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不仅要求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还需要他们的学习反思意识。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规律,把课堂教学更多地交给学生,从而引导小学生反思错误、反思自身的学习习惯等。本文就从实践操作反思、小组讨论反思、自主总结反思、自我评价反思等四个方面入手,就小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进行了探究,以为他们的学习与发展贡献自身微薄的力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反思;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反思能力是指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取知识历程中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能够使小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所学习知识,激发出内在的学习潜能。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清楚认识到小学生反思能力的重要性,明确反思能力在小学生学习欲望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思维能力形成等方面的作用,从而更好地为小学生服务。
一、在操作实践中鼓舞小学生反思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初级阶段,实践操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引导小学生对实践内容进行观察、分析、比较,进而全方位反思实践过程,促进他们知识的深化与思维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可先将全班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发给每组小学生10块糖,然后进行如下教学设计:
师:现在我们每个组的小朋友都有10块糖,每人分两块,可以分给几个人?每人分三块呢?四块呢?大家可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分一分,思考每次都能正好分完吗?
生1:每人分两块的话,可以分给5个人,但是每人分三块,还会剩下一块,应该怎么处理呢?
生2:而且有剩余的话,我们应该怎么列算式呢?
师:其实,这就是这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即应该怎么计算有余数的除法。首先我们先在分糖的基础上,列出如下表格:
通过观察表格,大家发现每人所分的数量与剩余的数量有什么关系呢?
生:剩余糖块的数量要比每人分得的数量小,要是大的话,还可以再分一轮。
师:是的,在除法算式中,我们把被除数、除数、商以外剩余的量称为余数,在分糖块题目中,余数也就是剩余糖块的数量。那么对于算式10÷3可以怎么计算呢?商和余数又分别是什么呢?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教学道具引导小学生自主实践操作,进而发现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规律。在后续有余数除法计算的过程中,学生更容易理解计算的原理。
二、在小组讨论中激励小学生反思
小组讨论教学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方法,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活泼好动,表现欲望强,这样在小组讨论教学中,小学生能够做到畅所欲言,更能激发出他们反思的欲望。
例如在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师就可进行如下教学设计:
师:我们之前学习过了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的计算公式,那么三角形面积应该怎么计算呢?
生1: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比较好计算,可以看成是正方形或者长方形面积的一半。
生2:其他的三角形可不可以看成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师:这样大家可以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剪裁成平行四边形的形状,观察一下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在讨论的基础上,小学生很容易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两倍,即任何一个平行四边形都能看成是两个完全一样三角形的组合体。最终小学生可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底×高÷2,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同理在学习统计图形部分知识时,在应用题“已知某汽车厂1~6月份的汽车产量如图2,试根据图形回答:(1)该汽车厂平均每月制造汽车多少辆?(2)六月份生产的汽车数量比三月份多多少?多出来的部分占六月份汽车生产总数量的几分之几?(3)汽车生产数量最多的月份是哪个月,生产汽车数量为多少”中,教师可先要求学生观察统计图,在讨论的基础上说说自己都得出了哪些结论:
生1:从一月份到六月份汽车生产数量呈递增趋势。
生2:六月份汽车生产数量为502辆,一月份生产汽车数量为400辆,相差102辆。
生3:该汽车厂每个月生产的汽车数量都在400辆以上。
……
小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能够挖掘出很多隐藏的图形信息,这样在后续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就简单多了。
综上,小组讨论是一种比较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在小学生的自主反思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把课堂时间更多地交给小学生,促使他们在讨论的基础上自主探究,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形成系统的数学体系。
三、在自主总结中引导小学生反思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一般是以教师讲解为主,知识的总结也是由教师灌输给学生的,这样难免会影响小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得他们只会盲目学习。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与做题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小学生自主总结与反思,不仅仅要满足于问题的解决,还应该善于思考解决方法是否最优。
例如在小学生刚刚接触加法运算时,他们的算题方法往往各种各样,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后续做题难度加大,一些学生再借助数手指的办法就很难计算了,这也是很多小学生数学成绩有所下滑的关键原因。现以算式“7 8”为例,进行如下教学设计:
师:7 8是小学数学中较为简单的计算题,我们可以在摆小木棒的基础上,想到哪些计算方法呢?
