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一个真实雷锋

来源 :雷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vf1700732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再回首,雷锋增加了新的标签:“时尚雷锋,爱美雷锋”。透过两个世纪观察雷锋的不同视角,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雷锋。
  在20世纪,雷锋留给人们的印象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在运动会上他舍不得花钱买汽水喝;牙刷用得刷毛掉得稀稀拉拉的也不舍得换新的;一双袜子缝缝补补穿了三年;他的节约箱闻名军内外。
  21世纪,我们再回过头去看雷锋,人们惊奇地发现,雷锋还有青春、时尚的一面,他曾那么爱照相。在那个年代,照相还是一种奢侈的消费,他留给了我们300多张照片。他有英纳格手表,有皮夹克,有料子裤和皮鞋,这些东西在那个年代每一件都可以被称为今天所说的奢侈品,相当于爱马仕、LV,是当年年轻人梦寐以求、追赶潮流的标志。
  雷锋也有属于私人的情感。他的活力与进步,使得他身上散发着耀眼的青春光芒,吸引着那些也渴望进步的女青年们的目光,他们在接触中,产生过真情相助的动人故事,也迸发过爱情的火花。
  其实,现实生活中的雷锋一直都是真实的,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还是让我们从故事讲起吧。
  爱照相的伢子
  雷锋爱美的形象,首次是出现在一个小学的合影照里。雷锋是一名孤儿,在人们的印象中,缺少关爱的孤儿,往往是一种邋遢、不整洁的模样。但是从雷锋留下的这张照片,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干净整洁的形象。这是他作为校腰鼓队的一员,参加演出后的合影。他留着刘海,系着红领巾,旁边放着一个大鼓。
  1954年8月,清水塘小学建立少年先锋队,表现突出的雷锋成为学校里第一批少先队员。从那以后,雷锋穿着乡政府发给他的白衬衫,佩戴着红领巾去上学。
  1955年,雷锋转到荷叶坝小学读书,当时这所学校还没有建立少先队组织,雷锋成了这里唯一的少先队员。学校开始建少先队时,他主动协助辅导员,组织读书小组,开展文体活动,成为学校的骨干。
  1956年夏天,16岁的雷锋小学毕业了,他与毕业班的同学和老师合影留念。照片中端坐在第一排的雷锋身着白衬衣,挺直腰板坐着,微笑着面对镜头。
  学生时代的雷锋,留下的照片并不多,但从这仅有的几张照片,可以看到年少的雷锋身上,没有那种孤儿身上常见的孤僻、自卑和冷漠。他开朗、爱美、热情,脸上洋溢的是幸福感。
  1956年11月,雷锋在望城县委当公务员。一天午后,县委班子集体合影,好奇的雷锋在一旁看热闹。张书记看到了,一招手,“快过来,算你一个。”大家都知道,雷锋平时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省得很,但就是爱美,爱照相,也舍得在照相上花钱。
  雷锋不好意思地捋了捋头上的刘海儿说:“你们都是常委,我是什么‘委’呀。”
  “不管什么‘委’,你过来就行了。”张书记催着雷锋。
  雷锋跑过去,但不知道站在哪里合适。张书记站起来,一把将雷锋拉到自己身边:“就站这儿吧。”
  于是,雷锋就有了这张特殊的合影照。照片上的雷锋,身子斜靠在张书记左侧,他白衬衣的领子翻在外面,脸上洋溢着幸福。这是那个时代干群关系的生动写照。
  1957年2月8日,到县委工作了仅4个月的雷锋,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这一年他17岁。参加完入团仪式后,兴高采烈的雷锋跑到照相馆里拍下了一张照片。照片上,雷锋头戴八角帽,身穿高领毛衣,胸前佩戴着中共望城县委的徽章。
  雷锋在望城县当公务员的不到两年时间里,工作勤奋努力,三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照片上的雷锋,白色的短袖上衣扎在裤腰里,下身着一条白裤子,双手抱在胸前。这个装束在当时是相当时髦的。
  1958年,18岁的雷锋远离家乡到辽宁鞍钢当工人。辽宁是新中国的工业基地,为共和国贡献过众多的第一:第一吨钢,第一桶油,第一架战斗机,第一台机床……能到鞍钢去参加祖国建设,雷锋心里无比喜悦。从家乡长沙坐车到了武昌后,他和工友们利用换乘等车的时间,来到长江大桥。雷锋站在江边仰望大桥,眼里闪着激动的光亮。
  “原来全是钢铁呀。”雷锋感慨地说道。
  和雷锋一起去鞍钢当工人的易秀珍,没听清雷锋说什么,问:“你说什么?”
  雷锋指着大桥说:“那下层铁路桥是什么造的?钢铁!那上层公路桥是什么造的?钢铁!全是钢铁,这需要多少钢铁呀。”
  “不知这些钢铁是不是鞍钢炼出来的?”
