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最近召开的山东省委工作会议把打造山东半岛城市群作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并明确提出要把青岛作为这个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做强做大。
日前,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杜世成来青岛开发区调研时进一步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把开发区建成青岛新的经济发展重心,建成青岛乃至全省、全国最具活力的地区。
青岛开发区又迎来了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开发区正根据自身优势,抓住机遇,推动经济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目前,以开发区为中心,青岛西海岸正在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圈。这个新经济圈正在以其崭新的经济新城形态、崭新的辐射形态、崭新的产业链形态,崛起于青岛西海岸,并迅速成为青岛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一翼。为了给大家观察和了解西海岸新经济圈提供一个视角,本刊特编发此文,借此引起大家对西海岸更密切的关注。
一、产业链的新“胎动”
青岛开发区前湾港北部一块新辟的工业园区,开发的速度令人有点始料不及。这块规划面积约10平方公里的“富源工业园”,奠基不到半年,已有十几个项目在一期园区开工建设,40多个项目落户,出现了爆满。引人注目的是,多数是与港口及工业大项目有关的配套加工项目。可以说,这些项目都是有备而来,都准备在为港口和大工业项目的配套中寻求自己的发展。
经多年的酝酿,西海岸的大工业体系构建思路逐渐成熟,框架逐渐明朗,发展呈现不断加速的趋势。这种变化,使西海岸的招商引资结构和布局不断理顺。今年以来,在家电电子产业已成规模的基础上,青岛开发区又进一步提出以大炼油、汽车、造船、钢铁、港口、集装箱为主的目标明确的发展方向。这一动向,进一步扭转了过去一度存在的漫无目的的习惯和方式,招商引资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围绕这“六大项目”,一系列上下游衔接、大小配套、结构合理、档次提升、规模可观的产业链或曰产业网,正在加速构建并初见端倪。比如,目前已有上百家中小型配套企业已经和正在入驻开发区,依附于已形成规模的家电电子大企业寻求发展,与大企业的生产基地形成互动,家电电子产业链正在逐渐形成。
除此之外,正在启动的颐中汽车项目,已经开始带动青岛地区原有的水箱、蓄电池、弹簧以及结构件、冲压件、塑料模具、密封件等30余家配套企业。如果按照1∶7的汽车业投资带动规律来推算,随着西海岸汽车工业的正式启动和产量的继续增加,新的配套加工厂,尤其是零部件加工企业必将有一个更大的发展。据了解,近年西海岸不仅已有科瑞特汽配、辉门活塞等部分配套项目相继落户,还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有意在开发区投资生产汽车配件。开发区今年年初规划的占地8平方公里的汽车配套工业基地,正在吸引大批中小零部件生产企业进驻。目前,围绕汽车项目的发动机、变速箱、车桥、后视探测仪等汽车零部件产品生产项目,正在不断地引进,汽车产业链集聚效应正在出现。由于大量围绕整车的配套零部件企业的酝酿进驻,未来几年里,开发区有望后来居上,成为华北地区规模较大、配套能力很强的乘用车生产基地。
以世界最大集装箱制造企业中集集团的中集(青岛)工业园为依托,大型集装箱制造及集装箱拖车项目正在启动。随着年内这个项目的正式投产,这里不仅将成为国内重要的集装箱制造基地,而且也将带动一批与集装箱加工和汽车项目有关的配套企业。
与此同时,以冷轧不锈钢、彩色钢板等钢材后续加工项目为主的钢铁产业链也在开发区得到重点发展并迅速显现规模。在投资1.8亿美元的浦项不锈钢项目于年初开工建设的同时,海威斯帝尔重钢项目14000平方米的钢结构厂房已基本完成土建工程,邯钢彩涂钢板项目厂房建设和莱钢钢结构项目厂房一期工程正在加快施工。这些项目加上已投产的青岛宝钢钢材配送有限公司,使开发区的钢铁工业已经有了相当的积聚和实力。据了解,这种下游钢铁加工、配送项目的启动和不断聚集,又正在吸引上游更大规模特种炼钢项目的跨国投资,使西海岸有可能成为我国重要的、上下游配套完整的特种钢生产基地。
今年下半年将开始向海西湾造修船基地大规模搬迁的北船重工,由于其最终目标定位于全国最大的造修船基地,所以,与此有关的船用柴油机、发电机、无线通讯、导航设备及其他配件等产业链项目,正在对中外投资者形成很大的吸引力,也必将为青岛市填补更多的产业空白。
