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英语课程标准》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综合运用能力。听、说、读、写是人们通过语言进行交际的重要形式,是人类认识世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交流情感的重要手段。语言学家从不同角度划分语言技能。从语言的形式来看,听和说是口语,读和写是书面语;口语是书面语的有声形式,书面语是口头语言的文字记录。英语教学的初级阶段,要求重视听说训练和口语能力的培养,这是科学的,是符合语言教学规律的。初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但是,在初中英语教学实际情况中,仍然存在忽视教学大纲要求,自觉不自觉地采用传统的注重译写和语法教学的方法和课堂结构,忽略听说训练,因而不能充分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初中英语教学目的。无法使学生在语言学习活动中,获得大量语言材料和对一种新的语言的认识,促进说、读、写等其他语言技能的发展。有鉴于此,笔者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和从事初中英语教学的实践,就新的课程标准下如何转变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抓好初中英语听说训练的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 影响学生听力理解的几个因素
听力是语言学习的前提。但听力障碍严重地阻碍了听的能力的培养。听力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听力障碍的大小。听力障碍越小,听的能力越容易培养,听力水平越容易提高。
(1) 基础语言知识因素。毫无疑问,中学生学习外语,没有一定的语音基础知识、词汇量和对语法结构的敏感性(即辨别语法结构的能力),要听懂英语是十分困难的。掌握听力基本技能,首先应该突破语音知识关。语音基础知识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听力水平的提高。突破语音知识关的办法是:认真听,注意模仿,用心记忆,并跟老师或录音机进行模仿和纠正,坚持反复训练和检测。
(2) 文化背景因素。文化背景也是构成听力障碍不可忽视的因素。对背景知识了解得多,对所听材料的理解就会容易得多。例如两篇难度相当的短文,一篇是介绍中国的春节(Spring Festival);另一篇是介绍西方的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前者听起来容易理解,因为春节是我们的学生熟悉不过的节日;而后者听起来较难理解,显而易见是由于他们对感恩节不甚了解。
(3) 速度影响因素。听力材料的语音速度影响学生对所听内容的理解,这是很明显的。在问卷调查结果中表明,有44%的学生认为听力难的原因在于录音速度太快,跟不上。实际测试也证明了这一点,在一次试验中采取同一篇材料,用不同的速度(分别为每分钟70个词和105个词)对两组进行测验,前一组理解率达75%,而后一组理解率只有26%。因此,语速的快慢对听力理解有很大的影响。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控制一定的语速,若低于规定的语速,将无助于培养学生听力理解的能力。
(4)听说习惯因素。从问卷调查及与学生的个别交谈中发现部分学生在听一篇连贯的短文或对话时,总是力图听懂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 遇到一时不理解的单词或句子就不断地思索。总想着这些个别的词或句子;此外,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不能直接用英语理解所听材料,而是借助于我们的母语,中间经历一个“心译”过程,似乎唯有这样才能理解,才能听懂了。这些习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影响听力理解的大敌。力图听懂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一方面具有相当的难度,另一方面,也不一定有必要。一篇短文中并非每一个词或每个句子都提供同等价值的信息,在听报告或讲座时,这一特点就更为明显了。
(5)信息综合、记忆的能力因素。听是人们言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英语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听觉领悟语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包括接受信息、识别、判断和理解声音信号等几个层次的心理活动。
二、训练方式的原则和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
课堂教学应努力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主动探索知识,变“学会”为“会学”。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做到深入浅出,画龙点睛,一语道破,起到指导作用,以达到“导”在关键上的目的。在学生课前预习,划出难点,带着问题听课时,或学生在自学中遇到了困难,迫切需要教师解难答疑时,教师应及时进行指导,把握好关键时刻,恰到好处。当然,除备好课外,教师还应精心设计,分析哪些材料让学生自学;哪些材料由教师精讲;哪些材料用讲练结合形式进行;考虑精讲火候;研究怎样才以讲深讲透,讲得条理分明,深入浅出,使讲解富于启发性。同时要避免教师“抱着走”包办代替,唱独角戏,而应把教学的重点从“教”转移到“学”上,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三、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有效途径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开展语言实践活动。可建立课内外活动小组。课内活动小组,每四人一组。由前后两张课桌组成,在课堂上进行问答,对话和表演。这样,多方位地开展听说训练,就好似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有效途径。实践中,如何加强对学生的听说训练呢?笔者认为:一是切实抓好起始阶段的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习惯。学生初学英语,往往抱有好奇心和新鲜感,因而对学习怀有极大的兴趣.教师应抓住这一良好的开头,把学生的好奇心逐步培养成愿爱说的习惯,使学生从学英语的一开始就养成静听别人说英语的习惯,勇于用英语回答以及提问,模仿录音的习惯.教师则用流利动听的口语,配备上实物图片以及表情动作,给学生造成深刻的语言印象,并努力使听说训练从小处着手,创造学生开口的机会。二是坚持课前三分钟讲英语。把每节课开始后的三分钟固定为将英语的时间,让全班同学轮流作简短的值日报告。具体作法是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由点到面逐步铺揩的方法。值日生报告内容短小浅易,分阶段逐渐过渡到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这样做,首先应由教师编写代表性的报告范文,印发给学生,选择几名语音语调好一点的学生当值日示范,然后全班同学轮流值日。三是课文教学坚持听说领先法。把听说训练同课文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每教新的课文时,坚持让学生先听录音,然后让学生根据所听内容回答问题。教师提问必须有一般问句,也有特殊问句,内容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这样可以让水平不同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真正达到培养训练学生听、说能力的目的。讲课文时,教师不仅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而且力图使自己的语言语调准确规范,富有表现力。学生提问或回答教师的问题也尽可能地使用英语。四是建立课内外活动小组,加强语言实践。
