术文化,让学生通过了解悠久的艺术文化,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如,六年级下册中《寻找美的踪迹》和《我国古代建筑艺术》这些课文,其特点不再局限于某一种美术作品,而是系统全面地了解我国传统的造型艺术分类,除了中国画欣赏外,还逐步延伸到雕塑、建筑乃至工艺艺术作品,让学生对美术作品有了系统认识,并且结合某些特点进行具体深入的了解,并从中上升到文化,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美术素养。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以及教学策略
在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中,结合教学目标、任务以及学生自身认知心理特点,按照其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三大类,即: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以及现场欣赏。
1.专题欣赏课。对于美术欣赏教学来说,其主要形式是专题欣赏课,一般情况下,它都是按照教材内容,在规定的课时内组织学生对其内容进行专业欣赏。这里笔者以六年级下册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教学模式。分析教材,其内容一共有10幅传统建筑照片。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出示欣赏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初步了解传统建筑特点,让学生从中感受美的熏陶,从而提升民族自豪感。接着,组织学生进行比较观察,引导学生从中发现传统与现代的区别,了解宫殿、寺庙、民居等的特点。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以小组谈话、讨论的方式调节课堂气氛,以便及时点拨,推促他们思考,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其进一步开展美术学习做好理论储备。
2.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主要是针对专题欣赏课而言的。一般情况下,主要穿插在技能课中进行,比如写生、创作还有手工制作课程等。具体教学中,有对相关例子的欣赏,有对师生作品的欣赏,具体运用次数较多,也相对随意。不过这里教师需要注意的是,针对随堂欣赏,时间较短,内容较为简单,在同一课堂上次数运用较多,如果过多运用,必然会减少学生训练的时间,冲淡主题。
3.现场欣赏。这是针对课堂教学而言的,属于课外的美术欣赏形式。一般情况下,需要在较长的时间内到现场进行实地察看的一种欣赏教学。具体来说,可组织学生到美术馆或者博物馆参观相关美术作品,还有采访画家、民间艺术家等,或者现场参与美术工艺品制作等。具体来说,这还需要教师根据当地特点,包括地理环境、人文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
总之,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都是爱美的,因而对其进行美育教育要越早越好。而对于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来说,应顺应学生这一年龄特征,尽可能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在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提升其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的同时,有效推促课堂生成精彩。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立新小学)
(责任编辑 张 妤)
一、小学生生理、心理及智力的发展特点
1.受作品色彩影响大。对于小学生来说,越是色彩强烈的作品,越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欣赏兴趣。比如公园里鲜艳的花朵、游乐场里五颜六色的气球等,这些都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到美术欣赏教学中。曾有人做过实验,将底照相同的照片分别以黑白与彩色背景呈现,学生对彩色照片更感兴趣。因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紧扣学生认知特点,尽可能呈现一些色彩丰富的内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2.受观察角度影响大。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往往关注局部特征,而忽略了整体,或者关注了事物的整体却忽略了其他特征。比如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针对绘画作品《鱼儿游游》,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的过程中,不少学生只关注到了鱼儿身体上面各种鲜艳的花纹,结果教师本意是让他们欣赏鱼儿的游动,却成了欣赏花纹。这说明学生的观察能力还有待提高。
3.受情绪牵制影响大。对于作品欣赏来说,不少学生目标意识不强,随意性较大,其感受往往凭第一印象,缺少专业水平的鉴赏。这固然与他们认知水平有关,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受他们的情绪影响。一些视觉冲击比较强烈的作品,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总是激动片刻,或者粗略欣赏就会停滞不前,心满意足,其体验感受往往停留在第一印象。因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这一特征及时做好引导,让学生的欣赏能够有序进行。
4.受生活经验影响大。受认知思维的局限,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往往不是依据鉴赏理论,而是依据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所见所闻以及由此产生的感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反映他们比较熟悉的生活,或者他们自己内心世界的作品,较容易接受,并且能够作为自己创作的范本。