与工业加工项目的这种聚集相映,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产业——港口经济也出现一系列聚集现象。目前,正有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公司投资参与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万国码头”正在走向现实。与港口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步,据了解,原主要在老城区开展业务的具有国际认可资质的40多家修船企业、140多家一级货代、上百家物流企业等大批港航服务企业和中介机构,纷纷到西海岸设点寻求发展,一些著名的国际船公司有意到西海岸开办服务企业。目前,这一势头有增无减,致使开发区办公用房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据推测,用不了多久,西海岸将聚集全市港航服务业总量 的八成以上。
以规模庞大的大项目为龙头所带动和形成的系列产业链或者产业网,正在使西海岸的产业结构出现一种有利的理想组合,正在打造产业的多个新的增长极,由此必将带动青岛产业体系发生质的变化,产生新的飞跃。有关人士认为,家电电子产业加上六大项目,如果主体和主要配套项目基本到位,其整体规模将在国内跃居前列,将使西海岸的经济规模在国内乃至东北亚地区占据较大的份额,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国际制造业基地。
人们多年来梦寐以求的产业聚集,也由此开始在这里显现。这一现象,标志着西海岸的制造业正在进一步向纵深发展。从较早的家电电子工业园区和配套中小企业的缓慢聚集,到目前更多产业链条方向明确的加速构建,产业发展的整体大环境正在不断成熟。也就是说,目标明确的大工业项目的发展,将有力地改变过去西海岸配套加工基础薄弱的状况,为大批配套加工企业的跟进创造出极为有利的条件。比如,仅海尔工业园区吸引的20多家有实力的国际分供商就投资40多亿元进行配套生产。而大量配套项目的“扎堆”,不仅可填补产业空白,有利于行业信息广泛迅速地交流,实现各类资源的有效配置,降低产品成本,形成地区经济的竞争,而且在向上下游的延伸中,还可大大促进高新技术的引进和发展,使制造业由组装和外围技术的加工,逐渐向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靠近,如技术水平较高的高清晰度液晶显示终端加工、数码电视线路板、电脑主板、先进电机和压缩机的加工制造以及许多高精尖电子元器件的加工等,已在西海岸开始出现,不少当地生产的零部件,已在家电电子整机产品的配套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进而,这一变化必将带动基础性、边缘性材料和零部件制造以及相关研发机构的发展,一些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不断进入和酝酿进入,就是看到了这种客观的需求。
同时,这种聚集还使企业产权成分和组织结构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如果说,在重点发展的大项目中,国有资本和跨国大公司资本还占有很大比例的话,那么配套的大多数中小企业则多为新兴的民营资本。产业链的构建,正在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领域。
由龙头大项目带动,形成配套的产业链,这一变化,影响深远,有可能产生一种有利的反向带动或曰互动,促进大项目进一步加快落实。开发区招商部门有关人士对此有明显的感觉,他们说,已经有一些大项目正在根据当地配套能力和水平的提升,酝酿落户。还有越来越多的中外大项目,在对全国各地投资环境的考察和对比中,把在青岛西海岸落户作为未来的“第一选择”。据开发区有关部门统计,外商投资额去年比前年翻番,看趋势,今年仍将大幅度上升。
与此同时,这种正在形成的产业链经济,不仅对当地的经济规模、扩大就业、财政收入和城区发展产业深远影响,而且,正在对周边腹地,由近及远地产生一种爆炸式的辐射和影响。
二、崛起的经济辐射源
紧挨着前湾港的“青岛开发区临港工业区”还正在开发之中,今年又突然出现了几乎“重名”的一个“姊妹”区——“青岛临港产业加工区”。
这个“姊妹”区,就来自相当于开发区腹地、多年来相对处于“自我发展”状态的胶南。
近几年来,胶南无疑加快了打“大青岛牌”的步伐,这一步骤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动作就是,在胶南老城区东北部规划设立了一片面积达60多平方公里的经济发展区域。这片大气磅礴的经济规划区域,最早起名为“青岛临港经济区”,即现在的“青岛临港产业加工区”,名字虽然有所改动,但那“青岛临港”四个字,却始终是“名片”中保留的“关键前置词”。而该词的延伸意义就是:主动接受辐射。
之所以有这样一个主动接受辐射的“意念”,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大青岛和开发区蓬蓬勃勃的辐射之势。胶南市委、市政府的这一决策,也正是出于对此的清醒认识:青岛在西海岸建设经济重心,为加快胶南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胶南已经成为青岛最具潜力、最有希望、最具活力的市区之一,提升空间很大,发展前景广阔。胶南要更加主动地融入大青岛的发展、建设之中。要对胶南城市发展规划适时进行调整,总的发展思路是东接、北扩、南展,建设成为未来大青岛的一个现代化新城区。
