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述评
现代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40多年的发展。至今已有大约20种不同的理论。其中。以发达国家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的理论研究成果最为丰富,影响较大的主要有海默的垄断优势论,巴克利和卡森沿提出的市场内部化理论,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论。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探讨,是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的,主要理论成果有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拉奥提出的技术地方化理论,坎特威尔和托兰惕诺共同提出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近年来,随着跨国公司对全球政治经济的影响日益扩大,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如竞争优势论,它应用“价值链”理论对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作出了明确的界定;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则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认为资本可以在市场的作用下自由流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客观必然性,人们只能引导投资的流向。此外还有战略管理理论、国家利益优先取得论、市场控制论、过渡资本积累论等等。
可见,国际直接投资这一现象纷繁复杂,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产业,客观上需要不同的理论来加以解释和说明。概而言之,对外直接投资的复杂性决定了其理论的多面性,不存在一个可以有效解释所有对外直接投资现象的综合理论。据此,我们应对具体国家、具体产业,具体分析,这样得出的研究成果才具有针对性,具有说服力。具体到我国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指导理论问题,首先应在已有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中,着重分析对我国有较大借鉴意义的理论,吸收可取之处。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纺织业的现实情况,构建能够反映我国纺织行业特色的理论模型。
二、对我国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借鉴意义较大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的基本内容:有些产业在一些国家已处于或即将处于劣势地位,成为该国的“边际产业”,而在另一些国家,该“边际产业”或许正处于优势地位,或具有潜在的比较优势。只是由于技术、资金、资源等要素的短缺,使得该产业的比较优势在该国难以得到发挥。在此情形下,该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其边际产业开始,并依次进行。其结果不仅可以使国内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促进本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而且还有利于东道国产业的调整,促进东道国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发展,对双方都产生有利的影响。
为什么说该理论对我国有借鉴意义呢?首先,两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相似,基本上均属于贸易导向型。日本战后实行贸易立国的政策,而我国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规避各种贸易壁垒,利用东道国对外资的优惠政策、丰富的资源,扩大外贸出口。其次,该理论所针对的两国产业相似。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分布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自然资源开发,这些产业是日本已失去或即将失去比较优势的行业。我国的纺织业也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在国内竞争激烈,几乎也是处于边际产业的行列,但其在国际市场却广受欢迎,产品需求量大。再次,所转让的技术相似,多为适用技术,比较符合当地的生产要素结构及水平。我国纺织业对其他发展中国家而言拥有更多更好的实用性中间技术和传统技术,与东道国的技术差距小,容易找到立足点,而且转移到东道国的技术适合当地生产要素的结构,能为东道国创造就业机会。实践也表明,这些技术为发展中国家所认可,可以在发展中国家发挥优势。
该理论对我国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有何借鉴意义呢?首先,它强调产业的相对优势,某种产业是否具备相对优势,是该产业能否形成跨国生产体系的前提条件。产业相对优势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包括产业发展的历史、产业技术的积累和创新以及资源供给的便利性或产业的市场优势等。这里所说的“产业相对优势”既不是产业的绝对优势,也不是指产业的全球优势,而是相对于某一特定区位即相对于东道国而言的比较优势。我国正处于国际分工的中游地位,纺织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是“夕阳产业”,但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是“适用产业”,具有相对优势,可以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投资。重新获得更大的发展优势。我国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自身条件良好,无论从面料、印染还是到生产加工,均已达到世界最先进水平。
其次,对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该理论认为应该到生产技术相近的国家进行投资,这样容易找到立足点,获得当地市场。我国纺织资本输出的最佳地区应该是那些在经济发展程度上和我国差距较小的国家和地区。一般来说,东欧和中亚比较符合这一条件。东欧和独联体国家正处于经济改革之中,急需外国在那里开展直接投资。这些国家和地区工业基础好,资源丰富,具有经济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我们应该积极关注和投资。此外,南亚部分国家劳动力丰富,地理位置近,我国的技术拥有广阔市场,应是投资区位选择的重点对象。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确实对我国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有较大的借鉴意义,但其尚不足以作为我国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指导性理论。因此,继续探究我国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全面指导意义的理论显得尤为必要。
三、我国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指导理论:产业全球价值链优化论
价值链的概念是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在《竞争优势》一书中首先提出的:“每一个企业都是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相互分离的活动的集合。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企业的价值链即是由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一系列生产经营活动构成的。价值链上的每一项价值活动都会对企业最终能够实现多大的价值造成影响。价值链构成了企业的生命链,是企业具有生命价值的基础。
