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当前主干线公路的养护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dy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公路管理工作中,公路养护是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它具有技术性强、人员素质全面、维修反应迅速、安全措施严格等内在要求。但是目前由于受较为落后的养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限制,使得各地公路养护工作都无法完全达到这一内在要求。
   一、公路养护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养护管理体制不顺,机构设置复杂。目前,我国公路养护管理存在“管养一体”和“管养分离”两种模式,其中“管养一体”模式比较普遍。许多公路养护管理仍然套用事业型养护管理体制,职责不明、责任不清,养护经费采用拨款形式,这种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公路公司化经营的发展趋势和养护体制改革的要求,束缚了养护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管理体制的创新。另外在机构设置上,许多公路仍然按照“统一管理,分级领导”原则设置养护处、养护科、养护工区等,造成人员庞大、机构臃肿。这种按照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养护管理模式,一方面不利于养护工程市场化,另一方面不利于养护工程的监督和质量管理。
   2、养护运行机制落后,創新力度不够。近年来,根据交通部提出的“管养分离、事企分开”的原则,各省(区、市)都不同程度的进行公路养护运行体制的改革,并取得的初步成效。但是目前由于各地对公路养护市场化运作尚存疑虑,从而使得养护运行机制较为落后,创新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养护市场封闭运作、养护市场化模式尚未确定、养护市场主体尚未完全形成、养护市场各项制度尚不完善等等。另外,养护质量的考核仍沿用一般公路养护的“好路率”指标,不能满足高等级公路全方位养护的客观要求。
   3、养护队伍臃肿,技术力量薄弱。目前,在全国各地的公路养护管理中,由于“政、事、企”不分以及激励约束机制不强,导致各地养护机构重复设置,非生产人员膨胀,养护队伍臃肿,人浮于事现象比较严重,从而使得养护经费被挤占,养护队伍素质下降等问题产生。同时在现有养护队伍中,其人员结构也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管理人员过多,一线从事养护生产的人员太少;(2)文化素质较低,技术力量薄弱。
   4、用工制度僵化,分配形式不活。随着公路的发展,科学技术和现代机械在公路养护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这就使养护单位一方面急需专、精、尖人才,而另一方面无法解决“不能胜任”工作的职工安置问题,从而导致内部人员出不去,外部人才进不来的“两难”境地。在工资分配上,效益工资在工资总额中所占比重较小,激励作用不强,使得“有工不出、出工不出力、多劳不多得、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比较普遍,导致职工工作积极性差,责任心不强,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产生。
   5、养护资金不足,成本居高不下。目前,全国各地公路养护中普遍存在养护资金不足的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建设资金缺口太大,有限的养护资金难以满足不断增加的养护任务。养护资金的不足,必然会使公路病害得不到及时处理,公路使用寿命大大缩短,交通事故频频发生,给经营者和使用者都造成极大的损失。同时,由于各地公路管理养护机构臃肿,养护生产效率低下,导致公路养护成本居高不下。
   6、机械化程度不高,无法适应“及时养护”需求。公路需要高标准的养护,实现养护机械化是推进养护工艺更新和养护技术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保障和改善公路交通环境的客观要求。但目前从整体上看,我国公路养护维修较大程度上仍然依靠传统的手工养护作业,养护机械化水平不高,养护机械的完好率和利用率比较低,作业效率和养护质量难以适应公路大交通量、快速交通的要求,无法确保公路养护的及时性、快捷性和高效性。
   7、养护体系不健全,无法实现“预防性养护”要求。目前各地公路养护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动养护,主要表现为疲于应付各种病害,缺乏运营使用过程中的路况调查、病害预测以及适时养护决策和养护规划。只有变被动养护为预防性维护
   养护成本,提高养护效益。实现预防性养护应具备两个条件:(1)技术条件,包括道路及桥梁结构检测系统、路况评价预警系统、养护决策系统及成套养护设备;(2)机制条件,指养护管理体制及其运作模式,需要建立完善的养护决策、养护规划、养护调度及工程养护监理制度。
   8、法规建设滞后,影响养护市场化进程。
   近几年来,一系列公路法规的颁布实施,对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从整体上看,公路法规体系尚不配套,尤其是公路管理与养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难以适应突飞猛进的公路建设和养护体制改革的要求,因此应加速制定公路养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养护保障、养护定额等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建立完善养护系统,以实现养护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
   二、公路养护体制存在问题的成因
