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由于教材、教法、教师和考试等诸多因素影响,语文教学不同程度地步入了某些误区,无端地耗费了人们的许多时间和精力,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误区一:把生动的语文肢解为知识的拼盘,忽略了对语文的整体感知;盲目的知识传授和训练,使语文教学陷入困境,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无休止的识记和训练冲淡。
误区二:课文讲解断章取义,对每一篇课文都不厌其烦的划分段落、总结中心、分析特点,学生读书和感悟的时间被教师无休止的讲解和学生被动的听记代替了。
那么,我们在新课改中,如何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人,使之从知识到能力都能全面提高呢?
一、激趣为先
可以说,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就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课堂教学中的“所学材料”是教科书中的一篇篇课文。所以,我在教学中,总是想方设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学习氛围,保证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我在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先用投影仪投下电视剧《水浒传》主题歌的歌词,让学生跟着录音唱,在简单的背景介绍后,要求学生根据这首歌词所表达的主题,阅读、分析、感悟课文,总结鲁达的形象。在一片“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的氛围中,学生们兴趣盎然,学习劲头十足。这时,我趁势引导他们开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让他们自己总结鲁达的性格特点,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鼓励是金
素质教育的精髓应该是通过学科教育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成长。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得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多引导、多鼓励。
我教《听潮》时,先用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写作背景,然后叫学生闭上眼睛听录音朗读,之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问,你听到了什么?听到啥说啥。”这时,有几个学习较差、爱调皮捣蛋的学生说:
——我听到了录音机里磁带转动的声音。
——我听到了优美的读书声。
我笑着说:“回答完全正确,对的,听到啥说啥,很诚实。不过,还有没有比这更精彩的回答,哪位同学试试?”
——我听到了海潮打哈欠伸懒腰的声音。
——我听到了波浪拍打岩石的声音。
——我听到了海睡、海醒、海怒的声音。
“回答得很好,这说明一部分同学已经感受到了这篇散文的美,感受到了大海的美,潮声的美,海睡、海醒、海怒时的美。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打开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回答……”
朗读后,学生们开始了激烈的讨论,但却没有人举手。这时我讲了一个故事:“有位老师问过一个很简单的问题:雪化后是什么?有的人说是水,有的人说是泥,而有一位同学却说雪化后是春天,是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多美的回答啊!我相信,这位同学长大后一定是一位了不起的诗人!我更相信,我们班一定有像他一样的同学!好,继续回答刚才的提问——你听到了什么?”
——我听到了千军万马混战的声音。
——我听到了作者心潮澎湃的声音。
……
“好,非常好,你们长大了一定会成为诗人,或者是一位杰出的心理学家。我想如果作者鲁彦在世,他听到你们的回答也会赞不绝口的。因为你们道出了他的心里话——热爱生活,向往斗争。这也就是这篇散文的‘神’。”
一次次的引导,一次次的肯定,一次次的鼓励,学生们享受到了激励的快乐,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自主学习、自愿学习的劲头,教学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三、参与为要
学生是学习、认知活动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的自身活动才能为其接受。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就得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真正成为“平等”的参与者。在一节培养学生观察力的作文实践课上,我给每四位学生准备了一只蚯蚓,要求他们通过观察,分析蚯蚓的特征。分三个环节:一、取蚯蚓。要求每四人派一个代表上讲台取。此时,学生们是争先恐后,乱作一团,我却一言不发。二、观察蚯蚓。各小组讨论十分热烈,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我却冷眼旁观。三、总结蚯蚓的特征。学生们踊跃举手,抢着回答:“蚯蚓没有足,但它会爬动”,“老师,它不是爬动是蠕动,蚯蚓是环节动物,身上是一圈一圈的”,“蚯蚓身体贴着地面的部分是毛茸茸的”,“老师,我刚才把蚯蚓放到嘴里尝了尝,有咸味”,“老师,我把它重重地扔在地上它还活着,它生命力真强” ……学生们在看似游戏、玩耍、混乱的局面中,锻炼了观察能力,获得了关于蚯蚓的基本知识,这比教师条分缕析地将现成的结论告诉他们并让其识记要强上好几十倍。
总之,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得把学生摆在主体地位,给他们充分的读书、观察、思考、分析、感悟的时间,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他们自觉去学、主动去学,独立探讨、猎取知识。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整理出来咀嚼分析后“喂”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自己觅“食”,从中真正体验到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产生自我肯定的乐趣。
(责任编辑 刘宇帆)
误区一:把生动的语文肢解为知识的拼盘,忽略了对语文的整体感知;盲目的知识传授和训练,使语文教学陷入困境,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无休止的识记和训练冲淡。
误区二:课文讲解断章取义,对每一篇课文都不厌其烦的划分段落、总结中心、分析特点,学生读书和感悟的时间被教师无休止的讲解和学生被动的听记代替了。
那么,我们在新课改中,如何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人,使之从知识到能力都能全面提高呢?