所谓“东接”,主要是指加速与港口的对接,使胶南主动接受港口的辐射带动。具体就是实现与北部临港经济区产业和薛家岛旅游经济的对接。从这个角度说,胶南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一个县级市,建设今天的胶南就是建设未来的青岛。
所谓“北扩”,主要是通过规划建设63.7平方公里的临港产业加工区,带动胶南经济大发展。要在5年内将临港产业加工区建成青岛工业大项目配套服务的产业区、现有工业企业的“二次创业”区、新兴产业的“孵化”区和外向型出口加工区。
所谓“南展”,就是重点规划城区南部和西部两大组团,为青岛西海岸的产业发展提供第三产业的支撑并带动胶南西部发展。通过实施东接、北扩、南展的城市发展战略,最终形成东有港口带动,北有产业支撑,南有智力支持,西有旅游度假的大青岛都市新区。
临港产业加工区指挥部对此的解读是:胶南的发展要放在大青岛的格局下进行高起点定位,要依据西海岸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要求,配合西海岸大开发的热潮,承接石油化工、家电电子、汽车造船等产业的辐射,尽快把“临港产业加工区”建设成青岛大项目和大产业的“配套服务区”。据了解,这个经济区域的项目选择,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来者不拒”,而是主动与开发区的项目形成互补。几经筛选,第一批酝酿进驻的总投资近20亿元的20个项目中,大多与开发区的大项目能够形成对接或有机的补充。
与对胶南市城区的影响相似,这种辐射正在由近及远地波及到周边地带。胶南北部紧靠开发区的临海地带红石崖镇,多年来就有着一种融入西海岸新经济圈的强烈愿望,去年以来,这种愿望正在迅速地变成现实。他们说,在密切注视和跟踪西海岸的发展变化中,他们感到与开发区的距离更近了,城市化、工业化已是“近在眼前”。据介绍,该镇几年前规划的一片工业园区,三分之二以上的项目是从去年以来进驻的。根据这种情况,从今年2月以来,他们又决定开辟新的“青岛海西工业园”,面向港口,为西海岸的大工业项目配套,目前,已有20多个中外投资项目酝酿落户。
胶州湾西岸北端的胶州,城东南的开发区和紧靠环胶州湾高速公路的营海镇,从去年秋天以来,同样明显感受到西海岸港口和大工业项目的辐射,有意投资仓储物流和配套加工项目的“上门客户”明显增多。营海镇在原有工业园区项目已满和几十个新增项目要落地的情况下,一面增加新的工业园区,一面重新审视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调整招商结构,合理筛选项目,以接受西海岸港口和新城区的辐射。
西海岸新城区的邻近腹地在接受辐射时,不仅把目光盯在近期就能带来效益的工业项目上,而且向着更高层级的产业目标推进。一个引人注目的“大学城”规划就是其中之一。胶南在城区南部规划设立了8到10平方公里左右的“高教科研区”,计划重点引进一所综合性大学,5至6所有特色的与港口经济有关、与青岛产业对接的知名高校和研发机构。他们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为青岛西海岸“四大产业基地”和整个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而这些大胆的思路和动作,在过去既不可能想到,也没有现实的条件。 如果把视线放开,还可以发现,更远的周边地带也都以兴奋的目光注视着西海岸的变化。一些县市超越行政隶属关系,把青岛港外贸集装箱全线西移和在西海岸建设青岛经济重心的消息,作为当地最重要的经济信息,主动向西海岸靠拢,不仅接受西海岸部分项目的梯次转移,而且到西海岸投资、设点,主动在产业的布局和结构上,与西海岸形成配套和互补。
可以预见,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海岸的辐射、带动与影响必然不断加大,以西海岸为辐射点的1小时经济圈的逐渐形成,也是一个必然的大趋势。
三、从“建区”到“造城”
种种迹象表明,西海岸正在实现着从过去“建区”到今天“造城”的历史性嬗变。
对见证了开发区近20年发展史的高层写字楼——24层的花林大厦来说,从去年秋天起,西海岸经济繁荣的信号,在她身上开始变得更加强烈起来。不出半年,100多个单元的出租率已经有九成之多,几近饱和。与此同时,对面一座与之同龄、曾闲置十几年的姊妹楼——原珠山宾馆的主体刚刚装修完工,对外出租、出售便出现火爆,价格不菲的200多单元写字间已全部出手。据了解,买房和租房单位多为民营贸易企业、中介机构及部分港航服务企业。
开发区有关部门分析认为,近年来,由于大工业的发展和带动,西海岸三产的分量逐年增大,目前,又出现一种新的上升势头。而这种势头,更多的是与港口经济的发展和带动有关,其中很明显的就是物流业,这一行业反应迅速,跟进最快。据了解,青岛市几乎所有与外贸集装箱业务有关的企业,都有意到西海岸设立公司、场站,开展外代、货代、报关、船舶供应和运输、分拆、包装、加工等业务。这些企业的加速到来,使开发区写字楼的租赁进一步兴旺起来,使原本空旷的临港地带,一下子显得拥挤和局促起来。
大港口、大物流,使胶州湾两岸的港航业务重心迅速向西海岸倾斜,由此带来西海岸海关业务量的急剧上升。为了应对这一变化,青岛海关正在加大人、财、物的投入,整合西海岸的有关机构,全力支持和服务于西海岸外贸进出口的全面发展。据了解,整合后的黄岛海关,将成为青岛关区最大的业务现场,其业务量将占青岛海关关区业务总量的80%以上。与此同时,商品检验和检疫部门的工作重点也正在迅速转移,人员和设备正加速向西海岸流动。
