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光的皮肤光生物学效应及其临床运用进展

来源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349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光包括紫外线、可见光及红外线,既往研究多聚焦于仅占日光5%的紫外线,而对约占日光50%的可见光研究甚少.随着对光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发现可见光具有诱导色素沉着、氧化应激、光老化、抑制增殖及抗肿瘤等多种皮肤生物学效应,且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具有不同甚至相反的生物学效应.可见光光源具有能量低、安全性高、波长范围广的优点,基于可见光特性所研发的设备已被广泛运用于皮肤疾病的治疗,但其对皮肤的负面影响也日益被关注.本文就可见光的光生物学效应、临床运用前景及防护策略进行综述.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儿童头癣的特异性皮肤镜征象与其临床类型、真菌镜检和真菌培养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2019年1月-2020年10月初诊的儿童头癣患者66例,分别对其进行真菌镜检、真菌培养和皮肤镜检查,将观察到的皮肤镜征象与其临床分型、镜下特征和培养菌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最常见的临床类型为黑点癣(43.94%),其次为白癣(30.30%),其主要致病菌分别为紫色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皮肤镜征象发生率最高的为断发(89.39%)和黑点征(75.76%);逗号状发(96.55%)和螺旋状发(82.76
患者男,19岁,全身红斑鳞屑渗出伴瘙痒反复19年视物模糊5年.5岁时诊断为特应性皮炎(AD),近5年出现特应性眼部并发症:结膜炎、干眼、白内障、飞蚊症和视网膜脱离.患者使用度普利尤单抗治疗后,不仅改善皮肤症状,也缓解了眼部并发症,生活质量提高,使用度普利尤单抗治疗时没有出现结膜炎等副作用.
患者女,35岁,躯干、四肢红斑、结节伴瘙痒6年,加重10 d.患者发病前有注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史,入院症见全身泛发丘疹、结节,伴高热,嗜酸性粒细胞、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升高;组织病理示:表皮不规则增生肥厚,真皮中浅层血管内及周围见较多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组织病理学诊断为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患者女,18岁,耳后、四肢暗红色结节,伴视物模糊,膝关节疼痛3年.双眼裂隙灯前节照相示:边缘性角膜溃疡;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阴性;皮损组织病理示:皮肤浅中层血管纤维化.诊断:持久性隆起性红斑合并边缘性角膜溃疡.给予口服羟氯喹、米诺环素及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局部封闭,他克莫司滴眼液、环孢素滴眼液点双眼等治疗后,双眼视力及皮损均得到改善.
患者男,63岁.眼睑部肿物1年余,增大破溃3个月.左眼睑部单发鲜红色类圆形斑块,大小约1.5 cm x2.0 cm,部分覆有黑色痂皮,表面湿润、破溃,质稍硬.可见血性液体渗出.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及皮下组织中可见呈巢片浸润性生长的肿瘤成分,细胞异型性明显,可见腺管及乳头状结构.免疫组织化学:P53(+),BCL-2(+),CK5/6(局灶+),p40(局灶+),p63(局灶+),CK7(局灶+),EMA(局灶+),AB-PAS(局灶+),CEA(-),S-100(-),SOX10(-),SyN(-),Cg
患者女,69岁,右侧腹股沟红褐色斑块4年.皮肤科情况:右侧腹股沟可见一红褐色斑块,境界清楚,表面粗糙呈颗粒状.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内见境界清楚的肿瘤细胞团块,肿瘤细胞主要由小的汗管细胞组成,局部可见透明细胞.诊断:单纯性汗腺棘皮瘤.
读了刊登在2019年第10期《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上的《Kaposi水痘样疹误诊1例及文献复习》这篇文章后,本人对Kaposi水痘样疹一病进行了复习,发现该文存在以下问题:①该文所用图片中有看似无湿疹皮炎等慢性炎症的表现,仅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糜烂面及黄色痂皮,疹间皮肤正常,累及单侧头面部;②无病理及病毒核酸类型检测;③鉴别诊断无带状疱疹和单纯疱疹.
期刊
皮肤光老化由长期紫外线(ultraviolet,UV)辐射导致,与UV诱导炎症、皮肤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异常过表达及胶原合成降解失衡等有关.脂肪干细胞细胞外囊泡(adipose-derived stem ce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ADSC-EVs)是一种双层磷脂膜结构的囊泡,其中包含蛋白质、脂质、转录因子、mRNA、microRNA、long non-coding RNA和DNA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这些活性成分被运送到
目的 分析HIV阳性患者合并药疹的临床特征,为HIV阳性患者药疹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2020年6月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收治住院的HIV阳性患者合并药疹的临床资料,对其基线情况、药疹类型分布、致敏药物、黏膜器官受累情况、实验室检查、治疗方式及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 共有93例患者纳入研究,平均年龄(46.2±15.3)岁,男性占77.42%(72/93).HIV患者明确由单一药物致敏者80例,常见致敏药物分布依次为ART药物32例(40.00%),抗结核药物18例(22.50%
目的 比较畅枢汤联合异维A酸与异维A酸单用治疗中重度痤疮的疗效与安全性,以探讨畅枢汤对异维A酸治疗痤疮的“减毒增效”作用.方法 依据中国痤疮诊疗指南痤疮严重程度分级标准,将本院皮肤科就诊的中重度寻常痤疮患者82例随机分组.观察组(40例)给予异维A酸胶囊联合畅枢汤口服;对照组(42例)给予异维A酸胶囊口服.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记录痤疮及瘢痕的类型、数量、皮肤黏膜不良反应,同时完成全球痤疮严重程度评分(EGSS)及痤疮瘢痕评分(ECCA).结果 治疗后2周、4周、8周,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