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剂种类多,服用有讲究

来源 :大众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3151572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实例
  78岁的张婆婆患高血压,长期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10毫克/片),每日2次,每次1片,血压控制良好。近来,因气温骤降,张婆婆明显感到头晕目眩,认为是血压升高所致。晚上7时,张婆婆自测血压达170/110毫米汞柱,考虑加服1片硝苯地平缓释片,但又觉得缓释片起效慢,遂自行将药物碾碎后吞服。一小时后,张婆婆自测血压降至140/90毫米汞柱,然而到了晚上9时,她发现血压升至160/100毫米汞柱,于是又碾碎1片硝苯地平缓释片吞服。30分钟后,她突然出现头晕、恶心、心悸、胸闷等,继而意识模糊,被家人送往医院抢救。原来,张婆婆短时间内连续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诱发了心源性休克。
  片剂是药品中最常见的剂型,可分为普通片、分散片、缓释片、控释片、肠溶片等多种,同一种药物的片剂有几种不同类型的并不少见。比如:常用的降压药硝苯地平有硝苯地平片、硝苯地平缓释片、硝苯地平控释片等不同类型,它们同属片剂,但只有硝苯地平片可以掰开碾碎服用;糖尿病患者常用的二甲双胍有二甲双胍片、二甲双胍肠溶片、二甲双胍缓释片等不同类型;等等。这些不同种类的片剂在制备工艺上存在差异,虽然是同一种药物,但在用法、用量上差异较大,错用或混用,有时不仅不能达到治疗效果,还会导致不良反应。那么,不同种类的片剂到底有什么区别?选择和服用方法上有哪些注意事项?
  选择适合自己的片剂
  相较于普通片,缓释片或控释片最突出的优势是减少了患者的服药次数。普通片可能需要患者每日服3次,而缓释片或控释片可能只需每日服1次,如此一来,大大减少了患者漏服或错过服药时间等情况的发生。此外,缓释片或控释片还有药物副作用少等优点。
  尽管如此,缓释片或控释片的缺点也比较明显。由于制药工艺复杂,它们的价格往往比普通片高很多;它们的载药量通常较大,且在人体内释放的时间较长,当患者因病情变化需要调整剂量时,往往非常被动。可见,缓释片或控释片不一定是最好的。药物选择因人而异,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缓释片、控释片禁止碾碎或咀嚼服用
  大部分缓释及控释制剂不可以掰开服用。这是因为,大部分缓释片或控释片好比一个单独、庞大的缓释或控释系统,掰开服用会破坏系统正常功能,使药物迅速释放,不但不能起到缓释或控释的作用,而且由于载药量通常较大,掰开服用好比将原本应该分批发挥作用的药量一次服下,容易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甚至造成药物中毒。
  不过,有少数缓释片或控释片是可以掰开服用的。这些药片中“装”有多个较小的缓释或控释系统,掰开药片并不会破坏其中的“小系统”。通常情况下,药品表面有明显分割线的缓释片或控释片是可以掰开服用的。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药片表面印有该药物的独有标识,患者应将其与分割药片的压痕相区别。
  小贴士
  无论缓释片或控释片是否可以掰开服用,一般都不建议掰开。确因服药困难需掰开服用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中的用法、用量,如有“整粒吞服”“不可掰开或碾碎”等提示,患者应严格遵守。另外,所有缓释片或控释片禁止碾碎或咀嚼后服用。
  肠溶片并非专治肠道疾病
  片剂经口服下后,首先到达胃部,然后进入肠道。普通片在到达胃部后,均会发生崩解,药物在胃部即可被逐渐吸收。
  然而,有些药物在胃的强酸性环境下性质不稳定,会被胃酸破坏而失效;还有些药物易刺激胃黏膜,引起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为此,药物研究者们在普通片的外层添加了一层“保护膜”,使药片在胃内暂时不崩解,等药片到达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肠时,“保护膜”才开始溶解。随后,药片崩解,药物直接在肠道内发挥局部的治疗作用,或者在小肠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发挥其应有的治疗作用。
  因此,肠溶片可以理解为在肠道才溶解的药片,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某些药物失效和降低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治疗肠道疾病并无多大联系。
  肠溶片宜在饭前服用
  因为肠溶片外面包裹了一层“保护膜”,保护药片不在胃内被溶解,与普通片不同,所以不可以掰开或嚼碎服用。
  空腹服用肠溶片,没有食物的阻碍,能使药片快速从胃到达肠道,减少药片在胃内的停留时间,降低肠溶片外层保护膜在胃内被破坏的风险。因此,肠溶片通常宜在饭前服用。普通片根据所含药物的不同,饭前、饭后还是空腹服用往往不尽相同,具体应参照药品使用说明书或咨询药师。
  不可擅自加大肠溶片剂量
  肠溶片虽然对胃肠道的副作用较小,但并不能降低药物从肠道吸收、经血液循环到全身发挥作用后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因此,服用肠溶片的患者不可擅自长期或加大剂量服用,须严格遵医嘱服药。
  专家提醒
  片剂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剂型,它具有质量稳定、使用方便、易于携带和贮藏等优点。片剂种类多,服用有讲究。用得对,才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否则可能适得其反。在服用任何药品前,首先应仔细阅读说明书,特别关注药品的用法、用量,切不可“自作主张”。另外,即使是同一药物的同种类型,也须注意药片的规格是否一致。
