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档案编研工作发展历程回顾之二

来源 :档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scu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以及党领导下的民主政权、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团体机关随着革命事业的发展,均汇编和出版了大量的文献材料,而且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如果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仅有《党报》、《中央政治通讯》等少数种类,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政军群各级机关几乎都有了文电汇编。抗日战争中各地方、各机关均以自己的“机关报”形式公布、汇集文献,据统计,仅公布党政军机关重要文电的刊物就有150余种。解放战争时期从中央到地方广泛出版了文电汇集。仅区党委或行署以上机关出版的文件汇集就有160余种。
  
  中央文电汇编工作
  
  党的文电汇编。这种文电汇编,约占党政军机关和群众团体整个文电汇集的二分之一。始见于1923年的《党报》,专载中国共产党的内部文件,这是以刊物为形式的文件汇集。此后,不同类型的文电汇编在不同时期为了不同目的屡屡出版。
  首先是党的会议文件汇集。党的会议特别是重要会议都编有文电汇集,例如1923年出版的《党报》前四期主要汇集了中共三届一中、二中和三中全会的文件。党报的主编为陈独秀,《党报》除刊登党内文件外,还介绍关于政策问题的讨论和工作经验。1928年的一本《国色天香》却是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文件汇集。会议文电汇集的编辑出版,主要用于传达会议精神,以利会议决议的贯彻执行。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保护与保存会议文电。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凡是及时汇编有大会文集的,一般都保存下来。其次是工作指导性文电汇集。这种汇集专门把党的重要决议、指示性文电汇编成册,发给各级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参照执行。例如1926年出版的《中央政治通讯》、1927年出版的《中央通讯》、1941年出版的《中央电讯》等等,专门刊载党的指示、决议、通知、通告等文件电报,供领导干部和高级领导人了解党的工作情况、研究党的方针政策、指导本地区工作使用,或者作为执行政策的凭证和依据。再者是历史文电汇集。这种文电汇集专门汇编历史文电,主要目的充作历史研究所用。1941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由毛泽东亲自主持编辑的《六大以来》和《六大以前》等文电汇集,选用的是1941年以前的历史文件,主要是为了总结党内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对重大历史问题进行研究并作出实事求是的科学结论。这种历史文电汇集不仅有一定的历史意义,而且也有现实指导意义。最后是参考性的电讯汇编。在地下斗争和战争年代,党政军领导人需要随时了解各方面的信息,掌握各种动态,了解敌友我各种材料,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比如抗日战争中,党中央毛主席每天都能看到《周报》、《特讯》、《每周通讯》、《每日电讯》、《中央电讯》及各种各样的报刊。这些材料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国际、国内消息和新闻。有的全文介绍,有的摘要登出,形式多样而方法灵活,很有参考价值。
  军事文电汇编。在毛泽东看来,材料是我们党正确决定的重要依据,他强调“材料是搜集得越多越好”。从1927年建立中国工农红军起,秘书部门、参谋部门、后勤系统等就注意搜集中国和外国的军事书籍。上自中央军委下至军师级司政机关,都编有军事文献,种类也较为丰富。
