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只有两个木匠被大学聘为教授,一个是齐白石,一个是何夕瑞。
很多年前,何夕瑞是乡下小有名气的木匠;后来,他磨练成制琴大师;如今,他是两所高校的教授,名扬音乐界。中国只有两个木匠被聘为教授,另外一个叫齐白石。
一切都要从做提琴说起。
中国人自己的提琴
往事并不如烟
2003年9月的一天,何夕瑞接到了四川音乐学院管弦系提琴制作专业教授的聘书。那一天刚好是他母亲从四川音乐学院毕业整整60年。
“何夕瑞只是个木匠,初中都没毕业!当时有教授质疑。”四川音乐学院党委工作部一负责人说,“但大多数人认为,何夕瑞在制琴领域已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完全能胜任教学。”
“他不仅制琴,还研究制琴学、木材学等,他写了10余篇颇有影响的关于制琴的学术论文。”管弦系主任李开祥说。“不是木匠,是够资格的教授!”听过何夕瑞讲课的学生都有这样的感慨。
谈到自己的成功秘诀,何夕瑞直言很重要的原因是“不断地学习各种跨学科知识。”何夕瑞出身于书香门第。12岁时随被打为右派的父母辍学下乡。16岁他开始跟着师傅学做木匠,因为头脑灵光很快学得一手打农具的好手艺,然后又打家具,慢慢在乡下出了名,人称“何大木匠”。
1965年,20岁的何夕瑞因为手艺好进入荣昌县一家机械厂,从事模具制作。爱好广泛的他和同事一起搞起了宣传队。一次厂里文艺演出缺一把大胡琴,看大家着急,何夕瑞便琢磨着做了一把。他找来鼓皮、木料、蚕丝鼓捣了几天,终于做成了。大家都十分震惊,而这把“依葫芦画瓢”做成的大胡琴,在文艺演出中竟“一炮打响”。
之后他又试制出二胡、板胡,也取得了成功,受到了用户的好评。但他并不满足,竟不知天高地厚,想亲手制作出素有“乐器皇后”之称的小提琴。他苦心琢磨,看图片找资料,终于硬是给做出来一把。拿着琴满怀信心赶到成都四川音乐学院教授家里请教,结果教授说,这叫提琴吗?声音就像板胡……教授的话犹如一盆冷水浇醒了何夕瑞。他知道自己要做提琴知识还远远不够。从此,他一边制琴,一边勤奋自学相关知识。
另辟蹊径
尽管进步很快,但制琴之路并不平坦。20多年前,那时正是何夕瑞搞乐改一筹莫展的时候,“就像走在迷宫里,走不进去也走不出来。”直到有一天父亲对何夕瑞说,虽然我不懂乐器,但你这样做是不行的。不要老是在物理学中打转,你应该回到生物学,特别是微生物里找出路。
父亲的话犹如醍醐灌顶,让他恍然大悟。这样的发现不但带给他打开迷宫之门的钥匙,也为他日后形成自己的“生物熟化学”制琴理论奠定了方向。这也是何夕瑞现在研究的新课题:“利用生物熟化降解木材在生长过程中的内应力”。对外行来说,只题目就叫人头晕了。“要做一把好琴,选材是非常重要的。提琴的背板、侧板用的是枫木,面板是云杉。意大利人为什么成功?也许是他们在无意识里就运用了科学的方法。”
何夕瑞不喝酒,但为了研究“生物熟化学”,他到很多酒厂去考察酿酒过程中微生物发酵的原理作用。最终的目的是要找到最适合做提琴的材料和方法。为了找树种,他几乎跑遍了从北纬24°到45°的森林。“转山时的故事更多了”,何夕瑞爽朗地笑道,在西藏遇到了狼群,在缅甸碰到过大棕熊,几次都与死神擦身而过。可惊险之外更多的是收获。
材料选好了,做提琴还需要经过自然干燥、人工干燥,然后再是挖板、做音孔、做侧板、刻琴头等零部件制作,上漆、反复调音等主要工序。何夕瑞介绍说,算起来总共有100多道工序。做一只普通的琴需要3个月,好一点的要一年以上,顶级的要3~5年。
随着岁月的沉淀,一直靠手艺吃饭的“何大木匠”成为了手艺精湛的制琴大师。“何氏提琴”的价格也水涨船高,从开始的几百元到如今的上万元,甚至几十万元。当何夕瑞回忆起少年时的奢望只是“每顿能够吃饱白米饭,一家人能够有一个果园,有一辆手扶拖拉机开着进城就已经非常风光了!”有谁会想到人生竟是如此的神奇?