大工业、港航服务业和对外贸易迅速兴盛的一个直接效应,就是进一步促进和带动西海岸房地产业的繁荣。去年还显空旷的许多地方,目前已是火热的建筑工地,林立的塔吊正以惊人的速度向昔日的腹地蔓延。今年以来,开发区“楼市”比去年更加繁荣,据了解,商品房销量同比增长达26%。在建和拟建的高层建筑也不断增多,商务楼、高档公寓正在成为新的热点。
到去年为止,西海岸仅单体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的商业设施就有近40万平方米之多,而目前,一些已经进驻的大商厦如利群等,又正在进一步开设新店和连锁店,还有一些著名的商业集团百盛、佳世客等,也酝酿在这里建设新的大型商厦,新的商业圈正在加速形成。
除了主要的商务中心地带,有关街道办事处也纷纷在临港工业区一带规划和建设新的商业街、“综合商贸城”、“港航服务会馆”等商业区街或商业、生活服务设施,以满足日益增多的从业人员的生活和服务需求。与此同时,金融、保险业也从少到多,不断进驻,出现了由十来家这类机构聚集的“金融街”,招商银行、深发展银行也都开始在西海岸开展业务。西海岸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开发也因此迅速跟进,吸引了不少民间资本开办新的旅游项目。
在西海岸三产的发展中,一个最为突出和意味深长的变化,就是教育产业的发展。1999年落户西海岸的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越办越好,近年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目前已有在校生6000多人,校园也不断扩大,而且实现了与市教育学院的联合,山东科技大学青岛校区于2001年10月奠基,短短一年时间便建成并招生近6000名,今秋,该校在校生将进一步扩大到万人以上。在一期14万平方米、18座现代化教学和生活配套设施旁边,二期工程又正在展开。几年之内,这里将成为建筑面积百万平方米、拥有3万在校生的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大学。如果说山东科技大学青岛校区的落地是一个奇迹的话,另一所国内著名的大学——石油大学(华东)青岛校区则在演绎着同样的故事。在西海岸新的行政中心往西不远的海滨地带,从去年夏季开工以来,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的14个楼座,目前已经封顶,今年新学期将招收6000名新生入学。建筑工程学院校区,在校生也已增至6000人左右。还有,民办的高等学校滨海学院,在校生越来越多,目前已增至8500多人。据粗略统计,到今年年底,西海岸在校大学生就可以达到3万人以上。据了解,近期内,还将有国内著名的高校、研究生院到西海岸落户。
与这种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的急剧集聚相映,西海岸的民办教育也很红火。据了解,中专以上的民办学校已有几十座在开发区落户。这一现象有力地表明,国内教育资源的配置,正在有力地打破行政和体制藩篱的人为束缚,出现合理的流动和新的组合。而在这种流动、重组和竞争中,青岛西海岸占据着极为有利的地位。从长远的战略眼光看,这是西海岸新城区最具潜力的优势之一。
据了解,正是根据第三产业的这种变化和发展趋势,西海岸的招商机构正在酝酿转变观念,调整招商方向和重点,适时把招商目标转向城市建设的配套工程和商贸、金融、保险以及研发机构等领域,使招商的面更宽、更广、层次更高,以适应西海岸新城区向现代“中央商务区”发展的趋势。
实际上,仔细观察一下西海岸发展变化的轨迹,可以发现,城区建设和发展的重点正在悄然发生着重要而深刻的变化。在近年来以道路、环境为主的市政建设不断加大力度和取得很大成绩的基础上,开发区管委正在进一步调整工作方向,强化服务的功能,为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并提出今后五年实施“十大工程”的具体目标,以加快构筑现代化国际新城区的基本框架,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这十大工程中,已经开工两年并将于年内基本完工的“唐岛湾综合改造工程”最为引人注目。这项投资3亿元的环境工程,是开发区建设规模最大的城市基础设施工程之一,工程完工后,将形成与杭州西湖面积相当的一片波澜不惊的内海,成为未来行政中心区一道绝美的风景线和到新区旅游度假的重要区域。其它工程还有以系列广场为主要内容的行政中心轴线景观工程、包括滨海大道和大型立交桥以及高架桥在内的城市骨干交通工程、跨地域引水的水资源工程、规模更大的热力工程、以标志性高层建筑为主体的国际贸易中心工程、高层的绿化工程、以国际一流别墅群为主要内容的“新八大关”工程、广泛提高居住水平的小康新居工程、进一步发展教育产业的“大学城”工程等。
这些工程的规模和倾斜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一动向表明,西海岸新城区正在重新调整自己的定位,在大工业辐射的同时,强化新的辐射和服务功能,把现代城市的核心功能区作为新的增长极,作为对内对外开放和大循环大联动的枢纽,打破青岛市历史形成的由胶州湾东部老城区一个增长核向周边蔓延增长的城市布局模式,在胶州湾西海岸形成一个新的“增长核”,实现一种双引擎带动发展的有利局面。
