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冯忠良依据教育系统中传递的经验内容不同,将学生的学习大致分为: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这三类。在学生阶段,尤其是在小学,这三类内容的学习主要是从我们的家庭及学校获取,而小学阶段的学习,不仅为以后打下文化基础,对个人成长道路上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初步树立至关重要,正如盆景制作,要从小树开始矫正,而不是等到树已长成型的时候,这个“矫正”的过程就是我们的教育。教育是个长期的过程,而学生们的身心也是在不断成长的,本文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及研究,分析在教与学交互作用下,如何有效的进行心理干预,改良教学方法,推进学习动机。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基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世纪接班人为目标,我们的家庭和学校教育除了要顺应时代的需求,还要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及他们的成长,激发个体的潜能,以期个体在原有水平上能有所进步提升。
1.教育心理学在家庭教育的运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国民受教育程度逐年提升,新一代的父母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愿意为孩子的教育投入更多的資源,各类针对小学儿童的课后培训班发展繁荣。
1.1 背后原因分析
原因一,父母们由于自身工作繁忙,无暇陪孩子又担心孩子独处或外出社交不安全,这类父母报班重心在于孩子的监管,但如果孩子能意外的有所收获,父母们也会欣喜;
原因二,父母们本身的知识领域有限,为了提升孩子的综合竞争力报课外培训班。这类父母中的一部分从小就有条件接触良好的教育资源,对孩子的高要求也可以算作是“家族传统”;一部分父母根据自己以往的成功经历及经验,给孩子制定相似的培养计划;一部分父母参照别家的成功经验,进行不断的探索改进;
原因三,有一部分父母把年轻时未能达成的梦想,转嫁给孩子替代自己去实现,算作是一种心理上的补偿;也有一部分父母给孩子报班是为了攀比,其实是一种焦虑心态的反应,导致报班“内卷”;
原因四,孩子出于自己的好奇或是感兴趣,或有喜欢的同学小伙伴在培训班。
1.2 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根据以上所述,虽然各个家庭的父母们给孩子报课外培训班的原因有所不同,但心理上都期待着孩子的成功,对于成功的定义,父母们的价值取向也会对孩子有直接深远的影响。
通过课外培训班让孩子能掌握更多更全面的知识或技能,似乎是取得成功比较直接可靠的途径,只是我们不难发现,即便是学同一门课程,不同的孩子学的快慢和好坏程度都是不一样的,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每个孩子是存在个别差异的,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智力、学习方式及个性上,父母们应该客观理性的看待这种个别差异,所谓梅兰竹菊各有芬芳,大树或小草都有其精彩,把目光放在孩子的个人成长上,而不是与“别人家的孩子”做攀比,此外,父母们首先要考虑的也不应该是学某类知识技能以后是否可以赚钱出名,时代在发展,热门和冷门也可能会互相交替,或是出现其他新热门,如果一直以功利为导向,没有对理想的坚持追求和热爱,很容易导致涉及领域虽广但都浅尝辄止不专业,更严重的是无形中价值观产生了偏差;在规划孩子的教育培养计划时,应当结合孩子的兴趣及特点进行发掘,确定兴趣培养方向后,也不是直接报个班或请家教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了,一般能在某些方面有杰出成就的人才,除了运气、天赋之外,还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持之以恒。
教育也需要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在不同人生阶段会有不同的领悟,不是越早越多接受培训训练,效果就越好。小学正是儿童心智发展和对外界充满好奇的阶段,除了书本和室内教学,在游戏、户外扩展和社会活动中去实践探索书上的知识,会有更生动深刻的领悟;父母们通过言传身教,道德品行的示范,引导孩子进行社会规范学习,也能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2.教育心理学在学校教育的运用
小学阶段的年限多为6年,儿童从小学开始接受正规的初等教育,学校便成为除家庭以外对学生发展影响最大的地方。在这里,他们开始进行各个科目知识的学习,这需要一个适应过渡的过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儿童年龄段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增添一些有趣的故事,卡片或是彩色图本,提升孩童的注意力,将课堂知识融入一些具体的经历,拿算术来说,纯数字的字面运算如果换成小朋友喜欢的糖果增减,会变得更有趣,通过这些丰富有趣的经历去获取知识,一方面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建立学习信心。
初入小学,儿童们会面临比以往更复杂的环境和人际关系,包括学校的教育资源、人文及师生关系等,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外,关心他们的心理成长也同样重要,对于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和情绪,不要一味的通过惩处去解决,要看到隐藏在“冰山”下的部分,有条件的情况下,学校应不定期积极的与学生家庭做沟通,全方面呵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3.结语
本文主要通过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对家庭和学校在小学生教育中的一些现象进行分析,提出一些改进的策略和探讨,教育和学习应该是一个终身长期的过程,教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虽然不一定都会有直接明显的效果或用处,但正是这些教育和学习的经历,在潜移默化中铸就了独一无二的我们,会影响着我们对人对物的态度,对世界的观看角度,或许这也是教育的一种意义吧。
参考文献:
[1]张建新,张梅玲.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期刊)心理科学.2008(04).
