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力松驰接骨板对固定段骨结构及力学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来源 :保健事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MM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了解应力松驰接骨板固定对固定段骨形态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分别将应力松驰接骨板(实验组)和坚硬接骨板(对照组)固定于兔胫骨干中段,采用CT扫描及CT值测定和力学测试,观察固定段骨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变化。结果:固定后8~12周,两组板下皮质骨厚度均逐渐变薄,伴CT值和固定骨段力学强度下降,以对照组为明显。24~36周,实验组板上皮质骨厚度、CT值和固定骨段力学强度逐渐恢复,接近正常;而对照组呈现松质骨化,36周时最大三点弯曲强度仅为正值53.9%。结论:应力松驰接骨板减轻了板下骨骨质疏松的发生,在不去除接骨板的情况下,可使疏松板下骨形态结构及力学性能逐渐恢复。
  关键词:接骨板;内固定;力学强度;应力遮挡
  坚硬接骨板加压内固定为骨折提供了稳定的力学环境。然而,其强大的应力遮挡作用可诱发严重的局部骨质疏松,它是负重开始后或接骨板取出后固定骨段再骨折的潜在原因。我们采用粘弹性材料制成的聚乙烯垫圈置于螺钉与螺孔之间,构成应力松驰接骨板系统。研究证实,该系统固定刚度随着垫圈的蠕变和破坏而逐渐下降,使骨固定段承受的应力刺激逐渐增加[1,2],现将本研究中固定段骨结构变化及力学测试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接骨板与垫圈
  以316L不锈钢制成四孔接骨板和螺丝钉。接骨板长40 mm,宽7 mm,厚2 mm,螺孔直径为2.2 mm。螺丝钉外径2 mm,长12 mm。另以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制成空心垫圈,外径2.2 mm,内径2.0 mm,高1.5 mm。
  1.2 动物实验及观察指标
  选用健康的成年新西兰兔40只,体重2.5~3.0 kg。2.5%戊巴比妥钠自耳缘静脉麻醉后,手术显露双侧胫骨中段,左侧以坚硬接骨板内固定作为对照组,右侧在4个螺孔内加放垫圈后固定, 即应力松驰接骨板固定。螺丝钉使用统一扭矩拧紧,术后动物分笼饲养,自由活动。所有动物分为5组,每组8只,分别术后4、8、12、24及36周处死,剖取两侧完整胫骨,取出接骨板及螺丝钉,作如下观察。
  1.2.1 CT扫描及CT值测定 将同一只动物双侧胫骨并排放置,以内侧两螺孔中间的部分为中心,在Somaton ART CT扫描机(德国西门子公司)作横断面断层扫描,层厚为5 mm,扫描条件相同。成像后在板下皮质骨区域内随机划取4个小圆圈,计算机自动测得每个小圆面积内皮质骨平均CT值,以此求得每组板下骨总平均CT值及标准差。同时测得正常胫骨CT值,将每组CT值换算成正常值的百分比,以消除个体差异。然后,以团体t检验对各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规定P<0.05为差异显著。
  1.2.2 皮质骨灰度曲线观察 将上述CT图像置低倍放大装置(德国KAISER公司)上,由日本JVC公司产CCD摄像机(高度40 cm),摄取输入原图,每组输入CT片原图片8帧,分辩率560线,输入画面768×512像素。原图经VIDAS图像分析系统(德国ZEISS公司)处理成为彩色示意图,垂直接骨板面中央,选定起点和终点,间距为四线宽,由板对侧皮质骨开始经髓腔向接骨板侧皮质骨横向扫描,得到皮质骨灰度分布曲线图,对其进行分析比较。
  1.3 力学测试
  上述胫骨标本完成CT扫描后,在岛津AG-20KNA万能材料试验机上作三点弯曲试验。加载点位于钢板对侧中间两螺孔间中点,支点位于钢板侧,支点间距离为50 mm,加载速度3 mm/ min,测试记录愈合骨最大三点弯曲强度。另外8根正常完整胫骨作相同力学测试,作为对照,将固定两组胫骨最大弯曲强度换算成正常对照的百分比,然后以团体t检验,对两组结果作比较发达分析,规定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固定骨段CT扫描及CT值测定
  CT扫描显示:4周时两组板下骨厚度无明显改变。8周时两组板下皮质骨均变薄,以坚硬接骨板(Rigid Plate RP)组为明显 。12周时应力松驰接骨板(Stress Relaxation Plate,SRP)组板下骨变薄,仍见皮质骨结构;RP组板下皮质骨逐渐变薄、CT扫描成像模糊不清,见不到正常皮质骨结构。24~36周,SRP组板下皮质骨逐渐恢复密度和厚度,但仍不及钢板对侧皮质厚度;RP组板下骨菲薄,皮质骨结构消失。
  CT值测定:正常兔胫骨中段皮质骨CT值为1951.2±157.5。由表1可以看出,固定后12周前,两组板下骨CT值均逐渐下降(表1),SRP组下降较慢,8周时,SRP组CT值明显高于RP组(P<0.05)。此后,SRP组CT值开始逐渐恢复,36周时达正常值85.2%,而RP组CT值进行性下降,24周起,局部开始呈负值,36周时降至正常14.2%,两组差异非常显著(P<0.001)。
  2.2 力学测试结果
  3 讨论
  3.1 应力松驰接骨板对固定段骨形态和结构的影响