  首先是红军烈士文献汇编。在开辟革命根据地和五次反围剿的战斗中,牺牲了千千万万的红军干部战士。为了纪念这些人民的英雄,中共中央军委抚恤委员会曾于1932年1月发出《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第十一条规定:凡红军历次战斗中“阵亡将士,应将其死亡地点、时间、战役功绩”调查清楚,写成文件,连同烈士遗物、文字材料、照片等报送政治部,并“由红军机关和政府汇集公布”。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周恩来面对部队严重的减员,心情沉重地说:“我们红军像经过一场暴风雨的大树一样,虽然失去了一些枝叶,但保留下树身和树根”。此外又对红军历史文献材料进行了大收集,并出版了《烈士英名录》。其次是红军文献汇编。1931年4月17日,中共苏区中央局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项英、副主席朱德、毛泽东联名发布了《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通令(第九号)》,决定在军委会参谋部设立红军战史编辑委员会,以叶剑英为总编辑、朱云卿为战史部主任、左权为编译部主任、郭化若为杂志部主任,着手搜集红军英勇斗争的历史,总结各地红军作战的经验,准备编写工农红军战史,以供使用。1937年5月10日,在土地革命战争即将转变为抗日战争的前夕,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与红军总司令朱德又发出了《军委关于征集红军历史资料的通知》,指出,为纪念红军成立10周年,决定大规模编辑10年来全国红军的历史,为此特成立红军历史征编委员会,号召全体红军指战员尽最大努力,写出个人见闻,并决定邓小平、张爱萍、舒同、肖克、陆定一、丁玲等再次组成红军历史材料征编委员会。经过几年的收集材料,终于编辑出版了《红一方面军长征记》、《红军大事记》、《军事文献》等等。1944年,为迎接即将召开的中共七大,在延安的中共中央进行了有组织的对部队史的编写。同年底,朱德总司令亲自出席了红一军团史编写座谈会。在讲话中,他系统回顾了红一军团光荣的历史后,精辟阐述了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与此同时,准备参加七大的红二十五军的十几名同志,集体回忆,一人执笔,赶写出了2.5万字的《红二十五军简史》。时任抗大政治部主任的莫文骅,在红七军干部座谈会后,根据大家的发言,对红七军的创建和发展的历史整理出系统资料,并印成小册子。再者是出版军事文献。抗日战争以来,中央军委、八路军、新四军都编辑出版了大量文电汇集,新闻周报等等。除了《军事文献》外,还有《政工资料》、《八路军新四军党的材料汇集》、《抗日战争以来重要文献汇集》等等。这些军事文献汇集,大量刊登了党中央的、中央军委的、十八集团军的和新四军的重要文电。这些汇编对指导抗战、进行军事建设和政权建设都有指导意义。除了专门汇编军事文献外,还大量出版了刊登文件电报的刊物,有《军事通讯》、《红星》、《红色战场》、《八路军军政杂志》、《政工往来》、《军政月刊》、《工作通讯》、《军政通讯》、《政工通讯》等等。这些刊物刊登转载了大量党的军事方针政策文电,在一定程度上,也起了领导指导作用。
  政权文电汇编。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会议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选举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46人为中央执行委员,毛泽东为主席。毛泽东代表中共苏区中央局向大会作报告。大会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宪法原则要点制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经济政策》等法令。此后,又相继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暂行税则》、《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处理反革命案件和建立司法机关的暂行程序》,发表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通电》、《为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出卖中华民族利益告全国劳动群众书》、《关于建立报告制度问题》的通令、《苏维埃政府布告》等一系列公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是以工农为主体的人民民主政权,为加强对各根据地的中枢指挥作用,鼓舞革命群众的斗志,推动革命斗争的进程。同时,也为了使各苏区政府机关干部学习政策、掌握法典,以利工作,临时政府先后汇集出版了《苏维埃法典》、《苏维埃》、《第一次全苏大会文献》、《第二次全苏大会文献》、《特刊》、《边府通讯》、《边府导报》、《华北政报》等等。民主政权文献资料汇集出版,特别是政府法令性文献的汇集出版,使人民更加了解党和民主政府的政策法令和为人民服务的本质。这对依靠民众、宣传民众、组织民众、教育民众,实现全民族团结有极大的好处。
  