生1:我和同桌两人都是用数数的方法计算的,从7开始往后数8个数,我数到了15;我同桌从8开始往后数了7个数,也数到了15。
生2:我和同桌是通过摆小木棒得出的答案。即7根木棒再加3根,就是10根了,剩下的一看就知道是15根;我同桌是8根木棒加上2根,再加上剩下的5根,最终也得出了15根的答案。 生3:因为我们都知道9 6=15,10 5=15,所以得出了7 8=15。
生4:在之前学过的算式中,10 7=17,这样的话8比10少了2个数,所以8 7=15。
师:很好,同学们回答得很全面。但是这些方法中哪个最简便呢?下面请同学们比一比、算一算,从而找出最优的计算方案。
在上述案例中,面对这么多的计算方案,教师并没有停止教学,而是鼓励小学生进一步思考,大胆说出自身的想法。计算在小学数学中所占比例较大,教师有必要从低年级就培养小学生的这种计算能力,以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当然小学生在讨论与反思的过程中,也分享了别人的学习成果,有利于他们的共同学习。
四、在自我评价中完善小学生反思
小学生的自我评价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便于他们找出自身的不足,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两种形式,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以便于他们完善反思过程。
在应用题部分学习时,涉及的题型种类较多,尤其是其中的变试题,小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错误率往往较高。首先是审题偏差造成的错误,例如在题目“现有一根2米长的绳子,试求它的与米哪个更长一些?原因是什么?”中,小学生受到惯性思维的影响,很容易得出=米的错误结论,从而搞混分数的意义。这样教师可鼓励小学生养成书写数学日记的习惯。日记的具体格式如下:
通过分数有关知识的学习,我明白了与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指把绳子总长分成4份,取了其中的一份;而米指的是具体的米数,与绳子的总长没有关系。这样当绳子长度小于1米的时候,我们可以得出是小于米的;当绳子长度等于1米的时候,等于米;而当绳子长度大于1米的时候,是要大于米的。而且该结论不仅在绳子长度类题目中成立,在其他类似的应用题中也是适用的。通过这道题,我明白了数学知识不能想当然,尤其是应用题,理应通过计算来解决问题,以保证计算结果的正确率。
此外则是数学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混乱,例如在应用题“现有甲、乙、丙三袋化肥,已知甲、乙两袋化肥共重32千克,乙、丙两袋化肥共重30千克,甲、丙两袋化肥共重22千克,试求甲、乙、丙三袋化肥各有多重”中,由于题目中涉及的数量关系较多,而且比较复杂,小学生难免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而且没有清晰的解题思路。为此,教师应鼓励他们根据题意,尝试写出用汉字甲、乙、丙所表示的数量关系。即甲 乙=32,乙 丙=30,甲 丙=22,这样的话,甲 乙 乙 丙 甲 丙=32 30 22,能够得出甲 乙 丙=(32 30 22),继而用甲 乙 丙-(甲 乙),就可得出丙化肥的重量,问题自然就解决了。而且教师还可引导小学生画出简单的图形,在数形结合的基础上解决问题。
在小学数学中,应用题所占比重还是较大的。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应该重点关注小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他们多总结、多反思,以简化整个解题过程。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中反思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小学生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多加积累。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反思能力,促进他们思维的创新。而小学生自身也应该多一些思考,遇到问题多问为什么,以便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为后续数学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反思;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反思能力是指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取知识历程中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能够使小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所学习知识,激发出内在的学习潜能。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清楚认识到小学生反思能力的重要性,明确反思能力在小学生学习欲望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思维能力形成等方面的作用,从而更好地为小学生服务。
一、在操作实践中鼓舞小学生反思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初级阶段,实践操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引导小学生对实践内容进行观察、分析、比较,进而全方位反思实践过程,促进他们知识的深化与思维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可先将全班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发给每组小学生10块糖,然后进行如下教学设计:
师:现在我们每个组的小朋友都有10块糖,每人分两块,可以分给几个人?每人分三块呢?四块呢?大家可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分一分,思考每次都能正好分完吗?
生1:每人分两块的话,可以分给5个人,但是每人分三块,还会剩下一块,应该怎么处理呢?
生2:而且有剩余的话,我们应该怎么列算式呢?
师:其实,这就是这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即应该怎么计算有余数的除法。首先我们先在分糖的基础上,列出如下表格:
通过观察表格,大家发现每人所分的数量与剩余的数量有什么关系呢?
生:剩余糖块的数量要比每人分得的数量小,要是大的话,还可以再分一轮。
师:是的,在除法算式中,我们把被除数、除数、商以外剩余的量称为余数,在分糖块题目中,余数也就是剩余糖块的数量。那么对于算式10÷3可以怎么计算呢?商和余数又分别是什么呢?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教学道具引导小学生自主实践操作,进而发现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规律。在后续有余数除法计算的过程中,学生更容易理解计算的原理。
二、在小组讨论中激励小学生反思
小组讨论教学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方法,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活泼好动,表现欲望强,这样在小组讨论教学中,小学生能够做到畅所欲言,更能激发出他们反思的欲望。
例如在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师就可进行如下教学设计:
师:我们之前学习过了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的计算公式,那么三角形面积应该怎么计算呢?