浏览一下西海岸的新变化,留意一下新城区的新内涵,我们可以发现,西海岸城区正在由一个昔日单纯的经济区域,向一个现代化的综合城区快速过渡!□
编辑/崔秀
日前,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杜世成来青岛开发区调研时进一步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把开发区建成青岛新的经济发展重心,建成青岛乃至全省、全国最具活力的地区。
青岛开发区又迎来了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开发区正根据自身优势,抓住机遇,推动经济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目前,以开发区为中心,青岛西海岸正在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圈。这个新经济圈正在以其崭新的经济新城形态、崭新的辐射形态、崭新的产业链形态,崛起于青岛西海岸,并迅速成为青岛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一翼。为了给大家观察和了解西海岸新经济圈提供一个视角,本刊特编发此文,借此引起大家对西海岸更密切的关注。
一、产业链的新“胎动”
青岛开发区前湾港北部一块新辟的工业园区,开发的速度令人有点始料不及。这块规划面积约10平方公里的“富源工业园”,奠基不到半年,已有十几个项目在一期园区开工建设,40多个项目落户,出现了爆满。引人注目的是,多数是与港口及工业大项目有关的配套加工项目。可以说,这些项目都是有备而来,都准备在为港口和大工业项目的配套中寻求自己的发展。
经多年的酝酿,西海岸的大工业体系构建思路逐渐成熟,框架逐渐明朗,发展呈现不断加速的趋势。这种变化,使西海岸的招商引资结构和布局不断理顺。今年以来,在家电电子产业已成规模的基础上,青岛开发区又进一步提出以大炼油、汽车、造船、钢铁、港口、集装箱为主的目标明确的发展方向。这一动向,进一步扭转了过去一度存在的漫无目的的习惯和方式,招商引资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围绕这“六大项目”,一系列上下游衔接、大小配套、结构合理、档次提升、规模可观的产业链或曰产业网,正在加速构建并初见端倪。比如,目前已有上百家中小型配套企业已经和正在入驻开发区,依附于已形成规模的家电电子大企业寻求发展,与大企业的生产基地形成互动,家电电子产业链正在逐渐形成。
除此之外,正在启动的颐中汽车项目,已经开始带动青岛地区原有的水箱、蓄电池、弹簧以及结构件、冲压件、塑料模具、密封件等30余家配套企业。如果按照1∶7的汽车业投资带动规律来推算,随着西海岸汽车工业的正式启动和产量的继续增加,新的配套加工厂,尤其是零部件加工企业必将有一个更大的发展。据了解,近年西海岸不仅已有科瑞特汽配、辉门活塞等部分配套项目相继落户,还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有意在开发区投资生产汽车配件。开发区今年年初规划的占地8平方公里的汽车配套工业基地,正在吸引大批中小零部件生产企业进驻。目前,围绕汽车项目的发动机、变速箱、车桥、后视探测仪等汽车零部件产品生产项目,正在不断地引进,汽车产业链集聚效应正在出现。由于大量围绕整车的配套零部件企业的酝酿进驻,未来几年里,开发区有望后来居上,成为华北地区规模较大、配套能力很强的乘用车生产基地。
以世界最大集装箱制造企业中集集团的中集(青岛)工业园为依托,大型集装箱制造及集装箱拖车项目正在启动。随着年内这个项目的正式投产,这里不仅将成为国内重要的集装箱制造基地,而且也将带动一批与集装箱加工和汽车项目有关的配套企业。
与此同时,以冷轧不锈钢、彩色钢板等钢材后续加工项目为主的钢铁产业链也在开发区得到重点发展并迅速显现规模。在投资1.8亿美元的浦项不锈钢项目于年初开工建设的同时,海威斯帝尔重钢项目14000平方米的钢结构厂房已基本完成土建工程,邯钢彩涂钢板项目厂房建设和莱钢钢结构项目厂房一期工程正在加快施工。这些项目加上已投产的青岛宝钢钢材配送有限公司,使开发区的钢铁工业已经有了相当的积聚和实力。据了解,这种下游钢铁加工、配送项目的启动和不断聚集,又正在吸引上游更大规模特种炼钢项目的跨国投资,使西海岸有可能成为我国重要的、上下游配套完整的特种钢生产基地。
今年下半年将开始向海西湾造修船基地大规模搬迁的北船重工,由于其最终目标定位于全国最大的造修船基地,所以,与此有关的船用柴油机、发电机、无线通讯、导航设备及其他配件等产业链项目,正在对中外投资者形成很大的吸引力,也必将为青岛市填补更多的产业空白。
与工业加工项目的这种聚集相映,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产业——港口经济也出现一系列聚集现象。目前,正有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公司投资参与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万国码头”正在走向现实。与港口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步,据了解,原主要在老城区开展业务的具有国际认可资质的40多家修船企业、140多家一级货代、上百家物流企业等大批港航服务企业和中介机构,纷纷到西海岸设点寻求发展,一些著名的国际船公司有意到西海岸开办服务企业。目前,这一势头有增无减,致使开发区办公用房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据推测,用不了多久,西海岸将聚集全市港航服务业总量 的八成以上。
