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守望者,是中华民族的根。语文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它是陶冶人性,建构灵魂,完善心智,促人健康成长的摇篮。著名数学家华乐庚、苏步青都十分重视语文,华乐庚强调“语文天生重要”,苏多青在任复旦大学校长时,把语文列为自主招生考试科目之一,并特别强调语文,“其他科目可以不考,但语文一定要考,语文学的是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如果你连母语都学不好,那更何谈你是中国人?”“欲考复旦大学数学系,若语文不及格,数学再好也不能录取”。名人重视语文,语文功不可没,“学好语文,写好语文,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冰心)。
古今集大成者,无不重视语文学习,即使像祖冲之、张衡、沈括、苏步青这类自然科学家,其语文功底也是极为深厚的。如祖冲之是我国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地质学家、地理学家,也是杰出的文学家;张衡是天文学家、数学家、地理学家、发明家,又是著名诗赋作家。
祖国事业日新月异的今天,对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语文教育改革加大了力度,新课程标准随之出台,新课标明确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通过语文教育与训练发展起来的语文方面的一定水平,它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一般智力、社会文化常识和情感意志与个性等要素。全面培养和提高语文素养就是要使这些要素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
然而,实施新课改又几年了,虽然变换了不少形式,但收到的效果、实现的目标,十分令人担忧。初中以后,语文得不到重视,学生不喜欢语文,语文老师地位不高,家教中请语文辅导的几乎没有,不少高中学生甚至把语文打入冷宫。笔者就高中学生对学科的喜欢度进行了抽样调查,其结果为:高一、高二喜欢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的学生多,喜欢语文的少;高三理科喜欢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的多,喜欢语文的少;高三文科喜欢英语、数学、政治、历史、地理的学生多,喜欢语文的少。
如此语文现状不能不引起我们反思,究其原因,语文这弃儿是被高高举起的高考指挥棒驱逐出来的,笔者敢断言:如果不高考,学生对语文的喜欢度将居其它任何学科之首。本来高考并非沒有优点,在其它更好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出来之前,高考无疑不能否定。问题就出在高考语文题不能像其它学科考题一样因复习效果明显而吸引学生学习。我们的高考命题专家考虑的是他们所命的题如何深、如何新、如何奇、如何有创意,却不考虑他们所命的题是否能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一套答案清晰度不高的、评卷操作性不强的、学生花多花少时间学语文而成绩差不多的高考语文卷,在高考未取消的前提下,怎么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我们的母语在哭泣,高中语文老师在呐喊,请救救语文吧!
一、愿全社会都重视语文学习。若能以社会力量拯救中学语文,中学语文将很快出现新局面。先秦散文、两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些文学典型的涌现,无不是社会热潮推动的结果。“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这句话除说明柳永词影响广泛外,还说明了社会对文学的重视,对文学的爱好,对文学的热心。建议各级各部门尤其是教育部门都要制定读书制度,并注重落实。把语文学习、语文考查考试与评优评先、晋薪晋级、录用解聘等挂构,目的在于提高全民语文学习意识,从而唤醒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的麻木冷淡心态。
二、愿高考语文命题尽快改革,并以是否能调动学生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动力、激发学习兴趣为衡量试题优劣准则。高中学生为什么喜欢其它学科,却不喜欢语文,显然是高考功利驱使。其它学科学习效率明显,分数悬殊大;语文学科效率不明显,分数悬殊小,多学少学,努力与否,考分差不多。其原因主要是语文高考题的弊端,语文高考题难度大,阅读题、诗歌鉴赏题等考得繁琐,且答案模糊,既影响学生阅读兴趣,又增加了评卷工作难度。
高考语文命题应奖勤罚懒,像数理化等学科一样,拉开分数距离,让喜欢语文、勤恳学习语文的学生得高分;让不重视语文,不积极投入的学生得低分。知识面可考宽点,题型可多样化,多出一些评卷操作性强的题。阅读题不要考得太杂、太细。前几年高考语文湖南卷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文章赏析题”很好,诗歌鉴赏,文学类文本阅读考这类题即可,不要考得太细。越细评卷越难操作,不合理因素就越大。再说鉴赏是有主观因素参与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三、愿语文老师坚守阵地,以百倍的信心和耐力引导学生爱语文,学语文,提高其语文素养。其一,加强自身修养,学习广泛,知识厚重,眼界开阔,思维敏捷,能力出色。尤其在朗读、表达、写作上须狠下功夫。让自己的语文课有魅力,给课堂注入活力。让学生敬佩你,紧跟你,进而让他们与语文建立磐石般的情缘。
其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孔子强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代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宇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决是兴趣”。有兴趣才会入迷,入迷了才会勤奋努力,才能走向成功。语文教学应方法多样,生动活泼,应挖掘教材中美的东西和发掘生活中美的东西,通过课堂艺术技巧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情感教育,让学生愉悦心灵,美化情操,达到乐学目的。
第三,重视读。语文是读出来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了卷,下笔如有神”,强调的都是“读”的重要性。古人十分重视读,老师教读,学生跟读,诵读,读书风气非常热。因为读,他们知识厚重、素养高、表达力强,为我们留下丰厚的千古名篇;也因为读,他们思维敏捷、经验丰富、办事干练、业绩非凡。今天不少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花样多,分析繁琐,占用课堂大量时间,学生的“读”被弱化了,以致学生的感悟力、表达力、写作力普遍较差。
作为语文老师更应重视读,范读、齐读、默读、诵读、背诵,形式多样,合理运用,通过多读,感悟作品,培养良好读书习惯。有条件的情况下,邀请名家朗诵或播放名家朗诵磁带以激发学生兴趣。如教学《赤壁赋》时,可播放著名影星鲍安国的朗诵,那种豪迈的、激昂的、抑扬顿挫的、或喜或悲的、豁达乐观的朗诵声,会将学生带入美的境界中,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朗读不要拘泥于课内,要组织、引导、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从课外阅读中积淀知识,培养语感,陶冶情操,提高素养,发展能力。
热切期待高中语文尽快出现崭新局面!