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
然而,又有两件事让人们把目光再次聚焦在何夕瑞身上。
2004年4月16日,何夕瑞又被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聘为兼职教授。起因是他自己设计建造了一座房子。修房子没什么大不了。关键是这座房子太不一样了。首先是大,上下五层共有1000多平方米,简直就是一座大别墅;其次是房子是典型的巴洛克风格,从外观到内饰,从窗子到柱子俨然一座大洋楼;而且是严格按照声学原理设计的,每根栏杆的花纹都考虑过声音的传播,每块地板撬下来都能做把上好的小提琴。
很多人不解地问,你家两个人住这么大的房子,用得着吗?何夕瑞“呵呵”一笑,房子不是给我修的,是给琴修的。我自己住哪用这么大?
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参观了这座房子后说:“那是老何梦想的一个结晶,凭这座房子,他就有资格开建筑学讲座。”
而何夕瑞的另一个梦想也以一种破天荒的姿态投下一声响雷。“做琴做了几十年,从未看见过先圣的雕像。”何夕瑞不无遗憾。他口中的先圣就是小提琴制作的祖师爷阿玛蒂、瓜奈里和斯特拉底瓦利。世界上所有的演奏大师都以拥有他们制作的琴为荣,所有的制琴师都以他们为偶像。可世界上竟然没有他们的塑像。何夕瑞心中一直有着强烈地为先圣塑像的愿望。到了四川音乐学院,他忙活了起来。
但对于一个从没系统学过美术的人来说,难度可想而知。没有照片,也没有样本,他们到底长什么样?只有到处查资料,他阅读了大量15~18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献,综合各种资料加上自己的想象进行创作。经过反复的琢磨修改,终于把三尊雕像塑好了。何夕瑞把作品拍了照,拿去给四川音乐学院管弦系主任李开祥看,当时就让他大吃一惊:“这正是我心中的瓜奈里、斯特拉底瓦利、阿玛蒂。”
“何木匠”雕塑三圣的消息轰动了业界。但有人不相信这是出自一位木匠之手。四川音乐学院的领导还专程到荣昌“验明正身”。他们看后决定,将这三件作品放置在川音校园里。事后想来,何夕瑞也觉得自己有点疯狂。
在外人眼中的何夕瑞已经功成名就,可以享受了。但他不觉得。他说,做琴几十年,现在才把琴搞懂。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体系,能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还有很多事要做。
何夕瑞曾经买了一本讲比尔·盖茨的书。书里说“成功只有三点:第一,选择正确的事情;第二,把事做正确;第三,立即去做。”他不禁惺惺相惜,“我完全是跟你学的。”
很多年前,何夕瑞是乡下小有名气的木匠;后来,他磨练成制琴大师;如今,他是两所高校的教授,名扬音乐界。中国只有两个木匠被聘为教授,另外一个叫齐白石。
一切都要从做提琴说起。
中国人自己的提琴

往事并不如烟
2003年9月的一天,何夕瑞接到了四川音乐学院管弦系提琴制作专业教授的聘书。那一天刚好是他母亲从四川音乐学院毕业整整60年。
“何夕瑞只是个木匠,初中都没毕业!当时有教授质疑。”四川音乐学院党委工作部一负责人说,“但大多数人认为,何夕瑞在制琴领域已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完全能胜任教学。”
“他不仅制琴,还研究制琴学、木材学等,他写了10余篇颇有影响的关于制琴的学术论文。”管弦系主任李开祥说。“不是木匠,是够资格的教授!”听过何夕瑞讲课的学生都有这样的感慨。
谈到自己的成功秘诀,何夕瑞直言很重要的原因是“不断地学习各种跨学科知识。”何夕瑞出身于书香门第。12岁时随被打为右派的父母辍学下乡。16岁他开始跟着师傅学做木匠,因为头脑灵光很快学得一手打农具的好手艺,然后又打家具,慢慢在乡下出了名,人称“何大木匠”。
1965年,20岁的何夕瑞因为手艺好进入荣昌县一家机械厂,从事模具制作。爱好广泛的他和同事一起搞起了宣传队。一次厂里文艺演出缺一把大胡琴,看大家着急,何夕瑞便琢磨着做了一把。他找来鼓皮、木料、蚕丝鼓捣了几天,终于做成了。大家都十分震惊,而这把“依葫芦画瓢”做成的大胡琴,在文艺演出中竟“一炮打响”。
之后他又试制出二胡、板胡,也取得了成功,受到了用户的好评。但他并不满足,竟不知天高地厚,想亲手制作出素有“乐器皇后”之称的小提琴。他苦心琢磨,看图片找资料,终于硬是给做出来一把。拿着琴满怀信心赶到成都四川音乐学院教授家里请教,结果教授说,这叫提琴吗?声音就像板胡……教授的话犹如一盆冷水浇醒了何夕瑞。他知道自己要做提琴知识还远远不够。从此,他一边制琴,一边勤奋自学相关知识。
