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教学不应紧紧满足于数学基础知识的传递,教师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生思想的提高。要提高学生的思想,就离不开活生生的现实,因此我们必须极力为学生创设富有启迪性的生活意境,把高中数学真正融入生活,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理念 师生关系 生活 素质教育
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学生学数学不能每天埋头于数字和公式。教师应该尊敬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从本人和学生两方面有针对性地去改善和提高,已达到数学和现实生活的真正统一,让数学更具生活性。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建立“一身多面”的新教师观。新课改倡导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这种教育是发展个性,构建独立人格、倡导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是着眼于学生学会发展、学会创造的教育。因此,教师不仅在观念上要不断更新,而且教师的角色也要转变。教师应由单纯的教书匠和“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个性发展的辅导者和社会化进程的促进者”,以及把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作为研究对象的科研者。
1、从师生关系看,新课改所贯穿的人本精神要求教育作为一种生命活动,作为师生平等交往和对话的过程,这就要教师从传授知识的核心角色中解脱出来,尽快充当起教学活动中的共在的双主体之一的角色(另一主体是学生),发挥出教师的主体性作用,促进另一共在主体——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角色应转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是教科研者。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智慧,在遵循教育规律基础上大胆“标新立异”,敢于突破教材的限制,对教材不断拓展、补充与创新,认真研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深人探究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总结每一时期的教学经验。这一过程是教师由教书匠角色逐渐转化为教科研者角色的过程。
二、教师要改革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使认识教学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而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置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晴境、为学生更深人地、具体地进行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让学生自始至终保持较强的学习迫切性,并产生积极思维的心理气氛。但在教学中还发现﹕有的教师为了实现短期效果,仍然是使课堂教学变成以教师为中心的以“教”为主,学生没有动脑思考及动手练习的时间,更谈不上探究、自学、讨论。长此以往,势必使学生养成眼高手低的习惯,变成一听就懂,只会模仿例题来做,当时的效果看来不错,但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再检查学生,却是连当时认为简单的都不会了,个别会做的却是用当初他自己想出来的方法才能做。这种现象说明:教师讲得再好,学生没有经历动脑思考探讨的过程、没有动手练习巩固,就不可能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因此,要求老师们一定要牢固地树立“学为主体”的思想,还思维于学生,还时间于学生,积极实施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模式,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思考及动手练习的时间,要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全员参人、全程参人。坚决废除“注人式”、“一言堂”,“满堂灌”。
三、教师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沟通、合作、共建的交往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主动建构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刺激。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将知识作为“绝对的客观真理”强加给学生,学生成为装知识的“容器”,基本上教师拉着学生走进教材、走进教参、走进标准答案,限制了学生的个隆发展。面对新课程,教师应改变旧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建构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在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时间与空间,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构建知识,训练技能,领会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课程功能,结构的改变,使学生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拓宽,必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如高中数学新课程设置了“数学建模”、“数学探究”、“数学文化”等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时机,帮助学生体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新教材具有可读性的特点,教师要指导学生预习,并形成习惯,使课堂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探究学习,同时也解决了课时不足的问题。教师应相信学生的潜力和能力,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消除学生过分依赖于老师讲授的被动学习状态,最终达到教与学活动和谐统一的发展。
四、教师要改进教学评价
改进教学评价的内容、方式、方法也是课程目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调整教师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对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成绩,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以及在课堂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习目标采取多种形式的评价,除了常规的测验、考试等笔试外,应把评价过程动态化,使之贯穿于课堂、日常、活动过程,可设立发现问题奖、发言奖、辩论奖。可进行研究学习成果汇报展览;可以让学生设计测验试卷,同学之间互测互评。要经常了解学生对自己授课情况的反馈意见,提倡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及时反馈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法,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成绩。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备课组每个成员的优势与特点,群策群力,开展相互听课、评课,也是教学评价的好方式。