   1、体制不顺。为了解决公路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矛盾,国家不断深化公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投资管理模式,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新格局。投融资体制的改革,一方面调动了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参与公路建设的积极性,解决了公路建设资金问题,但同时也带来了公路管理体制混乱等问题。公路管理体制的混乱必然导致养护体制的不顺,尤其是“政、事、企”不分现象比较严重,养护管理套用计划经济模式,长期封闭运行,使得公路养护工作长期缺乏竞争意识、市场意识以及效益意识。
   2、管养不分。由于各地公路建设规模增长迅速以及养护市场尚未真正建立,因此在公路养护管理中,“管养不分”现象比较普遍,许多公路管理机构,既是养护管理者,又是养护生产者,同时也是养护质量的监督者,这种管养不分的传统养护模式,很难实现养护计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养护实施的严格性和彻底性、养护监督的严肃性和有效性,从而给公路养护带来诸多弊端。
   3、垄断经营。长期以来,由于公路养护管理体制不顺,管养不分,因此目前各地公路养护市场基本上都是内部封闭运作,垄断经营,公路养护市场的公开性、透明度不够,离真正的市场化、社会化要求有相当的距离。这对于公路养护市场的健康发展非常不利,容易导致养护效率低下、养护成本居高不下、养护人员过度膨胀等问题的产生。
   4、规章不健全。为了促进我国公路养护事业的健康发展,国务院和交通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收费公路管理条例》、《公路养护工程管理办法》、《公路养护市场准入暂行规定》、《公路养护工程招投标管理暂行规定》等等。但是,由于目前公路管理体制以省(市、区)为主,上述规章制度的颁布只是给各地公路养护体制改革提供了基本原则,指明了方向。各省(市、区)由于具体情况各异,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不一,各种养护体制改革的具体执行政策及配套政策尚未完全出台,从而导致养护体制改革的混乱和问题的产生。
   三、公路养护体制存在问题的对策
   要解决养护体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就应加快公路养护体制改革的步伐,积极响应交通部提出的养护体制改革基本精神,理顺管理体制、建养并重、管养分离,同时打破垄断经营,健全各种规章,实现养护市场化、规模化及专业化运作。从改革实践看,自从“九五”期间交通部提出“管养分开、事企分离”养护体制改革原则以来,各地在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型公路养护模式上,进行了多种多样的探索和实践,全国涌现了以“上海模式”、“吉林模式”、“浙江模式”、“湖北模式”为代表的众多成功范例。在市场化改革实践中,已经显现出市场化养护的诸多优点,主要表现在:(1)事企分开,突出养护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有利于精简机构,可以改善人浮于事,吃大锅饭的局面。(2)引进市场竞争机制,促使从事养护的企业进行自身的优化改革,有利于培育高素质的养护企业。(3)有利于提高养护资金使用效率和养护质量。这些成功范例的出现以及其显示出来的市场化养护的优越性充分说明了公路养护市场化的可行性。在具体实施中,尤其应注意下面几点:
   1、建养并重。要顺利推进公路公路养护体制改革,政府部门及公路管理机构首先要消除认识上的误区,牢固树立“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的指导思想,充分认识养护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做到建养并重,保证公路养护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2、理顺体制。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是做好养护体制改革的重要保证和必要条件。目前,我国公路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公路运输网络已经初步形成,为此交通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公路现行管理体制的弊端,从有利于公路事业的大局出发,尽快建立起精简高效、职能明确、权责一致、运转协调,办事规范的公路管理体制。
   3、管养分离。公路市场化养护模式的实施就是要通过将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价格机制等引入养护工作中,达到提高养护质量、降低养护成本的目的。为此,就应该逐步实现管养分离,将公路管理机构所属的适宜于市场化养护工区、养护中心等与管理机构相分离,并通过合并、重组等形式将其培育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自我发展、自我经营、自我约束、自负盈亏、独立产权”的养护企业。
   4、监管到位。在公路养护体制改革过程中,政府部门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和定位,即政府部门是养护市场的“掌舵者”,而非“划桨者”,它以自己的行政权威对公路经营公司、公路养护公司、公路养护中介机构的市场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同时制定有关政策及规则保障养护市场规范有序运转;政府及交通主管部门应该对养护市场准入、招投标、养护质量等方面加强监管,做到政府监管到位,保障公路养护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5、依法保障。市场经济本质是法制经济,在公路养护市场化进程中,应该以《公路法》、《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等法规为龙头,重视和加强公路养护管理有关法规的制定。政府部门应建立一整套公路养护工程管理、评价办法及检查制度,使公路市场化能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减少改革风险,保证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针对对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供同行业的工程人员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问题;防治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design of concrete proportion in some noticeable problems are discussed, and some corresp