随着产业内分工的不断加深发展,价值链的概念被广泛地运用到产业领域中各个不同环节的价值创造过程,于是便出现了产业价值链的概念。它是指以某一特定的生产或服务环节为核心,形成从上游开始一直到下游为止的一个完整的链条关系。从现代工业的产业链环节来看,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包括原材料加工、中间产品生产、制成品组装、销售、服务等多个环节,不同的环节由不同的角色参与运行,发挥不同的作用,并获得各自的利益。例如纺织产业的产业链就是一个“棉花等原料供应——纺织专用设备供应——化纤制造——中间纺织品生产——服装等最终制成品——营销服务——用户消费”完整的过程价值创造。产业价值链突出了产业链的价值属性,反映了产业的竞争优势。如果说“产业链”描述了产业内各类企业的职能定位及其相互关系,那 么,“产业价值链”的概念则更加突出了“创造价值”这一最终目标,描述了价值在产业链中的传递、转移和增值过程。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产业内部的分工也突破了国家的界限,走向了世界市场,产业的全球价值链逐步建立起来。它在客观上要求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综合利用各国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实现价值链的优化组合,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产业价值链走向全球化的过程一方面就国内产业结构而言是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另一方面就本产业而言又是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具体到我国纺织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一方面是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客观要求。产业升级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全球竞争力水平的重大经济问题,发达国家的历史证明,对外直接投资是一国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有效方法。另一方面又是纺织业本身发展壮大,提高全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我国纺织企业应该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的最佳配置,根据世界不同的区位优势来进行投资分工,在成本最低的国家或地区去组织生产,自己则整合各地的优势,实现产品的最终价值。通过对产业全球价值链各个环节的优化组合,我国纺织产品的竞争力得以提升,纺织产业也获得了长久和持续的竞争力。
我国纺织业应该遵循什么样路线对外直接投资呢?这应该由我国纺织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决定。具体位置由下图所示:
在我国纺织业的全球价值链中,发达国家占据产业价值链的两端,即前端的高级原材料生产、产品设计等和末端的营销管理、品牌运营等高附加值环节,我国则处于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中间区域,即加工生产环节,受到发达国家的双重挤压。有资料显示,我国在全球纺织品价值链中仅得到10%的利润,90%的利润都属于品牌拥有者、批发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等各个环节。此外,在产业价值链内,还存在着利润从产品的制造环节转向销售环节、从价值链的中间环节分别转向上、下游环节的趋势。因此,我国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第一个方向应该是往两端发展,目标是部分发达国家,主要投资于纺织原料的研发、时装设计、营销管理和销售渠道等高附加值环节;第二个方向是寻找比自己更有优势的“中间区域”国家,以利用其更低廉的劳动力、丰富的自然资源、优惠的政策和靠近我国纺织品主要消费市场的地理优势等。按照这种思路,我国的纺织业才能不断优化其全球价值链组合,在激烈的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综上所述,产业全球价值链优化理论能够合理说明我国纺织业为什么要对外直接投资以及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问题,可以作为我国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指导性理论。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现代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40多年的发展。至今已有大约20种不同的理论。其中。以发达国家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的理论研究成果最为丰富,影响较大的主要有海默的垄断优势论,巴克利和卡森沿提出的市场内部化理论,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论。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探讨,是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的,主要理论成果有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拉奥提出的技术地方化理论,坎特威尔和托兰惕诺共同提出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近年来,随着跨国公司对全球政治经济的影响日益扩大,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如竞争优势论,它应用“价值链”理论对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作出了明确的界定;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则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认为资本可以在市场的作用下自由流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客观必然性,人们只能引导投资的流向。此外还有战略管理理论、国家利益优先取得论、市场控制论、过渡资本积累论等等。
可见,国际直接投资这一现象纷繁复杂,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产业,客观上需要不同的理论来加以解释和说明。概而言之,对外直接投资的复杂性决定了其理论的多面性,不存在一个可以有效解释所有对外直接投资现象的综合理论。据此,我们应对具体国家、具体产业,具体分析,这样得出的研究成果才具有针对性,具有说服力。具体到我国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指导理论问题,首先应在已有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中,着重分析对我国有较大借鉴意义的理论,吸收可取之处。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纺织业的现实情况,构建能够反映我国纺织行业特色的理论模型。
二、对我国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借鉴意义较大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的基本内容:有些产业在一些国家已处于或即将处于劣势地位,成为该国的“边际产业”,而在另一些国家,该“边际产业”或许正处于优势地位,或具有潜在的比较优势。只是由于技术、资金、资源等要素的短缺,使得该产业的比较优势在该国难以得到发挥。在此情形下,该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其边际产业开始,并依次进行。其结果不仅可以使国内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促进本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而且还有利于东道国产业的调整,促进东道国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发展,对双方都产生有利的影响。
