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如何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更好地提高就业质量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从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入手,着重挖掘分析其背后存在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若干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职业指导;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7-0084-02
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的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2013年高校毕业生突破700万,就业难成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这种矛盾,使得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愈发显得重要。虽然近几年,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以笔者工作的单位为例,2013年毕业生半年内更换工作的高达70%以上;在求职意向方面,调查显示:23.11%选择国营企业,19.11%选择民营企业,57.78%选择三资企业;45%的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能够基本适应工作岗位要求;15%的人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满意。在麦克斯公司的一项调查中,用人单位认为高职毕业生欠缺的能力中,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排在最前面。由此可见,指导高职院校学生优质就业、工作依然任道而重远。
一、高院校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1.职业观念落后,没能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诚信
目前,很多高校的职业指导还是停留在就业指导的层面。将职业指导等同于就业指导,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就业形式及就业政策的宣传上,而忽略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得学生缺乏职业适应、职业角色转换困难、职业定位不准。很多大学生工作仅仅只是为了糊口或者是学校要求就业不然没法毕业。“不高兴就不工作、不顺心就不工作、遇到挫折就不工作、反正家里有钱养活自己”这是目前90后大学生普遍持有的心态。部分大学生不能适应工作环境,不能有效调解工作压力。在笔者工作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大学生在就业时非常盲目,从众现象特别严重——“找工作时同学去哪里,自己就去哪里;同学不干了,自己也不干了”,普遍缺失就业诚信观。
2.师资队伍严重匮乏,缺少专业配置。
“高素质和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和提高大学生职业指导的关键”,很多高校都设置了专业的就业指导部门,配置了专业的人员。就笔者工作的单位为例,目前学院除了设立的专门就业处,还要求二级学院有专门的就业办公室,同时,学院的领导也开始注重心理辅导在就业工作中的重要性。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制度不够完善、人员配置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专业素质不足等。职业指导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法学等范畴。学校的职业指导老师基本是由各个学院的辅导员组成,虽然在几年前学院曾经组织过一次职业生涯规划师培训,但由于专业知识筹备不足,培训内容较少,在上职业指导课时显得心不从心。同时,还有大部分的辅导员没有培训,甚至有的老师都没有任何经验,没有经过任何培训就直接上课,缺乏相关学科背景和职业指导的实践经验,又没有定期进行专业系统的职业指导培训。专业知识掌握不足、关键技能匮乏,在日常工作中,对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职业指导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要,达不到预期的指导效果,这直接导致了职业指导水平不高,职业指导体现不出应有的作用。
3.职业指导内容空洞,缺乏个性化指导
近年来随着对职业指导的重视,很多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内容也慢慢发生了变化,内容从纯粹的就业指导上升到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指导、就业指导相结合的形式。上课内容空洞,上课形式老套,缺乏实践性和针对性。就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而言,目前大一新生开设职业规划课,大二开设创新创业指导课,大三开设就业指导课。就教材来说,教材非常多、杂,内容重复性较高,缺乏连贯性,没有实际指导意义;就课程内容来说,内容比较旧,有的教材内容宽泛枯燥,说教性太强,案例少,实际用途不大,对于教学实践指导性不强。就教学形式而言,由于师资配置的限制,基本上采取大班授课方式,一个班有70~80人,所讲的内容也都是普及性的指导,很难实施一对一形式的分类指导。实际上,大学生由于自身所学专业、年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不同,对于职业指导的需求也会有很大的差异。由于教学场地、教学形式的限制,单纯的普及性的职业指导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职业指导的个性化不强、针对性不足、内容空洞,这些因素大大削弱了职业指导的作用。
4.职业指导形式单一,缺乏系统性
现阶段的职业指导工作流于传统的指导模式,开放力度不够,与新形势、新情况存在脱节现象。目前,对大多数高校而言,职业指导流于形式。就形式上来讲,以传统的讲授为主,实践较少,或者是几乎没有。以笔者工作的单位为例,目前所有关于职业指导的课程基本上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课外实践较少甚至是没有。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案例少,对学生指导意义不大。就系统性和整体性上来看,笔者学校的职业指导虽然是从大一抓起,内容涉及到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教育、就业指导,但由于课程量少,课程内容不全面,缺乏完整性。加之授课老师基本上是辅导员,使得职业指导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脱节,缺乏系统性。