  地方文电汇编工作
  
  在1927年以前,一些地方党部以刊物的形式公布过一些文电,比如1926年中共上海区执委会秘书处出版的《区委秘书通讯》,1927年中共四川临时省委出版的《政治通讯》等,都公布了一些报告、通告、决议及其他文件。但各地方真正大量汇编文电工作是在1927年以后发展起来的。
  地方性文电汇编多以刊物形式出现,据统计,1927年至1937年十年内,中共陕西省委出版有《省委通讯》、《西北真理》等7种,中共顺直省委、河北省委(包括北方局)出版有《北方红旗》、《出路》、《火线》等6种,中共山东省委出版有《省委通讯》、《党的生活》等5种,中共上海区委有《满江红》、《战旗报》等14种,中共江苏省委出版有《工农通讯》、《理论与实际》等7种,中共福建省委和厦门中心市委出版有《烈火》、《战斗》等16种。其他各省也都编辑出版了多种报刊和文电汇集。这些报刊除刊登党中央文电、红军八路军文电外,主要刊登本机关、本地区和本部队的重要文电材料。除了以刊物形式汇编出版电文外,地方还多用小册子形式公布文电。1937年以前各级苏维埃工农民主政府多以袖珍本形式公布法令性文献,以便干部和群众携带和掌握使用。1937年以后各抗日民主政府编辑出版的《边区政报》、《边区导报》、《边区月报》、《晋察冀边区工作研究参考材料》、《晋冀鲁豫边区五大法令》、《冀南行政区第一届参议会汇刊》等多用小册子的形式。虽然多是小册子却系统的介绍和宣传了教育工作、统战工作、政权建设、军事工作、财经工作、农民土地政策、群运工作等等。这些文献汇集性质的小册子对群众了解党的方针政策、了解政府法令很有益处。
  此外,抗日战争以来,各地方根据工作需要,还汇编出版了一些专题性文电汇集。例如北平职工总会出版的《北平工运》、中共太岳区党委出版的《土地政策选集》、天津市出版的《法令汇编》、晋绥地区出版的《拥军优抗法令》、太行行署出版的《政协文献》、冀热辽分局出版的《财政建设重要文件汇集》等等。各行各业专题文献的汇集出版,不只是考虑到现实工作需要,也为工作研究、政策研究、学术研究和理论研究提供了大量材料和方便。
其他文献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就把秘书工作与文件公布出版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建党初期,中共中央局机关仅有总书记、组织主任和宣传主任三人。宣传主任主管宣传兼秘书并负责编辑出版《共产党》月刊。基于安全保存在大革命运动中形成的数以万计的党内外重要文件史料的需要。在1923年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组织法》中规定:中共中央和区执委会以上机关设立专职秘书,“秘书员[负]本党内外文书及通信及开会记录之责任,并管理本党文
他出身贫寒,苦大仇深;他曾是毛主席的贴身警卫。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他跟随毛主席转战陕北,为保卫领袖的安全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出生入死,历尽艰辛。曾多次受到毛主席和中央警卫团主管领导的高度评价。他就是当年号称毛主席“马前卒”的八路军战士王振海。  1922年初冬,王振海出生在河北省清苑县大兴庄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苦难的童年,磨练了他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亲人的教诲,造就了他嫉恶如仇的侠义精神。1937
1927年4月,北方的奉系军阀在北京逮捕并绞杀了李大钊等20名共产党员,疯狂镇压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活动。中共北方区委遭受严重破坏。据统计,从1926年11月至1928年1月,仅中共天津地方党组织就连续9次遭破坏。100多人被捕,20多名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惨遭屠杀。  为了继续领导北方党的工作,中共顺(天)直(隶)临时省委于1927年6月在天津秘密组建。8月1日,中共顺直省委在天津正式成立,由
鸿飞夕日青云外,寺落鸾山暮色中。  妙相庄严缘法理,菩提觉智见神通。  三重佛殿禪钟远,万顷亭湖月影空。  点亮心灯辉北斗,千年石畔醉西风。  忆秦娥·端午怀屈子     情难绝,汨罗怒卷千堆雪。  千堆雪,孤鸿掠影,玉箫声咽。  关山望断梨花月,龙舟竞渡端阳节。  端阳节,《离骚》唱响,万年忠烈!
邵振维,1905年2月出生在浏阳县丰裕乡一个农村小学教员的家庭。她十七岁考取浏阳女校师范班之后,怀着寻找民族自强之路的愿望,投入了政治活动。1923年3月,为抗议日本帝国主义拒不归还租借期满的旅大军港,邵振维邀集同学组成演讲团,奔赴全县各地散发传单,进行反帝宣传。1925年5月,青岛、上海相继发生惨案,“青沪惨案湖南雪耻会”随即成立。邵振维与女校师生,高举“毋忘国耻,誓雪国仇”、“外抗强权,还我河
摘 要:里尔克《豹》中“豹”的形象所蕴含的丰富的隐喻意义可从不同方面解读。本文从“豹”的形象特点及其所处环境出发探索诗中场域之间的不同关系:“豹”的“力之舞”背后所体现的“灵”与“肉”的博弈以及“豹”与所处之“笼”之间的平衡,并论述了通过诗中这二层关系的阐述后体现出来的里尔克的诗学、人性以及哲学性深层思考。  关键词:里尔克;形象隐喻;博弈与平衡  作者简介:杨依凡(2000.10-),侗族,湖南
杨茯苓,张家口市建设档案馆馆长,市政协委员,虽已年过50,但身材修长,眉清目秀。就是她,带领着建设档案馆的全体职工,在档案这个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以一流的工作业绩,赢得了全国、省、市15项荣誉,她本人获得了“全国建设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巾帼建国标兵”等多项荣誉称号。  平凡的工作岗位,要高标准严要求  1998年,杨茯苓受任于市建设档案馆馆长。当时的情况是:档案馆房屋破旧不堪、工作基础差、
很多的时候,我都在怀疑我的生活,我不知道真正的它们都陷落在什么地方,我总是寻找不着。  下午出去,沿着直港大道一直向前走,生活就是这样没有着落,经过龙凤庙,原本我是不相信所谓的神的,但是现在我多少有些虔诚了。长江就在我的脚下面,那些混沌的江水肆意的向前。我站在江边,什么都不敢想象。  一路都在听着许巍的《完美生活》,“我多想看到你,那依旧灿烂的笑容,再一次释放自己”。我的生活就这样的冷清收场,连自
摘 要:仓央嘉措的诗歌以叙述自己生活感想为出发点,虽然不被当时的封建政教所接受,但却受到了广大平民读者的歌颂和传唱。他的诗歌表达了自身真挚热烈的情感。研究他诗歌中体现的情感态度。一方面可以了解仓央嘉措当时的思想倾向,另一方面也可以瞻仰仓央嘉措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  关键词:仓央嘉措;情感态度;诗歌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5
以习近平总书记“2·26”重要讲话为标志,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式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中央作出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符合我国新阶段的发展大势,反映了“三地”人民盼望科学发展的现实要求。对于我们河北来讲,其积极影响更是全方位的、深层次的,这是破解多年来“大树底下不长草”发展困局、促进全省各项事业加快发展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是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是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