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与接续,互动与对话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feixue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民国时期〈礼记〉研究考论》 有关《王制》 作者的学术史研究,梳理了民国时期以及与其相关的礼学史资料,注重揭示学术发展过程中的学术互动现象,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新的学术对话与学术研究。
  关键词:《民国时期〈礼记〉研究考论》 《王制》作者 学术史 互动对话
  礼学史的专题研究,应将学术史研究与礼学基本问题的研究结合起来,进而在学术史梳理的过程中,对礼学基本也问题展开分析讨论。礼学基本问题的讨论,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学术现象,既受当时学术风尚影响,更是对前代学术讨论回应互动的结果。因此,礼学基本问题的学术史研究,就要分析不同时期的学术风尚如何渗透具体问题的讨论,更要对学术发展过程中的互动回应进行回顾勾勒。这样,礼学基本问题的学术史研究,无论从哪个时代切入,都能找到当下讨论的历史起点。在回顾与接续既往学术讨论的同时,又可以基于当下的条件,开展更新一轮的学术互动和对话,因此具体问题的当下研究,又有了相对准确的现实落点。
  既考虑历史起点又考虑现实落点的基本问题研究及其学术史研究,对学术史的分析往往也是生动的,对基本问题的意见往往是平允的,这是学术研究的常识,也是学术研究的乐趣。青年学者郎文行所著《民国时期〈礼记〉研究考论》,讨论民国时期《礼记》研究,在学术史回顾中,比较注重学术发展过程中学术互动的揭示,在接续学术史对具体问题的研究中,为更新一轮的学术对话作了不少有益的探索。这里以《王制》作者的学术史研究为例,对《民国时期〈礼记〉研究考论》稍作评述,希望引起学界同仁的关注与批评。
  一、爬疏文献寻找互动对话的资料
  《民国时期〈礼记〉研究考论》搜罗《王制》作者研究各类文献,包括汉代、唐代、宋代、清代、民国、当代共三十二种。a该书的学术史回顾和具体问题研究,充分利用了以上的文献,分析各种学术现象的互动过程。翻阅《民国时期〈礼记〉研究考论》可以看到,汉唐文献是有关《王制》作者的原始材料。宋代、清代、民国三个时期的文献,是这三个时期学者参与《王制》作者研究的反映,为什么《王制》作者问题能够在宋代、清代、民国这样的三个历史阶段引起讨论,其中也有深刻的历史原因。该书的论述实际上呈现了宋代疑经风气、清代考据学流行与今文学兴起、民国革命党与维新派思想论争以及现代史学发展在《王制》作者学术研究中留下的痕迹。当代学者对《王制》作者问题的研究论著,既是对《王制》作者问题的判断,也是对相关学术史的梳理,可以看作既往学术在现代的回响,也可以看作现代学术对前代的呼应。
  二、在学术史回顾中揭示学术史的互动
  1.争议伏笔 《史记·封禅书》有汉文帝博士作《王制》的记载:“而使博士诸生刺《六经》中作《王制》,谋议巡狩封禅事。”司马贞《史记索隐》谓:“刘向《七录》云文帝所造书有《本制》《兵制》《服制》篇。”b据孔颖达《礼记正义》引述,卢植将《王制》的作者明确指为汉文帝博士诸生,而郑玄则谓“孟子当赧王之际,《王制》之作复在其后”c。郑玄言辞似有闪烁,这为后代《王制》作者的争议埋下了伏笔。
  2.宋人质疑 该书爬梳资料发现,宋代魏了翁著、方回续《古今考》:“文帝于是使博士诸生刺《六经》而作《王制》,谋议巡守封禅事(刺《六经》,谓采取之也。刘向《七录》云‘文帝所造书有《本制》《兵制》《服制》’),非今之《礼记·王制》也。”d最早对《王制》作者问题提出质疑。与方回同时的王应麟《汉艺文志考证》,最早对方回的意见进行回应:“《王制》(不著录),《史记·封禅书》:‘文帝使博士诸生刺六经中作《王制》’,《索隐》:‘劉向《七录》云文帝所造书有《本制》《兵制》《服制》篇’,《白虎通》引《礼王制》曰:‘天子棺椁九重’。今《礼记·王制》篇,盖其略也。”e方、王二人争议的焦点在于对刘向《别录》佚文“文帝所造书有《本制》《兵制》《服制》篇”理解的不同。
