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若将学生的学习生涯比作大树,那么学习观念就相当于树根,学习方法则为树干,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学习观念与方法对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元素观指的是人们从元素角度认知事物所形成的化学观念,是认知物质、探究化学转化规律的一大思想方法,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元素观的渗透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力以及科学素养。鉴于此,教师应积极推动元素观教学的开展,同步提升化学教学质量与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初中化学;元素观;渗透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行,各学科教学都有了更高的任务目标。化学是初中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应顺应当前的教育教学趋势,从多角度提升化学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可从化学基本观念的渗透入手,培育学生的元素观,切实有效地提升化学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例阐述了元素观在初中化学课堂的渗透方法,以期促成学生化学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一、从教材出发,初步理解元素概念
元素是质子数目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其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在初中化学教材中,编者从相对简单的宏观角度使用英文字母排列常见物质组成元素,最终以元素周期表的形式呈现。这样,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元素与实质物质的关系,积累自身化学认知经验。由此教师应发挥好教材对教与学的辅助作用,从教材出发,以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元素概念。例如,“元素”一课教学包括了元素、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等知识内容,可作为渗透元素观的切入点。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仅仅围绕着“元素”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认识不同元素组成物质、相同元素可组成多种不同物质,但元素种类相对有限。同时,教师应带领学生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及其特有价值,梳理元素与原子、离子、分子等的关系,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对学生元素观念的培养目的并不是为了应对习题与考试,教师要避免直接向学生灌输元素概念,而应引领学生思考,逐步理解、形成元素观念。
二、开展实践活动,优化学生情感体验
元素观的渗透与形成并非教师口头讲述就能达成,需要一定的實践探究、交流合作活动来辅助生成。因此,教师应积极开展实践探究活动,以符合学生实际学情的活动内容带领学生全面认识化学现象及其原因,逐步形成化学元素观。同时,实践活动的开展能优化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促使学生自觉端正学习态度,约束自身行为,并以活跃的思维参与到问题探究中。
例如,在“水的组成”一课教学中,教师可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实验室里常用分解双氧水的方法制备氧气,你知道为什么要使用双氧水吗?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并结合自身经验认知很快得出:这是因为双氧水是由氢元素与氧元素构成的。接着,教师可邀请一名学生上台辅助教师进行水通电分解实验,其余学生则需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实验开始后,学生能发现电源两极均有气体冒出,且负极气体体积较大,约为正极气体体积的2倍,由此可推断水由多种元素组成。同时,教师可用雪花片模型直观呈现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使学生认知元素守恒观念。观念教学离不开具体的化学知识,而化学知识的全面认识需要由实践探究活动辅助。且实践探究活动往往集合了多种化学观念,学生在理解元素观的同时也了解了其他化学基本观念,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升。
三、联系生活实际,构建元素结构体系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化学知识,化学元素观的渗透自然不能避开现实生活而进行,只有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使元素观在学生思维中生根发芽。教师可在教学中设计与学生生活相贴合且具有实际意义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元素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产生了解化学元素知识的欲望。
举例来说,教师在讲授元素概念知识时,可先为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来引出“元素”,教师提问:同学生,相信大家对钙尔奇、加铁酱油、加碘食盐、葡萄糖酸锌口服液这些物品都不陌生,你知道这些物品可以补充我们身体中的哪些成分吗?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便能得出分别为钙、铁、碘、锌,教师可继续提问钙、铁、碘、锌又表示了什么,以此导入元素概念的学习。本案例中,通过构建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能够启发学生化学元素与实际生活关联紧密,也能引导学生从新角度学习化学知识,不断完善自身的元素结构体系,感悟到化学知识的应用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
四、化解知识难点,形成化学元素观念
知识难点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之一,若学生不具备学习兴趣,那么学习化学知识、构建化学基本观念等活动就难以开展下去。因此,化学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化解知识难点,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在元素观渗透过程中,元素符号意义以及原子相关内容是其知识难点,教师应重视教学活动的渐进性与条理性,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相关知识。
以原子相关知识的理解为例,学生在初步接触化学时就已了解世界万物是由微小的原子与粒子分子构成的,包括水由水分子构成、氢气与氧气由氢分子与氧分子构成等。教师可继续带领学生探究水的合成与分解,使其认识到该化学变化的实质为原子的重新组合,原子可以合成分子、构成物质。由此学生便能理解原子的基本性质,教师可进一步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增进学生对原子的认识。初中生正处于由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过程中,面对抽象性特征显著的化学知识很容易遭遇学习困难点,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巧妙化解难点,构建系统化的元素观,提高自身学习质量。
综上所述,化学元素观的渗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探究化学知识,形成系统的学习方法。初中化学教师可从教材出发,使学生初步理解元素概念;结合实践探究活动,优化学生情感体验;并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构建元素结构体系;通过化解知识难点推动化学元素观念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宋国伟.学生化学实验准确性低下的困境及其突破[J].教学与管理,2021(13):48-51.
[2]费志明,陈懋.融入化学史的“水的组成”化学启蒙教学探索[J].化学教学,2021(02):48-50.