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 J218 文献标识码:A
运动画面是相对于固定画面(指摄像机在机位不动、镜头光轴不变、镜头焦距固定的情况下拍摄的电视画面)而言的。画面的运动性是电视作为时空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好的运动画面会创造出多变的景别和角度,多变的空间和层次,形成多变的画面构图和审美效果;且会使静态的主体发生运动和位置的转换,创造出全新的视点和视向。下面拟针对不同状态下的拍摄对象,谈谈运动画面的拍摄方法。
一、 拍摄发生位移变化的动体。
运动的物体是有路径的,并留有一条轨迹。如在道路上飞驰的汽车,垂直升降的电梯,轻松散步的人群等等,位置在三维空间是不断发生着变化的。若事先不知道动体运动路径的话,拍摄者应尽可能选择一条适合表现空间深度的路径,把三维空间的纵深面展现给观众。但在实际生活中,这些都是不可预测、不可干预的,正在进行的运动状态。怎样展示被摄主体的运动状态的注要手段是选择好的路径。让运动物体的运动轨迹在二维画面表现出三维空间来。这需要选择合适的路径和相应的拍摄角度。
众所周知,电视屏幕(即电视画面)的宽高比例为:4个单位宽乘3个单位高。如上图一所示的线段(路径)是最短的,拍摄的朝向或离开摄像机的俯拍或仰拍,都比任何横向运动的力量大,纵向运动最容易取景,只要保持摄像机稳定,确保移动目标在接近或离开摄像机时不散焦就行。在屏幕上感觉到速度是最快的,视点较新,具有特殊的视觉效果。但这种角度的纵深感较弱,运动时间延续不宜太长。这种方式适宜拍摄宏大场面中人员的运动,如阅兵式中迎面走来的英姿飒爽、情绪高昂得士兵方队。当用镜头的广角变焦段拍摄时给人以纵向加速的印象;用窄角变焦镜头拍摄时对观众来说则放慢了纵向的运动。
左右运动主体在全景拍摄中应保持适当的引导空间。图二所示的运动路线,运动主体在与之相对运动的前景或后景的烘托、映衬下,对观众产生的动感是最强的,适合于表现持续的竞技运动状态。用广角镜头拍摄似乎夸大了景深,窄角镜头好像减少了三维幻觉。图三所示的线段在二维平面中最长,处于这种路线上的运动主体纵深感是最强的。拍摄时可以多角度运用,可以将画面内的肢体与画面外的空间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可以展现运动主体的表现、姿态,增加动感,又可兼顾前后景的运动特征,是拍摄者常用的一种拍摄手法。
除拍摄角度外,摄像机镜头的焦距对运动物体的运动轨迹也有影响。一般来说,长焦镜头的视角窄,纵深感和空间感弱,对运动的速度感和动感有加强的效果,画面中的景物无层次感,适宜表现杂乱的,紧张的运动状态。广角镜头的视角宽,景深大,范围大,减弱了横向运动主体的动感,且物距越远越弱;对纵向运动主体,表现动感强,且物距越远越强,对运动的速度感趋于平缓,适宜表现有情节,有动作的运动对象。
对画面中未发生位移的动体的拍摄
对于坐在桌前写字的人,在跳舞机上跳舞的小孩,电梯停顿后正在上下对的人等等,位置不变,被摄主体有一定动作。拍摄时,表现其运动特征的关键在于拍摄者希望通過摄像机来表现还是再现?