  3.清代考据学的交锋 关于《王制》作者问题,清代学者有人接续方回,继续论证今本《王制》并非汉文帝博士所作,他们的论据有以下几点:引郑玄之说以驳难卢植之说;《王制》篇中无封禅之文,与汉文帝博士作《王制》主旨不符;贾谊《新书》之作在汉文帝博士作《王制》之前,但《无蓄篇》,又有“王制曰:国无九年之蓄,谓之不足……”之文,且与今本《王制》相同。清代否定今本《王制》为汉文帝博士所作的考据学者,同时承认郑玄“孟子当赧王之际,《王制》之作复在其后”的观点。
  《钦定礼记义疏》是清代肯定今本《王制》为汉文帝博士所作的代表著作,《义疏》将汉初制度与《王制》本文对比,发现《王制》中的制度多为汉法,因而谓《王制》固当为汉文帝博士所作。另外,清代洪颐煊认为今本《王制》为汉文帝博士所造《本制》《兵制》《服制》诸书的钞合之本,这是清代学者对王应麟意见的进一步讨论。
  4.清代今文学对《王制》地位的抬高 清代今文学兴起之后,俞樾基于清代否定派考据学者的意见,在《达斋丛说》中提出“《王制》者,孔氏之遗书,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王者孰谓,谓素王也”f的说法。这样,《王制》的作者,从汉文帝博士一跃而为孔子,《王制》也因此引起了晚清今文经学者的极大重视,同时《王制》与《孟子》先后也与郑玄的观点产生了重大的歧义。清代今文学大师皮锡瑞、廖平,相继接受了俞樾的意见,皮锡瑞在《王制笺》中发挥素王改制之义,在《经学通论》中提高《王制》的地位,廖平则将《王制》引入今古文经学之争更为宏大的命题之中。廖平的学说又为康有为所接受,康有为据此而著《王制义证》《王制伪证》《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书,继续发挥孔子素王改制之说,成为其前期维新变法与后期保皇守旧的思想武器。
  5.民国学者对清代否定派的批驳 民国学者对《王制》作者的讨论,是从章太炎、刘师培等革命党人对康有为等今文学者的批驳展开的。他们首先检视清代考据学的观点,认为《王制》与《本制》三篇各自为书,或为《本制》三篇的钞合之本;认为郑玄与卢植的说法本质并不矛盾;认为《王制》篇中虽不言封禅之事,但其中所述巡守之文又与《史记》记载相合等。针对清代今文学者的意见,刘师培进而从《王制》杂采众书的角度,否定《王制》为今文经学宗祖之作的观点。章太炎撰《驳皮锡瑞三书》,其中《王制驳议》专门驳难俞樾、皮锡瑞、康有为等所持的素王改制之说,对清代今文学者的观点进行全面的批判。章太炎评价他的老师、素王改制说的首倡者俞樾为“率尔不考”,进而批评皮锡瑞借题发挥素王改制之义的违谬。刘咸炘接受了章太炎、刘师培《王制》为汉文帝博士编纂的意见,又从目录学的角度提出《本制》三篇的《别录》佚文乃是《别录》系于《王制》条下案语的说法,并对《钦定礼记义疏》《王制》实为汉法作了进一步的论证。金德建、吴承仕等的讨论,乃在章太炎、刘师培的基础上对《王制》篇的体例与材料来源进行现代史学的分析。蔡介民是民国时期少有的否定《王制》为汉文帝博士所作的学者,但查考他的论说可以看到,他对《王制》作者学术史的互动交锋其实是隔膜的。   三、接续学术史研究展开新的对话
  通过《民国时期〈礼记〉研究考论》的揭示,我们可以看到《王制》作者研究的学术史,存在从宋代到民国的持续互动,而且这种持续的互动,随着时代的变化,又被烙印上不同的思想底色。显然,各种学术观点不是孤立地出现,而是在确确实实的互动回应中产生。那么如何确定选题,接续已有的学术互动,发现历史起点,确定现实落点,展开新的历史对话,进而对基本问题提出看法,这自然成為学者研究的内驱动力。
  《民国时期〈礼记〉研究考论》对此是自觉的,针对民国学者讨论未尽的问题,该书撰写“《王制》作者当为汉文博士补议”一节,认为《王制》与《孟子》关系的倒置,是今文学者论说逻辑的必然,但这只是学术史的附带现象,《王制》在《孟子》之前,并不符合《王制》杂采众书的性质。《新书》所引“王制曰”,此“王制”并非篇名,与《新书》中“王者之法”义同,所谓“王制曰:国无九年之蓄”云云,乃是当时的习见材料,汉文帝博士编纂《王制》亦有采用。《本制》《服制》《兵制》三篇与《王制》各自为书,三篇之书虽已亡佚,但仍可从《春秋繁露》《新书》等文献材料中还原其制作的历史背景。《王制》 确无 《封禅》 之文,因为封禅仪阙,秦始皇时已然如此,司马迁《史记·封禅书》“故其仪阙然堙灭,其详不可得而记闻云”g,汉文帝博士编纂《王制》关于封禅礼仪实在无所取材。《王制》“古者以周尺”,为汉文帝博士杂采众书之后注释之文,是《王制》遍采群书增删损益留下的痕迹。
  四、结语
