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史是没有假设的,但在教学中通过创设“假设”问题情境,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激发他们的探究精神,促进他们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初中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歷史、认识历史,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历史,并提高各种能力,因而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假设”的作用,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假设”;初中历史;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8-0076-02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充满着无数的“假设”,在“假设”中历史会发生无法预料的结果。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充分发挥“假设”的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利用“假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推理、辨析能力
新课程改革中,初中历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高低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后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适当地设置一些“假设”问题,启发学生去想象、去思考,从而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例如,在学习“大变革的时代”之前,笔者在导学案中提出了一个“假设”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如果没有进行商鞅变法,秦国有能力去一扫天下而统一六国吗?”在课堂教学快结束时,笔者安排了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在讨论后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秦国很强大,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的关系不大。有学生列举了历史上有作为国君的政绩,并结合秦始皇的博大格局与当时中原六国混乱的局面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秦统一六国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的结论。还有学生认为秦的地理位置优越,利用潼关可守可攻,这也是秦取得最后胜利的一种天然优势。另一种意见认为,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储备了大量的物资,使得秦国由此变得强大无比。有学生也从商鞅变法的内容谈起:“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这些改革措施大大解放了生产力,激发了每个人的斗志,从而在短期内使秦国富裕和强大了起来。还有学生结合“长平之战”进行了分析,认为秦国之所以在“长平之战”中取得胜利,靠的是商鞅变法中对国家财力的积累。
由于在导学案中提出了“假设”问题,学生在预习时可以通过阅读课文、查阅资料、上网搜索等途径和手段获取大量翔实的资料,准备得比较充分,所以课堂讨论环节开展得比较顺利。商鞅变法的内容较多、较枯燥,学生对此记忆的兴趣不高。通过创设讨论情境,促使学生去思考,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对教材内容有所突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辨析力,同时让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需要说明的是,在学生提及“没有商鞅变法,长平之战的秦军的战斗力会下降”时,教师应该给予引导,否则假设会无穷无尽。但对于初中生而言,能有这样的思考是值得表扬的。
二、通过“假设”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在教学中适当地提出“假设”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历史问题,帮助学生培养历史思维,树立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例如,在学习“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内容后,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假设”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如果没有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构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能取得今天如此巨大的成就吗?”此“假设”问题比较复杂,涉及范围比较广,需要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才能获得有信服力的结论,于是要求学生以小论文的形式来完成对此问题的回答。从对学生最后完成情况的统计来看,还是令人比较满意的。学生能够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一国两制”“政治体制改革”等理论和思想出发,结合对身边老人的访谈和对周围环境巨大变化的观察,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在全班进行了交流。此次活动,很好地提升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以及提炼和概括观点的能力,让学生能够站在历史的角度观察和审视事件,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三、通过“假设”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任务之一。通过对“假设”问题的分析,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
“戊戌变法”中关于谭嗣同的话题同样引起了学生诸多思考:“谭嗣同本可以逃走,但却甘愿为变法牺牲,这样做值不值得?”课本上也列举了两种观点——小男孩儿说:“谭嗣同能逃却不逃,太愚昧,这样死不值得。”小女孩儿说:“谭嗣同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以唤起民族觉醒,很值得。他是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这一问题直接考查了学生的价值观和历史使命感。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大胆假设,让学生思考:“假如你是当时的谭嗣同,你会怎么做?”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问题提出后,立刻引发了学生激烈的讨论。一部分学生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谭嗣同是一位难得的人才,逃脱后完全可以继续斗争。另一部分学生认为,精神财富是无价的,当时的中国人冷漠沉沦,谭嗣同以死唤醒国人的精神斗志,这种激励作用对后人产生了长期的影响。直至今日,我们都没法对这两种观点做一个对与错的评判,因为这本身是没有对与错的。学生不同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导致他们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今天的学生将来会走向社会的不同岗位,到时难免会遇到各种抉择。作为教师有必要、有责任告诉学生:要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类例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还有很多,例如讲到中国近代史时,学生因为清政府老打败仗而气得捶胸顿足,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告诉学生:清政府落败是因为其腐败无能,是因为其体制落后。我们无法穿越,无法改变过去,但是我们可以把握现在。国家的强大是因为人民的强大,所以我们更应该学好知识,将来更好地报效祖国。
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如果否认真实的历史,历史的真实价值就不复存在,所以,我们不能否认历史。我们不得不承认过去的行为是无法改变的,但对非事实的想象与假设也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式。对历史进行假设,有助于我们克服历史中绝对的决定论和宿命论。对未来的判断和行为往往是建立在对别的可能行为的潜在结果的估量上,而这里的别的可能行为就是建立在对过去的认知前提下。历史是没有假设的,但在教学中通过创设“假设”问题情境,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激发他们的探究精神,促使他们形成历史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历史,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历史,并提高各种能力,因而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假设”的作用,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 参 考 文 献 ]
[1] 课程教材研究所.课程教材研究十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 张静.历史学习方略[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朱汉国,王斯德.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赵亚夫.国外历史课程标准评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 杨阳.审思初中历史教学对生活和“人”的关注:基于杜威的历史教学思想[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8(1):134-137.
