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是高校教育创新的最终目标,也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文章结合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分析了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意义,并就高校如何培养创新人才的问题谈几点个人看法。
关键词:高校 创新人才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b)-0000-00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 1所谓的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能顺利地完成创新活动,并富有创新成果的人才。
1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 2
1.1具有创新意识
创新人才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超前意识;有追求创新的心里习惯;善于发现问题并勇于提出问题,并能用创新的思维解决问题;具备为科技事业献身的高尚品质,把进行创造发明作为人生的境界。
1.2具有创新思维
创新人才能打破常规、突破传统、思维超前;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洞察力;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和新颖性。即能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事物间的必然联系,创造出新的形象或新的理论。
1.3具有创新能力
只拥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广博的视野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创新追求。有不断开拓新领域的能力和愿望,不断提高获取知识、运用知识、信息加工、科学研究、动手实践的能力,与新兴学科迅猛发展、信息瞬息万变的社会共进步。
1.4具有良好的记忆力
科学发明是建立在扎实的知识、确凿的数据基础之上的,否则创新就是空中楼阁。良好的记忆力能把大量的信息储存在创造者脑中,这些大量的信息,是创新的“资本”, 这样创造就可以在更大的时空内进行分析、综合、创造,并不断产生创造的灵感,最终完成自己的科学梦想。
1.5具有健全的人格
要求创新主体必须具备献身科学、献身人类、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具有敢闯、敢干、正确面对失败的科学精神,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情绪,要有敢为天下先的人格魅力。有正确的价值取向、能够明辨是非,它是确保创新活动的有效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法宝。
2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2.1培养高校创新人才是时代的要求
如今,国际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逐渐形成,知识经济初露端倪,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只有培养大批创新人才,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才能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若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从根本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的增长和发展离不开知识创新和技术的进步。因此,培养高校创新人才就成为时代的呼唤,成为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2.2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从教育发展趋势来看,大学要更紧密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尽最大努力为社会提供服务,是大学科技创新的意义所在 3。为了更好地迎接新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高校必须培养出在国际上占据领先水平的创新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民族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因为科技创新能力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成败,科技竞争力将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未来世界竞争格局中的命运和前途,高等教育要为国家的未来发展服务,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关键就是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2.3培养创新人才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他们拥有缜密的知识体系,而且还要求他们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开拓专业新领域的能力。因此,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较高的创新素质,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发展的各行各业,使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为社会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实现人才质的飞跃,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3创新人才培养的策略
3.1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队伍
高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善于创新的师资队伍是促进高等教育的进步与发展的前提,中国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教师的创新精神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充分调动广大高校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在科研中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及时组织继续教育培训,提高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能力。利用网络帮助教师广泛地获取最新信息,大力提倡教师之间的团结与合作,为教师开展学术活动创造条件,通过各种方式培养教师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4
3.2改革教育管理制度
高校要努力营造充满活力、鼓励创新的教育环境,增强教学管理的民主性,把教学的自主权还给教师,创造条件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愿望。如:对教学的时间、空间、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选择可以由教师自行决定。对学生管理不能“一刀切”,应实行差异管理,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自己的特长。在教学管理方面,倡导学分制管理模式,实行课堂全面开放。如:允许学生选择主讲教师,打破专业、年级界限,允许学生跨学科、跨年级选课,给予学生选择学习进程的主动权;进一步完善基于校园网的综合教务管理系统,提高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为学生成才营造宽松的环境。
3.3建立创新体系,培养创新人才
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职能在不断扩大,已经成为高新技术的发展基地,成为生产知识、物化知识基地。创新应成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通过创新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团结合作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为将来进一步创新积累经验。
3.4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
要变传统的知识传授过程为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大胆猜想;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捕捉学生的灵感,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养成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
4结束语
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展望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惊涛拍岸,教育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创新已成为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生命力所在,培养创新人才,已经成为高等学校新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OL].(1999一06—15)[2005—10-08].
[2]李远贵.论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7.4(106).
[3]伯云.大学创新與服务[N].中国教育报,2006-09一I(3).
