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并围绕学习指导、心理疏导、环境创造三个方面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分析;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29-1
案例:
沈××,父母为在扬打工的农民,学习成绩较差。尽管老师花费大量的精力进行辅导,但进步不明显。课后作业经常不完成,由于父母工作较忙,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只是在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后将孩子痛打一顿。后来,老师们改变了教育方法,变化很大,现在读五年级的他已经完全赶上教学进度,而且一改以前孤僻的性格,变得活泼开朗。
现状分析:
1.学习方面。城市公办学校的教学节奏、教学方法与农村有一定的区别,农民工子女一时难以摆脱旧有的学习习惯,不能跟上学习的节拍,适应的周期较长。从综合情况来看,他们平均花了一个学期的时间才了解学校的学习要求,跟上学习进度,以及养成独立完成课外学习任务的习惯。加之教学内容的变化,即许多农村认为的“副科”也成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让他们在感到新鲜的同时,也认为学习负担较重,不知道这是提升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所以一般不会认真对待。
2.心理方面。文化背景的差异及“借读”的身份让他们有自卑感;成绩的平庸也让他们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农民工的家庭条件不太优越,因此衣着、学习用具等物品和城市学生相比显得比较简陋,这让他们觉得难堪;城市学生活跃的思维、较强的组织能力也让他们感到相形见绌;城市学生的谈话方式、独到的认识都让他们有一种心理压力;在相对贫瘠的农村文化和丰富的城市文化对比中,他们发现了自己的差异。因此,在心理上,农民工子女并不认同平等的学生身份,而处于一种压抑的精神状态。
3.家庭环境方面。农民工子女家庭条件相对比较贫困,父母的知识水平相对不高,而且常常处于为生计而奔波的状态中,对孩子的关照不多,没有时间陪伴孩子,个别还要经常搬家,对孩子进行作业检查和指导也就无从谈起。一些农民工子女甚至回家之后还要承担较重的家务劳动,家长难以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一些家长判断孩子的好坏只有一个标准:成绩。在新政背景下,很少考试,家长也就长时间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动则打骂,考试后孩子在家就处于恐怖状态之中。
应对策略:
1.在教学上,必须针对农民工子女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首先是共性上的指导,找出他们共同的知识缺陷,进行小组集中指导;其次是在个性上,根据各人现状,精选教学内容,由各科教师进行单向辅导,可以在课堂上对基础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和辅导,亦可课后个别指导;最后是特长方面,要积极发现农民工子女某一方面的优势,并进行专题指导,确保形成某一方面的知识特长。必须指出的是,教师的指导必须是在班主任的协调下进行,全班教师的共同行为。充分发挥集体优势,不但可以分解班主任的压力,而且更能全面培养学生,使他们获得均衡发展。除了教师的指导,还可以采用建立互助组的方式,即让农民工子女组成学习小组,他们在心理上有一种认同感,可以减少交流的阻碍,也可以进行知识的互补,能促进他们的共同提高,而且“学生教学生”的方式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学习效果。
2.在心理上主要是重视“融合”教育。首先,班主任对农民工子女不提出过高的要求,特别是初到班级的学生,提出一些他们很容易达到的要求,让他们在学习中不断得到认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其次,对他们进行客观的评价,善于发现他们的每一个优点,肯定他们在班级中的每一个有意义行为,让他们的每一次有效行动都得到及时的表扬。最后是教师的身教,特别是班主任,不仅在口头上表扬他们,更应该在学校和班级环境中对他们有特殊的“尊重”,让其他同学看见老师对他们的真实态度,从而确立全班同学和农民工子女相处时持有的正确态度。在活动安排上,也要尽量让农民工子弟和城市学生多接触、多交流,消除他们之间的隔阂。当然班主任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即不排斥农村的一些处事方法,从善意的角度解读一些行为的成因,消除他们的文化自卑感。当然心理辅导知识是必要的,可以通过学生的言行分析他们的心理状况,并进行有效疏导。
3.努力为农民工子女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农民工关于教育子女的知识不充备,所以一定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这个平台,向家长灌输正确的教育子女方式。同时要有针对性举办有孩子参与的家长会,并在会上组织家长之间的经验交流,以及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直接交流,在交流中让家长明白孩子当前最需要什么、最希望什么,从而改变一些落后的观念。教师的家访也是必须的,及时通报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多一些肯定,少一些批评,让家长看到孩子在进步,在肯定中调整方法。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学习补助的形式,给他们提供一点经济上的支持。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分析;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29-1
