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真实 无须完美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jt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必须以“真实”为基石。所谓真实,就是能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实实在在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有不少教师在不切实际、不同程度地上着作秀课、表演课、形式课和肤浅课。这其中原因,可以从一位教师的一次听课经历和感悟中窥见一斑,读来发人深省,值得思考。现摘录如下:
  在小学数学“圆的周长”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教师要每一个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用硬纸板剪成的大小不等的圆,按教材图示的方法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先测量出该圆的周长,再测量出该圆的直径,最后计算出该圆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保留两位小数),即,圆周率≈3.14。
  我仔细观察着离我较近的四位学生的“实践”活动。学生,并不在认真操作,而是在玩着他的圆纸板;学生,连玩都不玩,而是在翻看着数学书;学生,在认认真真地测量和计算着;学生。一边观看着学生,的操作,一边不时地碰碰他的尺、拉拉他的衣袖,进行“破坏”……
  教师要大家汇报自己的圆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四位学生都加入了踊跃举手的行列。学生,有幸成为第一位发言者,说“比值是313”。老师高兴地表扬了他:“很好,你很认真。”并把3.13写上了黑板。我忽然发现,这是一位非常聪明的学生,其实,他早就知道了,“您不就是要一个3.14吗?”为了不引起教师的怀疑,他选择了离标准答案很近的“3.13”,妙极了。其他同学也分别汇报了“3.15”、“3.12”、“3.16”……老师非常高兴,把这些数据一一写上了黑板,还分别表扬了这些学生。我惊讶地发现,学生的心理学学得比教师好多了。
  不知怎么阴错阳差,学生,也成了被教师点名的发言者。他站起来,支支吾吾不知回答什么为好,显然,他的举手是假冒的。学生。轻轻在背后提示他“3.14”,学生。毫无底气地轻声照说了。没想到,教师喜出望外,并给了他最高级别的赞扬:“非常正确,你是做得最认真的!”并用红粉笔,把“3.14”重重地写在了黑板的正中央。
  教师微笑着问:“还有不同的意见吗?”(这是这一教学环节中最有价值的一句话。)学生,不知天高地厚地站起来说:“老师,我计算的比值是2.98……”教师挥手打断了他的回答,非常不高兴地说:“怎么会是2.98呢?看来,你做得不认真。”在一片哄笑中,学生。不知所措地慢慢坐了下来。当然,“2.98”是绝对没有资格被写上黑板的。
  望着憨厚的学生,涨红的小脸,望着许多学生嘲笑他的眼神,望着学生,和学生。的微笑,我感到一阵悲哀。
  从以上片断中很容易看出,新课程倡导的一些新理念、新教法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一定的推广和运用。应该说,教师让学生自主动手、自主探究来发现有关圆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即圆周率的大小,其出发点是好的。但执教老师并没有真正处理好这一环节,只是出于“剧情发展”的需要,而使这一过程流于形式,匆匆走过场。显然。教师的这种教学行为直接犯了新课堂教学的大忌,严重脱离学生实际,导致虚假的课堂教学。围绕这一现象,上述案例中暴露出的几个问题值得反思。
  一、忽视了教书育人的宗旨。新课程强调:在让学生学得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要让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同步发展。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教导我们:“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因此,学知与做人要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这点,往往被教师所忽视。上述案例中,学生1、学生4非常清楚,他们的回答并没有依托自己的实践和探究,却得到了教师的赞赏,而学生3的回答,是经过自己认真的操作和计算得出的结论,却受到了教师的批评和同学的讥笑。无疑,这会误导学生产生这样的观念:投机取巧有利可图,老实人是要吃亏的。如果教师在工作中不及时发现纠正,而让学生把这种观念逐渐上升为一种价值观甚至人生观,后果是多么可怕!
  二、重结果,轻过程。我们都知道,事物发展总是先有过程,再有结果的,所以,过程比结果更加重要。而上述案例中教师所追求的,依然是圆周率≈3.14的知识结论,并用结果是否接近标准答案作为衡量学生实践探索是否“认真”的唯一标准,使这种探究活动徒具形式而丧失本质属性。这就给部分学生在学习上投机取巧创造了机会,而一旦学生形成这种坏习惯,会对学生的学习和做人都产生巨大的伤害,实在是教育的悲哀!