  通过以上简略的介绍我们看到,对礼学史基本问题学术史互动进程的分析,能够揭示不同时期学术现象的产生动因,也可以对不同时期的学术观点进行合理地辨析取舍,从而为当下的研究对话找到可能的起点和落点。《民国时期〈礼记〉研究考论》所作的尝试,对学术史的分析可能还不够生动,所作的结论可能还不够平允,但其基于已有学术互动,展开更新学术对话的努力,则是可以看到的。
  a 郎文行:《民国时期〈礼记〉研究考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
  b 〔汉〕司马迁著,赵生群等点校:《史记》(卷二十八),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4册第1654页。
  c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卷十一),《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21页下。
  d 〔宋〕 魏了翁著,〔元〕方回续:《古今考》(卷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85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15页。
  e 〔宋〕王应麟:《汉艺文志考证》(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67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9页。f〔清〕 俞樾:《达斋丛说》,《春在堂全书》(第3册),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41页。
  g 〔汉〕司马迁著,赵生群等点校:《史记》(第4册),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623页。
  作 者: 杜文婕,博士,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编辑,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 辑: 康慧 E-mail: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用外星生物入侵构建起的哲思,成为了《湮灭》独树一帜的所在,电影透过大量新颖科幻概念的抛出,既打造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视觉奇观,又同样构建起了层次丰富的内在纵深,虽然贯穿始终的意识流手法,不仅令剧情变得晦涩,逻辑也上存在着一定的诟病,但仍旧难挡电影自身所散发的科幻魅力。  同亚历克斯·嘉兰的另一部电影《机械姬》类似,《湮灭》透过科幻所诱发的是对本我的思考,只不过这次切入点不再是人造智能,而是天外来客,电
摘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著名中篇小说之一。这篇小说以独白的形式,叙述了陌生女人凄美悱恻的一生。在她的成长过程中,里比多逐渐苏醒,她无法自拔地爱上了R先生,但是R先生却从来都没有意识到她的存在。绝望的她留下这封信,跟随她挚爱的儿子,最终走向了死亡。茨威格在陌生女人身上寄托了自己追求自由的理想,但两次世界大战彻底毁灭了他的理想,他竟和自己笔下的陌生女人一样,不抱希望地早
摘 要:毕飞宇小说《平原》通过对端方和吴曼玲与权力关系的论述,展现出权力对人性的伤害和疼痛,揭示了命运掌握在“他人”手中的悲剧性,反讽了生存处境的非理性和荒诞性,昭示对存在理性的深度呼唤。  关键词:权力 异化 疼痛  毕飞宇是一个有“70年代”情结的作家,在《平原》中,毕飞宇把故事的背景设定在“1976”年的横截面上。当“70年代”变成一个独特的符号流淌在作家的血液和作品中时,我们发现毕飞宇的作
摘 要: 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是端木蕻良二十一岁时的作品,主要讲述了草原地主丁家几代人的兴衰轨迹以及同一时期科尔沁地区的风云激变。相较于同一时期其他描写封建大家族生活和阶级矛盾的作品,这本书的突出特点在于它从多角度、多层面深刻细致地刻画了东北草原的风土人情,并将其与历史的风云激荡紧密地联系起来,洋溢着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本文就是从《科尔沁旗草原》的情节设置、人物形象、故事背景、细节描写等方面分