5.职业指导的后续服务不够,缺乏连续性
由于就业形势严峻,很多高校受就业率指标的影响,便把就业工作的指导重心放在了在校生和应届毕业生身上,对他们的指导也仅仅是在找工作时或者是毕业时(职业指导停留在校内),缺乏对毕业离校学生的持续性跟踪和管理,没有开展连续性的指导。以笔者工作的单位为例,目前学院虽然加大了对毕业离校学生的管理,但是对于离校的学生也只是班主任管理,很多班主任认为,学生已经上岗了,他离职或者是失业都与学校无关,与自己更是无关。许多班主任不懂职业指导也不会指导,对于学生的后续服务力度不够,指导性不强。同时,学院对于已经毕业的同学缺乏相应的管理体制,对于校友的联络也缺乏持续的关注。 二、实现高质量职业指导的建议和对策
1.更新职业指导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更新职业指导理念,从思想上深化对职业指导的认识。职业指导是伴随一生的。在美国,从幼儿园开始就有生涯辅导。因此,在观念上要彻底改变职业指导就是就业指导的错误想法,改变现有“重结果轻过程;重数量轻质量;重市场开拓轻职业指导”的错误做法。建立和健全新的职业指导体系,建立职业指导的长效机制,帮助大学生认识和了解自我职业需求,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为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和咨询,从而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2.充实职业指导师资队伍,打造一支专业化的大学生职业指导师资队伍
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无法满足实际的需求。因此需要建立一支拥有高素质的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的职业指导师队伍。
(1)建立一支专业化强的职业指导师队伍。加强对现有队伍的培训,经常组织校内学习、培训、交流,建立职业指导队伍学习的常态化机制,提高他们的职业指导水平。然后通过他们带动学校的其他兼职教师,从而形成学校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
(2)加强人才引进的力度,积极引进校外的职业生涯辅导专家及社会上的职业指导队伍,以补充现有的师资队伍。
(3)在职业指导中引入心理咨询,加强对学生职业指导的心理辅导,尤其是对就业困难群体的辅导。
3.创新职业指导渠道,丰富职业指导内容,加强个性化咨询
职业指导课程的设置应当考虑学生的需求,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从社会的需求出发,将职业指导引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
(1)创新职业指导的渠道,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指导。现如今,网络发达,科技发展迅速,新媒体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可以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指导,比如QQ群、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形式。
(2)丰富职业指导内容,合理设置课程安排。同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育教学规律设置课程安排。一是新生入学教育应视为就业指导的开始,让新生一进校就对所学专业有所了解,并学会职业生涯规划方法;二是在二年级要安排以培养就业与创业能力和了解就业形势、政策与法规的教学内容为主,使学生围绕目标提高自身就业竞争能力,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以满足市场需求;三是在毕业班应安排以掌握求职择业技巧、创业技巧、心理调适及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主的课程,使他们掌握各种求职择业技巧,并能积极应对各种挫折。
职业指导是系统工程不仅要包含就业形势、求职技巧、权益保护等,还应当加入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培养等内容,职业指导的内容应该覆盖学生就业及职业发展等各个方面。
(3)改变单一的授课方式。比如,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引入当下热播的一些求职类节目视频,用一些最新的案例对学生进行实时指导;邀请校外职业指导师、企业家、成功创业的学生来校授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知识;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去企业参观、学习,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4)成立专门的职业指导办公室,加大“一对一”咨询的力度。学校成立专门的职业指导办公室。借助心理咨询的技术和理论开展职业指导,注重个体差异,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咨询。根据学生自身的条件和需求进行专门的指导。比如,学机械的学生口才好,对营销感兴趣,那可以针对需求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比如,建议他做机械类销售、产品代理等工作。在平时的学习中,除了学好专业知识外,还要加强营销知识、营销人员的素养培训学习。
4.加强职业指导的全程化、全员化和后续性服务
(1)职业指导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从学生入校开始就实施职业指导,结合入学教学、专业认知、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教育、升学指导、求职体验、就业指导等课程实现职业指导的全程化教育。同时更新职业指导观念,职业指导不仅仅是辅导员的工作,应当是全体教师的工作,把职业指导融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通过潜移默化树立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2)强化职业指导的后续性服务。职业指导不能仅仅停留在校内,刚参加工作,甚至是已经工作几年的学生也会存在迷茫和困惑,比如不适应职场、人际交往能力弱、职业方向不明确等,因此要加强职业指导的后续性服务。可以通过就业信息库、定期回访、跟踪、企业回访等途径做好后续服务工作,通过校友论坛、校企单位等平台为学生提供连续性的职业指导,实现高质量的就业指导。
参考文献:
[1]许殿生.创新就业指导新思路,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J].教育教学论坛,2012,(11):64-65.
