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许鞍华的《天水围的日与夜》以生活在香港天水围的底层市民为描写对象,在以返璞归真、洗尽铅华的朴实手法展示他们边缘生存状态的同时,传达出了一种温暖而又富有诗意的情感力量; 本文从叙事语言、长镜头和对白等方面来研究《天水围的日与夜》的朴素、平淡的影像风格。
关键词:《天水围的日与夜》;影像风格;镜头
《天水圍的日与夜》是许鞍华导演的代表作,影片缓慢的叙述着最普通天水围人物的生活,故事波澜不惊。她用她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敏感来讲故事,使电影更接近平凡朴实的生活,并以关注社会边缘的底层平民为主。在《天水围的日与夜》中她不刻意强调戏剧化的电影表现形式,更加注重生活化,不再靠情节的曲折来取胜,而是用情感支配叙事,将日常生活客观的呈现在镜头前,展示出主人公朴素的平凡人生。
我认为这种叙事结构是使影片看起来更接近现实的一种表现方式,这是一部平静如水的电影。显然传统的叙事结构局限了我们的思维,我们总是认为故事的发展应该遵循“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逻辑顺序。学习电影的过程中,我们遵循着有冲突就有发展,然后进行戏剧创作,加入戏剧冲突似乎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正是在这样的知识架构下,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电影都是有着一定的戏剧冲突的。大多好莱坞式电影的一般结构就是开头为主角建立目标,中间主人公为这个目标而努力,但会遇到阻力。结尾则是成功亦或是失败。《天水围的日与夜》却完全不是按照这种冲突模式来构建的。温情是对影片最好的诠释。全片只是在截取了主人公贵姐和独居老人梁阿婆的一段生活片段来进行展示,在镜头中真实的呈现出她们的日常生活状态。影片中有贵姐与儿子朴实真挚的母子情,有贵姐与弟弟之间血浓于水的姐弟情,更突出的是贵姐与阿婆之间真诚温暖的邻里情。许鞍华正是通过这样真实简单的叙事表明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在淡淡的叙事中传达出浓浓的温情。
除了简单平淡的叙事,使影片更接近真实外,在镜头上偏纪录片的风格也更使这部影片有质感。没有过多的特写镜头,没有大幅度色彩对比,多采用纪实的拍摄手法来展现真实的日常生活,以朴素客观的镜头记录小人物的喜怒哀愁,在关怀,同情,甚至悲悯的视角中触发人的思考。《天水围的日与夜》是许鞍华第一次尝试用高清拍摄电影,她说:“我第一次(用高清)是在纪录片上,觉得高清适合拍摄特别写实的东西,与胶片不一样,有独特的调子,感觉很现代。正好戏里有一个片尾的场面要用纪录片,除了预算之外的好处,也有美学上的协调。就算是有钱,我这一次也会选高清。”
在《天水围的日与夜中》长镜头更多的作用则是展现了个体在大环境里微妙的情感。许多地方使用固定长镜头来表现普通人家的琐碎生活,电影开始处,一组糊蝶、昆虫、湿地的大自然风光的黑白影像与高楼大厦的长镜头形成鲜明对比,比照出香港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香港平民百姓日常挤在一栋栋水泥高楼里,空间狭窄,没有大自然的自由,处处受到限制。另一个则是阿婆吃饭时的情景,镜头从门外拍摄,画面左边大半是门,透过门是瘦弱孤单狗偻的背影的阿婆大口吃饭的情景,这样的构图所蕴藏的不是“窥视”的快感,而是对此清冷景象的无奈与辛酸。这个镜头让观众看来心酸难过至及,它把社会弱势个体在社会里孤独生存和单薄情感的情绪渲染的很彻底。阿婆代表着众多孤寡老人的寂寞生活,她没有儿女在身边,只身搬到天水围,家里的电灯坏了也没人换,中午和晚上会炒同样的青菜,过着日复一日的寂寞生活。尽管如此,在日与夜的不断循环中,不管经历多少坎坷挫折,天水围的人们依然会相信生活,并且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用真诚的心对待生活,最终也收获了人间的温暖。
这样的长镜头在影片中还有有好几场,一场是表现贵姐内心感受的段落,她利索的把丈夫曾经的裤子丢进垃圾桶,这时她迟疑了一下后立刻把裤子拿出来叠好,一个近景镜头清晰的捕捉到贵姐脸上流露出的一丝忧伤,接下来是一个全景镜头,贵姐伫立在垃圾桶前良久后转身离开,紧接着是一个固定长镜头表现贵姐在丈夫去世时悲伤的放声大哭,这样的剪辑加上忧伤的音乐的烘托,把贵姐内心的情绪刻画的淋漓尽致,积压在她内心的委屈顿时释放出来,一个中年单身女人生活的艰难与内心的孤独仅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显露无疑。