“在北京,年入百万只算刚刚脱贫”“上海大爷:月薪一万是讨饭”“30岁,如果你还没当上管理层,你一辈子基本也就这样了”……网络上,这样耸人听闻的说法不时出现,每次都会引起不小的躁动。  尤其是在大城市的年轻人当中,这种用“脱贫”“百万”“讨饭”“不……这辈子就完了”等词渲染的所谓“财富标准”“成功标准”,难免会让人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有位心理咨询师接待过一个名牌大学的学生,他这样问咨询师:“
摘 要: 语言反映社会生活。谚语作为历史文化的记录者,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状况。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考察日语中与性别相关的谚语,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的性别歧视现象。性别歧视分为女性歧视和男性歧视,对比谚语中反映出的男性歧视和女性歧视,能够发现古代日本女性遭受的歧视要比男性严重。日本古代社会女性歧视严重的原因主要可归于经济和宗教两点。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 日语 谚语 性别歧视  一、引言  社会语言
摘 要:在左翼文学中,柔石的作品独具特色,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单纯的阶级批判,具有深刻意义。本文就以柔石的小说《为奴隶的母亲》为例,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出发,从女性悲剧、国民性批判、审美意识形态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柔石的作品。  关键词:柔石 《为奴隶的母亲》 女性悲剧 国民性批判 审美意识形态  《为奴隶的母亲》是柔石创作的最后一篇小说。小说以民国初年的浙东農村为背景,以被出典的妇女为主
《无端欢喜》是诗人、作家余秀华的首部散文集,它的浓情出版,标志着余秀华的文艺创作由此迈向了丰富而多元的文学高地。  全书由40多篇意味隽永的散文构成。有对世事的书写,有对婚姻的反思,有对事业的展望,同时说道着生活的无奈,感慨着命途的多舛。饱蘸着作家对苦难人生的非凡理解,也使得她的文字在冷峻、俏皮的外表之下,蒙上了许多思想上的机敏和成熟。虽然艰辛的生活给余秀华带来了诸多不幸,但她并没有过多沉缅于往事
2017届高校毕业生招聘季已经到来。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牵动着整个社会的心。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1名正准备就业的高校应届毕业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式,65.2%的受访应届毕业生表示有些压力,但还是比较乐观。  52.9%受访应届毕业生期望起薪在3000~5000元  调查中,20.1%的受访应届毕业生还没有任何offer,42.0%的人拿到了1个offer,18
“她一上台,就会吸引所有的视线。”有媒体这样评价谭元元,她是世界芭蕾舞坛上至今仍无法替代的“中国骄傲”。  作为美国旧金山芭蕾舞团唯一的华裔首席舞者,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亚洲英雄”,荣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的谭元元,她的名字写满了荣耀和光芒。芭蕾是世界上最美丽又最残酷的职业,人们看到的永远是舞台上她耀眼夺目的婀娜舞姿,而在看不到的背后,是她30多年来的努力和坚持,伴随着无数汗水、眼泪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