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创新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可着眼于贯彻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设计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接区域产业发展,构建特色专业体系;紧贴岗位需求,深化课程体系改革;突出技能培养,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校企共育共享,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关键词]工学结合专业体系课程改革校企合作双师型
[作者简介]左晓琴(1969-),女,江苏南京人,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宣传部部长,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广东广州510440)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029-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坚持“行业为先导、能力为本位、学生为中心、就业为目标”的原则,进一步创新“校厂一体、产教结合”的办学机制和“以教促产、以产养教”的管理运行机制,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深化校企合作,构建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
一、贯彻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设计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院建设特别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要制订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就必须贯彻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
第一,从分析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和岗位能力入手,科学界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首先必须要根据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明确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岗位能力要求和岗位核心能力。这就必须有企业人员参加,以企业人员为主,在调研的基础上共同进行岗位能力分解,明确专业对应的岗位和岗位群以及基本岗位能力、岗位核心能力,从而科学界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
第二,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将企业的人才培养要求渗透到专业人才培养中,把高技术含量的企业生产任务转化成“工学交替”的“工”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同时,探索各专业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培养方案共同制订、课程资源共同开发、师资队伍共同培育、实践基地共同建设、教育教学共同管理、就业服务共同担当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
第三,紧密与企业合作,积极探索“订单式”培养模式。学校和企业要共同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实现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促进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互动,最终实现“共赢”。
第四,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融入国内外职业资格标准和技师职业资格标准,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行双证书制度。围绕“岗位、能力、课程体系、培养途径与方法、考核评价”五大要素,系统归纳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路径,规范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过程。按照“职业、系统、开放”的课程体系设计思路,校企共同开发对应职业岗位群的课程体系,并将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专业根据不同的培养要求,合理设置课程,形成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发展的完整阶梯。
二、对接区域产业发展,构建特色专业体系
第一,探索多方合作建设专业的办学机制。建立由专业教师与政府、行业、企业人员共同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形成校企结合共同培育人才、参与教学过程管理、分享办学成果、承担人才培养任务的紧密型专业合作办学机制。在专业办学中,校企发挥各自在产业联系、经费投入、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聘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推动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鼓励政策,建立顶岗实习工伤保险制度,强化校企深度合作,促进专业建设。
第二,大力优化专业结构,建立特色明显的专业体系。要对接区域经济的发展,主动适应所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以“市场导向、校企结合、系统设计、体现特色”为原则进行专业建设和专业结构调整。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专业布局。在增设专业时,首先要调研、预测社会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并充分听取各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适时开发职教特色鲜明、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长、短线专业。在“职业、市场、技术”的三维框架内及时调整专业知识体系和人才培养方向,形成能够体现学院办学特色的专业群。
第三,大力推进特色专业建设,建立专业发展的竞争机制。根据学院办学定位,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增强品牌意识,大力建设一批特色专业。在专业建设上,强化树品牌、创特色、求效益的意识,实现专业建设水平和办学效益的不断提高;在财力、人力投入上,重点扶持特色专业。同时,建立竞争机制,引入重点专业检查评估、动态管理、滚动建设、末位淘汰的机制,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第四,加大专业改革力度,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各项教学“软件”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教学改革。以企业满意度、 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质量上的权重,构建企业参与、实践导向的人才质量评价机制。引入行业企业全程参与教学质量的管理与评价监控工作,完善教学质量管理监控组织构架,构建人才培养质量多元评价体系,形成有行业、企业、学校和学生参与的多元化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三、紧贴岗位需求,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第一,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根据岗位能力的确定和分解,明确核心课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第二,开发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关键是打破以课堂教学、教师、理论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并将工学结合的理念贯穿于课程教学过程中。在每个专业的每一门课程中都要贯穿生产任务和工作过程,都要在课程设计上体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三,按照“一教双证”的要求,以职业资格标准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大力推进“综合课程”“双证课程”“一体化课程”的开发,做到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的要求相结合、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试内容相结合。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高度融合的思路,实施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集理论教学、实验、实训实习于一体的教学模式。
第四,逐步确立以能力考核为重点的工学结合考核方式。取消传统的考试、考查两种考核方式,建立A(过程考核)、B(项目考核)、C(实践和作品考核)、D(结业测试)等新的工学结合考核方式,并且在考核中尽量由行业企业人员参与或者以行业企业评价为主。
四、突出技能培养,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
学校要遵循“整体规划、适度超前,分类管理、协调发展”的原则,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紧紧依托校企深度合作平台,多途径、多形式地建成一批融教学、培训、生产、技术创新转化和职业技能鉴定功能于一体的优质实训实习基地或校企合作中心,形成“校中厂”“厂中校”的格局。