另辟蹊径
尽管进步很快,但制琴之路并不平坦。20多年前,那时正是何夕瑞搞乐改一筹莫展的时候,“就像走在迷宫里,走不进去也走不出来。”直到有一天父亲对何夕瑞说,虽然我不懂乐器,但你这样做是不行的。不要老是在物理学中打转,你应该回到生物学,特别是微生物里找出路。
父亲的话犹如醍醐灌顶,让他恍然大悟。这样的发现不但带给他打开迷宫之门的钥匙,也为他日后形成自己的“生物熟化学”制琴理论奠定了方向。这也是何夕瑞现在研究的新课题:“利用生物熟化降解木材在生长过程中的内应力”。对外行来说,只题目就叫人头晕了。“要做一把好琴,选材是非常重要的。提琴的背板、侧板用的是枫木,面板是云杉。意大利人为什么成功?也许是他们在无意识里就运用了科学的方法。”
何夕瑞不喝酒,但为了研究“生物熟化学”,他到很多酒厂去考察酿酒过程中微生物发酵的原理作用。最终的目的是要找到最适合做提琴的材料和方法。为了找树种,他几乎跑遍了从北纬24°到45°的森林。“转山时的故事更多了”,何夕瑞爽朗地笑道,在西藏遇到了狼群,在缅甸碰到过大棕熊,几次都与死神擦身而过。可惊险之外更多的是收获。

材料选好了,做提琴还需要经过自然干燥、人工干燥,然后再是挖板、做音孔、做侧板、刻琴头等零部件制作,上漆、反复调音等主要工序。何夕瑞介绍说,算起来总共有100多道工序。做一只普通的琴需要3个月,好一点的要一年以上,顶级的要3~5年。
随着岁月的沉淀,一直靠手艺吃饭的“何大木匠”成为了手艺精湛的制琴大师。“何氏提琴”的价格也水涨船高,从开始的几百元到如今的上万元,甚至几十万元。当何夕瑞回忆起少年时的奢望只是“每顿能够吃饱白米饭,一家人能够有一个果园,有一辆手扶拖拉机开着进城就已经非常风光了!”有谁会想到人生竟是如此的神奇?
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
然而,又有两件事让人们把目光再次聚焦在何夕瑞身上。
2004年4月16日,何夕瑞又被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聘为兼职教授。起因是他自己设计建造了一座房子。修房子没什么大不了。关键是这座房子太不一样了。首先是大,上下五层共有1000多平方米,简直就是一座大别墅;其次是房子是典型的巴洛克风格,从外观到内饰,从窗子到柱子俨然一座大洋楼;而且是严格按照声学原理设计的,每根栏杆的花纹都考虑过声音的传播,每块地板撬下来都能做把上好的小提琴。
很多人不解地问,你家两个人住这么大的房子,用得着吗?何夕瑞“呵呵”一笑,房子不是给我修的,是给琴修的。我自己住哪用这么大?
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参观了这座房子后说:“那是老何梦想的一个结晶,凭这座房子,他就有资格开建筑学讲座。”
而何夕瑞的另一个梦想也以一种破天荒的姿态投下一声响雷。“做琴做了几十年,从未看见过先圣的雕像。”何夕瑞不无遗憾。他口中的先圣就是小提琴制作的祖师爷阿玛蒂、瓜奈里和斯特拉底瓦利。世界上所有的演奏大师都以拥有他们制作的琴为荣,所有的制琴师都以他们为偶像。可世界上竟然没有他们的塑像。何夕瑞心中一直有着强烈地为先圣塑像的愿望。到了四川音乐学院,他忙活了起来。
但对于一个从没系统学过美术的人来说,难度可想而知。没有照片,也没有样本,他们到底长什么样?只有到处查资料,他阅读了大量15~18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献,综合各种资料加上自己的想象进行创作。经过反复的琢磨修改,终于把三尊雕像塑好了。何夕瑞把作品拍了照,拿去给四川音乐学院管弦系主任李开祥看,当时就让他大吃一惊:“这正是我心中的瓜奈里、斯特拉底瓦利、阿玛蒂。”
“何木匠”雕塑三圣的消息轰动了业界。但有人不相信这是出自一位木匠之手。四川音乐学院的领导还专程到荣昌“验明正身”。他们看后决定,将这三件作品放置在川音校园里。事后想来,何夕瑞也觉得自己有点疯狂。
在外人眼中的何夕瑞已经功成名就,可以享受了。但他不觉得。他说,做琴几十年,现在才把琴搞懂。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体系,能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还有很多事要做。
何夕瑞曾经买了一本讲比尔·盖茨的书。书里说“成功只有三点:第一,选择正确的事情;第二,把事做正确;第三,立即去做。”他不禁惺惺相惜,“我完全是跟你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