根据主题的需要,当拍摄完主体的动作或完成动作时周围其他人物的画面也要单独拍。拍下被摄主体的神态等来表现心理因素的画面,以及环境的气氛,其他人物的表情等,运用画面分切的手法拍摄。通过几个镜头来表现出这组画面的寓意。在拍摄专题片《往事》中,女主人公用颤抖的手接过养子递过的照片,静静地注视着照片,拍下这个动作后;再拍老人那饱经风霜、忧思无限的脸庞;拍养子的手替母亲拿过照片,让母亲接着看;拍养子的脸上也淌下热泪等一系列感人的细节、特写,把情感寓于画面之中,也就是摄像者对此情此景的直观感受表现出来了,使塑造出来的形象更加丰满、生动。
运动画面可以再现事件发生的过程及其结果。可以按时间顺序或空间排列把现实生活展示给观众,给观众以启迪、感悟。时间顺序的再现(即纵向的展示)需简练、明了。用几个有特点的画面把繁琐、冗長的过程表现出来;空间的排列是一种横向的再现,事物的内在因素是通过几个特征的画面联系在一起的。
二、 静止对象的拍摄
被摄主体不动时,怎样使静物活起来呢?为了使主体升华,表现出一定的文化内涵,增加画面的视觉效果,牵动观众的心。这需要借助一定的辅助手段或等待一定时机来达到运动的效果。需要前景或后景的运动拍摄。如拍摄一座桥时,在阳光的照耀下,用波光粼粼、潺潺流动的水来映出桥体前景借助风吹的柳枝,让观众产生感知心理,这样使画面更生动、活泼。
另一方面,有三种方式可以有效地赋予静止运动的特征。
1、 连续改变摄像机的位置拍摄,即机位发生移动,这样镜头有如人眼睛,在随着摄像机移动观察被摄主体,因而这种方法的主观效果和动感是最明显的。
改变摄像机前后上下的移动拍摄。前后横向代表一种主观的接近或远离,适宜表现特定的气氛和情绪;上下方向(纵向)移动则可以在一个镜头中自然实现局部与整体的视点转换。在拍摄一片稻田时,可以先在极低的位置大仰角拍一簇饱满的稻穗,再将镜头慢慢上移的同时略向后移,稻田随着大稻穗离开摄像机镜头时,稻田展现在画面之中,当镜头移至一定的高度时,已经形成俯拍,这时可以看到稻田里黄橙橙的稻浪。
2、 改变摄像机的光轴来拍,即摇摄,常见的摇摄手法有以下几种:
1) 旋转摇、倾斜摇,利用非水平的旋转或倾斜摄像机拍摄,如仰摇一群耸立的高大建筑物;仰摇一片树林。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可以赋予高大的物体以横向流动的美感,唤起观众视觉上的冲击力和吸引力。
2) 直摇 按拍摄对象的分布或形状特征,横向、纵向或斜向摆动摄像机的拍摄。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展示被摄体的局部特征和内在因素,通过小景别的运作达到大景别的效果。
3) 出入画 对于相同或相似的被摄体,连续地进行出入画摇摄,既可以表现被摄体的系列特征,又增加了物体的动感,画面的效果十分流畅、明显。
3、 改变摄像机焦距,即变焦推或拉。推镜头有强调重点、细节的作用,引导观众的视线、视点,把重要之处展现出来。推的过程也就是把景物的大部份移出画面;拉镜头则有远离或在一定层次上观察的意思,利用空间的变化,留下一段时间给观众思考,把局部渐渐融入到逐步扩大的整体之中,起到说明、解释的作用。
以上对运动画面拍摄技巧做了简述。我们知道,内容和主题在拍摄时需要摆在首先考虑的位置上的,针对不同拍摄对象和不同表现、烘托主题的方式,选择合适的拍摄手法,可以获得最佳的画面效果,产生无穷的艺术魅力。
运动画面是相对于固定画面(指摄像机在机位不动、镜头光轴不变、镜头焦距固定的情况下拍摄的电视画面)而言的。画面的运动性是电视作为时空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好的运动画面会创造出多变的景别和角度,多变的空间和层次,形成多变的画面构图和审美效果;且会使静态的主体发生运动和位置的转换,创造出全新的视点和视向。下面拟针对不同状态下的拍摄对象,谈谈运动画面的拍摄方法。
一、 拍摄发生位移变化的动体。
运动的物体是有路径的,并留有一条轨迹。如在道路上飞驰的汽车,垂直升降的电梯,轻松散步的人群等等,位置在三维空间是不断发生着变化的。若事先不知道动体运动路径的话,拍摄者应尽可能选择一条适合表现空间深度的路径,把三维空间的纵深面展现给观众。但在实际生活中,这些都是不可预测、不可干预的,正在进行的运动状态。怎样展示被摄主体的运动状态的注要手段是选择好的路径。让运动物体的运动轨迹在二维画面表现出三维空间来。这需要选择合适的路径和相应的拍摄角度。
众所周知,电视屏幕(即电视画面)的宽高比例为:4个单位宽乘3个单位高。如上图一所示的线段(路径)是最短的,拍摄的朝向或离开摄像机的俯拍或仰拍,都比任何横向运动的力量大,纵向运动最容易取景,只要保持摄像机稳定,确保移动目标在接近或离开摄像机时不散焦就行。在屏幕上感觉到速度是最快的,视点较新,具有特殊的视觉效果。但这种角度的纵深感较弱,运动时间延续不宜太长。这种方式适宜拍摄宏大场面中人员的运动,如阅兵式中迎面走来的英姿飒爽、情绪高昂得士兵方队。当用镜头的广角变焦段拍摄时给人以纵向加速的印象;用窄角变焦镜头拍摄时对观众来说则放慢了纵向的运动。
左右运动主体在全景拍摄中应保持适当的引导空间。图二所示的运动路线,运动主体在与之相对运动的前景或后景的烘托、映衬下,对观众产生的动感是最强的,适合于表现持续的竞技运动状态。用广角镜头拍摄似乎夸大了景深,窄角镜头好像减少了三维幻觉。图三所示的线段在二维平面中最长,处于这种路线上的运动主体纵深感是最强的。拍摄时可以多角度运用,可以将画面内的肢体与画面外的空间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可以展现运动主体的表现、姿态,增加动感,又可兼顾前后景的运动特征,是拍摄者常用的一种拍摄手法。
除拍摄角度外,摄像机镜头的焦距对运动物体的运动轨迹也有影响。一般来说,长焦镜头的视角窄,纵深感和空间感弱,对运动的速度感和动感有加强的效果,画面中的景物无层次感,适宜表现杂乱的,紧张的运动状态。广角镜头的视角宽,景深大,范围大,减弱了横向运动主体的动感,且物距越远越弱;对纵向运动主体,表现动感强,且物距越远越强,对运动的速度感趋于平缓,适宜表现有情节,有动作的运动对象。
对画面中未发生位移的动体的拍摄
对于坐在桌前写字的人,在跳舞机上跳舞的小孩,电梯停顿后正在上下对的人等等,位置不变,被摄主体有一定动作。拍摄时,表现其运动特征的关键在于拍摄者希望通過摄像机来表现还是再现?