第一,积极探索以学院为主导、校企合作共建、教师和企业人员融通、教学实训和生产过程结合、设备共享的运行机制,与行业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一方面,利用企业资源在校内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技术应用开发中心。这些实训基地可向社会和企业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将实训基地建设成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社会企业培训的桥梁、校企合作的载体、产学研结合的平台。另一方面,紧紧依托职教集团、校友会、行业企业等合作单位,建成既能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要求,又能提高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校外实训基地,提高校企合作水平和产学结合层次。
第二,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整体设计优化教学、实训、实习、就业等人才培养环节,抓好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要引导建立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的比例逐步加大。
第三,建构学生技能竞赛常态机制,实施高徒培养计划和卓越技师教育培养计划,把企业行业的标准引入到训练和比赛中,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练”,以此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将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教学的目标定位在获得高等级职业资格证书上,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五、校企共育共享,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根据“校企互通、专兼结合、动态组合”的原则,通过培养、引进、聘用等途径,重点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素质优良、富有创新精神、充满活力、技能精湛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第一,建立校企人员互兼、互派、互聘的长效机制。依托校企合作单位等平台,以企业能工巧匠进课堂讲授实践课程,专业教师下企业进行关键岗位实习和解决技术难题为主要途径,建立校、企双方领导层互兼、管理层互派、技术层互聘机制。
第二,多途径地加强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培养。建立教师准入制度,要求新进专业教师必须具有2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历。探索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的机制,有计划地安排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和参加国内外的培训。支持和鼓励教师以企业兼职、挂职锻炼、参与新技术推广、项目研究、带队实习等形式参加工程实践活动。引进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担任专业带头人,发挥其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带头作用。
第三,以“教师工作室”为平台,落实教师联系企业的责任。建立若干个以骨干教师命名的教师工作室,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工作室建设并作为教师企业顶岗实践的重要途径,实现技术研发、大赛培育和实践教学“三合一”。
第四,加强教学团队建设。通过合作平台找企业,通过行业规划找项目,通过项目找合作伙伴,通过岗位双聘、双岗双职、双向兼职等方式,与企业建设课程模块主导型教学团队和社会服务主导型教学团队。围绕各类创新平台,实施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建设国家级、省级、院级教学团队,组建技术研发创新团队。
第五,以完善机制为抓手,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以校企合作企业安排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到学院兼职任教为主,辅之设立兼职教师专项奖励基金和提高课时津贴等方式,吸引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企业兼职教师准入制度和考核评价制度,校企合作共建师资培训点,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和经验优势。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2010-07-29.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
[3]石耀焜.贯彻科学发展观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2007(11).
[4]赵居礼.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7).
[5]左晓琴.以科学发展观引领高职院校和谐发展[J].中国电力教育,2008(3).
[关键词]工学结合专业体系课程改革校企合作双师型
[作者简介]左晓琴(1969-),女,江苏南京人,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宣传部部长,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广东广州510440)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029-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坚持“行业为先导、能力为本位、学生为中心、就业为目标”的原则,进一步创新“校厂一体、产教结合”的办学机制和“以教促产、以产养教”的管理运行机制,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深化校企合作,构建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
一、贯彻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设计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院建设特别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要制订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就必须贯彻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
第一,从分析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和岗位能力入手,科学界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首先必须要根据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明确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岗位能力要求和岗位核心能力。这就必须有企业人员参加,以企业人员为主,在调研的基础上共同进行岗位能力分解,明确专业对应的岗位和岗位群以及基本岗位能力、岗位核心能力,从而科学界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
第二,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将企业的人才培养要求渗透到专业人才培养中,把高技术含量的企业生产任务转化成“工学交替”的“工”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同时,探索各专业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培养方案共同制订、课程资源共同开发、师资队伍共同培育、实践基地共同建设、教育教学共同管理、就业服务共同担当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
第三,紧密与企业合作,积极探索“订单式”培养模式。学校和企业要共同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实现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促进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互动,最终实现“共赢”。
第四,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融入国内外职业资格标准和技师职业资格标准,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行双证书制度。围绕“岗位、能力、课程体系、培养途径与方法、考核评价”五大要素,系统归纳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路径,规范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过程。按照“职业、系统、开放”的课程体系设计思路,校企共同开发对应职业岗位群的课程体系,并将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专业根据不同的培养要求,合理设置课程,形成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发展的完整阶梯。
二、对接区域产业发展,构建特色专业体系
第一,探索多方合作建设专业的办学机制。建立由专业教师与政府、行业、企业人员共同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形成校企结合共同培育人才、参与教学过程管理、分享办学成果、承担人才培养任务的紧密型专业合作办学机制。在专业办学中,校企发挥各自在产业联系、经费投入、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聘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推动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鼓励政策,建立顶岗实习工伤保险制度,强化校企深度合作,促进专业建设。