案例:
沈××,父母为在扬打工的农民,学习成绩较差。尽管老师花费大量的精力进行辅导,但进步不明显。课后作业经常不完成,由于父母工作较忙,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只是在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后将孩子痛打一顿。后来,老师们改变了教育方法,变化很大,现在读五年级的他已经完全赶上教学进度,而且一改以前孤僻的性格,变得活泼开朗。
现状分析:
1.学习方面。城市公办学校的教学节奏、教学方法与农村有一定的区别,农民工子女一时难以摆脱旧有的学习习惯,不能跟上学习的节拍,适应的周期较长。从综合情况来看,他们平均花了一个学期的时间才了解学校的学习要求,跟上学习进度,以及养成独立完成课外学习任务的习惯。加之教学内容的变化,即许多农村认为的“副科”也成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让他们在感到新鲜的同时,也认为学习负担较重,不知道这是提升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所以一般不会认真对待。
2.心理方面。文化背景的差异及“借读”的身份让他们有自卑感;成绩的平庸也让他们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农民工的家庭条件不太优越,因此衣着、学习用具等物品和城市学生相比显得比较简陋,这让他们觉得难堪;城市学生活跃的思维、较强的组织能力也让他们感到相形见绌;城市学生的谈话方式、独到的认识都让他们有一种心理压力;在相对贫瘠的农村文化和丰富的城市文化对比中,他们发现了自己的差异。因此,在心理上,农民工子女并不认同平等的学生身份,而处于一种压抑的精神状态。
3.家庭环境方面。农民工子女家庭条件相对比较贫困,父母的知识水平相对不高,而且常常处于为生计而奔波的状态中,对孩子的关照不多,没有时间陪伴孩子,个别还要经常搬家,对孩子进行作业检查和指导也就无从谈起。一些农民工子女甚至回家之后还要承担较重的家务劳动,家长难以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一些家长判断孩子的好坏只有一个标准:成绩。在新政背景下,很少考试,家长也就长时间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动则打骂,考试后孩子在家就处于恐怖状态之中。
应对策略:
1.在教学上,必须针对农民工子女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首先是共性上的指导,找出他们共同的知识缺陷,进行小组集中指导;其次是在个性上,根据各人现状,精选教学内容,由各科教师进行单向辅导,可以在课堂上对基础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和辅导,亦可课后个别指导;最后是特长方面,要积极发现农民工子女某一方面的优势,并进行专题指导,确保形成某一方面的知识特长。必须指出的是,教师的指导必须是在班主任的协调下进行,全班教师的共同行为。充分发挥集体优势,不但可以分解班主任的压力,而且更能全面培养学生,使他们获得均衡发展。除了教师的指导,还可以采用建立互助组的方式,即让农民工子女组成学习小组,他们在心理上有一种认同感,可以减少交流的阻碍,也可以进行知识的互补,能促进他们的共同提高,而且“学生教学生”的方式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学习效果。
2.在心理上主要是重视“融合”教育。首先,班主任对农民工子女不提出过高的要求,特别是初到班级的学生,提出一些他们很容易达到的要求,让他们在学习中不断得到认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其次,对他们进行客观的评价,善于发现他们的每一个优点,肯定他们在班级中的每一个有意义行为,让他们的每一次有效行动都得到及时的表扬。最后是教师的身教,特别是班主任,不仅在口头上表扬他们,更应该在学校和班级环境中对他们有特殊的“尊重”,让其他同学看见老师对他们的真实态度,从而确立全班同学和农民工子女相处时持有的正确态度。在活动安排上,也要尽量让农民工子弟和城市学生多接触、多交流,消除他们之间的隔阂。当然班主任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即不排斥农村的一些处事方法,从善意的角度解读一些行为的成因,消除他们的文化自卑感。当然心理辅导知识是必要的,可以通过学生的言行分析他们的心理状况,并进行有效疏导。
3.努力为农民工子女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农民工关于教育子女的知识不充备,所以一定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这个平台,向家长灌输正确的教育子女方式。同时要有针对性举办有孩子参与的家长会,并在会上组织家长之间的经验交流,以及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直接交流,在交流中让家长明白孩子当前最需要什么、最希望什么,从而改变一些落后的观念。教师的家访也是必须的,及时通报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多一些肯定,少一些批评,让家长看到孩子在进步,在肯定中调整方法。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学习补助的形式,给他们提供一点经济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