为什么说该理论对我国有借鉴意义呢?首先,两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相似,基本上均属于贸易导向型。日本战后实行贸易立国的政策,而我国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规避各种贸易壁垒,利用东道国对外资的优惠政策、丰富的资源,扩大外贸出口。其次,该理论所针对的两国产业相似。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分布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自然资源开发,这些产业是日本已失去或即将失去比较优势的行业。我国的纺织业也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在国内竞争激烈,几乎也是处于边际产业的行列,但其在国际市场却广受欢迎,产品需求量大。再次,所转让的技术相似,多为适用技术,比较符合当地的生产要素结构及水平。我国纺织业对其他发展中国家而言拥有更多更好的实用性中间技术和传统技术,与东道国的技术差距小,容易找到立足点,而且转移到东道国的技术适合当地生产要素的结构,能为东道国创造就业机会。实践也表明,这些技术为发展中国家所认可,可以在发展中国家发挥优势。
该理论对我国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有何借鉴意义呢?首先,它强调产业的相对优势,某种产业是否具备相对优势,是该产业能否形成跨国生产体系的前提条件。产业相对优势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包括产业发展的历史、产业技术的积累和创新以及资源供给的便利性或产业的市场优势等。这里所说的“产业相对优势”既不是产业的绝对优势,也不是指产业的全球优势,而是相对于某一特定区位即相对于东道国而言的比较优势。我国正处于国际分工的中游地位,纺织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是“夕阳产业”,但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是“适用产业”,具有相对优势,可以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投资。重新获得更大的发展优势。我国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自身条件良好,无论从面料、印染还是到生产加工,均已达到世界最先进水平。
其次,对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该理论认为应该到生产技术相近的国家进行投资,这样容易找到立足点,获得当地市场。我国纺织资本输出的最佳地区应该是那些在经济发展程度上和我国差距较小的国家和地区。一般来说,东欧和中亚比较符合这一条件。东欧和独联体国家正处于经济改革之中,急需外国在那里开展直接投资。这些国家和地区工业基础好,资源丰富,具有经济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我们应该积极关注和投资。此外,南亚部分国家劳动力丰富,地理位置近,我国的技术拥有广阔市场,应是投资区位选择的重点对象。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确实对我国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有较大的借鉴意义,但其尚不足以作为我国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指导性理论。因此,继续探究我国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全面指导意义的理论显得尤为必要。
三、我国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指导理论:产业全球价值链优化论
价值链的概念是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在《竞争优势》一书中首先提出的:“每一个企业都是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相互分离的活动的集合。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企业的价值链即是由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一系列生产经营活动构成的。价值链上的每一项价值活动都会对企业最终能够实现多大的价值造成影响。价值链构成了企业的生命链,是企业具有生命价值的基础。
随着产业内分工的不断加深发展,价值链的概念被广泛地运用到产业领域中各个不同环节的价值创造过程,于是便出现了产业价值链的概念。它是指以某一特定的生产或服务环节为核心,形成从上游开始一直到下游为止的一个完整的链条关系。从现代工业的产业链环节来看,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包括原材料加工、中间产品生产、制成品组装、销售、服务等多个环节,不同的环节由不同的角色参与运行,发挥不同的作用,并获得各自的利益。例如纺织产业的产业链就是一个“棉花等原料供应——纺织专用设备供应——化纤制造——中间纺织品生产——服装等最终制成品——营销服务——用户消费”完整的过程价值创造。产业价值链突出了产业链的价值属性,反映了产业的竞争优势。如果说“产业链”描述了产业内各类企业的职能定位及其相互关系,那 么,“产业价值链”的概念则更加突出了“创造价值”这一最终目标,描述了价值在产业链中的传递、转移和增值过程。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产业内部的分工也突破了国家的界限,走向了世界市场,产业的全球价值链逐步建立起来。它在客观上要求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综合利用各国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实现价值链的优化组合,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产业价值链走向全球化的过程一方面就国内产业结构而言是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另一方面就本产业而言又是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具体到我国纺织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一方面是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客观要求。产业升级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全球竞争力水平的重大经济问题,发达国家的历史证明,对外直接投资是一国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有效方法。另一方面又是纺织业本身发展壮大,提高全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我国纺织企业应该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的最佳配置,根据世界不同的区位优势来进行投资分工,在成本最低的国家或地区去组织生产,自己则整合各地的优势,实现产品的最终价值。通过对产业全球价值链各个环节的优化组合,我国纺织产品的竞争力得以提升,纺织产业也获得了长久和持续的竞争力。
我国纺织业应该遵循什么样路线对外直接投资呢?这应该由我国纺织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决定。具体位置由下图所示:
在我国纺织业的全球价值链中,发达国家占据产业价值链的两端,即前端的高级原材料生产、产品设计等和末端的营销管理、品牌运营等高附加值环节,我国则处于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中间区域,即加工生产环节,受到发达国家的双重挤压。有资料显示,我国在全球纺织品价值链中仅得到10%的利润,90%的利润都属于品牌拥有者、批发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等各个环节。此外,在产业价值链内,还存在着利润从产品的制造环节转向销售环节、从价值链的中间环节分别转向上、下游环节的趋势。因此,我国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第一个方向应该是往两端发展,目标是部分发达国家,主要投资于纺织原料的研发、时装设计、营销管理和销售渠道等高附加值环节;第二个方向是寻找比自己更有优势的“中间区域”国家,以利用其更低廉的劳动力、丰富的自然资源、优惠的政策和靠近我国纺织品主要消费市场的地理优势等。按照这种思路,我国的纺织业才能不断优化其全球价值链组合,在激烈的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综上所述,产业全球价值链优化理论能够合理说明我国纺织业为什么要对外直接投资以及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问题,可以作为我国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指导性理论。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