  坚硬接骨板的应力遮挡作用是造成固定段骨质疏松,即骨量丧失和骨结构紊乱的主要原因[3]。接骨板刚度越高,所造成骨量丧失和骨结构紊乱就愈快、愈严重,力学性能下降越明显[4]。为此,我们设计了应力松弛接骨板系统,该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其固定刚度可随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因而,对骨的应力遮挡作用逐渐减弱。我们过去的研究证实,垫圈形态的变化是应力遮挡率下降的主要原因[1]。从材料學角度看,粘弹性材料的主要特征是在载荷不变的情况下,其变形量可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称蠕变)。已知载荷从骨组织转移到接骨板,必须经螺孔部位才能使接骨板承受载荷,位于螺孔内的垫圈在这种载荷转移作用下,逐渐发生蠕变,导致螺丝钉逐渐发生不同程度的松动,而螺丝钉的松动直接影响了接骨板系统对骨的应力遮挡作用。Carter等研究表明,以12 N*m的扭矩将接骨板拧紧后,只要旋松半圈,即可使接骨板完全丧失对骨的应力遮挡作用。对垫圈的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长期压缩和往复加载(肢体活动时)不仅使垫圈出现蠕变,而且出现典型的疲劳损害,与之相应的是接骨板对骨的应力遮挡率逐渐下降,8周时与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随着时间的延长,其变形和撕裂损害变化和体外应力遮挡率下降基本一致,这就是应力松驰接骨板应力松驰的机理。本文未能对体内垫圈形态的变化及其与骨形态结构变化关系作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板下骨CT值测定(骨密度)及板下骨灰度分布曲线(骨密度及皮质骨厚度)均提示术后8~12周,SRP板下皮质疏松轻于RP组。这一结果与我们先前的观察结果基本一致[1]。我们认为接骨板螺钉系统刚度的逐步下降所形成的渐变力学环境,使固定骨段承受应力刺激逐渐增加,因而减轻了应力遮挡所致的骨质疏松的发生和发展。随着固定时间的延长,这种逐渐增加的应力刺激,促进了SRP组板上疏松骨结构的改建和修复,至36周,板下皮质骨厚度、骨密度(灰度曲线分析及CT值测定)及截骨段力学性能逐步得到恢复。而RP组,由于固定段骨得不到足够应力刺激,骨密度下降,持续性加重加剧,CT扫描示板下骨皮质菲薄,CT值下降呈负值。36周时,最大弯曲强度仅为正常53.9%。这些结果表明:SRP所建立的渐变力学环境,减轻了板下骨质疏松的发生,在不去除接骨板情况下,使皮质骨结构及力学性能逐步得到恢复。需要说明的是,本实验结果只是初步反映了体内状态下,SRP对固定段骨皮质形态结构及骨密度变化的影响,文中CT值及灰度曲线的获取受较多因素的影响,如测定部位的选定,图像处理过程中信号的丢失,扫描方向及扫描起点和终点的选择等。例如采用QCT测定,则结果可能更加标准、精确。
  3.2 板下骨结构的改变对截骨段力学性能影响
  结果表明:骨矿物质的含量与骨力学性能有显著相关性,骨质疏松、骨孔隙率增加、骨密度下降等是影响骨力学性能的重要因素[5]。除此之外,骨几何形态、皮质骨厚薄以及内结构(如胶原羟基磷灰石排列等)也对骨力学性能产生很大影响[6]。本文的实验结果证明,接骨板固定后皮质骨疏松以及骨密度的降低影响骨的材料性能,而皮质骨的变薄则影响了骨的结构性能,两者共同引起骨的力学性能下降。与RP组相比,SRP对固定骨段材料及结构性能影响较轻,且由于固定系统刚度的下降,截骨段承受应力刺激逐步增加,使骨改建渐趋完善,板下骨骨量、皮质骨厚度及骨力学性能逐渐恢复。但由于SRP组板下皮质厚度未能恢复,因而,可能影响了固定段骨力学强度的彻底恢复,但36周时已接近正常(93.6%),即使取出接骨板,亦不至于发生再骨折。
  参考文献
  1,戴克戎,戴 闽,王开友,等.应力松弛接骨板对骨几何形态和力学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华医学杂志,1995,75(7):414
  2,汤亭亭,戴克戎,薛文东.可变刚度接骨板系统对循环压缩载荷的力学反应.医用生物力学,1996,11(1):42
  3,Uthoff HK,Foux A,Mcauley YJ,et al.Two processes of bone remodeling inplated intact femora:an experimental study in dogs.J Orthop Res,1993,11:78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 研究负压封闭引流结合骨水泥抗生素链珠治疗胫腓骨骨折术后早期感染。方法 选取我院胫腓骨骨折术后出现早期感染患者22名,采取负压封闭引流结合骨水泥抗生素链珠的方法对我院22名胫腓骨骨折患者术后的早期感染进行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都得到治愈并且出院,没有1例患者需要更换固定骨头的材料或者是需要将原来固定骨头的材料重新取出。结论 负压封闭引流结合骨水泥抗生素链珠是治疗胫腓骨骨折术后早期感染的有
期刊
摘要: 探讨产前护理干预对硬膜外麻醉无痛分娩的影响。选择我院 2010年 3 月-2012 年3月收治的行硬膜外麻醉无痛分娩的产妇90 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 45 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 45 例加强产前护理干预 ,回顾性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两组给药前 VAS 评分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观察组疼痛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期刊
