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动脉僵硬度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5年2月本院诊治的80例老年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患者不同病情分为A组(31例高血压患者)、B组(30例糖尿病患者)、C组(19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选择VP-l000动脉硬化检测仪测定三组患者baPWV,从而评估各项因素对动脉硬化程度的影响。结果:A、C两组SBP、MPA、DP均高于B组;B、C两组GLU、HbA1c、sCRP、baPWV均高于A组,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和糖尿病是老年动脉僵硬度提高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MPA、DP、GLU、HbA1c、sCRP均是影响动脉僵硬度的独立性危险因素,临床应对此加以重视。
【关键词】 老年 高血压 糖尿病 动脉僵硬度
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高血压患者中约15%合并糖尿病,而糖尿病患者中约75%合并高血压,两者并存时,容易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动脉僵硬度属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性危险因素,即动脉僵硬度增加,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即死亡率均随之增加[1-3]。本研究通过动脉硬化检测仪测定本院80例不同病情老年患者,旨在研究老年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动脉僵硬度的影响因素,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5年2月本院诊治的80例老年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患者不同病情分为A(高血压患者,31例)、B(糖尿病患者,30例)、C(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19例)三组。A组男女比例17:14,年龄60-82岁,平均(74.23±8.25)岁;B组男女比例16:14,年龄60-79岁,平均(72.39±5.17)岁;C组男女比例11:8,年龄60-80岁,平均(73.18±6.22)岁;三组上述各项基线资料比较均未显示高度差异(P>0.05)。
1.2 方法
通过采集患者临床资料以及实验室血生化指标检测,并进行记录。采用VP-1000动脉硬化仪(由日本科林公司提供)测量患者baPWV,患者接受检测前2小时内禁吸烟、饮咖啡,在静息状态在休息15分钟,取仰卧位,将心电感应器放于患者心前区,观察并记录患者5分钟脉搏波形,直到屏幕显示出稳定波形,实时测量变异率<5%之后开始采集、计算左、右baPWV平均值并予以分析[4]。
1.3 观察指标
综合因素:体质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PA)、脉压(DP)、空腹血糖(GLU)、糖化血红蛋白(HbA1c)、C-反应蛋白(sCRP)、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baPWV。
1.4 统计学处理分析
本研究数据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用百分比(%)表示,以X2 检验,当P<0.05,表示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baPWV与各项因素因素之间的关系。
2 结果
2.1 三组综合因素比较
三组BMI、DBP、HDL-C、LDL-C、TC、TG比较均未显示高度差别(P>0.05);A、C两组SBP、MPA、DP均高于B组;B、C两组GLU、HbA1c、sCRP、baPWV均高于A组(P<0.05),详见表1。
2.2 baPWV相关因素多元性分析
设定baPWV为因变量,设定SBP、MPA、DP、GLU、HbA1c、sCRP均为自变量,采用线性回归方式分析结果得知:MPA、DP、GLU、HbA1c、sCRP与baPWV呈正相关(P<0.05)。
3 讨论
随着社会人口老年化发展趋势,老年高血压和高血糖发病率持续增长,高血压、糖尿病均是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动脉僵硬度又是心脑血管的危险因素,故充分了解动脉僵硬度并给予合理控制对降低老年高血压和糖尿病或合并症均具有积极意义[5-6]。本研究通过采集、记录本院80例老年患者baPWV,即31例高血压患者-A组,30例糖尿病患-B组,19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C组临床资料,同时采用VP-1000动脉硬化仪测量三组老年患者baPWV。结果显示:A、C两组SBP、MPA、DP均高于B组,B、C两组GLU、HbA1c、sCRP、baPWV均高于A组,其中C组SBP、MPA、DP、GLU、HbA1c、sCRP、baPWV最高,说明上述各项指标均可作为心脑血管疾病预测因子,其中高血压、高血糖均对动脉僵硬度有重要影响。分析高血压患者可知:血压升高会提高血管紧张度,同时会改变血管壁结构和功能[7]。而糖尿病患者主要死亡原因是因其血管并发症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该疾病早期就表现动脉僵硬度改变[8]。因时间、样本量等因素限制,本研究未进一步详细分析高血压、糖尿病以及两者合并导致动脉僵硬度改变的主要机制,还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分析予以验证补充。
综上所述,高血压、糖尿病是影响baPWV的主要因素,其中MPA、DP、GLU、HbA1c、sCRP均是影响动脉僵硬度的独立性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杨石凤.老年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3):74-75.
[2]陈一丁,姚伟峰,万惠,等.老年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动脉僵硬度的变化及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4):6254-6255.
[3]莫小丽,安巍,万国华.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动脉僵硬指数和24h脉压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2,18(16):2709-2711.
[4]陳路增,王彬,张惠.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动脉僵硬度随访观察[J].中华医学杂志,2013,22(12):927-929.
[5]陈哲,苗莉,高春英.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与动脉僵硬度的关系[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25(12):1235-1237.
[6]刘喆,王海宁,王峥嵘.老年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动脉僵硬度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2,17(01):25-28.
[7]欧映伟,隋志敏,冯林等.老年人糖化血红蛋白与脉搏波传导速度的相关性 [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23(18):4570-4571.