[6] 梁玉萍.初中历史教师专业发展新路径[J].基础教育研究,2018(7):5-10.
(责任编辑 袁 妮)
[关键词]“假设”;初中历史;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8-0076-02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充满着无数的“假设”,在“假设”中历史会发生无法预料的结果。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充分发挥“假设”的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利用“假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推理、辨析能力
新课程改革中,初中历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高低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后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适当地设置一些“假设”问题,启发学生去想象、去思考,从而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例如,在学习“大变革的时代”之前,笔者在导学案中提出了一个“假设”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如果没有进行商鞅变法,秦国有能力去一扫天下而统一六国吗?”在课堂教学快结束时,笔者安排了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在讨论后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秦国很强大,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的关系不大。有学生列举了历史上有作为国君的政绩,并结合秦始皇的博大格局与当时中原六国混乱的局面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秦统一六国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的结论。还有学生认为秦的地理位置优越,利用潼关可守可攻,这也是秦取得最后胜利的一种天然优势。另一种意见认为,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储备了大量的物资,使得秦国由此变得强大无比。有学生也从商鞅变法的内容谈起:“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这些改革措施大大解放了生产力,激发了每个人的斗志,从而在短期内使秦国富裕和强大了起来。还有学生结合“长平之战”进行了分析,认为秦国之所以在“长平之战”中取得胜利,靠的是商鞅变法中对国家财力的积累。
由于在导学案中提出了“假设”问题,学生在预习时可以通过阅读课文、查阅资料、上网搜索等途径和手段获取大量翔实的资料,准备得比较充分,所以课堂讨论环节开展得比较顺利。商鞅变法的内容较多、较枯燥,学生对此记忆的兴趣不高。通过创设讨论情境,促使学生去思考,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对教材内容有所突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辨析力,同时让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需要说明的是,在学生提及“没有商鞅变法,长平之战的秦军的战斗力会下降”时,教师应该给予引导,否则假设会无穷无尽。但对于初中生而言,能有这样的思考是值得表扬的。
二、通过“假设”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在教学中适当地提出“假设”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历史问题,帮助学生培养历史思维,树立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例如,在学习“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内容后,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假设”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如果没有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构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能取得今天如此巨大的成就吗?”此“假设”问题比较复杂,涉及范围比较广,需要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才能获得有信服力的结论,于是要求学生以小论文的形式来完成对此问题的回答。从对学生最后完成情况的统计来看,还是令人比较满意的。学生能够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一国两制”“政治体制改革”等理论和思想出发,结合对身边老人的访谈和对周围环境巨大变化的观察,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在全班进行了交流。此次活动,很好地提升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以及提炼和概括观点的能力,让学生能够站在历史的角度观察和审视事件,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三、通过“假设”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任务之一。通过对“假设”问题的分析,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
“戊戌变法”中关于谭嗣同的话题同样引起了学生诸多思考:“谭嗣同本可以逃走,但却甘愿为变法牺牲,这样做值不值得?”课本上也列举了两种观点——小男孩儿说:“谭嗣同能逃却不逃,太愚昧,这样死不值得。”小女孩儿说:“谭嗣同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以唤起民族觉醒,很值得。他是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这一问题直接考查了学生的价值观和历史使命感。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大胆假设,让学生思考:“假如你是当时的谭嗣同,你会怎么做?”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问题提出后,立刻引发了学生激烈的讨论。一部分学生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谭嗣同是一位难得的人才,逃脱后完全可以继续斗争。另一部分学生认为,精神财富是无价的,当时的中国人冷漠沉沦,谭嗣同以死唤醒国人的精神斗志,这种激励作用对后人产生了长期的影响。直至今日,我们都没法对这两种观点做一个对与错的评判,因为这本身是没有对与错的。学生不同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导致他们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今天的学生将来会走向社会的不同岗位,到时难免会遇到各种抉择。作为教师有必要、有责任告诉学生:要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类例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还有很多,例如讲到中国近代史时,学生因为清政府老打败仗而气得捶胸顿足,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告诉学生:清政府落败是因为其腐败无能,是因为其体制落后。我们无法穿越,无法改变过去,但是我们可以把握现在。国家的强大是因为人民的强大,所以我们更应该学好知识,将来更好地报效祖国。
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如果否认真实的历史,历史的真实价值就不复存在,所以,我们不能否认历史。我们不得不承认过去的行为是无法改变的,但对非事实的想象与假设也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式。对历史进行假设,有助于我们克服历史中绝对的决定论和宿命论。对未来的判断和行为往往是建立在对别的可能行为的潜在结果的估量上,而这里的别的可能行为就是建立在对过去的认知前提下。历史是没有假设的,但在教学中通过创设“假设”问题情境,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激发他们的探究精神,促使他们形成历史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历史,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历史,并提高各种能力,因而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假设”的作用,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 参 考 文 献 ]
[1] 课程教材研究所.课程教材研究十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 张静.历史学习方略[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朱汉国,王斯德.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赵亚夫.国外历史课程标准评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 杨阳.审思初中历史教学对生活和“人”的关注:基于杜威的历史教学思想[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8(1):134-137.
[6] 梁玉萍.初中历史教师专业发展新路径[J].基础教育研究,2018(7):5-10.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