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着重对图书馆古籍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进行阐述。
[关键词]古籍 图书馆工作人员 素质
广义的古籍应该是包括甲骨文拓本、青铜器铭文、简牍帛书、敦煌吐鲁番文书、唐宋以来雕版印刷品,即1911年以前产生的内容为反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献资料和典籍。自1949年起,国家通过收集、调拨、购买等方式把90%以上的古籍集中收藏于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博物馆和文物单位中。2006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特别提出要开展“中华古籍保护计划”重大项目,加强民族古籍和文化抢救工作;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将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古籍保护专业人员,加强古籍修复工作和基础实验研究工作,逐步形成完善的古籍保护工作体系作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重要内容。面对这一历史机遇,笔者认为应当从提高自身的素质做起。
1、图书馆古籍工作人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1.1 要有不怕脏、不怕苦,能隐忍耐劳的职业道德精神
古籍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历史见证。但由于年代久远和受客观条件限制,大多数古籍都存在破损、酸化、老化、霉变、鼠啮、虫蛀等现象,工作人员在对古籍进行整理时,难免会对自身的身体健康带来隐患,如容易患上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等。加上对古籍的整理是一个枯燥但却耐心细致的工作,需要工作人员整天坐着。因此,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拥有“一不怕脏、二不怕苦、三要能耐住寂寞”的精神。
1.2 要有古籍保护的意识和保护修复常识
由于我们接触的古籍极为珍贵,因此在工作中,我们要养成一个良好的工作习惯,如在工作台上不能放水杯,不能用钢笔、圆珠笔,以免对古籍产生新的水渍、污渍,不要沾口水翻书,要轻拿轻放,翻书叶时要小心,不要对古籍造成二次损坏。总之,对待古籍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同时,在古籍修复过程中必须坚持“最少干预、整旧如旧、可逆性以及最大限度保留历史信息”等原则,并认真精选修补古书的纸张、胶粘剂等工具,以真正达到永续保护的目的。
1.3 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与古籍打交道是一个又脏又累的工作,而且工作环境又差,待遇上也无特殊,时间长了,难免让人产生厌倦心理。因此,我们应当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遇到破损程度高、破损量大的古籍,要平心静气,坐下来慢慢地整理,在整理过程中要从始至终都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2、图书馆古籍工作人员应该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2.1 古代汉语知识必须过关
古籍绝大部分是用不同时代的古汉语写成,因此掌握古代汉语知识成为图书馆古籍工作者的最基本要求,我们在整理古籍时,通常是通过“跋”、“序”来了解古籍的状况,如果连“跋”、“序”都看不懂,我们就无法开展工作了。因此,我们从事古籍工作的人员在古代汉语知识方面必须过关。
2.2 要有丰富的历史知识
每一个时期的古籍反映的是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征。因此,我们在阅读一部古籍时,往往要注意它在著者前面加的籍贯、职官、爵里、字号等,我们根据自己掌握的历史知识,基本上可以断定它的成书时代了。
2.3 要认识并且会写繁体字
古籍中有大量的繁体字,我们要想把它读通,就必须认识繁体字,同时还要认识异体字,古代的简体字、草书和篆书,甚至包括金文和甲骨文,而反映古籍的收藏情况的大多是钤印,而钤印基本上都是篆书,故需要认识一定量的繁体字。
2.4 要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工具书
任何一个人的知识都是有限的,工具书作为一种基本信息源,它是揭示和检索一般信息源的工具和手段。使用工具书能够了解古籍的内容,提供文献线索,检索参考资料,掌握学术信息。对古籍的版本鉴定,著录常用的工具书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国丛书综录》、《康熙字典》、《贩书偶记》、《中国大名人辞典》、《四体大字典》、《中国历史大事年表》等等。
2.5 要掌握古籍的分类和编目知识
最早对图书进行分类的是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的《七略》,唐初的《隋书·经籍志》将群书按照“经、史、子、集”分为四部,到了清乾隆年间修了《四库全书总目》,它成为集四部分类法大成者,将“经”部分为十类,“史”部分为十五类,“子”部分为十四类,“集”部分为五类,共四十四类,各类下又根据情况进行复分,《四库全书总目》的分类,使古籍分类法更加完善,现在的古籍分类仍然在沿用四部分类法。为了更科学地编纂《中华古籍总目分省卷》,部分专家对目前通行的分类方法进行论证,讨论增设了“丛书类”。我们在对古籍进行分类时,必须了解每一个类目的内涵,才能恰当的分类,不能似是而非,妄下类号,给读者及后人造成学习、工作上的麻烦和混乱。
古籍与普通图书不同,它没有明显、固定的著录依据,普通图书翻开版权页,几乎所有的著录款项都一目了然,而古籍往往在书名前冠上说明性文字,而且有的是用不同的书法题写书名,著者前加上籍贯、职官、爵里、字号等,版本式样更是风格各异,木刻、石印、抄稿本一应俱全,因此我们必须掌握古籍的编目知识,在进行编目工作时,才能驾驭自如,做到准确无误。
2.6 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能和网络知识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全国古籍普查工作,推出“全国古籍普查平台”和构建古籍数字化,这就要求我们从事古籍工作的工作人员必须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能和网络知识。
3、结语
总之,在中华古籍保护与修复工作的新的更高要求下,作为从事古籍普查和管理工作的具体实践者,我们必须不断夯实我们的专业知识,提升我们自身的职业素养,才能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参考资料:
[1]陈琳.古籍工作漫谈,《山东图书馆季刊》,2002年第4期.
[2]彭红:谈古籍普查与古籍工作人员专业素养的提升,《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年第19卷第16期.
[3]陈莉、韩锡铎:试论图书馆古籍工作的任务和人才培养,《图书馆论坛》,2005年10月第25卷第5期.