生1: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比较好计算,可以看成是正方形或者长方形面积的一半。
生2:其他的三角形可不可以看成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师:这样大家可以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剪裁成平行四边形的形状,观察一下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在讨论的基础上,小学生很容易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两倍,即任何一个平行四边形都能看成是两个完全一样三角形的组合体。最终小学生可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底×高÷2,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同理在学习统计图形部分知识时,在应用题“已知某汽车厂1~6月份的汽车产量如图2,试根据图形回答:(1)该汽车厂平均每月制造汽车多少辆?(2)六月份生产的汽车数量比三月份多多少?多出来的部分占六月份汽车生产总数量的几分之几?(3)汽车生产数量最多的月份是哪个月,生产汽车数量为多少”中,教师可先要求学生观察统计图,在讨论的基础上说说自己都得出了哪些结论:
生1:从一月份到六月份汽车生产数量呈递增趋势。
生2:六月份汽车生产数量为502辆,一月份生产汽车数量为400辆,相差102辆。
生3:该汽车厂每个月生产的汽车数量都在400辆以上。
……
小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能够挖掘出很多隐藏的图形信息,这样在后续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就简单多了。
综上,小组讨论是一种比较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在小学生的自主反思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把课堂时间更多地交给小学生,促使他们在讨论的基础上自主探究,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形成系统的数学体系。
三、在自主总结中引导小学生反思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一般是以教师讲解为主,知识的总结也是由教师灌输给学生的,这样难免会影响小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得他们只会盲目学习。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与做题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小学生自主总结与反思,不仅仅要满足于问题的解决,还应该善于思考解决方法是否最优。
例如在小学生刚刚接触加法运算时,他们的算题方法往往各种各样,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后续做题难度加大,一些学生再借助数手指的办法就很难计算了,这也是很多小学生数学成绩有所下滑的关键原因。现以算式“7 8”为例,进行如下教学设计:
师:7 8是小学数学中较为简单的计算题,我们可以在摆小木棒的基础上,想到哪些计算方法呢?
生1:我和同桌两人都是用数数的方法计算的,从7开始往后数8个数,我数到了15;我同桌从8开始往后数了7个数,也数到了15。
生2:我和同桌是通过摆小木棒得出的答案。即7根木棒再加3根,就是10根了,剩下的一看就知道是15根;我同桌是8根木棒加上2根,再加上剩下的5根,最终也得出了15根的答案。 生3:因为我们都知道9 6=15,10 5=15,所以得出了7 8=15。
生4:在之前学过的算式中,10 7=17,这样的话8比10少了2个数,所以8 7=15。
师:很好,同学们回答得很全面。但是这些方法中哪个最简便呢?下面请同学们比一比、算一算,从而找出最优的计算方案。
在上述案例中,面对这么多的计算方案,教师并没有停止教学,而是鼓励小学生进一步思考,大胆说出自身的想法。计算在小学数学中所占比例较大,教师有必要从低年级就培养小学生的这种计算能力,以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当然小学生在讨论与反思的过程中,也分享了别人的学习成果,有利于他们的共同学习。
四、在自我评价中完善小学生反思
小学生的自我评价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便于他们找出自身的不足,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两种形式,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以便于他们完善反思过程。
在应用题部分学习时,涉及的题型种类较多,尤其是其中的变试题,小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错误率往往较高。首先是审题偏差造成的错误,例如在题目“现有一根2米长的绳子,试求它的与米哪个更长一些?原因是什么?”中,小学生受到惯性思维的影响,很容易得出=米的错误结论,从而搞混分数的意义。这样教师可鼓励小学生养成书写数学日记的习惯。日记的具体格式如下:
通过分数有关知识的学习,我明白了与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指把绳子总长分成4份,取了其中的一份;而米指的是具体的米数,与绳子的总长没有关系。这样当绳子长度小于1米的时候,我们可以得出是小于米的;当绳子长度等于1米的时候,等于米;而当绳子长度大于1米的时候,是要大于米的。而且该结论不仅在绳子长度类题目中成立,在其他类似的应用题中也是适用的。通过这道题,我明白了数学知识不能想当然,尤其是应用题,理应通过计算来解决问题,以保证计算结果的正确率。
此外则是数学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混乱,例如在应用题“现有甲、乙、丙三袋化肥,已知甲、乙两袋化肥共重32千克,乙、丙两袋化肥共重30千克,甲、丙两袋化肥共重22千克,试求甲、乙、丙三袋化肥各有多重”中,由于题目中涉及的数量关系较多,而且比较复杂,小学生难免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而且没有清晰的解题思路。为此,教师应鼓励他们根据题意,尝试写出用汉字甲、乙、丙所表示的数量关系。即甲 乙=32,乙 丙=30,甲 丙=22,这样的话,甲 乙 乙 丙 甲 丙=32 30 22,能够得出甲 乙 丙=(32 30 22),继而用甲 乙 丙-(甲 乙),就可得出丙化肥的重量,问题自然就解决了。而且教师还可引导小学生画出简单的图形,在数形结合的基础上解决问题。
在小学数学中,应用题所占比重还是较大的。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应该重点关注小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他们多总结、多反思,以简化整个解题过程。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中反思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小学生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多加积累。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反思能力,促进他们思维的创新。而小学生自身也应该多一些思考,遇到问题多问为什么,以便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为后续数学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