总之,新课标下中学英语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改革的重大问题,如何进一步落实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和贯彻邓小平关于“三个面向”的指示,还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
一、 影响学生听力理解的几个因素
听力是语言学习的前提。但听力障碍严重地阻碍了听的能力的培养。听力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听力障碍的大小。听力障碍越小,听的能力越容易培养,听力水平越容易提高。
(1) 基础语言知识因素。毫无疑问,中学生学习外语,没有一定的语音基础知识、词汇量和对语法结构的敏感性(即辨别语法结构的能力),要听懂英语是十分困难的。掌握听力基本技能,首先应该突破语音知识关。语音基础知识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听力水平的提高。突破语音知识关的办法是:认真听,注意模仿,用心记忆,并跟老师或录音机进行模仿和纠正,坚持反复训练和检测。
(2) 文化背景因素。文化背景也是构成听力障碍不可忽视的因素。对背景知识了解得多,对所听材料的理解就会容易得多。例如两篇难度相当的短文,一篇是介绍中国的春节(Spring Festival);另一篇是介绍西方的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前者听起来容易理解,因为春节是我们的学生熟悉不过的节日;而后者听起来较难理解,显而易见是由于他们对感恩节不甚了解。
(3) 速度影响因素。听力材料的语音速度影响学生对所听内容的理解,这是很明显的。在问卷调查结果中表明,有44%的学生认为听力难的原因在于录音速度太快,跟不上。实际测试也证明了这一点,在一次试验中采取同一篇材料,用不同的速度(分别为每分钟70个词和105个词)对两组进行测验,前一组理解率达75%,而后一组理解率只有26%。因此,语速的快慢对听力理解有很大的影响。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控制一定的语速,若低于规定的语速,将无助于培养学生听力理解的能力。
(4)听说习惯因素。从问卷调查及与学生的个别交谈中发现部分学生在听一篇连贯的短文或对话时,总是力图听懂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 遇到一时不理解的单词或句子就不断地思索。总想着这些个别的词或句子;此外,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不能直接用英语理解所听材料,而是借助于我们的母语,中间经历一个“心译”过程,似乎唯有这样才能理解,才能听懂了。这些习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影响听力理解的大敌。力图听懂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一方面具有相当的难度,另一方面,也不一定有必要。一篇短文中并非每一个词或每个句子都提供同等价值的信息,在听报告或讲座时,这一特点就更为明显了。
(5)信息综合、记忆的能力因素。听是人们言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英语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听觉领悟语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包括接受信息、识别、判断和理解声音信号等几个层次的心理活动。
二、训练方式的原则和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
课堂教学应努力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主动探索知识,变“学会”为“会学”。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做到深入浅出,画龙点睛,一语道破,起到指导作用,以达到“导”在关键上的目的。在学生课前预习,划出难点,带着问题听课时,或学生在自学中遇到了困难,迫切需要教师解难答疑时,教师应及时进行指导,把握好关键时刻,恰到好处。当然,除备好课外,教师还应精心设计,分析哪些材料让学生自学;哪些材料由教师精讲;哪些材料用讲练结合形式进行;考虑精讲火候;研究怎样才以讲深讲透,讲得条理分明,深入浅出,使讲解富于启发性。同时要避免教师“抱着走”包办代替,唱独角戏,而应把教学的重点从“教”转移到“学”上,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三、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有效途径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开展语言实践活动。可建立课内外活动小组。课内活动小组,每四人一组。由前后两张课桌组成,在课堂上进行问答,对话和表演。这样,多方位地开展听说训练,就好似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有效途径。实践中,如何加强对学生的听说训练呢?笔者认为:一是切实抓好起始阶段的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习惯。学生初学英语,往往抱有好奇心和新鲜感,因而对学习怀有极大的兴趣.教师应抓住这一良好的开头,把学生的好奇心逐步培养成愿爱说的习惯,使学生从学英语的一开始就养成静听别人说英语的习惯,勇于用英语回答以及提问,模仿录音的习惯.教师则用流利动听的口语,配备上实物图片以及表情动作,给学生造成深刻的语言印象,并努力使听说训练从小处着手,创造学生开口的机会。二是坚持课前三分钟讲英语。把每节课开始后的三分钟固定为将英语的时间,让全班同学轮流作简短的值日报告。具体作法是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由点到面逐步铺揩的方法。值日生报告内容短小浅易,分阶段逐渐过渡到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这样做,首先应由教师编写代表性的报告范文,印发给学生,选择几名语音语调好一点的学生当值日示范,然后全班同学轮流值日。三是课文教学坚持听说领先法。把听说训练同课文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每教新的课文时,坚持让学生先听录音,然后让学生根据所听内容回答问题。教师提问必须有一般问句,也有特殊问句,内容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这样可以让水平不同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真正达到培养训练学生听、说能力的目的。讲课文时,教师不仅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而且力图使自己的语言语调准确规范,富有表现力。学生提问或回答教师的问题也尽可能地使用英语。四是建立课内外活动小组,加强语言实践。
总之,新课标下中学英语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改革的重大问题,如何进一步落实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和贯彻邓小平关于“三个面向”的指示,还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