5.受多种感官影响大。在艺术作品欣赏中,如果单纯通过学生视觉欣赏,其体验会比较肤浅;但是借助教师生动的语言表述,或者借助音乐伴奏,调节气氛,可让学生对其艺术作品欣赏感受更为深刻,记忆更为牢固。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教具,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在提升学生艺术欣赏水平的同时,推促课堂走向精彩。
二、小学美术教材欣赏内容的编排特点
1.低年级旨在初步认识美好事物。对于小学低年级来说,他们对美的认识是朦胧的、直观的。对于美术欣赏教学来说,其重点是引导学生对周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以便有效激发其兴趣。对照教材编排,也体现了这一点,比如一年级上册中《小挂饰》与《乘上列车去画画》,还有一年级下册中《有趣的半圆形》《各种各样的水果》等教学内容都是紧扣低年级学生心理特点,不仅富有童趣和生活气息,而且还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比如画中人物头比较大,而身子却非常小,还有树画在空中等等,比例不准确,内容异想天开,表现无拘无束,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同。
2.中年级旨在初步接触优秀作品。针对这一阶段的美术欣赏教学,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优秀的美术作品,在培养其审美能力的同时,也有效渗透其爱国情感。如,三年级下册中的《变幻无穷的形象》以及四年级下册中《我画的动漫形象》《千姿百態的帽子》等,其特点是通过有意识引导学生,初步理解中国古今优秀的美术作品。毕竟对于美术欣赏教学来说,虽不能直接引导学生进行技能培训,但却能有效渗透审美理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以后进一步开展教学做好铺垫。比如第六册中“竹编”以欣赏内容出现,而在第八册中则以手工课的形式出现。前面欣赏课对后面的手工课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因而对于教师来说,要重视美术欣赏教学,强化审美指导,为以后的教学奠定基础。
3.高年级旨在初步了解悠久文化。中年级的美术欣赏课重点针对某一类美术手工作品进行教学,而到了高年级,则有了一定的延伸,由具体的美术作品延伸到同一类的艺术文化,让学生通过了解悠久的艺术文化,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如,六年级下册中《寻找美的踪迹》和《我国古代建筑艺术》这些课文,其特点不再局限于某一种美术作品,而是系统全面地了解我国传统的造型艺术分类,除了中国画欣赏外,还逐步延伸到雕塑、建筑乃至工艺艺术作品,让学生对美术作品有了系统认识,并且结合某些特点进行具体深入的了解,并从中上升到文化,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美术素养。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以及教学策略
在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中,结合教学目标、任务以及学生自身认知心理特点,按照其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三大类,即: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以及现场欣赏。
1.专题欣赏课。对于美术欣赏教学来说,其主要形式是专题欣赏课,一般情况下,它都是按照教材内容,在规定的课时内组织学生对其内容进行专业欣赏。这里笔者以六年级下册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教学模式。分析教材,其内容一共有10幅传统建筑照片。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出示欣赏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初步了解传统建筑特点,让学生从中感受美的熏陶,从而提升民族自豪感。接着,组织学生进行比较观察,引导学生从中发现传统与现代的区别,了解宫殿、寺庙、民居等的特点。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以小组谈话、讨论的方式调节课堂气氛,以便及时点拨,推促他们思考,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其进一步开展美术学习做好理论储备。
2.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主要是针对专题欣赏课而言的。一般情况下,主要穿插在技能课中进行,比如写生、创作还有手工制作课程等。具体教学中,有对相关例子的欣赏,有对师生作品的欣赏,具体运用次数较多,也相对随意。不过这里教师需要注意的是,针对随堂欣赏,时间较短,内容较为简单,在同一课堂上次数运用较多,如果过多运用,必然会减少学生训练的时间,冲淡主题。
3.现场欣赏。这是针对课堂教学而言的,属于课外的美术欣赏形式。一般情况下,需要在较长的时间内到现场进行实地察看的一种欣赏教学。具体来说,可组织学生到美术馆或者博物馆参观相关美术作品,还有采访画家、民间艺术家等,或者现场参与美术工艺品制作等。具体来说,这还需要教师根据当地特点,包括地理环境、人文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
总之,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都是爱美的,因而对其进行美育教育要越早越好。而对于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来说,应顺应学生这一年龄特征,尽可能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在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提升其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的同时,有效推促课堂生成精彩。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立新小学)
(责任编辑 张 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