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巡捕局:被岁月湮没的百年老建筑

来源 :青岛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ni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疆路5号(甲)坐落着一栋方正的小楼,红瓦,粉色的墙面,山墙上保留着花岗石砌筑的装饰。这座看似不起眼的建筑,实则历经了百年的洗礼,扮演过德占时期的。水上巡捕局”的角色,见证了青岛这座建置百余年城市的风风雨雨。
  如今,这座百年德国老建筑的周围正在进行着大规模的拆迁。一条沿冠县路,新疆路、渤海路向北,并最终与“杭鞍快速路”相衔接的高架快速路将从这里通过,其完工的时间被确定为2011年上半年——这座建筑的命运似乎岌岌可危。
  
  探访,浓郁的实用主义气息
  
  与这座几乎已被岁月湮没的老房子进行近距离接触让我们颇费周折,由于被不同的产权单位分割,从建筑原有的入口已无法到达小楼跟前,我们沿着右侧的一条小路前往,又被一道高大的铁门挡住。大声敲门后,一位戴眼镜的男士出现了,我们被告知这里是保密部门驻地,于是我们只能在院子里转转,不得入内。
  通过与这位男士的交谈得知,水上巡捕局旧址的内部在近几十年里曾经做了多次的改建和装修,早已不复旧时模样。通往码头的原入口属另一单位,楼前空间略显局促,只能容两三人并排而过。小楼南侧到铁路边还有一段距离,可以避免过多的噪音和震动干扰。从布局上看,彼时这里或许曾有一个花园,如今却已杂草遍地。当问起何时拆迁时,男士说,他们还没有接到上级通知,拆迁部门也未与他们进行过联络。不过要搬也很快……
  从海关史专家刘逸忱提供的一张“知港事”全景图上,我们还能够一睹水上巡捕局昔日的旧影。小楼所在这处高地位于Franzius Strasse(今莱州路)与RechtennStrasse(今新疆路)之间,正对当时的船渠港(Bauhafen今中港)码头,且视野极好,可以毫不费力地将包括大小港在内的整个港区囊获于视野之中。
  与青岛早期的办公类建筑相比,水上巡捕局异常朴素,除了简洁的窗框和内阳台,只在北立面的山墙处用花岗石稍加装饰,体现出浓郁的实用主义气息。入口独特的楼梯设计,以及四面坡屋顶上的牛舌瓦,都闪现出青岛德式建筑所特有的元素与色彩。留德建筑专家金山认为,“这座建筑与当时青岛的独立住宅比较并无非常特别之处。通常在商业中心之外,因为建筑用地并不紧张,德国人经常采用这种形式作为办公建筑。”水上巡捕局旧址已是青岛港区内为数不多的保存至今的德式建筑。
  
  成立之初,旨在监管中国船只
  
  “水上巡捕局”是德占时期胶澳警察公署“为统计和监控在保护区海港及沿岸水域内停留的中国船只而特别成立的”派出机构,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水警”或“海警”。根据1898年3月6日签订的《胶澳租借条约》和随后附加的《胶澳租地合同》,《胶澳潮平合同》,以及《胶澳边界合同》,除了551.73平方公里的陆地土地,还有包括整个胶州湾在内的576.5平方公里的海域也被纳入了租借地的范围。
  在德国统治之下的青岛,随着1901年小港码头竣工启用,胶济铁路也筑至胶州,并实现部分通车。仅仅几年之前还是个偏隅渔村的青岛,一跃成为一座极具潜力的新兴城市……在青岛逐渐繁荣的影响之下,胶东海域的民船贸易中心也从分散在塔埠头,女姑口等地逐渐地集中到了小港。不仅山东沿海的船只,来自辽东,江浙,乃至福建的民船也纷纷南下北上,一时间,船来货往,人员往来也变得频繁起来。如何对这些船只和人员进行规范管理,成了德国总督府所要解决的诸多问题之一。另外,从事贸易往来的船只上往往载有大量的货物或金钱,这也让山东沿海从明代开始就日益猖獗的海盗们蠢蠢欲动,劫船敛财,甚至杀人越货之事也时有发生。力求将青岛建设成“模范殖民地”的德国当局显然不能容忍这种威胁贸易环境的案件频发。因此,成立一个对往来于保护地海域内外的中国船只进行规范管理,并提供必要保护的警务机构势在必行。
  由于被定位于一个面对“保护区海港及沿岸水域内停留的中国船只”和人员的治安管理机构,在1901~1902年,水上巡捕局成立后,即特别委任了由一名能说汉语的德国中士警官为主管,其下是若干从事具体分工的中国警员。
  