根据主题的需要,当拍摄完主体的动作或完成动作时周围其他人物的画面也要单独拍。拍下被摄主体的神态等来表现心理因素的画面,以及环境的气氛,其他人物的表情等,运用画面分切的手法拍摄。通过几个镜头来表现出这组画面的寓意。在拍摄专题片《往事》中,女主人公用颤抖的手接过养子递过的照片,静静地注视着照片,拍下这个动作后;再拍老人那饱经风霜、忧思无限的脸庞;拍养子的手替母亲拿过照片,让母亲接着看;拍养子的脸上也淌下热泪等一系列感人的细节、特写,把情感寓于画面之中,也就是摄像者对此情此景的直观感受表现出来了,使塑造出来的形象更加丰满、生动。
运动画面可以再现事件发生的过程及其结果。可以按时间顺序或空间排列把现实生活展示给观众,给观众以启迪、感悟。时间顺序的再现(即纵向的展示)需简练、明了。用几个有特点的画面把繁琐、冗長的过程表现出来;空间的排列是一种横向的再现,事物的内在因素是通过几个特征的画面联系在一起的。
二、 静止对象的拍摄
被摄主体不动时,怎样使静物活起来呢?为了使主体升华,表现出一定的文化内涵,增加画面的视觉效果,牵动观众的心。这需要借助一定的辅助手段或等待一定时机来达到运动的效果。需要前景或后景的运动拍摄。如拍摄一座桥时,在阳光的照耀下,用波光粼粼、潺潺流动的水来映出桥体前景借助风吹的柳枝,让观众产生感知心理,这样使画面更生动、活泼。
另一方面,有三种方式可以有效地赋予静止运动的特征。
1、 连续改变摄像机的位置拍摄,即机位发生移动,这样镜头有如人眼睛,在随着摄像机移动观察被摄主体,因而这种方法的主观效果和动感是最明显的。
改变摄像机前后上下的移动拍摄。前后横向代表一种主观的接近或远离,适宜表现特定的气氛和情绪;上下方向(纵向)移动则可以在一个镜头中自然实现局部与整体的视点转换。在拍摄一片稻田时,可以先在极低的位置大仰角拍一簇饱满的稻穗,再将镜头慢慢上移的同时略向后移,稻田随着大稻穗离开摄像机镜头时,稻田展现在画面之中,当镜头移至一定的高度时,已经形成俯拍,这时可以看到稻田里黄橙橙的稻浪。
2、 改变摄像机的光轴来拍,即摇摄,常见的摇摄手法有以下几种:
1) 旋转摇、倾斜摇,利用非水平的旋转或倾斜摄像机拍摄,如仰摇一群耸立的高大建筑物;仰摇一片树林。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可以赋予高大的物体以横向流动的美感,唤起观众视觉上的冲击力和吸引力。
2) 直摇 按拍摄对象的分布或形状特征,横向、纵向或斜向摆动摄像机的拍摄。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展示被摄体的局部特征和内在因素,通过小景别的运作达到大景别的效果。
3) 出入画 对于相同或相似的被摄体,连续地进行出入画摇摄,既可以表现被摄体的系列特征,又增加了物体的动感,画面的效果十分流畅、明显。
3、 改变摄像机焦距,即变焦推或拉。推镜头有强调重点、细节的作用,引导观众的视线、视点,把重要之处展现出来。推的过程也就是把景物的大部份移出画面;拉镜头则有远离或在一定层次上观察的意思,利用空间的变化,留下一段时间给观众思考,把局部渐渐融入到逐步扩大的整体之中,起到说明、解释的作用。
以上对运动画面拍摄技巧做了简述。我们知道,内容和主题在拍摄时需要摆在首先考虑的位置上的,针对不同拍摄对象和不同表现、烘托主题的方式,选择合适的拍摄手法,可以获得最佳的画面效果,产生无穷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