  方建国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与习惯的改变,中青年癌症发病率正在逐渐上升,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行动、抗击癌症》中也指出,43%的癌症死亡是由于烟草、饮食和感染引起的。  烟草中含有7000多种化学物质,包括60多种致癌物,如尼古丁、焦油、氮氧化物等。除直接导致口腔、咽喉和肺癌外,这些致癌物还可以经肺吸收,增加全身其他部位如食管、胃、肝和胰腺的癌症风险。更重要的是,吸烟不但吞噬吸咽者的健康,
生活实例  王先生今年80岁,因患有“心房颤动”長期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近1年口服华法林6毫克/日,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国际标准比率(INR)为2.2~3.1。上周,他莫名其妙流鼻血,无法自行停止,随即去当地医院五官科就诊。医生在给予相应止血治疗的同时,检查了血常规和凝血功能,结果显示INR升至4.8。  王先生回忆,他并末擅自调整华法林剂量,除了因“高血压”多年口服降压药硝苯地平以外,末口服过其他药
市民周美琴的故事  在上海市嘉定区南翔古镇,流行着一项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健身项目——柔力球,以及一支上海唯一获得“全国柔力球推广贡献奖”的队伍——飞翔柔力球队。我是现任队长,今年57岁,偶然接触柔力球并爱上了这一运动,收获了健康、快乐、气质,以及满满的动力和成就感。  十年前,我在一家书店工作,因久坐而长期腰酸背痛、脖子疼,经常头晕、失眠。有一天,我在小区看到有人打柔力球,动作优美流畅,便跟着学。
目前常用的戒烟方法一般有两种。  尚未成瘾或者对烟草依赖程度较低的吸烟者,可听从医生等人的戒烟建议,激发自身戒烟动机,凭毅力戒烟。  已经成瘾或者烟草依赖程度较高的吸烟者,可采用药物干预。干预方式之一是尼古丁替代疗法,通过向人体提供尼古丁来替代从烟草中获得的尼古丁,这是国际上普遍认为比较安全的疗法;还有一种干预方式是非尼古丁类戒烟药,通过抑制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重摄取,以及阻断尼古丁乙酰胆碱受体
庄辉一般人群由“高流行”降至“中流行”  1992年,我国一般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流行率为9.75%,属于高流行地区。2006年这一指标降至7.18%,2014年降至5%~6%,为中流行地区。近三十年来,我国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数量大幅下降,由1992年的1.2亿人降至2014年的7000万人,估计到2030年可降至约4000万人 (图1 ) 。图一:我国一般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流行率变迁5岁以下儿
结核病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曾是令人束手无策、“十痨九死”的白色瘟疫,目前仍是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位于全球前十大死因之列,是传染病中的“头号杀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结核病总体形势虽有所好转,但仍然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在我国法定报告的甲乙类传染病中,结核病发病和死亡数均排名第二。防治结核病,应从了解以下知识开始。  1.结核病有哪些症状?  结核病常出现午后低热
身边故事  张老先生3个多月前接受白内障手术后,逐渐出现全身发紧、手发麻、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常感觉心烦,坐立不安,身体活动不灵活。他担心自己得了大病,就到当地医院就诊,做了很多相关身体检查,结果没问题。  不过,张老先生还是觉得心里乱糟糟,全身不舒服,乏力,总担心医生没有认真检查、遗漏了问题。他变得不爱出门,在家里不愿意一个人待着,让老伴儿女轮流陪自己,不然“心里不踏实”。最近,他扭心自己得
生活实例:王阿姨打扫厨房卫生时不小心被一根锈迹斑斑的铁丝刺破了右手,去医院清洗、包扎伤口后,医生要求她打破伤风针。王阿姨疑惑不解:什么是破伤风?破伤风针有什么作用?哪些情况必须打?破伤风:一种致命性疾病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引起的急性特异性感染。破伤风杆菌是一种厌氧菌,广泛存在于灰尘、土壤、人或动物粪便中,主要通过皮肤或黏膜伤口侵入人体,最常见于外伤和烧烫伤患者、不洁接生的新生儿及因手术器械消毒
氧疗并非人人适用  家庭氧疗是指患者在病情稳定后,返回家庭中继续长期吸氧的治疗手段,是纠正缺氧、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长期辅助氧疗对慢性肺部疾病康复,提高患者生存率及改善生存质量意义重大。  氧疗虽然简单易行,但毕竟是一种治疗手段,且富氧状态(长期处于较高的含氧环境中)对提高心肺耐低氧能力不利。因此,健康人或无心肺疾病者,不应将吸氧当作常规补氧途径。  吸氧时间、浓度应恰当  
老故事  豌豆黄是一道传统的北京小吃。每到农历三月三,北京人就会吃豌豆黄。据传,一年春末,慈禧太后食欲不振,急坏了大总管李莲英。他连忙派人四处搜罗民间小吃,正巧得知春夏时节有一种叫作豌豆黄的小吃,就找了一位沿街叫卖的小贩,为慈禧太后献上豌豆黄。没想到慈禧看到这小吃,顿时有了食欲,吃完更是赞不绝口。后来,这位小贩进宫担任厨师,对民间的豌豆黄进行了改良,使其更精致、细腻。这道传统小吃也一直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