  发展,从海滩营房到独栋小楼
  
  水上巡捕局成立之初,最初位于火车站东北面的海滩营房(strandlager位于今泗水路与肥城路路口一带)。这个平面呈正方形,四周为土墙环绕的旧兵营,即章高元驻防时期(1892-1897)的“骧武前营”。1901年,德国警察公著还在此建立了一座用于羁押中国籍囚犯的看守所。
  随着港口设施的日益完善和贸易地位的逐年提高,来往于青岛海域的船只也在逐年增多。根据《胶海关贸易报告》的记载,水上巡捕局成立前的1900年,仅有2514艘民船进入青岛港,而至1905年,这个数字就几乎增加了一半,达到了4389艘。这个早期的办公地点无论是从地理位置上,还是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上,显然都已不再适合。1906年,总督府即在“在第一工程处货场南面的高地上,为水上巡捕局建造了一座楼房”。
  随着青岛港口贸易的逐步发展,至1909年,水上巡捕局的职能扩展为“港口和船厂区的警察勤务,并为沿海水域和海岛治安提供保护”,还配有一艘舰载巡逻艇,其航速远非靠人力和风力驱动的中国舢板和帆船所能比。根据1908~1909年的《胶澳发展备忘录》记载,这个年度,水上巡捕局共登记了8523艘中国船只,“这些船只始终在保护区的海域内活动。”而水上巡捕局对于海盗的打击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胶澳发展备忘录》也认为”正是由于水上巡捕局的工作,过去频繁出现在山东沿海的海盗活动,已经销声匿迹了……1913年4月,水上巡捕局更名为海面巡警分局。
  
  变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水上巡捕局在1914年日本占领青岛后,改称“水上宪兵分队”,并将驻地搬至原第一工程局所在商河路与包头路路口。位于今新疆路5号甲的水上巡捕局旧址至此失去了详细的记载,从1914~1949年出现了近半个世纪的历史空白。
  1922年12月,青岛主权回归后,北洋政府设水上警察署,但职责仅限沿海水域和海岛,港口区域则归港务局管理,并设港警数十名。1926年3月,水上警察署改称海西区警察署。1949年之后,水上警察的建制被取消,虽然在1953年7月曾一度增设水上分局,但仅一年后即被撤销。但这些已经跟这栋楼没有什么关系了。
  根据论坛网友zylpzylp的说法,水上巡捕局旧址在1949年之后曾长期作为青岛边防检查站办公楼。文革结束后,边检站在广东路,莱州路路口建造了新楼,才迁了过去。上世纪末,该楼曾为“三检”联台办公室。总体上保存得非常完整,仅在2008年更换过屋顶的瓦片。但从新疆路高架桥的走势看,却很难改变被拆毁的命运,令人感到惋惜和遗憾。
其他文献
回顾性分析高剂量率(HDR)和低剂量率(LDR)腔内放射治疗宫颈癌。前者疗效低于后者(Ⅲ期明显),但与国际两种治疗方法比较,HDR组疗效与之相似(Ⅱ期稍好)。HDR组Ⅱ、Ⅲ级放射性直肠炎发生率明显低于LDR组(P<0.01),而放射性膀胱炎和直肠阴道瘘的发生率两组间无差别(P>0.05)。两组Ⅱ、Ⅲ期患者中无癌存活5年以上者宫旁A点吸收量比值(HDR/LDR)为0.53~0.55。此剂量率转换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