摘 要:病毒性肝炎存在Th2型细胞的活化现象,血清sCD30水平的高低能够作为肝炎活动性的一个重要的检测指标,对其进行测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与价值。目的 探讨病毒性肝炎常见的化验指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吸附试验对2010年7月至2012 年10月的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的可溶性CD30水平以及运用生化检测仪对患者血清中的ALT 的水平进行检测与分析。另外选择40例ALT 正常的乙型肝炎病毒(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足月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方法 对本院剖宫产后再次足月妊娠161例孕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1例中选择再次剖宫产143例,其中因疤痕子宫要求择期手术121例,占84.6%;18例阴道试产,其中13例孕妇阴道分娩,试产成功率72.2%。结论 医患对剖宫产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认识不足是导致再次剖宫产的主要原因,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方可提高剖宫产后阴道试产成功率。  【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可行性及手术适应证。 方法 回顾性总结45例老年人、31例非老年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资料,作对照分析。 结果 老年组平均搭桥3.6±0.9根,心肌阻断时间92.4±38.3分钟,手术死亡率为2.2%,并发症发生率为33.3%,住院时间为30.3±18.6天;与非老年组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 结论 经过严格的手术适应证选择,老年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具有
期刊
1.病例报告:  患者女性,72岁,因心慌、气短1小时,含化硝酸甘油未缓解就诊。既往有冠心病史6年,平时服用鲁南欣康、拜阿司匹林、养心氏等药物。急查心电图示:心房纤颤 V3-V6导联ST-T改变。即给予吸氧、镇静、普罗帕酮药物治疗,心房纤颤纠正转为窦性心律。次日晨起再次出现心前区不适,由家人陪同上院进一步诊治。实验室检查:心肌酶、血糖、血脂等均正常。心电图示:心房纤颤 。心脏彩超:二尖瓣轻度返流。
期刊
摘要: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 ,TN)是一种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出现的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又称痛性抽搐,为神经性疼痛疾患中最常见者,其治疗仍然是神经外科的难点。尽管1976年Jannetta提出神经血管压迫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原因,并发展了显微血管减压术,但由于血管压迫并非系唯一原因,手术方案应以术中具体情况确定。1998-2006年对收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53例,采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索血液透析滤过对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中高血压的影响。方法 选取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低通量血液透析和高通量血液透析滤过,观察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透析中高血压(在至少2/3透析治疗 中,透析后收缩压比透析前收缩压升高超过10mmHg)的发生率。结果 经3个月观察后血液透析组(HD组)35例患者中发现有6例患者符合透析中高血压标准,发生率17%,血液透析
期刊
[摘要] 糖尿病合并肝损伤的发病率正逐年提高,后期往往不可逆转,而临床对该病尚重视不足。本文从糖尿病与脂肪肝、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胆石症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关系方面入手,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全面阐述了糖尿病在肝损伤患者中的危险性,以期为临床的及时诊疗提供相关依据。  [关键词] 糖尿病;肝损伤;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糖尿病性肝损伤(diabetic liver disease,DLD)是指糖尿病引
期刊
脱氧吡啶啉(deoxypyridinoline, DPD)又称赖氨酰吡 啶 啉(lysylpyridinoline, LP),是70年代末发现的反映骨吸收的特异指标。90年代初,人们 建立用ELISA测定尿DPD的方法。该方法不受饮食和肝功能影响、操作简便。我们用此法测定 了383名健康人和某些内分泌疾病患者尿中DPD含量,以探讨DPD的性别差异,随年龄发生的 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一、对象和方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