人们总是习惯活在回忆里,影片中还穿插了一些回忆性的镜头,贵姐母亲住院起身喝粥时“影片切入一组黑白老照片”像生平记录一样,将贵姐辛劳的一生展现得淋漓尽致。当贵姐将丈夫的遗物扔进垃圾桶之后,转头又慢慢的拿出来,轻轻地抚摸着。这时候,镜头切回到贵姐丈夫去世时的黑白画面“她悲恸痛苦的场景”。在结尾处影片镜头慢慢推向窗外,外面的人由亮变黑,用一组黑白照片展现了平常人们过中秋节的场景。
人物简练、精准的对白也是《天水围的日与夜》客观真实生活表现的另一个特点。对白虽然简单,观众却能够从中细细品味。这部作品里没有严肃的说教式对白,没有新浪潮后期作品中复杂的旁白,可称的上是人物对白惜字如金。在影片前4分25秒内人物之间没有任何言语的交流,到4分26秒时贵姐与同事简单对话出现,“收工了?”“走了。”真实贴切于真实生活中人物的对话。而笔者最喜欢的片中几场母子吃饭的场景中对话也是非常简短,贵姐:“今天有没有买报纸?”儿子张家安:“今天没出去。”又如上文提到的,乖儿子张家安对母亲的回答经常是“哦”,这种家庭、邻里之情同样没有出现做作的大段人物对白,各人生活的难处也没有多余话语交待,取而代之的是质朴、简审的语言,温和善良的眼神和行动。平淡而简单的生活演绎不需要嗜杂的声音,片中吃權莲、吃月饼、买报纸送纸巾这等日常细节,主人公之间几近沉默状态,就是在这些状态里暗含人物之间亲密、真实的情感。许鞍华作品中的人物讲话冷静、理性,情感不外露,这种含而不露,以含蓄、委婉的方式传达出对亲情、友情以及爱情的理解的能力正是她以无声胜有声的方式表现出对电影超自信的驾驳能力和对人情世故的极好洞察力的能力。她的作品让我们更加认识生活,而不只是一味生活在各种光影塑造的美好幻影中难以自拔。
影片结束时,每个人物的生存状态并没有得到任何改变,依然保持原状,而且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并不会有所改变。每个人的生活的状态将一直这样维持下去。贵姐要在超市继续工作,家安可能继续学习也可能要出国。阿婆还是是孤零零的重复着日复一日的生活,女婿也可能会记起她,也可能早已忘了她。她还是孤苦伶仃。所以无论是贵姐还是家安亦或是阿婆,他们之间除了关系更加亲密之外其他问题似乎并没有得到解决。这也说明许鞍华在人物命运与人物生活状态两者之间,更注重后者,关心人物的生活状态。命运发展无非遵照着每个人该有的状态不断变化着。但生活才是最真实的。这种注重真实平静的凝视状态,看似没有过多追求,对未来也没有过多希冀。但却代表了许鞍华对于生活本身的认真态度以及对生活的尊重。
作者简介:阎钰虹(1993年-),女,汉族,山西太原人,天津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硕士(电影)。
关键词:《天水围的日与夜》;影像风格;镜头
《天水圍的日与夜》是许鞍华导演的代表作,影片缓慢的叙述着最普通天水围人物的生活,故事波澜不惊。她用她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敏感来讲故事,使电影更接近平凡朴实的生活,并以关注社会边缘的底层平民为主。在《天水围的日与夜》中她不刻意强调戏剧化的电影表现形式,更加注重生活化,不再靠情节的曲折来取胜,而是用情感支配叙事,将日常生活客观的呈现在镜头前,展示出主人公朴素的平凡人生。
我认为这种叙事结构是使影片看起来更接近现实的一种表现方式,这是一部平静如水的电影。显然传统的叙事结构局限了我们的思维,我们总是认为故事的发展应该遵循“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逻辑顺序。学习电影的过程中,我们遵循着有冲突就有发展,然后进行戏剧创作,加入戏剧冲突似乎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正是在这样的知识架构下,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电影都是有着一定的戏剧冲突的。大多好莱坞式电影的一般结构就是开头为主角建立目标,中间主人公为这个目标而努力,但会遇到阻力。结尾则是成功亦或是失败。《天水围的日与夜》却完全不是按照这种冲突模式来构建的。温情是对影片最好的诠释。全片只是在截取了主人公贵姐和独居老人梁阿婆的一段生活片段来进行展示,在镜头中真实的呈现出她们的日常生活状态。影片中有贵姐与儿子朴实真挚的母子情,有贵姐与弟弟之间血浓于水的姐弟情,更突出的是贵姐与阿婆之间真诚温暖的邻里情。许鞍华正是通过这样真实简单的叙事表明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在淡淡的叙事中传达出浓浓的温情。
除了简单平淡的叙事,使影片更接近真实外,在镜头上偏纪录片的风格也更使这部影片有质感。没有过多的特写镜头,没有大幅度色彩对比,多采用纪实的拍摄手法来展现真实的日常生活,以朴素客观的镜头记录小人物的喜怒哀愁,在关怀,同情,甚至悲悯的视角中触发人的思考。《天水围的日与夜》是许鞍华第一次尝试用高清拍摄电影,她说:“我第一次(用高清)是在纪录片上,觉得高清适合拍摄特别写实的东西,与胶片不一样,有独特的调子,感觉很现代。正好戏里有一个片尾的场面要用纪录片,除了预算之外的好处,也有美学上的协调。就算是有钱,我这一次也会选高清。”