  “中国江河多得是,今后还要建多少这样的大桥,该需要多少这样的钢铁呀。”雷锋感慨道。
  背靠长江大桥,雷锋手提当时流行的花编篮,微笑着留下一张照片。后来,在“文革”那个“左”的年代,有人觉得雷锋手提小花篮有小资产阶级情调,同他艰苦奋斗的形象不符,就从他手里夺走了。现在发表的这幅照片又恢复了原版模样。
  到了北京,要在这里转乘去鞍钢的火车。雷锋对工友们说:“我们到天安门去留个影吧。”离开家乡时,雷锋专程去过韶山毛泽东故居。他和毛主席同属于湘潭人,两地相距并不远。他从小就听毛主席关心穷人的故事,又亲身经历了新旧社会两重天,对毛主席有说不完的感激和崇敬。
  天安门金水桥前,雷锋仰望着毛主席的像,伫立了很长时间。执勤的战士走过来告诉雷锋,金水桥上不准久待,雷锋不情愿地转过身,问那位战士:“毛主席在哪儿?”那个战士回答:“我在这儿执勤这么长时间了,也没有见过毛主席。”雷锋继续问他:“毛主席是不是住在天安门城楼上?”战士说:“毛主席住在中南海,天天日理万机。要见毛主席,得做出大成绩,当英雄、当模范。”执勤战士的这些话深深触动了雷锋。
  雷锋走下金水桥,背靠着天安门城楼,先照了一张提着编篮的照片。后来看到一个青年骑着摩托车在照相,他也走过去,骑上去留了个影。
  “扮酷”的学徒工
  1958年11月,鞍钢化工总厂给洗煤车间推土机手李长义分配了一个学徒工,他就是来鞍钢当工人的雷锋。
  一上班,李师傅远远地看见推土机上有个人,大喝了一声:“这是谁家的孩子?不去上学,跑这儿来淘气。”   “我是新来的学徒工,叫雷锋。我不是来淘气的。你就是李师傅吧?”
  李师傅一看,这个学徒工矮个子,娃娃脸,留着刘海儿。“这就是我的徒弟和助手吗?”李师傅说,“跟我学徒,我得把丑话说到前头。这台C-80推土机是苏式重型机械,驾驶起来震动大,劳动强度大,技术复杂。冬天顶风冒雪在这露天煤场作业,是又脏、又冷、又累,手脚冻得猫咬似的,你这南方小鬼受得了吗?”
  “放心吧,师傅,什么苦我都吃过。”
  新增鞍钢组图
  就这样,李长义收下了雷锋做徒弟,签订了为期一年的师徒包教、包学合同。雷锋从那天起,每天都是早来晚走,只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就能独立驾车作业了。大家都说:“这个南方小鬼还真行。”
  雷锋过去在老家开拖拉机,每月拿32元钱,而在这里当学徒每月只有20元钱,整整少了12元钱。李长义问他:“你这个小鬼,不觉得吃亏吗?”雷锋笑着说:“吃亏?不,我不是为钱来的。”
  东北的冬天风大雪大,能见度低,推土机在门型吊车下推煤时,雷锋总是跳下车来指挥,避免吊车运行不慎碰在推土机上。李长义坐在驾驶室还冻得浑身发抖,而雷锋在露天指挥,布棉帽子的两只帽耳紧紧系在下颌下面,嘴里呼出的热气,在帽耳周围结成一圈白霜,漫天飞舞的煤粉和雪花混合起来飘落在他身上脸上,整得他活像个黑脸小包公。李长义心疼地叫雷锋进屋去烤烤火,可是雷锋却很少进屋,他说:“师傅,你去吧。我到车上坐坐就行了。”李长义心里明白,雷锋是担心推土机停车以后,万一水箱或发动机冻了就麻烦了。李长义被雷锋深深感动了,他对车间主任说:“我开了半辈子推土机,前后带过不少徒弟,就数雷锋年纪小,可也数他学得快,学得好。”
  一天中班,翻车机连着卸下几车皮煤,煤场上堆起了几座大煤山。李长义和雷锋驾车爬上一座煤山斜坡,要把坡上的煤推下来。谁知爬坡不过几米,发动机突然熄火,10多吨重的推土机斜躺在煤坡上,怎么也开不走。雷锋只好把推土机从坡上拖了下来。推土机一下坡,再踩油门,发动机又响了起来,雷锋问:“师傅,这是什么原因呢?”李长义说:“C-80快老掉牙了,早就有这个毛病,爬40多度坡就容易熄火,可今天爬的坡不过30多度,也趴了窝,今后爬坡推煤可就难了。”“推土机不能爬坡,这不是影响工作吗?”雷锋着急了。
