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间流传:“冬令进补,开春打虎”、“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令进补是中国人养生的传统习俗。依据中医理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季进补有一定的道理。冬令季节寒气较重,进补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力。但是,“是药三分毒”,冬季进补也要讲究科学,一味采用中药方法进补,当心步入冬令进补误区。
冬令进补为了啥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生理功能随着四季变化,冬季是人体“收藏”的季节,适当进补能够增强体质、祛病强身、延年益寿。根据中医虚则补之,寒则温之的原则,在膳食中多吃温热肾阳食物,有利于提高机体耐寒能力;补充富含蛋白质、维生素,有利于人体营养平衡。
冬季进补,有人吃鹿茸补血,有人吃人参补气。从中医角度来说,冬天日短夜长,天气寒冷,人体顺应自然变化,在肾阴得到滋养的同时,适当进补肾阳,可以使肾功能进一步加强,从而使“肾精”得以充盈,而“肾精”为人之根本,这就达到了进补的目的。
冬令进补的对象,应为身体虚弱的老年人;劳累过度、亚健康状态的白领中青年人;久病、术后以及大病初愈等群体。年轻体壮无病之人,对寒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则无需进补。广东地处南方,冬天不会太冷,所以不能大补。冬天不冷,大补肾阳,不但吸收不了,反而有损健康。如果一个人每天睡眠不足,晚上打牌、白天睡觉,这种情况千万不要大补。人要在充分睡眠的基础上,才能适当进补,而且需要注意观察补后情况,如有身体不适,马上停止进补,多休息,让身体调整回来。
当然,冬令进补也包含“预防”的意思,通过进补达到养生健体目的,正像中医古籍《内经》所说:“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冬令进补能使“精气”储存于体内,到春天就不会患病了。
冬令进补是中医养生的一大特点,但是并非人人都要冬季进补,任何补药过量有害,进补不当会加重脾胃、肝脏负担。
盲目进补有误区
体质不虚也大补。有人吃了补品,心烦意躁,鼻子出血,这是滥用补品惹的祸。“补”要针对“虚”,人参补气、当归补血、燕窝养阴、鹿茸温阳,各有所长。所谓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说法,毫无科学根据。
辨证不清随意补。冬季盲目吃膏方;孕妇滥用补品,导致流产、早产;儿童滥用补药,造成性早熟;黄芪在高热、大渴和便秘时服用,无异于“火上浇油”。古籍记载,进补大量地黄,引起突然死亡。药症相符,大黄也补;药不对症,参茸也毒,进补需要辨证施治。
名贵药品能大补。一副膏方,少则几百、多则上万。经济实力强的人,服用冬虫夏草,反而口干舌燥、鼻子流血。人参大补元气,对心衰、休克、出血、体质虚弱、阳痿等症,确有保健功效;倘若补不对症,轻则不适,重则致命。
不知先服“开路方”。肠胃功能不佳,消化吸收很差,再服滋补药品,必然加重症状。三高病人,焦虑、抑郁等身心疾病和脾胃虚弱者,都需先服“开路方”。
地域不分却“滥补”。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各异,气候各不相同。冬季大西北天气寒冷,进补宜大温大热;如果在长三角地区多食羊肉、狗肉、鹿肉,容易燥热动火,出现咽痛、口疮、鼻出血等症状。
误把药补当食补。有人把药补当食补,重药物轻食物。实际上,许多食物都是很好的滋补品,如萝卜、山药、芹菜、南瓜、胡桃、芝麻、花生、紅枣、扁豆等,都是滋补佳品。
羊肉只当首选补。油腻食品,在人体消化过程中,会产生脂类、糖类物质,往往是心脑血管疾病的诱因。冬令食用牛羊肉,不应忽视蔬菜和水果,提倡饮食清淡,为人体提供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重“进”轻“出”难排毒。近年来,有人提出关注“负营养”的保健新观念,重视人体废物排出,减少“肠毒”滞留与吸收。提倡在进补的同时,重视排便及时通畅。食物代谢后的有毒物质,不能及时排出,危害身体健康。