[2]朱启臻.职业指导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张小建,等.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4]王尔新.试论高校职业指导的开展与实践[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24):322-329.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职业指导;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7-0084-02
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的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2013年高校毕业生突破700万,就业难成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这种矛盾,使得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愈发显得重要。虽然近几年,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以笔者工作的单位为例,2013年毕业生半年内更换工作的高达70%以上;在求职意向方面,调查显示:23.11%选择国营企业,19.11%选择民营企业,57.78%选择三资企业;45%的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能够基本适应工作岗位要求;15%的人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满意。在麦克斯公司的一项调查中,用人单位认为高职毕业生欠缺的能力中,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排在最前面。由此可见,指导高职院校学生优质就业、工作依然任道而重远。
一、高院校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1.职业观念落后,没能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诚信
目前,很多高校的职业指导还是停留在就业指导的层面。将职业指导等同于就业指导,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就业形式及就业政策的宣传上,而忽略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得学生缺乏职业适应、职业角色转换困难、职业定位不准。很多大学生工作仅仅只是为了糊口或者是学校要求就业不然没法毕业。“不高兴就不工作、不顺心就不工作、遇到挫折就不工作、反正家里有钱养活自己”这是目前90后大学生普遍持有的心态。部分大学生不能适应工作环境,不能有效调解工作压力。在笔者工作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大学生在就业时非常盲目,从众现象特别严重——“找工作时同学去哪里,自己就去哪里;同学不干了,自己也不干了”,普遍缺失就业诚信观。
2.师资队伍严重匮乏,缺少专业配置。
“高素质和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和提高大学生职业指导的关键”,很多高校都设置了专业的就业指导部门,配置了专业的人员。就笔者工作的单位为例,目前学院除了设立的专门就业处,还要求二级学院有专门的就业办公室,同时,学院的领导也开始注重心理辅导在就业工作中的重要性。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制度不够完善、人员配置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专业素质不足等。职业指导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法学等范畴。学校的职业指导老师基本是由各个学院的辅导员组成,虽然在几年前学院曾经组织过一次职业生涯规划师培训,但由于专业知识筹备不足,培训内容较少,在上职业指导课时显得心不从心。同时,还有大部分的辅导员没有培训,甚至有的老师都没有任何经验,没有经过任何培训就直接上课,缺乏相关学科背景和职业指导的实践经验,又没有定期进行专业系统的职业指导培训。专业知识掌握不足、关键技能匮乏,在日常工作中,对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职业指导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要,达不到预期的指导效果,这直接导致了职业指导水平不高,职业指导体现不出应有的作用。
3.职业指导内容空洞,缺乏个性化指导
近年来随着对职业指导的重视,很多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内容也慢慢发生了变化,内容从纯粹的就业指导上升到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指导、就业指导相结合的形式。上课内容空洞,上课形式老套,缺乏实践性和针对性。就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而言,目前大一新生开设职业规划课,大二开设创新创业指导课,大三开设就业指导课。就教材来说,教材非常多、杂,内容重复性较高,缺乏连贯性,没有实际指导意义;就课程内容来说,内容比较旧,有的教材内容宽泛枯燥,说教性太强,案例少,实际用途不大,对于教学实践指导性不强。就教学形式而言,由于师资配置的限制,基本上采取大班授课方式,一个班有70~80人,所讲的内容也都是普及性的指导,很难实施一对一形式的分类指导。实际上,大学生由于自身所学专业、年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不同,对于职业指导的需求也会有很大的差异。由于教学场地、教学形式的限制,单纯的普及性的职业指导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职业指导的个性化不强、针对性不足、内容空洞,这些因素大大削弱了职业指导的作用。
4.职业指导形式单一,缺乏系统性
现阶段的职业指导工作流于传统的指导模式,开放力度不够,与新形势、新情况存在脱节现象。目前,对大多数高校而言,职业指导流于形式。就形式上来讲,以传统的讲授为主,实践较少,或者是几乎没有。以笔者工作的单位为例,目前所有关于职业指导的课程基本上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课外实践较少甚至是没有。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案例少,对学生指导意义不大。就系统性和整体性上来看,笔者学校的职业指导虽然是从大一抓起,内容涉及到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教育、就业指导,但由于课程量少,课程内容不全面,缺乏完整性。加之授课老师基本上是辅导员,使得职业指导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脱节,缺乏系统性。
5.职业指导的后续服务不够,缺乏连续性