  雷锋研究了一夜,第二天上班,他拿着C-80的说明书,对李长义说:“师傅,我找到原因了。推土机在坡度较大的地方作业,由于发动机超负荷运转,造成汽缸里进的油和空气比例失调,空气进得多,油进得少,发动机肯定要憋火的。”
  “没错,就是这么一回事,你小子比师傅强。”李长义一拍大腿高兴地说。
  当即,他们改进了操作方法,推土机爬坡作业果然不熄火了。他们师徒两人,一鼓作气推平了半座煤山,把昨天爬坡熄火耽误的活全给补上了。在生产评比会上,雷锋受到了表扬。
  那张戴着工帽的照片,就是雷锋受到表扬后的留影。帽子下依然是那一绺刘海儿,皮夹克,毛料裤,黑皮鞋,还有特意露出的高领衫。
  “文学青年”
  1959年初,雷锋在鞍钢当工人时,鞍钢化工总厂举办职工业余文化补习班,雷锋给工友们当语文老师。这时照片上的雷锋,头戴帽子,围着一条格子围巾,身穿工作服,手拿讲稿,胸前佩戴着徽章,上衣口袋里还别着钢笔,十足的文学青年打扮。这模样用现在的话说:“这哥们够范儿。”
  在乡里时,雷锋就教老乡们认字。当时夜校没有固定教材,叔叔、婶婶们年纪大了,记不住那些复杂的字。雷锋左思右想,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将农村常用字、俗语编成顺口溜,如“钟二叔打车子,一车二百斤”啦,“李一婶插田,三天两亩”啦,“白菜萝卜,扁豆黄瓜”啦。这些家常话,读着上口,认起来也有兴趣。雷锋还运用流动教学法,例如,教写“猪”字,用纸写个“猪”字 贴在猪身上,“猪”满街跑,乡亲们就认识了。
  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雷锋在望城县委当公务员期间,报名参加了机关干部初中夜校补习班,拿到了结业证书。
  在雷锋的遗物中有一篇手稿《茵茵》,上面注明为“小说”。这篇小说创作于1958年,那时他还在望城县治沩工地。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19岁的女青年突击队长,“聪明又勇敢,什么困难都不怕,什么活都能干。”在小说中,他这样描述这个女孩子:
  茵茵就是这样的。提起这位年轻的女同志,人们都要感动地流下眼泪。她是一个共产党员。她那结实的身体,勤劳的双手,还有那晒黑的脸儿,清秀的头发,活泼的眼睛,真使人敬慕。她穿着一件黄棉衣,脚上是草鞋。据说,黄棉衣是她哥哥从部队复员后送给她的,草鞋是她自己打的,打得很漂亮。
  在治沩工地,雷锋除了编山歌教大家唱外,还写过《小说短章》,描述工地的景象。
  在团山湖农场,他写了散文《我学会开拖拉机了》,发表于1958年3月16日的《望城报》上,这是他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他还写了一篇自传体小说《一个孤儿》。
  在治沩工地,在团山湖农场,在鞍钢,在部队,雷锋写下了许多诗歌。其中,《南来的燕子啊》是他创作的第一首长诗。
  在他留下的笔记中,有一篇诗歌札记。从这篇札记里,我们可以看到雷锋在诗歌创作学习上是下过一番功夫的,而这也为他以后日记、文章中的修辞打下了基础:
  ……
  四、民歌文艺手法:
  1.对照:
  如:牛出力来牛吃草,
  东家吃米我吃糠。
  2.比喻:
  要说天,天最大,
  我们的干劲比天大!