期刊
摘要:道路桥梁施工结束后,能否对其采取合理的养护技术与措施,是道路桥梁在寿命期间提供良好服务的保障。本文将简要介绍道路桥梁的养护技术及采取的措施,以供参阅。  关键词:道路桥梁养护技术施工技术 定期检查  中图分类号:TU99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after the end of the road bridge construction, whether to ad
期刊
一、工程概况   种子过滤系贵铝120万吨技改的一个子项工程,我项目部主要承接了种子过滤的非标槽罐部分,共计10台,工程量统计具体如下:  晶种槽Φ6×12.3m3台V=309m3约35t  溢流槽Φ10×8m1台V=628m3 约48t  饲料母液槽Φ12×8m1台V=804m3 约64t  锥形母液槽Φ12×2m1台 约58t  成品母液槽Φ12×8m1台V=804m3;  滤饼槽Φ6×6m
期刊
摘要: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在施工过程中,易产生裂缝。影响因素有:温度应力,原材料质量、施工工艺等。加强施工过程主要工序的管理,特别是混凝土的养护对消除混凝土的表面裂缝尤为关键。  关键词: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裂缝防治  中图分类号:TU52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prestressed concrete hollow slab in construction pr
期刊
中图分类号:TU4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岩溶地质区建筑的基础施工是建筑工程中的难点。由于岩溶地区存在土洞、溶洞,岩面起伏变化较大,地下水一般丰富,一般施工都较困难。本文就珠三角复杂岩溶地区的一个地铁车辆段运用库基础设计采用了柱下CFG桩基础施工展开论述,就溶土洞处理、CFG桩基础的施工质量控制进行详细介绍,文中资料丰富、详实,可为同类工程的基础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资料。   
期刊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市政道路的荷载量与日俱增,对原路面结构的损坏也越来越重。越来越多的旧的水泥混凝土路面面临着重新整修的工作,此谓“白加黑“改造技术。这种技术能够有效的改善原来旧路面的使用性能,大大的延长其使用寿命,最大程度上节约维修成本。本文就某段就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利用“白+黑“改造技术进行了维护,探讨了市政道路”白加黑“改造施工技术以及方法。  关键字:白加黑改建、反射裂缝、路
期刊
摘要:在输电线路工程建设中,做好输电线路的施工与管理是整个工程项目建设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文章就输电线路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的相关问题进行简要的阐述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电力建设输电线路施工管理  0前言  输电线路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对输电线路工程的质量要求比过去更加严格、规范。输电线路工程具有专业性强、施工难度大、建设周期短等特点。它包括施工测量、土石方工程、基础工程、杆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高速发展,桥梁桥面与防撞墙结构形式不断创新,施工技术也日益成熟。然而就目前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现状来看,施工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科学、不合理的问题,需要相关建设部门加以注意。文章针对桥面铺装方面和防撞墙施工方面现存的问题,分析了相关问题的成因,并提出了具体的技术措施,以期为全面提高高速公路桥梁建设水平提供帮助。关键词:高速公路;桥面铺装;防撞墙;施工技术中图分类号:U412
期刊
摘要:汉宜铁路在施工过程中需要跨越I级干线汉丹铁路,其设计为连续梁结构,主跨64米。根据汉丹铁路新沟车站至朱家台车站提供的资料,最短行车间隔为5分钟,且施工过程需侵入铁路限界,安全风险极大,项目部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以下主要防护技术:基础施工采用抬轨法将两边14米范围内铁轨架空,再插打钢板桩防护,上部结构采用棚架法和半封闭挂篮施工,施工完成后对棚架进行拆除和路基护坡回填加固。  关键词:铁路桥梁;跨线
期刊
摘要: 本文对公路建设中各个阶段的质量控制进行了分析,并对各个阶段出现的问题做出了解决之法。对公路建设质量控制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公路规划阶段;质量控制;施工阶段;竣工阶段;完工后  中图分类号:TU20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this article on highway construction during different stages of th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