[2]张梅玲.读懂时代和读懂教育(期刊)现代世界警察.2017(08).
[3]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四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4] 周翠敏,陶沙,刘红云,王翠翠,齐雪,董奇.学校心理环境对小学4-6 年级学生学业表现的作用及条件.心理学报.2016,Vol.48, No.2,185-198.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基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世纪接班人为目标,我们的家庭和学校教育除了要顺应时代的需求,还要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及他们的成长,激发个体的潜能,以期个体在原有水平上能有所进步提升。
1.教育心理学在家庭教育的运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国民受教育程度逐年提升,新一代的父母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愿意为孩子的教育投入更多的資源,各类针对小学儿童的课后培训班发展繁荣。
1.1 背后原因分析
原因一,父母们由于自身工作繁忙,无暇陪孩子又担心孩子独处或外出社交不安全,这类父母报班重心在于孩子的监管,但如果孩子能意外的有所收获,父母们也会欣喜;
原因二,父母们本身的知识领域有限,为了提升孩子的综合竞争力报课外培训班。这类父母中的一部分从小就有条件接触良好的教育资源,对孩子的高要求也可以算作是“家族传统”;一部分父母根据自己以往的成功经历及经验,给孩子制定相似的培养计划;一部分父母参照别家的成功经验,进行不断的探索改进;
原因三,有一部分父母把年轻时未能达成的梦想,转嫁给孩子替代自己去实现,算作是一种心理上的补偿;也有一部分父母给孩子报班是为了攀比,其实是一种焦虑心态的反应,导致报班“内卷”;
原因四,孩子出于自己的好奇或是感兴趣,或有喜欢的同学小伙伴在培训班。
1.2 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根据以上所述,虽然各个家庭的父母们给孩子报课外培训班的原因有所不同,但心理上都期待着孩子的成功,对于成功的定义,父母们的价值取向也会对孩子有直接深远的影响。
通过课外培训班让孩子能掌握更多更全面的知识或技能,似乎是取得成功比较直接可靠的途径,只是我们不难发现,即便是学同一门课程,不同的孩子学的快慢和好坏程度都是不一样的,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每个孩子是存在个别差异的,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智力、学习方式及个性上,父母们应该客观理性的看待这种个别差异,所谓梅兰竹菊各有芬芳,大树或小草都有其精彩,把目光放在孩子的个人成长上,而不是与“别人家的孩子”做攀比,此外,父母们首先要考虑的也不应该是学某类知识技能以后是否可以赚钱出名,时代在发展,热门和冷门也可能会互相交替,或是出现其他新热门,如果一直以功利为导向,没有对理想的坚持追求和热爱,很容易导致涉及领域虽广但都浅尝辄止不专业,更严重的是无形中价值观产生了偏差;在规划孩子的教育培养计划时,应当结合孩子的兴趣及特点进行发掘,确定兴趣培养方向后,也不是直接报个班或请家教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了,一般能在某些方面有杰出成就的人才,除了运气、天赋之外,还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持之以恒。
教育也需要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在不同人生阶段会有不同的领悟,不是越早越多接受培训训练,效果就越好。小学正是儿童心智发展和对外界充满好奇的阶段,除了书本和室内教学,在游戏、户外扩展和社会活动中去实践探索书上的知识,会有更生动深刻的领悟;父母们通过言传身教,道德品行的示范,引导孩子进行社会规范学习,也能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2.教育心理学在学校教育的运用
小学阶段的年限多为6年,儿童从小学开始接受正规的初等教育,学校便成为除家庭以外对学生发展影响最大的地方。在这里,他们开始进行各个科目知识的学习,这需要一个适应过渡的过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儿童年龄段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增添一些有趣的故事,卡片或是彩色图本,提升孩童的注意力,将课堂知识融入一些具体的经历,拿算术来说,纯数字的字面运算如果换成小朋友喜欢的糖果增减,会变得更有趣,通过这些丰富有趣的经历去获取知识,一方面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建立学习信心。
初入小学,儿童们会面临比以往更复杂的环境和人际关系,包括学校的教育资源、人文及师生关系等,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外,关心他们的心理成长也同样重要,对于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和情绪,不要一味的通过惩处去解决,要看到隐藏在“冰山”下的部分,有条件的情况下,学校应不定期积极的与学生家庭做沟通,全方面呵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3.结语
本文主要通过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对家庭和学校在小学生教育中的一些现象进行分析,提出一些改进的策略和探讨,教育和学习应该是一个终身长期的过程,教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虽然不一定都会有直接明显的效果或用处,但正是这些教育和学习的经历,在潜移默化中铸就了独一无二的我们,会影响着我们对人对物的态度,对世界的观看角度,或许这也是教育的一种意义吧。
参考文献:
[1]张建新,张梅玲.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期刊)心理科学.2008(04).
[2]张梅玲.读懂时代和读懂教育(期刊)现代世界警察.2017(08).
[3]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四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4] 周翠敏,陶沙,刘红云,王翠翠,齐雪,董奇.学校心理环境对小学4-6 年级学生学业表现的作用及条件.心理学报.2016,Vol.48, No.2,185-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