  三、重理论。轻实践。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有一个普遍存在的不良现象,那就是备课时都只以现成的教案为参考,或单凭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和想象来设计教案,很少有教师事先去亲历自己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过程。这样难免导致教师自身脱离教学实际,使教学发生偏差,
  就拿圆周率的问题来说,事实上,如果教师自己动手体会一下,在这个过程中,你至少会感受到来自操作的难度,更何况测量者是各方面还不太成熟的学生。所以,学生,能得出2.98已经很不容易了,教师应对他予以表扬。对学生1,尤其是学生4。倒要适当质疑,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学习实情,最大限度贴近教学实际。
  四、教师对教材的使用机械、被动,缺乏灵活性。案例中导致上课教师宁愿相信学生,的答案,不反对学生。翻看数学书,以至于最欢迎学生。的标准答案的原因,还在于教师被教材所累,被教学任务所迫,课堂教学失去了自由空间。事实上,教师也可能知道某些学生的正确答案“来路不对”,但又苦于无奈。
  针对以上弊端,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对新课程的学习研究,同时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智慧,创造性、灵活性地制定相应措施,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有效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善于把握学生的学情。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学生有什么优缺,有什么兴趣爱好,处于什么精神状态,教师都要详细了解,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课堂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新理念。爱学生,一切从尊重学生开始,不断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随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最需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步发展,以培养全面合格的建设人才。
  二、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做到这点,教师关键要做好对学生的激发、引导、组织和监督工作,而不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教师却可以完全放任自流,不闻不问。
  三、正确处理好教材与学生的关系。教材和学生之间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教师要努力消除这种距离感。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发挥集体的力量共同解决,教师还要对学生的操作作适当指导。
  四、课堂教学中要增强创造性和灵活性。教师在实施具体的课堂教学时,可以针对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创造性地选择、设计适合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等。
  总之,唯有真实的课堂教学,才会有扎实的教学质量,也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当然,真实的课堂教学包容着缺憾,这是一种真实的缺憾。叶澜教授也曾说过:“只要是真实的,总会有缺憾。”“追求真实,无须完美”!
其他文献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课堂上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然而,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很多活动往往流于形式,这些都引起了大家的思考。课堂教学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和学生获得知识的主阵地,因此对广大教师而言,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关注学生的发展中追求有效课堂  学生的发展是指知识、技能、过程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不能片面理解为知识和技能
入学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数学活动经验,但是他们头脑中的数学经验与“学校数学”的内涵并不完全一致。因此,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现实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原有的经验,更需要对学生的数学经验进行必要的整合和提升,以帮助学生实现“生活数学”向“学校数学”跨越。  一、激活  案例:“认识平均分”教学  师:一天,小猴摘了6只桃子,它想把这些桃子分给它的好朋友,可以怎样分呢?请小朋友们
某所学校的孩子们正在尽情享受着下课后的游戏时间,踢球、投球、打电动、玩滑板……好不热闹。随着上课铃声响起,孩子们蜂拥冲向了教室,却把各自的玩具和物品遗落在操场的角落里。就在这时,一个“影子”快速穿梭操场的各个角落,把孩子们遗落的物品搜集起来,堆进了教室旁边的失物招领箱内。  又是一个课间,孩子们在失物招领箱内找到自己的玩具,继续快乐地玩耍起来。这时,一个黑发男孩也来到操场,他用各种方法欺负其他孩子
概念是形成数学知识体系的基本要素,是数学基础知识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石。正确地理解、掌握数学概念更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和保障,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完整的、清晰的、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  由于数学概念本身的抽象性,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给学生增加一定的困扰,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兴趣缺失。如果教师采用简单灌输、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而不能灵活运用,解题时就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一节内容,教材借助三道类似“鸡兔同笼”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探究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教材的编写程序是:例题重在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并学会借助画图或列表进行推理分析,从而调整数量直至解决问题。例2在呈现一个关于租船的实际问题后,直接以“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启发学生基于例1的学习经验自主想到假设的策略。接着根据“10艘都是大船”的假设,引导学生抓住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可时下有这样一种奇怪现象:不管什么学科,要进行教学的是什么内容,如果参加评比、展示、学习、检查,要是不用多媒体就一票否决,仿佛不用计算机就不是现代教学,不用课件就不够档次,多媒体成了课堂
2013年,我校承接了“关注核心知识,促进高效课堂”的省级科研课题,数学核心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备受教师的重视,掀起了一股溯源求本的热潮。在学习、思考、探究之余,教师在课堂中的一些教学行为也引发了我的思考。  教学案例:教学“找规律”一课  师(依次用课件出示两组木桩、篱笆图):下面一个是什么?为什么?(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师:像这样两种物体一个隔一个排列,我们叫它为一一间隔排列。  师(出示完整
基本信息  书名:《为自然书籍制图》  副标题:16世纪人体解剖和医用植物书籍中的图像、文本和论证  作者:【日】楠川幸子  译者:王彦之  丛书:科学与社会译丛  ISBN:978-7-3082-0694-5  装帧:平装  语种:简体中文  定价:118元  页数:378页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2月  艺术家和医生都需要精确的解剖知识。艺术家们注重于准确表现动植物,
“数学表演”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课本剧的形式表演概念,从而加深对数学概念的表达、理解和运用,在有趣的活动中自主地解决问题。儿童天生具有表演的天赋,我尝试把“数学表演”引入数学课堂教学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参与热情,而且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数学表演,激发学生浓厚数学兴趣的重要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充分地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变“要我学”为“
“数感”是近来出现频率较多的一个词语,那么什么是数感呢?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语,在“新课标”中这样说——“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这些对数感的具体描述,构成了我们培养学生数感的主要内容。  于是,就引发了我在“我们认识的数”(活动课)一课中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