第二,大力优化专业结构,建立特色明显的专业体系。要对接区域经济的发展,主动适应所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以“市场导向、校企结合、系统设计、体现特色”为原则进行专业建设和专业结构调整。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专业布局。在增设专业时,首先要调研、预测社会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并充分听取各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适时开发职教特色鲜明、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长、短线专业。在“职业、市场、技术”的三维框架内及时调整专业知识体系和人才培养方向,形成能够体现学院办学特色的专业群。
第三,大力推进特色专业建设,建立专业发展的竞争机制。根据学院办学定位,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增强品牌意识,大力建设一批特色专业。在专业建设上,强化树品牌、创特色、求效益的意识,实现专业建设水平和办学效益的不断提高;在财力、人力投入上,重点扶持特色专业。同时,建立竞争机制,引入重点专业检查评估、动态管理、滚动建设、末位淘汰的机制,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第四,加大专业改革力度,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各项教学“软件”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教学改革。以企业满意度、 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质量上的权重,构建企业参与、实践导向的人才质量评价机制。引入行业企业全程参与教学质量的管理与评价监控工作,完善教学质量管理监控组织构架,构建人才培养质量多元评价体系,形成有行业、企业、学校和学生参与的多元化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三、紧贴岗位需求,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第一,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根据岗位能力的确定和分解,明确核心课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第二,开发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关键是打破以课堂教学、教师、理论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并将工学结合的理念贯穿于课程教学过程中。在每个专业的每一门课程中都要贯穿生产任务和工作过程,都要在课程设计上体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三,按照“一教双证”的要求,以职业资格标准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大力推进“综合课程”“双证课程”“一体化课程”的开发,做到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的要求相结合、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试内容相结合。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高度融合的思路,实施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集理论教学、实验、实训实习于一体的教学模式。
第四,逐步确立以能力考核为重点的工学结合考核方式。取消传统的考试、考查两种考核方式,建立A(过程考核)、B(项目考核)、C(实践和作品考核)、D(结业测试)等新的工学结合考核方式,并且在考核中尽量由行业企业人员参与或者以行业企业评价为主。
四、突出技能培养,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
学校要遵循“整体规划、适度超前,分类管理、协调发展”的原则,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紧紧依托校企深度合作平台,多途径、多形式地建成一批融教学、培训、生产、技术创新转化和职业技能鉴定功能于一体的优质实训实习基地或校企合作中心,形成“校中厂”“厂中校”的格局。
第一,积极探索以学院为主导、校企合作共建、教师和企业人员融通、教学实训和生产过程结合、设备共享的运行机制,与行业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一方面,利用企业资源在校内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技术应用开发中心。这些实训基地可向社会和企业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将实训基地建设成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社会企业培训的桥梁、校企合作的载体、产学研结合的平台。另一方面,紧紧依托职教集团、校友会、行业企业等合作单位,建成既能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要求,又能提高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校外实训基地,提高校企合作水平和产学结合层次。
第二,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整体设计优化教学、实训、实习、就业等人才培养环节,抓好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要引导建立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的比例逐步加大。
第三,建构学生技能竞赛常态机制,实施高徒培养计划和卓越技师教育培养计划,把企业行业的标准引入到训练和比赛中,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练”,以此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将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教学的目标定位在获得高等级职业资格证书上,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五、校企共育共享,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根据“校企互通、专兼结合、动态组合”的原则,通过培养、引进、聘用等途径,重点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素质优良、富有创新精神、充满活力、技能精湛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第一,建立校企人员互兼、互派、互聘的长效机制。依托校企合作单位等平台,以企业能工巧匠进课堂讲授实践课程,专业教师下企业进行关键岗位实习和解决技术难题为主要途径,建立校、企双方领导层互兼、管理层互派、技术层互聘机制。
第二,多途径地加强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培养。建立教师准入制度,要求新进专业教师必须具有2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历。探索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的机制,有计划地安排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和参加国内外的培训。支持和鼓励教师以企业兼职、挂职锻炼、参与新技术推广、项目研究、带队实习等形式参加工程实践活动。引进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担任专业带头人,发挥其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带头作用。
第三,以“教师工作室”为平台,落实教师联系企业的责任。建立若干个以骨干教师命名的教师工作室,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工作室建设并作为教师企业顶岗实践的重要途径,实现技术研发、大赛培育和实践教学“三合一”。
第四,加强教学团队建设。通过合作平台找企业,通过行业规划找项目,通过项目找合作伙伴,通过岗位双聘、双岗双职、双向兼职等方式,与企业建设课程模块主导型教学团队和社会服务主导型教学团队。围绕各类创新平台,实施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建设国家级、省级、院级教学团队,组建技术研发创新团队。
第五,以完善机制为抓手,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以校企合作企业安排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到学院兼职任教为主,辅之设立兼职教师专项奖励基金和提高课时津贴等方式,吸引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企业兼职教师准入制度和考核评价制度,校企合作共建师资培训点,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和经验优势。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2010-07-29.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
[3]石耀焜.贯彻科学发展观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2007(11).
[4]赵居礼.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7).
[5]左晓琴.以科学发展观引领高职院校和谐发展[J].中国电力教育,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