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张谦德的《瓶花谱》是明代一部重要的插花专著,体系完整地著录了张氏的插花理念。本文就《瓶花谱》的八节内容分别进行赏析,试图呈现张氏的插花思想和生活观念。
关键词:《瓶花谱》 张谦德 插花
明代张谦德所著的《瓶花谱》是我国最重要的插花学典籍之一。张谦德,江苏昆山人,字叔益,又名丑,一字青父,号米庵。幼承庭训,耳濡目染,广涉猎,好书画,亦喜幽居雅事。明代文人插花流行瓶花,故瓶花成为插花艺术的代名词。因此,张谦德的插花学著作名为《瓶花谱》,全书仅1600字,体系规整,分品瓶、品花、折枝、插贮、滋养、事宜、花忌、护瓶等八节内容讲述插花之事宜,是张谦德插花艺术实践和经验的总结,同时也呈现了张氏的插花思想和生活观念。该书对后世,尤其是明代文人插花的影响甚巨。
《瓶花谱》首章即为“品瓶”。张氏认为“凡插贮花,先须择瓶”,并根据时机、环境、材质、大小、造型等因素,对花器做一番全盘性的考量。花瓶的选择要因时、因地制宜,春、冬两季天气阴冷宜用铜器插花,秋、夏天气温暖则宜用瓷器插作;厅堂插花花瓶宜大,书室插花花瓶宜小;为表现文人崇尚清雅的情操,而“贵磁铜,贱金银”;选瓶风格上,张氏为避免类似寺庙祠堂前的供花,不选瓶上有耳或摆放成对的花器;在器型方面,张氏对哪些瓶形适合斋花,哪些器型欠雅而不适合斋花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另外,张谦德等人认为古铜瓶钵入土年久,用以插花可使花色鲜明,开速谢迟。铜器相比瓷器在插花时更显古意,因此也更受珍视。从《瓶花谱》首章就强调花器的选择这一点,可以看出传统插花对花器格调与品位,以及花材与花器搭配所创造出的整体意念的重视。
“品花”一章,張谦德仿照后蜀张翊《花经》,将当时常用的花卉依其品格按九品九命方式依次排列,反映出插花者对各类花材的看法和定义,同时也影响着插花花材的选择以及花意的表达。特别是张氏把水仙、松、竹、菖蒲、柳芽、白菱等花材列入上品,反映了文人插花在明代已成为重要的形式。
“折枝”中,张谦德提出要注意折取的时间和地点,文中写道:“折取花枝,须得家园邻圃,侵晨带露,择其半开者折供,则香色数日不减……”至于摘取的方法,草本花宜用手直接采摘,木本花枝则宜用快刀剪切。木本花材要选取姿态富于变化的花枝,而避免枝梗僵直、花朵蓬松散漫的花枝。作者最后提出掌握花枝意态免于流俗的方法是经常观赏名家的折枝花画稿,这点对插花折枝非常重要。
“插贮”一章中,张氏特别强调花枝在折下后,应尽快插入小口瓶中,并紧塞瓶口,以使花的寿命延长,不至很快凋萎。除此之外,张氏对于花枝与瓶器的搭配以及插置的比例也提出了几项原则,大致的比例是:堂花瓶高一尺,则花出瓶口一尺三四寸。斋花瓶高则采用六七寸,花枝高出瓶口八九寸为宜。小瓶插花,花材宜瘦小不宜繁杂。如只插一枝,须择枝条屈曲斜袅者。如果两枝合插,须将花枝高低搭配合插或彼此各向。取材上张氏认为只能同时使用一种或两种避免繁杂失去雅趣,唯独秋花含悲可以多插,不受此限。文中提到的这些插花原则和技巧对我们现在的插花实践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滋养”一章中,张氏主张瓶中养花最好用天水,应多蓄听用。如果没有天水,则用清净的江湖水。井水味咸,养花不茂,因此不用。另外,还提到有些花草可以使用蜂蜜或者沸水,这些都要看不同植物种类来区别对待,从而采取最适合其生长的滋养方式。插花后的水大都有微毒,必须天天更换。如果连续两三日不换,水质变坏滋生毒素,花材的吸水管道堵塞机能降低,花朵会很快凋谢。自古以来插花对水的品质至为讲究,此点在张谦德的论述中可见一斑。
“事宜”一章,介绍了插花常用花材从母株上折下后的一些摄生方法,例如梅花,初折后宜用火烧折处,并用泥封住折口;牡丹初折,用灯燃折处,枝茎变软为止。栀子花要捶碎根部,用盐擦抹根部。这些方法在关键时刻对不同花材做了妥善的处理,延长了瓶花的寿命,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花忌”一章中张谦德从水质、人、动物和环境等方面归纳出:井水插贮、久不换水、油手拈弄、猫鼠伤残、香烟灯煤、密室闭藏等六种对花产生伤害的不利行为。这六种行为是威胁瓶花生命的最大因素。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插花家对瓶花的呵护之心。
最后,“护瓶”一章张氏提出,冬天插花仅有水仙、蜡梅、梅花等几种,适合用敞口的古铜尊罍等插花,并且内置锡管盛水,可避免花瓶冻裂。另外,瓶中放入少量硫磺或用去掉浮油的淡肉汤养花也可避免冻裂花瓶。如用沸汤插花,先用普通瓶器插贮,待水冷却取出花枝,再放入盛雨水的上好瓶中,既能延长花期又可避免损伤花瓶。
综上所述,张谦德的《瓶花谱》对明代插花的实践和理论成果做了全面而深入的总结,对后世插花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时至今日,《瓶花谱》仍然是我们学习传统插花必须深入研究的重要典籍之一。