以规模庞大的大项目为龙头所带动和形成的系列产业链或者产业网,正在使西海岸的产业结构出现一种有利的理想组合,正在打造产业的多个新的增长极,由此必将带动青岛产业体系发生质的变化,产生新的飞跃。有关人士认为,家电电子产业加上六大项目,如果主体和主要配套项目基本到位,其整体规模将在国内跃居前列,将使西海岸的经济规模在国内乃至东北亚地区占据较大的份额,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国际制造业基地。
人们多年来梦寐以求的产业聚集,也由此开始在这里显现。这一现象,标志着西海岸的制造业正在进一步向纵深发展。从较早的家电电子工业园区和配套中小企业的缓慢聚集,到目前更多产业链条方向明确的加速构建,产业发展的整体大环境正在不断成熟。也就是说,目标明确的大工业项目的发展,将有力地改变过去西海岸配套加工基础薄弱的状况,为大批配套加工企业的跟进创造出极为有利的条件。比如,仅海尔工业园区吸引的20多家有实力的国际分供商就投资40多亿元进行配套生产。而大量配套项目的“扎堆”,不仅可填补产业空白,有利于行业信息广泛迅速地交流,实现各类资源的有效配置,降低产品成本,形成地区经济的竞争,而且在向上下游的延伸中,还可大大促进高新技术的引进和发展,使制造业由组装和外围技术的加工,逐渐向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靠近,如技术水平较高的高清晰度液晶显示终端加工、数码电视线路板、电脑主板、先进电机和压缩机的加工制造以及许多高精尖电子元器件的加工等,已在西海岸开始出现,不少当地生产的零部件,已在家电电子整机产品的配套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进而,这一变化必将带动基础性、边缘性材料和零部件制造以及相关研发机构的发展,一些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不断进入和酝酿进入,就是看到了这种客观的需求。
同时,这种聚集还使企业产权成分和组织结构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如果说,在重点发展的大项目中,国有资本和跨国大公司资本还占有很大比例的话,那么配套的大多数中小企业则多为新兴的民营资本。产业链的构建,正在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领域。
由龙头大项目带动,形成配套的产业链,这一变化,影响深远,有可能产生一种有利的反向带动或曰互动,促进大项目进一步加快落实。开发区招商部门有关人士对此有明显的感觉,他们说,已经有一些大项目正在根据当地配套能力和水平的提升,酝酿落户。还有越来越多的中外大项目,在对全国各地投资环境的考察和对比中,把在青岛西海岸落户作为未来的“第一选择”。据开发区有关部门统计,外商投资额去年比前年翻番,看趋势,今年仍将大幅度上升。
与此同时,这种正在形成的产业链经济,不仅对当地的经济规模、扩大就业、财政收入和城区发展产业深远影响,而且,正在对周边腹地,由近及远地产生一种爆炸式的辐射和影响。
二、崛起的经济辐射源
紧挨着前湾港的“青岛开发区临港工业区”还正在开发之中,今年又突然出现了几乎“重名”的一个“姊妹”区——“青岛临港产业加工区”。
这个“姊妹”区,就来自相当于开发区腹地、多年来相对处于“自我发展”状态的胶南。
近几年来,胶南无疑加快了打“大青岛牌”的步伐,这一步骤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动作就是,在胶南老城区东北部规划设立了一片面积达60多平方公里的经济发展区域。这片大气磅礴的经济规划区域,最早起名为“青岛临港经济区”,即现在的“青岛临港产业加工区”,名字虽然有所改动,但那“青岛临港”四个字,却始终是“名片”中保留的“关键前置词”。而该词的延伸意义就是:主动接受辐射。
之所以有这样一个主动接受辐射的“意念”,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大青岛和开发区蓬蓬勃勃的辐射之势。胶南市委、市政府的这一决策,也正是出于对此的清醒认识:青岛在西海岸建设经济重心,为加快胶南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胶南已经成为青岛最具潜力、最有希望、最具活力的市区之一,提升空间很大,发展前景广阔。胶南要更加主动地融入大青岛的发展、建设之中。要对胶南城市发展规划适时进行调整,总的发展思路是东接、北扩、南展,建设成为未来大青岛的一个现代化新城区。
所谓“东接”,主要是指加速与港口的对接,使胶南主动接受港口的辐射带动。具体就是实现与北部临港经济区产业和薛家岛旅游经济的对接。从这个角度说,胶南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一个县级市,建设今天的胶南就是建设未来的青岛。
