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进行历史网络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首先必须搞清楚课程资源的概念。什么是课程资源?一种说法认为:“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的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另一种说法认为:“课程资源是形成课程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两种说法表述有区别,实质无异,简而言之,“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因素都是课程资源。”而网络课程资源,是指利用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传播和网络软件管理的与教学课程有关的信息资源。因此,初中阶段历史课程资源是指形成初中历史课程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各种实施条件,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老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而在众多的资源中,随着网络和班班通的迅猛发展,网络课程资源成为当前重要的一种资源,将来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
目前许多学生普遍对历史课缺乏兴趣,并且存在已久。据教育部1997年的调查,在学生对“最不愿意学”的课中,历史居第三位,本应该很有趣的历史课,为何受到学生如此的冷落?究其原因,有许多因素,如教学方法陈旧、考试压力等,与历史课程资源单调乏味有很大关系。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但人们往往把教科书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或者加上几幅挂图。在这样的课程资源支配下,历史课被学生看成了“死记硬背”而无趣的科目也有不足为怪了。而大量的网络课程资源,以其形象具体、生活活泼和学生亲自参与的特点,给予了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加之许多内容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极大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成绩,这是传统课程资源无法比拟的。
一、有利于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有利于丰富学生对世界的认知和体验。
与传统以教科书为主的课程资源相比,网络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开放的,它以其形象生动的形象,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和生动的体验,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激发其解决实际问题,思考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课程标准》进一步指出,历史教育要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感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实现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的目的呢?很显然,单纯领先教材的不能够完全做到这一点,而积极开发与利用历史课程资源则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打开了一座广阔的大门。例如,在讲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时,补充温家宝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引用的《离骚》诗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不悔!”在讲扬州八怪时,补充鄭板桥的题画诗“千磨万击仍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稍加讲解,这些名言警句一下子就能深入到珠脑髓中去,每当他们以后会实践息息相关,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和生动的切身体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使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引起学生对实际总理的反思意识,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思考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当然,这一毁都离不开老师、社会的引导。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课程标准》中还要求,义务阶段历史教育要使学生“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爱国主义的源泉,而历史课是培养爱国主义的主渠道!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而历史课是培养爱国主义的主要渠道”在历史教学中应及时巧妙地利用课内课外爱国主义教育,从而让学生不为但学习历史更能感情历史,明白中国奋斗的方向,中国人奋斗的方向,中国中学生奋斗的方向。
二、有利于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
《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办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20世纪初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探究性教学,一般认为“探究性教学是以师生共同探究来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例如我给初三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探究性作业,“寻找当代流行歌曲中的历史元素”,让学生从网络上搜集自己喜欢的歌曲,有的同学找的是《青花瓷》,从而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古代陶瓷生产史的兴趣,课堂上再讲有关的内容就非常轻松了。
三、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就是“在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互动等相互交往中形成并在这种过程中遵循的关系”。在过去,学生为什么普遍不喜欢上历史课,不喜欢历史老师,因为两者的沟通、互动的过程往往仅仅就是历史教师课堂上照本宣科,学生昏昏欲睡,教师要求学生打记重点、回去背诵条约、意义,背不出来就留校罚抄的重复往返过程。在这样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自然矛盾重重,往往是教师埋怨学生学习不够积极主动,考试成绩一塌糊涂,学生背地里也怨声载道、苦不堪言。而在网络的环境下应用课程资源,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这样,课程与教学的实践不仅让学生系统地掌握文化科学知识,还促进师生对世界的多方面的认识与反思,将教学由一种枯燥的外在行为变化为一种生动活泼的与学生自己的头脑与心灵怎么样的主体性活动。另一方面,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知识的共建者。以往课程开发多是专家的事务,教师能稍微地参与课程资源建设,但还必须以教材、教学大纲为基准,主体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重新理解网络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转变就是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的多样化,教师和学生都有开发课程资源的权力,而且更为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生成性的、动态性的课程资源,如教学事件或教学过程中师生形成的认识等。这样,教学过程中更重视师生的互动性,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认识、情感、态度等非预期性资源。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完整再现教学设计而已,而是师生共同建设,互动对话的过程,更好地发挥了教师与学生的创造性与智慧。总之,历史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是一个富有挑战性和复杂性的艰巨过程,需要广大历史老师深入的探索与研究。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4-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