  3.夸张:
  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
  到工厂以后,雷锋又担任了文化小教员,这个“教员”一直延续到了部队,帮战友学习,给少先队当辅导员。他还是《解放军报》聘请的通讯员。
  雷锋看了自传体小说《高玉宝》以后,曾计划把自己的家史写成一本长篇小说,可惜只写了2万多字,他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仅从已经公开出版的《雷锋全集》统计,雷锋生前给我们留下了160篇日记、31首诗歌、3篇小说、9篇散文、13篇文章、18篇讲话、14封书信。
其他文献
我1976年出生在黑龙江省双城县一个仅仅种植玉米的贫困农村,儿时的我,真正感受到了父老乡亲们日夜操劳也无法改变贫穷的生活,尤其是父母为了我们3个孩子,天蒙蒙亮就下地出工干活,白天顶着毒辣的太阳在田里劳作,晚上顶着星星回家为我们洗涮。到了1990年,虽然农村实行了改革,但是我家乡依然贫困。  那时我仅仅14岁,看到父母如此艰辛,我萌生了出去打工贴补家庭的想法。就这样,一个年仅14岁懵懂少年,走上一条
期刊
在京城美丽的昆玉河畔向东500米,诞生于硝烟战火中的解放军第一附属医院(原304医院)就坐落在这里。医院至今走过了61个年头,被评为“全军为部队服务先进医院”、“拥政爱民先进单位”、“首都文明先进单位”,涌现出了尹长富等一批“学雷锋标兵”先进个人。  盛开幸福之花  无论经费如何紧缺,这个医院每年都要拿出2000多万元用于部队医药补贴、1200余种药品供官兵择用、大型仪器不需审批免费为兵开放、每年
期刊
“感动中国”人物肖像油画巡回展出  一个由台商开发运营、凭借523文化产业园艺术总监林正碌先生独创的油画培训方法及理念,在江苏海安陆续培训了百余位未曾学过油画的人员部分作品参加江苏省美协第四次新人美术作品展览全部入选,验证了这个艺术教育模式的效果、可行性及先进性。  自2002年中央电视台首次启动“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以来,每年一次年度评选,根据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已评选出
期刊
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挺进华北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广泛开展游击战争,牵制和歼灭了大量日本侵略者。  1942年5月,接任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总司令的所谓“中国通”冈村宁次,挑选了两个联队,组成两支身着便衣的“挺进杀人队”,印刷了彭德怀、左权、罗瑞卿、刘伯承、邓小平、李达等人的照片和简历,发给挺进队员。为了防止走漏消息,他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使用的兵力全部调用日军,只许露营野外,不许宿村住店,也不
期刊
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而在1999年岁末举办的“百年中华英烈颂艺术大展”的展厅,我看到著名画家王盛烈创作的《八女投江》国画所展现的八位女英雄义薄云天、慷慨赴死的壮烈场面,心灵深处受到极大的震撼,情不自禁地流下了强忍多时的眼泪。  那是在1938年10月上旬,东北抗日联军妇女团指导员冷云,率队西进,在牡丹江支流乌斯浑河岸与日伪军遭遇。她们为掩护部队突围,主动吸引敌人火力,战至弹尽,毅然走下乌斯
期刊
父母在,家才是你安魂入梦的地方。回到家来,亲热地叫一声爸爸妈妈,我们才能充分感知一个家的温馨和踏实。  家有老人,就意味着这个世界上永恒的亲情还在。工作和事业失败了,可以重来。孝敬父母的时光却永远不能重来。当父母健在的时候,要好好尽孝,否则,人生会留下沉痛的遗撼。  而老人对儿女工作上无条件的支持,更让我们感受到了父母的恩情和无私的爱。  父母尚在,也昭示着生命的黄昏离我们还很远,在生命的正午,我
期刊
“他(雷锋)是一个好人,一个大好人。他有火一样的政治热情,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他无限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新社会、崇尚真善美,他特别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知恩图报,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奉献一片爱心。”——78岁的冯健,在北京的每一天,在各种场合,只要有人问起她“心目中的雷锋”,她都要用她特有的、饱含真诚且具有明显感染力的湘音重复这样的话,令人感奋。  她说起话来轻言细语,笑起来眼睛眯成
期刊
国人皆知北京卢沟桥。作为全面抗战的起点,它已载入史册。  但,很少有人听说南阳过西峡口。这里,见证了全面抗战的最后一战。  从1937年爆发于卢沟桥的七七事变,到1945年8月24日在西峡口举行的日本战地投降仪式,中国人民的八年抗战可谓“枪起卢沟桥、日落西峡口”。卢沟桥和西峡口,这两个地方虽相距2000多里,但却有着内在的历史联系,一起勾勒起了8年抗战的整体轮廓。  西峡口,泛指今天的西峡县。抗战
期刊
事件回放:  女教师遭陌生男子拖拽 初中生救人成年人围观  5月13日傍晚,在青岛市市北区延安二路台东公交车站附近,一名女教师突遭陌生男子生拉硬拽。女子惊恐万分,几度大声求救,不过,周围无成年市民出手相助。其间,4名放学准备乘公交车回家的初中生挺身而出,组成人墙,挡在了陌生男子与女教师中间,并欲拨打110报警,陌生男子见状遂逃跑。  专家点评:  我们在为这名女子免遭不幸感到庆幸、为这4名初中生的
期刊
事件回放:  烟灰烫、甩耳光……15岁女生遭同学殴打凌辱近4小时  鲍嘉是上海某学院预科班的学生。5月11日晚上,她在宿舍遭到5名女生近4个小时的殴打和折磨:化丑妆、扇耳光、烟灰烫、罚跪地、泼冷水、拍视频,还被“拿”走了零花钱。事件的起因是鲍嘉隔壁宿舍的小晨“借”走了鲍嘉的课本,并且拒绝归还。她无奈之际只好寻求老师帮助。之后,鲍嘉给同学小周发的抱怨短信被转发给了小晨。生气的小晨就与其他4名女生对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