所谓“北扩”,主要是通过规划建设63.7平方公里的临港产业加工区,带动胶南经济大发展。要在5年内将临港产业加工区建成青岛工业大项目配套服务的产业区、现有工业企业的“二次创业”区、新兴产业的“孵化”区和外向型出口加工区。
所谓“南展”,就是重点规划城区南部和西部两大组团,为青岛西海岸的产业发展提供第三产业的支撑并带动胶南西部发展。通过实施东接、北扩、南展的城市发展战略,最终形成东有港口带动,北有产业支撑,南有智力支持,西有旅游度假的大青岛都市新区。
临港产业加工区指挥部对此的解读是:胶南的发展要放在大青岛的格局下进行高起点定位,要依据西海岸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要求,配合西海岸大开发的热潮,承接石油化工、家电电子、汽车造船等产业的辐射,尽快把“临港产业加工区”建设成青岛大项目和大产业的“配套服务区”。据了解,这个经济区域的项目选择,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来者不拒”,而是主动与开发区的项目形成互补。几经筛选,第一批酝酿进驻的总投资近20亿元的20个项目中,大多与开发区的大项目能够形成对接或有机的补充。
与对胶南市城区的影响相似,这种辐射正在由近及远地波及到周边地带。胶南北部紧靠开发区的临海地带红石崖镇,多年来就有着一种融入西海岸新经济圈的强烈愿望,去年以来,这种愿望正在迅速地变成现实。他们说,在密切注视和跟踪西海岸的发展变化中,他们感到与开发区的距离更近了,城市化、工业化已是“近在眼前”。据介绍,该镇几年前规划的一片工业园区,三分之二以上的项目是从去年以来进驻的。根据这种情况,从今年2月以来,他们又决定开辟新的“青岛海西工业园”,面向港口,为西海岸的大工业项目配套,目前,已有20多个中外投资项目酝酿落户。
胶州湾西岸北端的胶州,城东南的开发区和紧靠环胶州湾高速公路的营海镇,从去年秋天以来,同样明显感受到西海岸港口和大工业项目的辐射,有意投资仓储物流和配套加工项目的“上门客户”明显增多。营海镇在原有工业园区项目已满和几十个新增项目要落地的情况下,一面增加新的工业园区,一面重新审视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调整招商结构,合理筛选项目,以接受西海岸港口和新城区的辐射。
西海岸新城区的邻近腹地在接受辐射时,不仅把目光盯在近期就能带来效益的工业项目上,而且向着更高层级的产业目标推进。一个引人注目的“大学城”规划就是其中之一。胶南在城区南部规划设立了8到10平方公里左右的“高教科研区”,计划重点引进一所综合性大学,5至6所有特色的与港口经济有关、与青岛产业对接的知名高校和研发机构。他们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为青岛西海岸“四大产业基地”和整个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而这些大胆的思路和动作,在过去既不可能想到,也没有现实的条件。 如果把视线放开,还可以发现,更远的周边地带也都以兴奋的目光注视着西海岸的变化。一些县市超越行政隶属关系,把青岛港外贸集装箱全线西移和在西海岸建设青岛经济重心的消息,作为当地最重要的经济信息,主动向西海岸靠拢,不仅接受西海岸部分项目的梯次转移,而且到西海岸投资、设点,主动在产业的布局和结构上,与西海岸形成配套和互补。
可以预见,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海岸的辐射、带动与影响必然不断加大,以西海岸为辐射点的1小时经济圈的逐渐形成,也是一个必然的大趋势。
三、从“建区”到“造城”
种种迹象表明,西海岸正在实现着从过去“建区”到今天“造城”的历史性嬗变。
对见证了开发区近20年发展史的高层写字楼——24层的花林大厦来说,从去年秋天起,西海岸经济繁荣的信号,在她身上开始变得更加强烈起来。不出半年,100多个单元的出租率已经有九成之多,几近饱和。与此同时,对面一座与之同龄、曾闲置十几年的姊妹楼——原珠山宾馆的主体刚刚装修完工,对外出租、出售便出现火爆,价格不菲的200多单元写字间已全部出手。据了解,买房和租房单位多为民营贸易企业、中介机构及部分港航服务企业。
开发区有关部门分析认为,近年来,由于大工业的发展和带动,西海岸三产的分量逐年增大,目前,又出现一种新的上升势头。而这种势头,更多的是与港口经济的发展和带动有关,其中很明显的就是物流业,这一行业反应迅速,跟进最快。据了解,青岛市几乎所有与外贸集装箱业务有关的企业,都有意到西海岸设立公司、场站,开展外代、货代、报关、船舶供应和运输、分拆、包装、加工等业务。这些企业的加速到来,使开发区写字楼的租赁进一步兴旺起来,使原本空旷的临港地带,一下子显得拥挤和局促起来。
大港口、大物流,使胶州湾两岸的港航业务重心迅速向西海岸倾斜,由此带来西海岸海关业务量的急剧上升。为了应对这一变化,青岛海关正在加大人、财、物的投入,整合西海岸的有关机构,全力支持和服务于西海岸外贸进出口的全面发展。据了解,整合后的黄岛海关,将成为青岛关区最大的业务现场,其业务量将占青岛海关关区业务总量的80%以上。与此同时,商品检验和检疫部门的工作重点也正在迅速转移,人员和设备正加速向西海岸流动。
大工业、港航服务业和对外贸易迅速兴盛的一个直接效应,就是进一步促进和带动西海岸房地产业的繁荣。去年还显空旷的许多地方,目前已是火热的建筑工地,林立的塔吊正以惊人的速度向昔日的腹地蔓延。今年以来,开发区“楼市”比去年更加繁荣,据了解,商品房销量同比增长达26%。在建和拟建的高层建筑也不断增多,商务楼、高档公寓正在成为新的热点。