总之,要想把身边的生活现实和抽象的数学科学结合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广大教师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必定能促进素质教育的普遍展开,让数学充满生活的意蕴。
关键词:教学理念 师生关系 生活 素质教育
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学生学数学不能每天埋头于数字和公式。教师应该尊敬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从本人和学生两方面有针对性地去改善和提高,已达到数学和现实生活的真正统一,让数学更具生活性。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建立“一身多面”的新教师观。新课改倡导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这种教育是发展个性,构建独立人格、倡导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是着眼于学生学会发展、学会创造的教育。因此,教师不仅在观念上要不断更新,而且教师的角色也要转变。教师应由单纯的教书匠和“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个性发展的辅导者和社会化进程的促进者”,以及把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作为研究对象的科研者。
1、从师生关系看,新课改所贯穿的人本精神要求教育作为一种生命活动,作为师生平等交往和对话的过程,这就要教师从传授知识的核心角色中解脱出来,尽快充当起教学活动中的共在的双主体之一的角色(另一主体是学生),发挥出教师的主体性作用,促进另一共在主体——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角色应转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是教科研者。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智慧,在遵循教育规律基础上大胆“标新立异”,敢于突破教材的限制,对教材不断拓展、补充与创新,认真研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深人探究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总结每一时期的教学经验。这一过程是教师由教书匠角色逐渐转化为教科研者角色的过程。
二、教师要改革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使认识教学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而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置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晴境、为学生更深人地、具体地进行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让学生自始至终保持较强的学习迫切性,并产生积极思维的心理气氛。但在教学中还发现﹕有的教师为了实现短期效果,仍然是使课堂教学变成以教师为中心的以“教”为主,学生没有动脑思考及动手练习的时间,更谈不上探究、自学、讨论。长此以往,势必使学生养成眼高手低的习惯,变成一听就懂,只会模仿例题来做,当时的效果看来不错,但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再检查学生,却是连当时认为简单的都不会了,个别会做的却是用当初他自己想出来的方法才能做。这种现象说明:教师讲得再好,学生没有经历动脑思考探讨的过程、没有动手练习巩固,就不可能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因此,要求老师们一定要牢固地树立“学为主体”的思想,还思维于学生,还时间于学生,积极实施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模式,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思考及动手练习的时间,要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全员参人、全程参人。坚决废除“注人式”、“一言堂”,“满堂灌”。
三、教师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沟通、合作、共建的交往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主动建构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刺激。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将知识作为“绝对的客观真理”强加给学生,学生成为装知识的“容器”,基本上教师拉着学生走进教材、走进教参、走进标准答案,限制了学生的个隆发展。面对新课程,教师应改变旧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建构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在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时间与空间,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构建知识,训练技能,领会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课程功能,结构的改变,使学生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拓宽,必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如高中数学新课程设置了“数学建模”、“数学探究”、“数学文化”等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时机,帮助学生体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新教材具有可读性的特点,教师要指导学生预习,并形成习惯,使课堂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探究学习,同时也解决了课时不足的问题。教师应相信学生的潜力和能力,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消除学生过分依赖于老师讲授的被动学习状态,最终达到教与学活动和谐统一的发展。
四、教师要改进教学评价
改进教学评价的内容、方式、方法也是课程目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调整教师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对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成绩,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以及在课堂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习目标采取多种形式的评价,除了常规的测验、考试等笔试外,应把评价过程动态化,使之贯穿于课堂、日常、活动过程,可设立发现问题奖、发言奖、辩论奖。可进行研究学习成果汇报展览;可以让学生设计测验试卷,同学之间互测互评。要经常了解学生对自己授课情况的反馈意见,提倡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及时反馈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法,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成绩。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备课组每个成员的优势与特点,群策群力,开展相互听课、评课,也是教学评价的好方式。
总之,要想把身边的生活现实和抽象的数学科学结合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广大教师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必定能促进素质教育的普遍展开,让数学充满生活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