[4]马光华.经济一体化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平原大学学报;2007.4(92).
关键词:高校 创新人才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b)-0000-00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 1所谓的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能顺利地完成创新活动,并富有创新成果的人才。
1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 2
1.1具有创新意识
创新人才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超前意识;有追求创新的心里习惯;善于发现问题并勇于提出问题,并能用创新的思维解决问题;具备为科技事业献身的高尚品质,把进行创造发明作为人生的境界。
1.2具有创新思维
创新人才能打破常规、突破传统、思维超前;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洞察力;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和新颖性。即能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事物间的必然联系,创造出新的形象或新的理论。
1.3具有创新能力
只拥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广博的视野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创新追求。有不断开拓新领域的能力和愿望,不断提高获取知识、运用知识、信息加工、科学研究、动手实践的能力,与新兴学科迅猛发展、信息瞬息万变的社会共进步。
1.4具有良好的记忆力
科学发明是建立在扎实的知识、确凿的数据基础之上的,否则创新就是空中楼阁。良好的记忆力能把大量的信息储存在创造者脑中,这些大量的信息,是创新的“资本”, 这样创造就可以在更大的时空内进行分析、综合、创造,并不断产生创造的灵感,最终完成自己的科学梦想。
1.5具有健全的人格
要求创新主体必须具备献身科学、献身人类、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具有敢闯、敢干、正确面对失败的科学精神,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情绪,要有敢为天下先的人格魅力。有正确的价值取向、能够明辨是非,它是确保创新活动的有效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法宝。
2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2.1培养高校创新人才是时代的要求
如今,国际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逐渐形成,知识经济初露端倪,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只有培养大批创新人才,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才能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若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从根本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的增长和发展离不开知识创新和技术的进步。因此,培养高校创新人才就成为时代的呼唤,成为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2.2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从教育发展趋势来看,大学要更紧密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尽最大努力为社会提供服务,是大学科技创新的意义所在 3。为了更好地迎接新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高校必须培养出在国际上占据领先水平的创新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民族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因为科技创新能力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成败,科技竞争力将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未来世界竞争格局中的命运和前途,高等教育要为国家的未来发展服务,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关键就是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2.3培养创新人才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他们拥有缜密的知识体系,而且还要求他们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开拓专业新领域的能力。因此,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较高的创新素质,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发展的各行各业,使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为社会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实现人才质的飞跃,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3创新人才培养的策略
3.1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队伍
高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善于创新的师资队伍是促进高等教育的进步与发展的前提,中国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教师的创新精神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充分调动广大高校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在科研中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及时组织继续教育培训,提高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能力。利用网络帮助教师广泛地获取最新信息,大力提倡教师之间的团结与合作,为教师开展学术活动创造条件,通过各种方式培养教师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4
3.2改革教育管理制度
高校要努力营造充满活力、鼓励创新的教育环境,增强教学管理的民主性,把教学的自主权还给教师,创造条件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愿望。如:对教学的时间、空间、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选择可以由教师自行决定。对学生管理不能“一刀切”,应实行差异管理,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自己的特长。在教学管理方面,倡导学分制管理模式,实行课堂全面开放。如:允许学生选择主讲教师,打破专业、年级界限,允许学生跨学科、跨年级选课,给予学生选择学习进程的主动权;进一步完善基于校园网的综合教务管理系统,提高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为学生成才营造宽松的环境。
3.3建立创新体系,培养创新人才
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职能在不断扩大,已经成为高新技术的发展基地,成为生产知识、物化知识基地。创新应成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通过创新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团结合作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为将来进一步创新积累经验。
3.4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
要变传统的知识传授过程为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大胆猜想;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捕捉学生的灵感,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养成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
4结束语
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展望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惊涛拍岸,教育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创新已成为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生命力所在,培养创新人才,已经成为高等学校新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OL].(1999一06—15)[2005—10-08].
[2]李远贵.论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7.4(106).
[3]伯云.大学创新與服务[N].中国教育报,2006-09一I(3).
[4]马光华.经济一体化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平原大学学报;2007.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