迷信广告盲目补。当今媒体上广告泛滥,“补品”眼花缭乱,其功效如何如何神奇;一贴补药打天下,全家老少共分享,不是服之无效,就是服之有害。
冬令进补的根本就在于:针对性补、适度性补、得法性补。讲究人体平衡,才是健康长寿之道。
冬令进补为了啥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生理功能随着四季变化,冬季是人体“收藏”的季节,适当进补能够增强体质、祛病强身、延年益寿。根据中医虚则补之,寒则温之的原则,在膳食中多吃温热肾阳食物,有利于提高机体耐寒能力;补充富含蛋白质、维生素,有利于人体营养平衡。
冬季进补,有人吃鹿茸补血,有人吃人参补气。从中医角度来说,冬天日短夜长,天气寒冷,人体顺应自然变化,在肾阴得到滋养的同时,适当进补肾阳,可以使肾功能进一步加强,从而使“肾精”得以充盈,而“肾精”为人之根本,这就达到了进补的目的。
冬令进补的对象,应为身体虚弱的老年人;劳累过度、亚健康状态的白领中青年人;久病、术后以及大病初愈等群体。年轻体壮无病之人,对寒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则无需进补。广东地处南方,冬天不会太冷,所以不能大补。冬天不冷,大补肾阳,不但吸收不了,反而有损健康。如果一个人每天睡眠不足,晚上打牌、白天睡觉,这种情况千万不要大补。人要在充分睡眠的基础上,才能适当进补,而且需要注意观察补后情况,如有身体不适,马上停止进补,多休息,让身体调整回来。
当然,冬令进补也包含“预防”的意思,通过进补达到养生健体目的,正像中医古籍《内经》所说:“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冬令进补能使“精气”储存于体内,到春天就不会患病了。
冬令进补是中医养生的一大特点,但是并非人人都要冬季进补,任何补药过量有害,进补不当会加重脾胃、肝脏负担。
盲目进补有误区
体质不虚也大补。有人吃了补品,心烦意躁,鼻子出血,这是滥用补品惹的祸。“补”要针对“虚”,人参补气、当归补血、燕窝养阴、鹿茸温阳,各有所长。所谓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说法,毫无科学根据。
辨证不清随意补。冬季盲目吃膏方;孕妇滥用补品,导致流产、早产;儿童滥用补药,造成性早熟;黄芪在高热、大渴和便秘时服用,无异于“火上浇油”。古籍记载,进补大量地黄,引起突然死亡。药症相符,大黄也补;药不对症,参茸也毒,进补需要辨证施治。
名贵药品能大补。一副膏方,少则几百、多则上万。经济实力强的人,服用冬虫夏草,反而口干舌燥、鼻子流血。人参大补元气,对心衰、休克、出血、体质虚弱、阳痿等症,确有保健功效;倘若补不对症,轻则不适,重则致命。
不知先服“开路方”。肠胃功能不佳,消化吸收很差,再服滋补药品,必然加重症状。三高病人,焦虑、抑郁等身心疾病和脾胃虚弱者,都需先服“开路方”。
地域不分却“滥补”。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各异,气候各不相同。冬季大西北天气寒冷,进补宜大温大热;如果在长三角地区多食羊肉、狗肉、鹿肉,容易燥热动火,出现咽痛、口疮、鼻出血等症状。
误把药补当食补。有人把药补当食补,重药物轻食物。实际上,许多食物都是很好的滋补品,如萝卜、山药、芹菜、南瓜、胡桃、芝麻、花生、紅枣、扁豆等,都是滋补佳品。
羊肉只当首选补。油腻食品,在人体消化过程中,会产生脂类、糖类物质,往往是心脑血管疾病的诱因。冬令食用牛羊肉,不应忽视蔬菜和水果,提倡饮食清淡,为人体提供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重“进”轻“出”难排毒。近年来,有人提出关注“负营养”的保健新观念,重视人体废物排出,减少“肠毒”滞留与吸收。提倡在进补的同时,重视排便及时通畅。食物代谢后的有毒物质,不能及时排出,危害身体健康。
迷信广告盲目补。当今媒体上广告泛滥,“补品”眼花缭乱,其功效如何如何神奇;一贴补药打天下,全家老少共分享,不是服之无效,就是服之有害。
冬令进补的根本就在于:针对性补、适度性补、得法性补。讲究人体平衡,才是健康长寿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