古今集大成者,无不重视语文学习,即使像祖冲之、张衡、沈括、苏步青这类自然科学家,其语文功底也是极为深厚的。如祖冲之是我国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地质学家、地理学家,也是杰出的文学家;张衡是天文学家、数学家、地理学家、发明家,又是著名诗赋作家。
祖国事业日新月异的今天,对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语文教育改革加大了力度,新课程标准随之出台,新课标明确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通过语文教育与训练发展起来的语文方面的一定水平,它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一般智力、社会文化常识和情感意志与个性等要素。全面培养和提高语文素养就是要使这些要素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
然而,实施新课改又几年了,虽然变换了不少形式,但收到的效果、实现的目标,十分令人担忧。初中以后,语文得不到重视,学生不喜欢语文,语文老师地位不高,家教中请语文辅导的几乎没有,不少高中学生甚至把语文打入冷宫。笔者就高中学生对学科的喜欢度进行了抽样调查,其结果为:高一、高二喜欢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的学生多,喜欢语文的少;高三理科喜欢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的多,喜欢语文的少;高三文科喜欢英语、数学、政治、历史、地理的学生多,喜欢语文的少。
如此语文现状不能不引起我们反思,究其原因,语文这弃儿是被高高举起的高考指挥棒驱逐出来的,笔者敢断言:如果不高考,学生对语文的喜欢度将居其它任何学科之首。本来高考并非沒有优点,在其它更好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出来之前,高考无疑不能否定。问题就出在高考语文题不能像其它学科考题一样因复习效果明显而吸引学生学习。我们的高考命题专家考虑的是他们所命的题如何深、如何新、如何奇、如何有创意,却不考虑他们所命的题是否能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一套答案清晰度不高的、评卷操作性不强的、学生花多花少时间学语文而成绩差不多的高考语文卷,在高考未取消的前提下,怎么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我们的母语在哭泣,高中语文老师在呐喊,请救救语文吧!
一、愿全社会都重视语文学习。若能以社会力量拯救中学语文,中学语文将很快出现新局面。先秦散文、两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些文学典型的涌现,无不是社会热潮推动的结果。“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这句话除说明柳永词影响广泛外,还说明了社会对文学的重视,对文学的爱好,对文学的热心。建议各级各部门尤其是教育部门都要制定读书制度,并注重落实。把语文学习、语文考查考试与评优评先、晋薪晋级、录用解聘等挂构,目的在于提高全民语文学习意识,从而唤醒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的麻木冷淡心态。
二、愿高考语文命题尽快改革,并以是否能调动学生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动力、激发学习兴趣为衡量试题优劣准则。高中学生为什么喜欢其它学科,却不喜欢语文,显然是高考功利驱使。其它学科学习效率明显,分数悬殊大;语文学科效率不明显,分数悬殊小,多学少学,努力与否,考分差不多。其原因主要是语文高考题的弊端,语文高考题难度大,阅读题、诗歌鉴赏题等考得繁琐,且答案模糊,既影响学生阅读兴趣,又增加了评卷工作难度。
高考语文命题应奖勤罚懒,像数理化等学科一样,拉开分数距离,让喜欢语文、勤恳学习语文的学生得高分;让不重视语文,不积极投入的学生得低分。知识面可考宽点,题型可多样化,多出一些评卷操作性强的题。阅读题不要考得太杂、太细。前几年高考语文湖南卷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文章赏析题”很好,诗歌鉴赏,文学类文本阅读考这类题即可,不要考得太细。越细评卷越难操作,不合理因素就越大。再说鉴赏是有主观因素参与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三、愿语文老师坚守阵地,以百倍的信心和耐力引导学生爱语文,学语文,提高其语文素养。其一,加强自身修养,学习广泛,知识厚重,眼界开阔,思维敏捷,能力出色。尤其在朗读、表达、写作上须狠下功夫。让自己的语文课有魅力,给课堂注入活力。让学生敬佩你,紧跟你,进而让他们与语文建立磐石般的情缘。
其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孔子强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代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宇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决是兴趣”。有兴趣才会入迷,入迷了才会勤奋努力,才能走向成功。语文教学应方法多样,生动活泼,应挖掘教材中美的东西和发掘生活中美的东西,通过课堂艺术技巧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情感教育,让学生愉悦心灵,美化情操,达到乐学目的。
第三,重视读。语文是读出来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了卷,下笔如有神”,强调的都是“读”的重要性。古人十分重视读,老师教读,学生跟读,诵读,读书风气非常热。因为读,他们知识厚重、素养高、表达力强,为我们留下丰厚的千古名篇;也因为读,他们思维敏捷、经验丰富、办事干练、业绩非凡。今天不少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花样多,分析繁琐,占用课堂大量时间,学生的“读”被弱化了,以致学生的感悟力、表达力、写作力普遍较差。
作为语文老师更应重视读,范读、齐读、默读、诵读、背诵,形式多样,合理运用,通过多读,感悟作品,培养良好读书习惯。有条件的情况下,邀请名家朗诵或播放名家朗诵磁带以激发学生兴趣。如教学《赤壁赋》时,可播放著名影星鲍安国的朗诵,那种豪迈的、激昂的、抑扬顿挫的、或喜或悲的、豁达乐观的朗诵声,会将学生带入美的境界中,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朗读不要拘泥于课内,要组织、引导、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从课外阅读中积淀知识,培养语感,陶冶情操,提高素养,发展能力。
热切期待高中语文尽快出现崭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