[关键词]古籍 图书馆工作人员 素质
广义的古籍应该是包括甲骨文拓本、青铜器铭文、简牍帛书、敦煌吐鲁番文书、唐宋以来雕版印刷品,即1911年以前产生的内容为反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献资料和典籍。自1949年起,国家通过收集、调拨、购买等方式把90%以上的古籍集中收藏于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博物馆和文物单位中。2006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特别提出要开展“中华古籍保护计划”重大项目,加强民族古籍和文化抢救工作;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将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古籍保护专业人员,加强古籍修复工作和基础实验研究工作,逐步形成完善的古籍保护工作体系作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重要内容。面对这一历史机遇,笔者认为应当从提高自身的素质做起。
1、图书馆古籍工作人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1.1 要有不怕脏、不怕苦,能隐忍耐劳的职业道德精神
古籍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历史见证。但由于年代久远和受客观条件限制,大多数古籍都存在破损、酸化、老化、霉变、鼠啮、虫蛀等现象,工作人员在对古籍进行整理时,难免会对自身的身体健康带来隐患,如容易患上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等。加上对古籍的整理是一个枯燥但却耐心细致的工作,需要工作人员整天坐着。因此,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拥有“一不怕脏、二不怕苦、三要能耐住寂寞”的精神。
1.2 要有古籍保护的意识和保护修复常识
由于我们接触的古籍极为珍贵,因此在工作中,我们要养成一个良好的工作习惯,如在工作台上不能放水杯,不能用钢笔、圆珠笔,以免对古籍产生新的水渍、污渍,不要沾口水翻书,要轻拿轻放,翻书叶时要小心,不要对古籍造成二次损坏。总之,对待古籍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同时,在古籍修复过程中必须坚持“最少干预、整旧如旧、可逆性以及最大限度保留历史信息”等原则,并认真精选修补古书的纸张、胶粘剂等工具,以真正达到永续保护的目的。
1.3 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与古籍打交道是一个又脏又累的工作,而且工作环境又差,待遇上也无特殊,时间长了,难免让人产生厌倦心理。因此,我们应当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遇到破损程度高、破损量大的古籍,要平心静气,坐下来慢慢地整理,在整理过程中要从始至终都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2、图书馆古籍工作人员应该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2.1 古代汉语知识必须过关
古籍绝大部分是用不同时代的古汉语写成,因此掌握古代汉语知识成为图书馆古籍工作者的最基本要求,我们在整理古籍时,通常是通过“跋”、“序”来了解古籍的状况,如果连“跋”、“序”都看不懂,我们就无法开展工作了。因此,我们从事古籍工作的人员在古代汉语知识方面必须过关。
2.2 要有丰富的历史知识
每一个时期的古籍反映的是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征。因此,我们在阅读一部古籍时,往往要注意它在著者前面加的籍贯、职官、爵里、字号等,我们根据自己掌握的历史知识,基本上可以断定它的成书时代了。
2.3 要认识并且会写繁体字
古籍中有大量的繁体字,我们要想把它读通,就必须认识繁体字,同时还要认识异体字,古代的简体字、草书和篆书,甚至包括金文和甲骨文,而反映古籍的收藏情况的大多是钤印,而钤印基本上都是篆书,故需要认识一定量的繁体字。
2.4 要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工具书
任何一个人的知识都是有限的,工具书作为一种基本信息源,它是揭示和检索一般信息源的工具和手段。使用工具书能够了解古籍的内容,提供文献线索,检索参考资料,掌握学术信息。对古籍的版本鉴定,著录常用的工具书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国丛书综录》、《康熙字典》、《贩书偶记》、《中国大名人辞典》、《四体大字典》、《中国历史大事年表》等等。
2.5 要掌握古籍的分类和编目知识
最早对图书进行分类的是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的《七略》,唐初的《隋书·经籍志》将群书按照“经、史、子、集”分为四部,到了清乾隆年间修了《四库全书总目》,它成为集四部分类法大成者,将“经”部分为十类,“史”部分为十五类,“子”部分为十四类,“集”部分为五类,共四十四类,各类下又根据情况进行复分,《四库全书总目》的分类,使古籍分类法更加完善,现在的古籍分类仍然在沿用四部分类法。为了更科学地编纂《中华古籍总目分省卷》,部分专家对目前通行的分类方法进行论证,讨论增设了“丛书类”。我们在对古籍进行分类时,必须了解每一个类目的内涵,才能恰当的分类,不能似是而非,妄下类号,给读者及后人造成学习、工作上的麻烦和混乱。
古籍与普通图书不同,它没有明显、固定的著录依据,普通图书翻开版权页,几乎所有的著录款项都一目了然,而古籍往往在书名前冠上说明性文字,而且有的是用不同的书法题写书名,著者前加上籍贯、职官、爵里、字号等,版本式样更是风格各异,木刻、石印、抄稿本一应俱全,因此我们必须掌握古籍的编目知识,在进行编目工作时,才能驾驭自如,做到准确无误。
2.6 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能和网络知识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全国古籍普查工作,推出“全国古籍普查平台”和构建古籍数字化,这就要求我们从事古籍工作的工作人员必须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能和网络知识。
3、结语
总之,在中华古籍保护与修复工作的新的更高要求下,作为从事古籍普查和管理工作的具体实践者,我们必须不断夯实我们的专业知识,提升我们自身的职业素养,才能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参考资料:
[1]陈琳.古籍工作漫谈,《山东图书馆季刊》,2002年第4期.
[2]彭红:谈古籍普查与古籍工作人员专业素养的提升,《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年第19卷第16期.
[3]陈莉、韩锡铎:试论图书馆古籍工作的任务和人才培养,《图书馆论坛》,2005年10月第25卷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