到去年为止,西海岸仅单体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的商业设施就有近40万平方米之多,而目前,一些已经进驻的大商厦如利群等,又正在进一步开设新店和连锁店,还有一些著名的商业集团百盛、佳世客等,也酝酿在这里建设新的大型商厦,新的商业圈正在加速形成。
除了主要的商务中心地带,有关街道办事处也纷纷在临港工业区一带规划和建设新的商业街、“综合商贸城”、“港航服务会馆”等商业区街或商业、生活服务设施,以满足日益增多的从业人员的生活和服务需求。与此同时,金融、保险业也从少到多,不断进驻,出现了由十来家这类机构聚集的“金融街”,招商银行、深发展银行也都开始在西海岸开展业务。西海岸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开发也因此迅速跟进,吸引了不少民间资本开办新的旅游项目。
在西海岸三产的发展中,一个最为突出和意味深长的变化,就是教育产业的发展。1999年落户西海岸的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越办越好,近年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目前已有在校生6000多人,校园也不断扩大,而且实现了与市教育学院的联合,山东科技大学青岛校区于2001年10月奠基,短短一年时间便建成并招生近6000名,今秋,该校在校生将进一步扩大到万人以上。在一期14万平方米、18座现代化教学和生活配套设施旁边,二期工程又正在展开。几年之内,这里将成为建筑面积百万平方米、拥有3万在校生的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大学。如果说山东科技大学青岛校区的落地是一个奇迹的话,另一所国内著名的大学——石油大学(华东)青岛校区则在演绎着同样的故事。在西海岸新的行政中心往西不远的海滨地带,从去年夏季开工以来,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的14个楼座,目前已经封顶,今年新学期将招收6000名新生入学。建筑工程学院校区,在校生也已增至6000人左右。还有,民办的高等学校滨海学院,在校生越来越多,目前已增至8500多人。据粗略统计,到今年年底,西海岸在校大学生就可以达到3万人以上。据了解,近期内,还将有国内著名的高校、研究生院到西海岸落户。
与这种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的急剧集聚相映,西海岸的民办教育也很红火。据了解,中专以上的民办学校已有几十座在开发区落户。这一现象有力地表明,国内教育资源的配置,正在有力地打破行政和体制藩篱的人为束缚,出现合理的流动和新的组合。而在这种流动、重组和竞争中,青岛西海岸占据着极为有利的地位。从长远的战略眼光看,这是西海岸新城区最具潜力的优势之一。
据了解,正是根据第三产业的这种变化和发展趋势,西海岸的招商机构正在酝酿转变观念,调整招商方向和重点,适时把招商目标转向城市建设的配套工程和商贸、金融、保险以及研发机构等领域,使招商的面更宽、更广、层次更高,以适应西海岸新城区向现代“中央商务区”发展的趋势。
实际上,仔细观察一下西海岸发展变化的轨迹,可以发现,城区建设和发展的重点正在悄然发生着重要而深刻的变化。在近年来以道路、环境为主的市政建设不断加大力度和取得很大成绩的基础上,开发区管委正在进一步调整工作方向,强化服务的功能,为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并提出今后五年实施“十大工程”的具体目标,以加快构筑现代化国际新城区的基本框架,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这十大工程中,已经开工两年并将于年内基本完工的“唐岛湾综合改造工程”最为引人注目。这项投资3亿元的环境工程,是开发区建设规模最大的城市基础设施工程之一,工程完工后,将形成与杭州西湖面积相当的一片波澜不惊的内海,成为未来行政中心区一道绝美的风景线和到新区旅游度假的重要区域。其它工程还有以系列广场为主要内容的行政中心轴线景观工程、包括滨海大道和大型立交桥以及高架桥在内的城市骨干交通工程、跨地域引水的水资源工程、规模更大的热力工程、以标志性高层建筑为主体的国际贸易中心工程、高层的绿化工程、以国际一流别墅群为主要内容的“新八大关”工程、广泛提高居住水平的小康新居工程、进一步发展教育产业的“大学城”工程等。
这些工程的规模和倾斜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一动向表明,西海岸新城区正在重新调整自己的定位,在大工业辐射的同时,强化新的辐射和服务功能,把现代城市的核心功能区作为新的增长极,作为对内对外开放和大循环大联动的枢纽,打破青岛市历史形成的由胶州湾东部老城区一个增长核向周边蔓延增长的城市布局模式,在胶州湾西海岸形成一个新的“增长核”,实现一种双引擎带动发展的有利局面。
浏览一下西海岸的新变化,留意一下新城区的新内涵,我们可以发现,西海岸城区正在由一个昔日单纯的经济区域,向一个现代化的综合城区快速过渡!□
编辑/崔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