一、激趣为先
可以说,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就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课堂教学中的“所学材料”是教科书中的一篇篇课文。所以,我在教学中,总是想方设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学习氛围,保证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我在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先用投影仪投下电视剧《水浒传》主题歌的歌词,让学生跟着录音唱,在简单的背景介绍后,要求学生根据这首歌词所表达的主题,阅读、分析、感悟课文,总结鲁达的形象。在一片“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的氛围中,学生们兴趣盎然,学习劲头十足。这时,我趁势引导他们开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让他们自己总结鲁达的性格特点,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鼓励是金
素质教育的精髓应该是通过学科教育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成长。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得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多引导、多鼓励。
我教《听潮》时,先用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写作背景,然后叫学生闭上眼睛听录音朗读,之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问,你听到了什么?听到啥说啥。”这时,有几个学习较差、爱调皮捣蛋的学生说:
——我听到了录音机里磁带转动的声音。
——我听到了优美的读书声。
我笑着说:“回答完全正确,对的,听到啥说啥,很诚实。不过,还有没有比这更精彩的回答,哪位同学试试?”
——我听到了海潮打哈欠伸懒腰的声音。
——我听到了波浪拍打岩石的声音。
——我听到了海睡、海醒、海怒的声音。
“回答得很好,这说明一部分同学已经感受到了这篇散文的美,感受到了大海的美,潮声的美,海睡、海醒、海怒时的美。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打开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回答……”
朗读后,学生们开始了激烈的讨论,但却没有人举手。这时我讲了一个故事:“有位老师问过一个很简单的问题:雪化后是什么?有的人说是水,有的人说是泥,而有一位同学却说雪化后是春天,是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多美的回答啊!我相信,这位同学长大后一定是一位了不起的诗人!我更相信,我们班一定有像他一样的同学!好,继续回答刚才的提问——你听到了什么?”
——我听到了千军万马混战的声音。
——我听到了作者心潮澎湃的声音。
……
“好,非常好,你们长大了一定会成为诗人,或者是一位杰出的心理学家。我想如果作者鲁彦在世,他听到你们的回答也会赞不绝口的。因为你们道出了他的心里话——热爱生活,向往斗争。这也就是这篇散文的‘神’。”
一次次的引导,一次次的肯定,一次次的鼓励,学生们享受到了激励的快乐,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自主学习、自愿学习的劲头,教学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三、参与为要
学生是学习、认知活动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的自身活动才能为其接受。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就得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真正成为“平等”的参与者。在一节培养学生观察力的作文实践课上,我给每四位学生准备了一只蚯蚓,要求他们通过观察,分析蚯蚓的特征。分三个环节:一、取蚯蚓。要求每四人派一个代表上讲台取。此时,学生们是争先恐后,乱作一团,我却一言不发。二、观察蚯蚓。各小组讨论十分热烈,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我却冷眼旁观。三、总结蚯蚓的特征。学生们踊跃举手,抢着回答:“蚯蚓没有足,但它会爬动”,“老师,它不是爬动是蠕动,蚯蚓是环节动物,身上是一圈一圈的”,“蚯蚓身体贴着地面的部分是毛茸茸的”,“老师,我刚才把蚯蚓放到嘴里尝了尝,有咸味”,“老师,我把它重重地扔在地上它还活着,它生命力真强” ……学生们在看似游戏、玩耍、混乱的局面中,锻炼了观察能力,获得了关于蚯蚓的基本知识,这比教师条分缕析地将现成的结论告诉他们并让其识记要强上好几十倍。
总之,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得把学生摆在主体地位,给他们充分的读书、观察、思考、分析、感悟的时间,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他们自觉去学、主动去学,独立探讨、猎取知识。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整理出来咀嚼分析后“喂”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自己觅“食”,从中真正体验到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产生自我肯定的乐趣。
(责任编辑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