(作者简介:殷文娜,女,硕士研究生,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学)(责任编辑 刘冬杨)
关键词:《瓶花谱》 张谦德 插花
明代张谦德所著的《瓶花谱》是我国最重要的插花学典籍之一。张谦德,江苏昆山人,字叔益,又名丑,一字青父,号米庵。幼承庭训,耳濡目染,广涉猎,好书画,亦喜幽居雅事。明代文人插花流行瓶花,故瓶花成为插花艺术的代名词。因此,张谦德的插花学著作名为《瓶花谱》,全书仅1600字,体系规整,分品瓶、品花、折枝、插贮、滋养、事宜、花忌、护瓶等八节内容讲述插花之事宜,是张谦德插花艺术实践和经验的总结,同时也呈现了张氏的插花思想和生活观念。该书对后世,尤其是明代文人插花的影响甚巨。
《瓶花谱》首章即为“品瓶”。张氏认为“凡插贮花,先须择瓶”,并根据时机、环境、材质、大小、造型等因素,对花器做一番全盘性的考量。花瓶的选择要因时、因地制宜,春、冬两季天气阴冷宜用铜器插花,秋、夏天气温暖则宜用瓷器插作;厅堂插花花瓶宜大,书室插花花瓶宜小;为表现文人崇尚清雅的情操,而“贵磁铜,贱金银”;选瓶风格上,张氏为避免类似寺庙祠堂前的供花,不选瓶上有耳或摆放成对的花器;在器型方面,张氏对哪些瓶形适合斋花,哪些器型欠雅而不适合斋花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另外,张谦德等人认为古铜瓶钵入土年久,用以插花可使花色鲜明,开速谢迟。铜器相比瓷器在插花时更显古意,因此也更受珍视。从《瓶花谱》首章就强调花器的选择这一点,可以看出传统插花对花器格调与品位,以及花材与花器搭配所创造出的整体意念的重视。
“品花”一章,張谦德仿照后蜀张翊《花经》,将当时常用的花卉依其品格按九品九命方式依次排列,反映出插花者对各类花材的看法和定义,同时也影响着插花花材的选择以及花意的表达。特别是张氏把水仙、松、竹、菖蒲、柳芽、白菱等花材列入上品,反映了文人插花在明代已成为重要的形式。
“折枝”中,张谦德提出要注意折取的时间和地点,文中写道:“折取花枝,须得家园邻圃,侵晨带露,择其半开者折供,则香色数日不减……”至于摘取的方法,草本花宜用手直接采摘,木本花枝则宜用快刀剪切。木本花材要选取姿态富于变化的花枝,而避免枝梗僵直、花朵蓬松散漫的花枝。作者最后提出掌握花枝意态免于流俗的方法是经常观赏名家的折枝花画稿,这点对插花折枝非常重要。
“插贮”一章中,张氏特别强调花枝在折下后,应尽快插入小口瓶中,并紧塞瓶口,以使花的寿命延长,不至很快凋萎。除此之外,张氏对于花枝与瓶器的搭配以及插置的比例也提出了几项原则,大致的比例是:堂花瓶高一尺,则花出瓶口一尺三四寸。斋花瓶高则采用六七寸,花枝高出瓶口八九寸为宜。小瓶插花,花材宜瘦小不宜繁杂。如只插一枝,须择枝条屈曲斜袅者。如果两枝合插,须将花枝高低搭配合插或彼此各向。取材上张氏认为只能同时使用一种或两种避免繁杂失去雅趣,唯独秋花含悲可以多插,不受此限。文中提到的这些插花原则和技巧对我们现在的插花实践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滋养”一章中,张氏主张瓶中养花最好用天水,应多蓄听用。如果没有天水,则用清净的江湖水。井水味咸,养花不茂,因此不用。另外,还提到有些花草可以使用蜂蜜或者沸水,这些都要看不同植物种类来区别对待,从而采取最适合其生长的滋养方式。插花后的水大都有微毒,必须天天更换。如果连续两三日不换,水质变坏滋生毒素,花材的吸水管道堵塞机能降低,花朵会很快凋谢。自古以来插花对水的品质至为讲究,此点在张谦德的论述中可见一斑。
“事宜”一章,介绍了插花常用花材从母株上折下后的一些摄生方法,例如梅花,初折后宜用火烧折处,并用泥封住折口;牡丹初折,用灯燃折处,枝茎变软为止。栀子花要捶碎根部,用盐擦抹根部。这些方法在关键时刻对不同花材做了妥善的处理,延长了瓶花的寿命,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花忌”一章中张谦德从水质、人、动物和环境等方面归纳出:井水插贮、久不换水、油手拈弄、猫鼠伤残、香烟灯煤、密室闭藏等六种对花产生伤害的不利行为。这六种行为是威胁瓶花生命的最大因素。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插花家对瓶花的呵护之心。
最后,“护瓶”一章张氏提出,冬天插花仅有水仙、蜡梅、梅花等几种,适合用敞口的古铜尊罍等插花,并且内置锡管盛水,可避免花瓶冻裂。另外,瓶中放入少量硫磺或用去掉浮油的淡肉汤养花也可避免冻裂花瓶。如用沸汤插花,先用普通瓶器插贮,待水冷却取出花枝,再放入盛雨水的上好瓶中,既能延长花期又可避免损伤花瓶。
综上所述,张谦德的《瓶花谱》对明代插花的实践和理论成果做了全面而深入的总结,对后世插花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时至今日,《瓶花谱》仍然是我们学习传统插花必须深入研究的重要典籍之一。
(作者简介:殷文娜,女,硕士研究生,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学)(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