[8] 吕琳,于珮,苏悦.不同类型高血压间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的变化[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17(02):169.
作者简介:耿娟娟,女,1983.10,河南郑州人,硕士,郑州人民医院特需科,研究方向:恶性肿瘤的研究治疗和应用基础,专业:肿瘤学
【关键词】 老年 高血压 糖尿病 动脉僵硬度
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高血压患者中约15%合并糖尿病,而糖尿病患者中约75%合并高血压,两者并存时,容易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动脉僵硬度属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性危险因素,即动脉僵硬度增加,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即死亡率均随之增加[1-3]。本研究通过动脉硬化检测仪测定本院80例不同病情老年患者,旨在研究老年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动脉僵硬度的影响因素,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5年2月本院诊治的80例老年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患者不同病情分为A(高血压患者,31例)、B(糖尿病患者,30例)、C(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19例)三组。A组男女比例17:14,年龄60-82岁,平均(74.23±8.25)岁;B组男女比例16:14,年龄60-79岁,平均(72.39±5.17)岁;C组男女比例11:8,年龄60-80岁,平均(73.18±6.22)岁;三组上述各项基线资料比较均未显示高度差异(P>0.05)。
1.2 方法
通过采集患者临床资料以及实验室血生化指标检测,并进行记录。采用VP-1000动脉硬化仪(由日本科林公司提供)测量患者baPWV,患者接受检测前2小时内禁吸烟、饮咖啡,在静息状态在休息15分钟,取仰卧位,将心电感应器放于患者心前区,观察并记录患者5分钟脉搏波形,直到屏幕显示出稳定波形,实时测量变异率<5%之后开始采集、计算左、右baPWV平均值并予以分析[4]。
1.3 观察指标
综合因素:体质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PA)、脉压(DP)、空腹血糖(GLU)、糖化血红蛋白(HbA1c)、C-反应蛋白(sCRP)、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baPWV。
1.4 统计学处理分析
本研究数据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用百分比(%)表示,以X2 检验,当P<0.05,表示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baPWV与各项因素因素之间的关系。
2 结果
2.1 三组综合因素比较
三组BMI、DBP、HDL-C、LDL-C、TC、TG比较均未显示高度差别(P>0.05);A、C两组SBP、MPA、DP均高于B组;B、C两组GLU、HbA1c、sCRP、baPWV均高于A组(P<0.05),详见表1。
2.2 baPWV相关因素多元性分析
设定baPWV为因变量,设定SBP、MPA、DP、GLU、HbA1c、sCRP均为自变量,采用线性回归方式分析结果得知:MPA、DP、GLU、HbA1c、sCRP与baPWV呈正相关(P<0.05)。
3 讨论
随着社会人口老年化发展趋势,老年高血压和高血糖发病率持续增长,高血压、糖尿病均是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动脉僵硬度又是心脑血管的危险因素,故充分了解动脉僵硬度并给予合理控制对降低老年高血压和糖尿病或合并症均具有积极意义[5-6]。本研究通过采集、记录本院80例老年患者baPWV,即31例高血压患者-A组,30例糖尿病患-B组,19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C组临床资料,同时采用VP-1000动脉硬化仪测量三组老年患者baPWV。结果显示:A、C两组SBP、MPA、DP均高于B组,B、C两组GLU、HbA1c、sCRP、baPWV均高于A组,其中C组SBP、MPA、DP、GLU、HbA1c、sCRP、baPWV最高,说明上述各项指标均可作为心脑血管疾病预测因子,其中高血压、高血糖均对动脉僵硬度有重要影响。分析高血压患者可知:血压升高会提高血管紧张度,同时会改变血管壁结构和功能[7]。而糖尿病患者主要死亡原因是因其血管并发症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该疾病早期就表现动脉僵硬度改变[8]。因时间、样本量等因素限制,本研究未进一步详细分析高血压、糖尿病以及两者合并导致动脉僵硬度改变的主要机制,还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分析予以验证补充。
综上所述,高血压、糖尿病是影响baPWV的主要因素,其中MPA、DP、GLU、HbA1c、sCRP均是影响动脉僵硬度的独立性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杨石凤.老年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3):74-75.
[2]陈一丁,姚伟峰,万惠,等.老年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动脉僵硬度的变化及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4):6254-6255.
[3]莫小丽,安巍,万国华.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动脉僵硬指数和24h脉压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2,18(16):2709-2711.
[4]陳路增,王彬,张惠.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动脉僵硬度随访观察[J].中华医学杂志,2013,22(12):927-929.
[5]陈哲,苗莉,高春英.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与动脉僵硬度的关系[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25(12):1235-1237.
[6]刘喆,王海宁,王峥嵘.老年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动脉僵硬度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2,17(01):25-28.
[7]欧映伟,隋志敏,冯林等.老年人糖化血红蛋白与脉搏波传导速度的相关性 [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23(18):4570-4571.
[8] 吕琳,于珮,苏悦.不同类型高血压间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的变化[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17(02):169.
作者简介:耿娟娟,女,1983.10,河南郑州人,硕士,郑州人民医院特需科,研究方向:恶性肿瘤的研究治疗和应用基础,专业:肿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