由于就业形势严峻,很多高校受就业率指标的影响,便把就业工作的指导重心放在了在校生和应届毕业生身上,对他们的指导也仅仅是在找工作时或者是毕业时(职业指导停留在校内),缺乏对毕业离校学生的持续性跟踪和管理,没有开展连续性的指导。以笔者工作的单位为例,目前学院虽然加大了对毕业离校学生的管理,但是对于离校的学生也只是班主任管理,很多班主任认为,学生已经上岗了,他离职或者是失业都与学校无关,与自己更是无关。许多班主任不懂职业指导也不会指导,对于学生的后续服务力度不够,指导性不强。同时,学院对于已经毕业的同学缺乏相应的管理体制,对于校友的联络也缺乏持续的关注。 二、实现高质量职业指导的建议和对策
1.更新职业指导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更新职业指导理念,从思想上深化对职业指导的认识。职业指导是伴随一生的。在美国,从幼儿园开始就有生涯辅导。因此,在观念上要彻底改变职业指导就是就业指导的错误想法,改变现有“重结果轻过程;重数量轻质量;重市场开拓轻职业指导”的错误做法。建立和健全新的职业指导体系,建立职业指导的长效机制,帮助大学生认识和了解自我职业需求,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为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和咨询,从而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2.充实职业指导师资队伍,打造一支专业化的大学生职业指导师资队伍
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无法满足实际的需求。因此需要建立一支拥有高素质的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的职业指导师队伍。
(1)建立一支专业化强的职业指导师队伍。加强对现有队伍的培训,经常组织校内学习、培训、交流,建立职业指导队伍学习的常态化机制,提高他们的职业指导水平。然后通过他们带动学校的其他兼职教师,从而形成学校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
(2)加强人才引进的力度,积极引进校外的职业生涯辅导专家及社会上的职业指导队伍,以补充现有的师资队伍。
(3)在职业指导中引入心理咨询,加强对学生职业指导的心理辅导,尤其是对就业困难群体的辅导。
3.创新职业指导渠道,丰富职业指导内容,加强个性化咨询
职业指导课程的设置应当考虑学生的需求,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从社会的需求出发,将职业指导引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
(1)创新职业指导的渠道,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指导。现如今,网络发达,科技发展迅速,新媒体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可以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指导,比如QQ群、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形式。
(2)丰富职业指导内容,合理设置课程安排。同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育教学规律设置课程安排。一是新生入学教育应视为就业指导的开始,让新生一进校就对所学专业有所了解,并学会职业生涯规划方法;二是在二年级要安排以培养就业与创业能力和了解就业形势、政策与法规的教学内容为主,使学生围绕目标提高自身就业竞争能力,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以满足市场需求;三是在毕业班应安排以掌握求职择业技巧、创业技巧、心理调适及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主的课程,使他们掌握各种求职择业技巧,并能积极应对各种挫折。
职业指导是系统工程不仅要包含就业形势、求职技巧、权益保护等,还应当加入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培养等内容,职业指导的内容应该覆盖学生就业及职业发展等各个方面。
(3)改变单一的授课方式。比如,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引入当下热播的一些求职类节目视频,用一些最新的案例对学生进行实时指导;邀请校外职业指导师、企业家、成功创业的学生来校授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知识;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去企业参观、学习,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4)成立专门的职业指导办公室,加大“一对一”咨询的力度。学校成立专门的职业指导办公室。借助心理咨询的技术和理论开展职业指导,注重个体差异,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咨询。根据学生自身的条件和需求进行专门的指导。比如,学机械的学生口才好,对营销感兴趣,那可以针对需求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比如,建议他做机械类销售、产品代理等工作。在平时的学习中,除了学好专业知识外,还要加强营销知识、营销人员的素养培训学习。
4.加强职业指导的全程化、全员化和后续性服务
(1)职业指导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从学生入校开始就实施职业指导,结合入学教学、专业认知、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教育、升学指导、求职体验、就业指导等课程实现职业指导的全程化教育。同时更新职业指导观念,职业指导不仅仅是辅导员的工作,应当是全体教师的工作,把职业指导融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通过潜移默化树立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2)强化职业指导的后续性服务。职业指导不能仅仅停留在校内,刚参加工作,甚至是已经工作几年的学生也会存在迷茫和困惑,比如不适应职场、人际交往能力弱、职业方向不明确等,因此要加强职业指导的后续性服务。可以通过就业信息库、定期回访、跟踪、企业回访等途径做好后续服务工作,通过校友论坛、校企单位等平台为学生提供连续性的职业指导,实现高质量的就业指导。
参考文献:
[1]许殿生.创新就业指导新思路,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J].教育教学论坛,2012,(11):64-65.
[2]朱启臻.职业指导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张小建,等.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4]王尔新.试论高校职业指导的开展与实践[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24):322-329.
(责任编辑:王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