在《天水围的日与夜中》长镜头更多的作用则是展现了个体在大环境里微妙的情感。许多地方使用固定长镜头来表现普通人家的琐碎生活,电影开始处,一组糊蝶、昆虫、湿地的大自然风光的黑白影像与高楼大厦的长镜头形成鲜明对比,比照出香港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香港平民百姓日常挤在一栋栋水泥高楼里,空间狭窄,没有大自然的自由,处处受到限制。另一个则是阿婆吃饭时的情景,镜头从门外拍摄,画面左边大半是门,透过门是瘦弱孤单狗偻的背影的阿婆大口吃饭的情景,这样的构图所蕴藏的不是“窥视”的快感,而是对此清冷景象的无奈与辛酸。这个镜头让观众看来心酸难过至及,它把社会弱势个体在社会里孤独生存和单薄情感的情绪渲染的很彻底。阿婆代表着众多孤寡老人的寂寞生活,她没有儿女在身边,只身搬到天水围,家里的电灯坏了也没人换,中午和晚上会炒同样的青菜,过着日复一日的寂寞生活。尽管如此,在日与夜的不断循环中,不管经历多少坎坷挫折,天水围的人们依然会相信生活,并且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用真诚的心对待生活,最终也收获了人间的温暖。
这样的长镜头在影片中还有有好几场,一场是表现贵姐内心感受的段落,她利索的把丈夫曾经的裤子丢进垃圾桶,这时她迟疑了一下后立刻把裤子拿出来叠好,一个近景镜头清晰的捕捉到贵姐脸上流露出的一丝忧伤,接下来是一个全景镜头,贵姐伫立在垃圾桶前良久后转身离开,紧接着是一个固定长镜头表现贵姐在丈夫去世时悲伤的放声大哭,这样的剪辑加上忧伤的音乐的烘托,把贵姐内心的情绪刻画的淋漓尽致,积压在她内心的委屈顿时释放出来,一个中年单身女人生活的艰难与内心的孤独仅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显露无疑。
人们总是习惯活在回忆里,影片中还穿插了一些回忆性的镜头,贵姐母亲住院起身喝粥时“影片切入一组黑白老照片”像生平记录一样,将贵姐辛劳的一生展现得淋漓尽致。当贵姐将丈夫的遗物扔进垃圾桶之后,转头又慢慢的拿出来,轻轻地抚摸着。这时候,镜头切回到贵姐丈夫去世时的黑白画面“她悲恸痛苦的场景”。在结尾处影片镜头慢慢推向窗外,外面的人由亮变黑,用一组黑白照片展现了平常人们过中秋节的场景。
人物简练、精准的对白也是《天水围的日与夜》客观真实生活表现的另一个特点。对白虽然简单,观众却能够从中细细品味。这部作品里没有严肃的说教式对白,没有新浪潮后期作品中复杂的旁白,可称的上是人物对白惜字如金。在影片前4分25秒内人物之间没有任何言语的交流,到4分26秒时贵姐与同事简单对话出现,“收工了?”“走了。”真实贴切于真实生活中人物的对话。而笔者最喜欢的片中几场母子吃饭的场景中对话也是非常简短,贵姐:“今天有没有买报纸?”儿子张家安:“今天没出去。”又如上文提到的,乖儿子张家安对母亲的回答经常是“哦”,这种家庭、邻里之情同样没有出现做作的大段人物对白,各人生活的难处也没有多余话语交待,取而代之的是质朴、简审的语言,温和善良的眼神和行动。平淡而简单的生活演绎不需要嗜杂的声音,片中吃權莲、吃月饼、买报纸送纸巾这等日常细节,主人公之间几近沉默状态,就是在这些状态里暗含人物之间亲密、真实的情感。许鞍华作品中的人物讲话冷静、理性,情感不外露,这种含而不露,以含蓄、委婉的方式传达出对亲情、友情以及爱情的理解的能力正是她以无声胜有声的方式表现出对电影超自信的驾驳能力和对人情世故的极好洞察力的能力。她的作品让我们更加认识生活,而不只是一味生活在各种光影塑造的美好幻影中难以自拔。
影片结束时,每个人物的生存状态并没有得到任何改变,依然保持原状,而且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并不会有所改变。每个人的生活的状态将一直这样维持下去。贵姐要在超市继续工作,家安可能继续学习也可能要出国。阿婆还是是孤零零的重复着日复一日的生活,女婿也可能会记起她,也可能早已忘了她。她还是孤苦伶仃。所以无论是贵姐还是家安亦或是阿婆,他们之间除了关系更加亲密之外其他问题似乎并没有得到解决。这也说明许鞍华在人物命运与人物生活状态两者之间,更注重后者,关心人物的生活状态。命运发展无非遵照着每个人该有的状态不断变化着。但生活才是最真实的。这种注重真实平静的凝视状态,看似没有过多追求,对未来也没有过多希冀。但却代表了许鞍华对于生活本身的认真态度以及对生活的尊重。
作者简介:阎钰虹(1993年-),女,汉族,山西太原人,天津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硕士(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